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5本字典中找到 339 條與「大乘」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阅藏知津】的查詢結果:
閱藏知津 【1】大乘律藏

  述曰:大乘律法,雜在方等諸經,不同聲聞別部獨行,今于經中,取其扶律義居多者,或是全部,或一品一章,別標如左。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2】大乘破有論

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略說諸法無生,從分別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3】大乘四法經

唐于阗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佛在祇園,文殊師利菩薩以寶蓋供佛,明菩薩供養無有厭足,及說種種四法。又說叁十五住菩提法。應離十慢。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4】大乘唯識論

陳優禅尼國沙門真谛譯
  同《楞伽經唯識論》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5】大乘五蘊論

世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明五蘊攝九十四法,及十二處十八界總攝百法。對治叁種我執:謂一性我執,受者我執,作者我執。如其次第,以蘊、處、界,治之。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6】大乘緣生論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與《緣生論》同,實小乘耳。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7】大乘相論

覺吉祥智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生,十波羅密,十地,十八空,叁十七菩提分,四聖谛,四靜慮,四無量,四等至,八解脫,叁摩缽底先行,叁解脫門,六神通,陀羅尼,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四聲聞果,了知一切相,真如實際,無相法界。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8】大乘二十頌論

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略明第一義無生,隨轉而無性義。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9】大乘廣五蘊論

安慧菩薩造  唐中印土沙門地婆诃羅譯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10】佛說大乘戒經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祇園說,文簡義切,最宜流通。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11】稱贊大乘功德經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佛住法界藏殿。德嚴華菩薩問,何等是新學菩薩惡友,應須遠離?佛言,無如樂二乘人,乃至甯墮地獄,不應起二乘作意。次明謗大乘罪,及釋大乘名義。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12】大乘百法明門論

天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瑜伽本事分中,略錄名數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13】大乘伽耶山頂經

唐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譯
  與《文殊師利問菩提經》同本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14】大乘經藏 密部

  述曰。梵語陀羅尼。此雲總持。亦雲遮持。本通顯密二說。亦複遍于五時。但密壇儀軌。須有師承。設或辄自結印持明。便名盜法。招愆不小。今此道失傳久矣。典籍僅存。何容僭議。僅列經題品目如左。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15】佛說大乘四法經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诃羅初譯
  佛在祇園,爲苾刍說,一不舍菩提心,二不舍善知識,叁不舍堪忍愛樂,四不舍阿練若。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16】大乘八大曼拿羅經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補陀落迦山,寶藏月光菩薩請說,先于中心安佛,次安八大菩薩,所謂觀自在、慈氏、虛空藏、普賢、金剛手、曼殊室哩、除蓋障、地藏,共有九咒。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17】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堅慧菩薩造  唐于阗國沙門提雲般若譯
  明菩提心,略說有十二種義。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18】大乘舍黎娑擔摩經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鹫峰,告諸苾刍,若于十二緣生而能見了,是名見法見佛。舍利子以問慈氏菩薩,慈氏細爲解釋十二因緣甚深之義。乃性相二宗要典。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19】佛說大乘百福相經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诃羅譯
  佛在舍衛國普妙宮中,文殊師利請問如來福德之量?佛爲明十善福,輪王福,帝釋福,自在天福,初禅福,二禅福,摩醯首羅福,辟支福,後身菩薩福,如來毛孔福,八十隨好福,八十隨相文福,叁十二相福,大法言音福,展轉增勝。又明有二種法,生如來身,一者勝願力,二者方便力。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20】大乘論(二卷)

堅意菩薩造  北涼沙門釋道泰譯
  義品第一,明大乘方爲具足叁藏,得成大果。譏論空品第二,明十地成就福果,智果、及明佛生羅絢羅,是化非實。順修諸行品第叁,明佛法身在淨居受職成道,非閻浮提成佛,及明應禮初發心菩薩。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21】大乘論(二卷)

元魏北天竺沙門佛陀扇多譯
  與《攝大乘論本》同,而不分品。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22】有德女所問大乘

