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876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佛学次第统编】的查询结果:
佛学次第统编 【1】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一、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二、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
  四、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五、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六、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名相似觉。
  七、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
  八、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义,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2】

  佛遗教经论八大人觉:觉即觉悟,谓此八法,乃是菩萨缘觉声闻大力量人之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
  一、少欲觉  谓人寡欲,乃得心安。是则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适,心无过想,是名少欲觉。
  二、知足觉  谓人虽贫乏,常知止足。是则虽服粗弊,而有狐貉之温。虽食藜糗,而有膏粱之美。虽居蓬荜,而有厦屋之安。是名知足觉。
  三、寂静觉  谓人离众愦闹,闲居独处,厌世缠缚,思灭贪欲之苦本。而能断除烦恼,寂静其心,是名寂静觉。
  四、正念觉  谓人思念正道,一心专注,无有间杂,不起邪想,是名正念觉。
  五、正定觉  谓人修习禅定,摄诸乱想,而得身心寂静,三昧现前,是名正定觉。
  六、精进觉  谓人勇猛精勤,修习善法,不令间断,则道业日进,无有退失,是名精进觉。
  七、正慧觉  谓人欲入道者,必须从闻而思,从思而修,以此三者而自增益,则智慧真正。离诸邪见,断惑证果,是名正慧觉。
  八、无戏论觉  以言嘲谑,名为戏论。谓人欲得涅槃寂静之乐,必须清净口业,舍诸戏论,一循正语,是名无戏论觉。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3】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4】

  翻译名义云三觉:觉有三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惟妙觉果佛,具足三觉。故华严经云:“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是也。”
  一、自觉  谓觉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道证圆觉,故名自觉。
  二、觉他  谓运无缘慈,度诸众生,皆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故名觉他。
  三、觉行圆满  谓三惑净尽,众德悉备,位登妙觉,行满果满,故名觉行圆满。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5】

  经云:“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疏云:“此位将明菩萨始觉,等于如来妙觉,故先举如来,而言逆流者。盖谓如来,已先证入妙觉果海,无复进取,但惟不舍众生,倒驾慈航,逆流而出。而此菩萨,乃言顺行而至者,谓其进取未竟,方趣果海,顺流而入也。觉际入交者,菩萨始觉,与佛妙觉,分齐正齐,但顺背之不同耳。”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6】

  阿黎耶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7】

  七支觉者,又谓之七觉分、七菩提分。法界次第云:“七觉分:觉、即觉了,谓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伪也。”分即支分,谓此七种法,各有支派分齐,不相杂乱,故名七觉分,亦名七觉支。择进喜三觉分属慧,除舍定三觉分属定,念觉分兼属定慧。故摩诃止观云:“修此七觉,即得入道是也。”
  一、择  择法觉分,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也。又择谓拣择,谓用智慧观察诸法之时,善能择别真伪,而不谬取虚伪之法,故名择法觉分。
  二、进  精进觉分,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而行真法也。又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不行无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故名精进觉分。
  三、喜  喜觉分,心得善法而生欢喜也。又喜即欢喜,谓心契真法,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而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四、除  除觉分,亦名轻安觉支。断除身心粗重,而身心轻利安适也。又除即断除,谓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去虚伪之法,增长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
  五、舍  舍觉分,又名行舍觉支。舍诸谬妄一切之法,皆平心坦怀,更不追忆也。此行蕴所摄舍之心所,故云行舍。又舍即舍离,谓舍离所见念着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故名舍觉分。
  六、定  定觉分,心住一境而不散乱也。又定即禅定,谓发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是名定觉分。
  七、念  念觉分,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定慧均等。又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昏沉之时,常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观察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动之时,当念用除觉分,除身口之过非;用舍觉分,舍于观智;用定觉分,入正禅定,摄其散心,令不浮动,是名念觉分。
  总之于此七法,行者之心浮动时,用除、舍、定之三觉支而摄之。若心沉没时,则用择法、精进、喜之三觉支起之。念觉支常念定慧,不可废退。以此七事,得证无学果。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8】

  梵语辟支迦罗,此翻独觉,亦翻缘觉。无佛世自能悟道,故名独觉。观十二因缘悟道,故名缘觉。然十二因缘,亦须佛说。秉说观察,功行成熟,所以出无佛世方能自悟。但此人根性稍利,不藉多闻,又以乐独善寂,不起烦恼,稍胜声闻人也。观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是十二因缘生相。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此是十二因缘灭相。是中无明、行、爱、取、有五支,还是集谛;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还是苦谛;因灭果灭,即是灭谛;观因缘生灭之智,即是道谛。而中乘根利,故先观集谛也。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9】六相

  不觉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
  一者、智相  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二者、相续相  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三者、执取相  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
  四者、计名字相  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五者、起业相  依于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业故。
  六者、业系苦相  以依业报,不自在故。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10】三相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一者、无明业相  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二者、能见相  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三者、境界相  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11】体四相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一者、如实空镜  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二者、因熏习镜  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三者、法出离镜  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
  四者、缘熏习镜  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12】三观

  圆觉三观者:
  一、奢摩他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净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安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二、三摩钵提  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三、禅那  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静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13】二相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一、同相者  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义,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二、异相者  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14】随染二相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一、智净相者  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二、不思议业相者  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15】小大二种缘

  此二种辟支迦罗,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独觉辟支迦罗,具有二种:
  一、小辟支迦罗  小辟支迦罗者,本是学人。在人间生,是时无佛,佛法已灭。或须陀洹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悟成道。是人不名为佛,亦非罗汉,名曰小辟支迦罗。若论其道力,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罗汉也。
  二、大辟支迦罗  大辟支迦罗,于二百劫中作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分(见后文),或三十二相,或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于九种阿罗汉中,智慧利胜,于诸深法总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有如是相,名大辟支迦罗也。
  皆历三种十二因缘,十种十二因缘,分别小大也,若因缘觉分别小大亦如是。
小大二种缘觉
  (声闻五位修证表)

   ┌一、多贪不净观
   │二、多嗔慈悲观
  ┌一、五停心┤三、多散数息观
  │  │四、多痴因缘观
  │  └五、多障念佛观
  │  ┌一、观身不净
  │  │二、观受是苦
  ┌一、资粮位┤二、别相念┤
  │  │  │三、观心无常
  │  │  └四、观法无我
  │  │  ┌一、观身及受心法皆不净
  │  │  │二、观受及身心法皆是苦
  │  └三、总相念┤
  │  │三、观心及身受法及无常
  │  └四、观法及身受心皆无我
  声闻五位修证┤  ┌一、暖位
  │  │二、顶位
  │二、加行位┤
  │  │三、忍位…一、下忍  二、中忍  三、上忍
  │  └四、世第一位
  │三、通达位(又名见道位)…预流向、预流果
  │  ┌一、一来向、一来果
  │四、修习位(又名修道位)┤二、不还向、不还果
  │  └三、罗汉向
  └五、无学位…罗汉果

  (声闻七方便四果)

  ┌五停心观┐
  │别相念处├三贤  ┐
  │总相念处┘  │
  │暖  ┐  ├七方便
  │顶  │  │
  │  ├四善根┘
  声闻七方便四果┤忍  │
  │世第一法┘
  │预流果……………┐
  │一来果……………│
  │  ├四果
  │不还果……………│
  └声闻果……………┘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16】因缘二种缘

  四教仪云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
  一、明独觉辟支迦罗  独觉辟支迦罗者,苦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
  二、明因缘觉  因缘觉者,是人道根淳熟,藉小因缘而能觉悟也。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中的【16】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