唐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譯
  佛在鹿林。與彌勒入城乞食,有德女問佛所轉法輪?佛以十二緣生答之。仍致問難,佛乃爲說第一義谛無有諸業。亦無諸有而從業生,及以種種衆苦惱事。譬如諸佛所作化人,化人複更化作種種諸物,于是有德女稱歎供養,佛爲授菩提記。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23】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鹫峰,頻婆娑羅王子請問佛號功德?佛以十方各一佛名答之,並出夙願功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24】大乘成業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明身語意叁業,及有表無表業,是假非實,唯依思立,及由異熟識受熏持種而得成就。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25】大乘頂王經(一卷)

蕭梁優禅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與《善思童子經》同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26】大乘起信論(二卷)

馬鳴菩薩造  唐于阗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一作因分,明造論因緣有八種。二立義分有二:一有法。謂一切衆生心。二法,謂體、相、用叁大。叁解釋分又叁:一顯示實義,依于一心有真如生滅二門。二對治邪執,治人法二種我見。叁分別修行正道相: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叁證發心。四修信分,謂有四種信:真如及叁寶,修五門行。能成此信。一施、二戒、叁忍、四精進、五止觀。又明求生淨土,得不退轉。五利益分。
  此本比梁譯,文更顯順,余于佛前阄得,述裂網疏,以正膚謬。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27】大乘顯識經(二卷)

唐中印土沙門地婆诃羅譯
  即《大寶積經》第叁十九賢護長者會異譯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28】大乘掌珍論(二卷)

清辯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廣釋真性有爲空四句義,破諸異執,顯真勝義。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29】佛說大乘方等要慧經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即《大寶積經》第四十一彌勒菩薩問八法會異譯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30】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佛在竹林。影勝王問,雲何有情先所造業,久已滅壞,臨命終時,皆悉現前?又複諸法,體悉空無,所造業報而不散失?佛以夢見美女,覺後憶現影像答之。智者當觀察眼不見于色,意亦不知法,是名勝義谛。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31】大乘論本(叁卷)

無著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總標綱要分第一。標十相殊勝殊勝語。所知依分第二。明阿賴耶識,及意。所知相分第叁。明叁性相: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叁圓成實相。入所知相分第四。明叁種練磨其心,及四尋思,四如實遍智。彼入因果分第五,明六種波羅密多,彼修差別分第六,明菩薩歡喜等十地。增上戒學分第七,明叁聚戒。增上心學分第八,明六種差別;一所緣。二種種。叁對治。四堪能。五引發。六作業。增上慧學分第九,明無分別智離五種相。果斷分第十,明轉依有六種。彼果智分第十一,明佛叁身。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32】大乘論釋(十卷)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無性菩薩,釋世親菩薩攝大乘論本。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33】大乘論釋(十卷)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世親菩薩,釋攝大乘論本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34】大乘論釋(十卷)

隋南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同玄奘譯《攝大乘論釋》本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35】大乘經藏 般若部第叁

  述曰:般若爲諸佛母,叁世諸佛,皆從般若得生。故曰:從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間,常說般若,當知一切佛法,無非般若所流出,無非般若所統攝也。然初成頓演,則稱華嚴,漸誘鈍根,則名阿含,對半明滿,則屬方等,開權顯實,則讓法華,扶律談常,則推涅盤,故唯顯示二空,破情立法,或共不共,以般若題名者,乃別成第四部雲。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36】大乘經藏 法華部第四

  述曰,凡是開權顯實,授聲聞成佛記,發迹顯本,明成佛甚久遠,及但明一乘修證之法,無二無叁者,皆此部收。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37】大乘經藏 方等部第二

  述曰,方等亦名方廣。于十二分教中,十一並通大小,此唯在大,蓋一代時教,統以二藏收之。一聲聞藏,二菩薩藏。阿含、毗尼,及阿毗昙,屬聲聞藏。大乘、方等,屬菩薩藏。是則始從華嚴,終大涅盤,一切菩薩法藏,皆稱方等經典。今更就大乘中,別取獨被大機者,名華嚴部。融通空有者,名般若部。開權顯實者,名法華部。垂滅談常者,名涅盤部。其余若顯若密,或對小明大,或泛明諸佛菩薩因、果、事、理、行、位、智、斷皆此方等部收。非同流俗訛傳,唯謂八年中所說也。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38】大乘經藏 涅盤部第五

  述曰:大涅盤部,別在一日一夜,通該一代,凡是扶律談常,顯佛實不滅度者,皆此部收。又如遺教等經,雖在此時,以是小機所見,仍歸阿含。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39】大乘經藏.華嚴部第一

  述曰,華嚴一部,別則克指初成,通乃該乎一代。凡屬顯示稱性法門,不與二乘共者,鹹歸此部。即如入法界品。是誠證也。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40】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诃羅譯
  與《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同,而文稍異。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41】大乘起信論疏(五卷)

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法藏述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42】佛說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诃羅譯
  與《佛說大乘百福相經》同。而字稍增減。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43】佛說大乘日子王所問經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即《大寶積經》第二十九優陀延王會異譯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44】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大寶積經》第五無量壽如來會同本異譯。法賢本中,有慈氏問答。尤妙。但止叁十六願。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45】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隋北天竺沙門毗尼多流支譯
  佛將涅盤,入如法叁昧,令大千界普遍莊嚴,大衆雲集,佛出舌相,遍覆大千,敕彌勒問法決疑,于是淨居天等,請佛說大乘方廣總持法門,佛告彌勒,一切法皆是佛說,不應橫生分別去取,執小廢大,執大廢小。若謗法者,罪則無量,因說彌陀,及自往因,致有佛國淨穢之別,又菩薩必具行六度,不可但言宜修般若,又菩薩不得謗他菩薩,其罪極重。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46】大乘叁聚忏悔經(一卷)

隋北天竺沙門阇那崛多及笈多等譯
  同《菩薩藏經》,而悔過經文太略。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47】佛說大乘十法經(一卷)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即《大寶積經》第九大乘十法會異譯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48】佛說大乘同性經(二卷)

宇文周中天竺沙門阇那耶舍譯
  佛住大摩羅耶精妙山頂,與千二百五十比丘,及大菩薩天龍衆俱。楞伽大城毗毗沙那羅剎王供佛問法,得菩提記。海龍王問其往因,佛爲說之。次有海妙深持自
在智通菩薩從東方來,以大寶殿供佛問法。佛爲說如來十地名,及聲聞十地名,辟支佛十地名,菩薩十地名。複爲現如來初地相,及二地相。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49】佛說巨力長者所問大乘

宋西夏沙門智吉祥等譯
  佛在祇園。巨力長者心生覺悟,爲五百長者說世無常,及叁乘法。五百長者鹹皆有疑,同來見佛。佛爲略說叁乘方便,長者願聞大乘深法,佛爲廣說六度妙行,並說生死過患。長者得無上忍,以偈贊佛。求得出家,佛爲授記。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50】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因外道問。爲說一切法如夢如幻,菩提心相,自性清淨。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51】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七卷)

無著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本事分中叁法品第一,蘊、界、處。  攝品第二。有十一種:(相、界、種類、分位、伴、方時、一分、具分、更互、勝義)。相應品第叁。有六種:(不相離、和合、聚集、俱有、作事、同行)。成就品第四,有叁種。(種子、自在、現行)。決擇分中谛品第一(四聖谛)。法品第二(十二分聖教)。得品第叁(一建立補特伽羅有七種。二建立現觀有十種)。論議品第四。有七種:(義、釋、分別顯示、等論、攝、論軌、秘密)。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52】大乘百法明門論解(一卷)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窺基述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53】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诃羅再譯
  佛住耆阇崛山,與無量菩薩,及比丘僧,乃至十方恒沙世界諸天龍俱。勝思惟菩薩請問二字之義?佛言,菩薩有九種一法應除滅。謂欲貪,瞋恚,愚癡,我執,懈怠,睡眠,染愛,疑惑,無明。有一法應守護,謂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如自愛命,則不應殺等。次明無有一法是如來所覺所證,以一切法本無有實,從因緣生。因緣亦如電光,念念不住故。次明持此經者,得生淨土,見阿彌陀,及諸聖衆,亦見靈山聖會。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54】大乘大悲芬陀利經(八卷)

附叁秦錄
  與《悲華經》同。而分作叁十品。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55】大乘大方等日藏經(十卷)

隋烏苌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譯
  即《大方等大集經》日密分。而詳明。護持正法品第一,佛敕耶舍持日眼蓮華陀羅尼。憍陳如持無盡根陀羅尼。舍利弗持智能依止陀羅尼。目犍連持惡心者生歡喜心。諸不信者悉皆惛睡。陀羅尼品第二。菩薩使品第叁,(即《日密分》分別說欲品。而此詳悉)。定品第四,惡業集品第五,(此二品即《日密分》日密分別品。)護持品第六,(此品《日密分》所無)佛現神通品第七,(即《日密分》不思議大通品)魔王波旬星宿品第八,(《日密分》缺略。此詳)。送使品第九,光味仙爲龍見佛。念佛叁昧品第十,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一,叁歸濟龍品第十二,(即《大方等大集經》救龍品)世尊從須彌頂下,至佉羅低山,說十種業。來生龍中,及爲龍說種種夙因。護塔品第十叁,佛以二十八大支提付囑諸龍,及夜叉竟。又說大授記咒,波旬聞己。生歡喜心,與諸眷屬忏悔。受叁歸依。伽羅支魔子問眼色因緣等義。佛爲解釋諸法性空,衆獲大益。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56】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序品第一,薄伽梵于佉羅帝耶山,說月藏己,南方雲來,雨諸供養,演諸法聲,衆會手中,各各現如意珠,雨寶放光。見十方土,又見身各地界增強,堅重難舉。無垢生天帝釋問佛。佛爲廣歎地藏菩薩功德,菩薩尋與無量眷屬,現聲聞像,來禮佛足,贊歎供養。佛又因好疑問菩薩問。廣述地藏無量功德,衆會興供。地藏轉供世尊,兼說神咒。利益一切。十輪品第二,地藏問佛,雲何于五濁世能轉佛輪?佛答由本願力,成就十種佛輪。能居此土,即十力也。一一喻如轉輪聖王。無依行品第叁,天藏大梵請問禅,誦,營福。叁業爲出爲墜,剎帝輪王爲沈爲升?佛答二種十無依行,隨有一行,不成叁乘。次明出家破戒,猶能生人十種殊勝思惟,不宜非理辱害。次明五無間罪,四根本罪,謗叁寶罪,皆非佛之弟子。宜極護持四根本戒。次因優波離問。具明舉罪有十非法,又十非人,有五法舉,有七法滅。次因地藏願救末世,爲說末世有十惡輪。謂國王宰官等,護惡比丘,惱害淨衆,即名爲旃陀羅。乃至破戒,無戒。不應辱害。引古羅剎醉象敬重袈裟爲證。若能遠離十惡輪者,則得十法增長,離叁十過。天藏乃說護國不退輪心神咒。有依行品第四,金剛藏菩薩問,既言破戒非佛弟子,雲何不許辱害,又他經處處獨贊大乘。今經雲何說叁乘法,悉皆不許隱沒?佛答十種有情,難得人身。複有十種無依行法差別,有四種僧,及四沙門,是故破戒雖非佛子,不應受供。猶有聖賢幢相,不得辱害。叁乘並是如來度生方便,雖修大乘,不得廢二。次示十有依行,叁乘所共。複有十有依行,獨覺大乘所共。次複廣示大乘無塵垢行輪,無取行輪,隨衆生根。說叁乘法,戒淨慈悲,安樂一切,乃名大乘。忏悔品第五,衆會聞法,各忏先罪。佛爲說十種法,能令菩薩護得無罪正路法忍。謂不著五陰,此世,他世,叁界。次明己得法忍,許處王位。或行十善,或信叁寶,亦可爲王。否則決當墮落。善業道品第六,金剛藏問,雲何于叁乘人法,得無過失,乃至菩提行願,心無厭足?佛答,十善業道,即菩薩十輪。廣說因果利益。福田相品第七,複明菩薩十財施大甲冑輪,十法施大甲冑輪,淨戒大甲冑輪,安忍大甲冑輪,精進大甲冑輪,靜慮大甲冑輪,般若,及善巧方便,大甲冑輪。大慈大甲冑輪,大悲大甲冑輪,堅固大忍大甲冑輪,故爲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獲益囑累品第八,衆各獲益無量,佛以此法付囑虛空藏菩薩。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57】大乘造像功德經(上下合卷)

唐于阗國沙門提雲般若譯
  佛往忉利天上,優填王初造佛像,佛從天下,王問功德,佛深贊之。彌勒因問滅業障事。佛一一細答。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58】佛說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與《佛說持世陀羅尼經》同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59】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四卷)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佛在舍衛國,有無量菩薩,及八部男女集會,從大地獄,出大光明,遍照園中,現大莊嚴,除蓋障菩薩,請問因緣,佛爲說聖觀自在菩薩曆劫救苦之事,及說所住種種叁昧之名,又說身諸毛孔希有功德,普賢菩薩行十二年不得邊際,次求六字大明陀羅尼,並見波羅奈城法師,最後佛告阿難,具說伽藍中所造惡業,所招惡報。
  此亦生淨土之快捷方式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60】佛爲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法經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與十善業道經同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61】大乘論(叁卷 有慧恺序)

陳優禅尼國沙門真谛譯
  與《攝大乘論本》同。分作十品。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62】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與《大乘舍黎娑擔摩經》同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63】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十六卷)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安慧菩薩、糅《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64】大乘寶要義論(十卷今作五卷)

不出撰者名字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等譯
  集諸經論菩薩發心修行功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65】大乘起信論(二卷 有智恺序)

蕭梁優襌尼國沙門真谛譯
  與實叉難陀譯《大乘起信論》同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66】大乘起信論疏筆削記(十五卷)

宋長水沙門釋子璇錄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67】大乘中觀釋論(九卷今作四卷)

安慧菩薩造  宋譯經院沙門惟淨等譯
  僅釋十叁品而止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68】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與《佛說大乘百福相經》同。但初禅作魔王,後身作初發心。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69】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佛爲文殊說大乘四谛。及叁十七品法。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70】佛說大乘智印經(五卷今作二卷)

宋西夏沙門智吉祥等譯
  佛在迦蘭陀林。入城乞食而還,眉間放光,勸諸大衆安住如來所知境界。愍一切有情受差別相。乃入如來智印叁昧,放光遍照,妙香莊嚴。釋迦十方分身佛示同一身,各各入城乞食,至林中同入叁昧。所有菩薩及他方佛,各遣菩薩與諸大衆普集。諸聲聞入定觀察,不知如來所在。佛出叁昧,震動世界。舍利弗請開導悟入?佛以離一切分別答之。舍利弗重問色身叁昧?佛宣偈重答。因廣勸修,大衆獲益得記。先獨囑文殊守護此經,次囑彌勒。以七種發心,兩番五種不退轉法,答彌勒修習之問。五種覆障法,答彌勒不愛樂之問。又記王夫人,及修此法者,同生安樂國。又料簡善根多少,以判信心差別,而勖修行。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71】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四卷)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即《大寶積經》第十八護國菩薩會異譯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72】大乘論釋(十五卷 有慧恺序)

陳優禅尼國沙門真谛譯
  同玄奘譯《攝大乘論釋》本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73】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名如來藏論)

堅慧菩薩造  唐于阗國沙門提雲般若譯
  即《大乘法界無差別論》重出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74】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一卷)

唐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譯
  普思義菩薩請問,雲何修行悟入此叁摩地?佛爲說往昔金剛髻珠王,化生悉陀太子,于法界摩尼山日光明王佛所,聞此法界缯髻與金剛如來心品叁摩地已,經無量劫,常憶念之,未曾忘失。次明聞經之褔,次答外道苦行所招惡果,檢校人錯用僧物所招惡果,不敬師長所招惡果,十惡所招惡果,不從師受叁摩耶法,自作法咒所招惡果,普思義以偈重宣其義。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75】大乘密嚴經(叁卷)(前有聖教序)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诃羅譯
  密嚴會品第一,佛住出過叁界密嚴之國,與十億佛土微塵菩薩衆俱。放光照現莊嚴勝相,答如實見菩薩之問。有金剛藏菩薩,問第一義法性?佛答以如來藏不生
不滅,如月普現。妙身生品第二,如實見菩薩,請金剛藏菩薩,說諸聖人內證之境。金剛藏以偈答之。又請示歸依之處。亦以偈答。複示缋像夢境等喻。又以偈明叁性五法等義。複現大小無量身形,次有衆多菩薩,同問世間一切誰之所作。金剛藏偈答阿賴耶識,能現衆法,次有螺髻梵王,承佛威力,來密嚴國,以偈問法。金剛藏亦以偈說如來善示現義。胎生品第叁,金剛藏菩薩告螺髻梵王,诃斥胎生不淨,應當舍離。亦不應爲叁昧所縛,若離二取,生密嚴國。顯示自作品第四,金剛藏菩薩複告螺髻梵王,深明五蘊不實。寶髻菩薩更請隨宜說法,金剛藏深明一切唯心。分別觀行品第五,金剛藏複說舍拳軍車等喻,以明諸法無實。應速發廣大心,修清淨觀行,生清淨佛土。阿賴耶建立品第六,金剛藏複明阿賴耶識,與染淨法恒作所依。自識境界品第七,金剛藏菩薩放髻珠光,普照一切。告如實見菩薩,以雪山惡獸。喻外道于阿賴耶,所生我見。阿賴耶微密品第八,寶手菩薩白衆色最勝王,令問金剛藏菩薩名想等義。金剛藏偈答。依相立名,名無實事。乃至賴耶與七識,如鐵與磁石,二俱無有思。若得如幻首楞嚴定,則于一切法皆得自在變現。又複廣明阿賴耶識,隨迷悟緣,爲凡爲聖,于是衆色最勝王等,複以偈請說法。月幢世尊分身眷屬,亦鹹集會。金剛藏重以偈明唯識妙義,菩薩天人,鹹皆贊歎供養。更請說法,金剛藏又與大樹緊那羅王,持進菩薩,觀自在等諸大菩薩,演說諸法性空,從心而起,乃至阿賴耶識,與如來藏不一不異等義。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76】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叁卷)

唐于阗國沙門釋智嚴譯
  諸經集四十二部,凡菩薩行門,總六十六條。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77】大乘止觀法門(四卷 前有朱頃序)

陳南嶽思大禅師曲授心要
  先總示大乘止觀,次廣作五番建立,第一明止觀依止。又叁:一明何所依止,謂自性清淨心。二明何故依止,以此心是一切法根本故。叁明以何依止,先明以意識依止此心,修行止觀。次破小乘人執,後破大乘人執。第二明止觀境界,謂叁自性法,各論清淨染濁。第叁明止觀體狀,先就染濁叁性以明,次就清淨叁性以明(正是修行方法)。第四明止觀斷得,謂約叁性修止觀,各明所除障,所得益也。第五明止觀作用,謂證體起用也,後更示禮佛止觀,食時止觀,大小便利時止觀。後有遵式序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78】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上下合卷)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等譯
  佛在鹫峰,告大迦葉,東方定手最上吉祥如來,離麈步菩薩。蓮華最上吉祥如來,蓮華手菩薩。日輪光明最勝吉祥如來,日光明菩薩。一寶蓋最上如來。定最上吉祥如來。寶輪光明高勝吉祥王如來。南方無邊步迹如來。無邊香最上王如來。寶上如來。西方大光明照如來。北方寶開花普耀吉祥如來。東方寶藏如來。寶勝如來。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79】大乘密嚴經(叁卷)(有新翻禦製序)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品數並同《大乘密嚴經》,而名目稍異,多是偈語。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80】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前有禦製序)

唐于阗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有十品,文筆順暢。同《四卷楞伽》,但多初品,及後二品耳。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81】大乘莊嚴經論(十叁卷 有李百藥序)

無著菩薩造  唐中天竺沙門波羅頗迦羅密多羅譯
  緣起品第一。成宗品第二,以八因成立大乘真是佛說。歸依品第叁,明大乘歸依,有四種大義:一者一切遍義。二者勇猛義。叁者得果義。四者不及義。種性品第四,明種性有九種差別,一有體。二最勝。叁自性。四相貌。五品類。六過惡。七功德。八金譬。九寶譬,九義各有四種差別。發心品第五。明發心有四種大:一勇猛大。二方便大。叁利益大。四出離大。有四種差別:一信行發心,二淨依發心,叁報得發心,四無障發心。以大悲爲根,以利物爲依止,以大乘法爲所信,以種智爲所緣,爲求彼故,以勝欲爲所乘,欲無上乘故,以大護爲所住,住菩薩戒故,以受障爲難,起異乘心故,以增善爲功德,以福智爲自性,以習諸度爲出離,以地滿爲究竟。二利品第六。真實品第七,明第一義相。神通品第八。成熟品第九。菩提品第十,明得一切種智。明信品第十一,明信相差別,有十叁種。述求品第十二。弘法品第十叁。隨修品第十四。教授品第十五。業伴品第十六,明菩薩起業,以方便爲伴。度攝品第十七,明六波羅密十義:一製數。二顯相。叁次第。四釋名。五修習。六差別。七攝行。八治障。九功德。十互顯。及明四攝行。供養品第十八。親近品第十九。梵住品第二十,明慈、悲、喜、舍。覺分品第二十一。功德品第二十二。行住品第二十叁。敬佛品第二十四。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82】佛說證契大乘經(一卷)(有禦製序)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诃羅譯
  與《佛說大乘同性經》同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83】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上下合卷)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在廣嚴城,口放光明,印捺羅部帝天子請法,佛先爲說往緣,次敕金剛手菩薩授以秘法,兼說弟子八事,及二谛等。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84】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八卷)(有禦製序)

唐罽賓國沙門般若等譯
  序品第一,佛住耆阇崛山,與叁萬二千比丘,八萬四千菩薩,及一切天龍八部,他方輪王,十六國王,夫人眷屬,四衆,四姓,外道,餓鬼,畜生,琰王,諸大衆俱。坐寶蓮華師子座上,入心璎珞寶莊嚴王叁昧,天雨華香,複入師子奮迅叁昧,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惡趣離苦,詣佛供養。如來于胸臆間,及諸毛孔,放金色光,普現十方五趣苦樂之相,及現叁大阿僧祇劫因果本末之相。于是師子吼菩薩爲衆說偈,歎佛功德,請佛出定。報恩品第二,從叁昧起,告彌勒菩薩,稱歎心地妙法。五百長者不愛苦行,贊二乘道。佛爲廣說世間四恩,一父母恩,二衆生恩,叁國王恩,四叁寶恩。佛有叁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叁變化身。受用又二,一自,二他。)法有四種,(教、理、行、果。)僧有叁種。(一菩薩,二聲聞,叁凡夫。凡夫又二,一具戒,二正見。)具足十義,得名爲寶。爲求菩提,有叁種十波羅密。若修十種真實波羅密多,乃名能報四恩。次有智光長者,與不順子遠來聽法,佛爲重宣,令發大心。厭舍品第叁,智光長者問出家不及在家?佛爲廣說出家最勝,诃在家過。無垢性品第四,廣明粗衣,乞食,陳藥,蘭若。四依知足功德,各十勝利。阿蘭若品第五,爲常精進菩薩說阿蘭若功德。離世間品第六,樂遠離行菩薩,承佛威力,爲諸菩薩說阿蘭若行,佛贊印之。  厭身品第七,爲彌勒菩薩說叁十七觀,诃身不淨。波羅密多品第八,爲彌勒菩薩說阿蘭若能滿十波羅密。功德莊嚴品第九,爲彌勒菩薩說有一德應住阿蘭若處,謂觀一切煩惱根源,即是自心。又有二種法,及兩番二種人,不堪住阿蘭若。次明十一種四法,五種八法。觀心品第十,爲文殊師利說觀心法,並說觀心陀羅尼。發菩提心品第十一,爲文殊說自覺悟心,有四種義。及說初觀菩提心相,並說真言。成佛品第十二,爲文殊說叁種大秘密法,謂心秘密,語秘密,身秘密。欲修習者,當著菩薩叁十二種大金剛甲。囑累品第十叁,明受持者,得叁業各十種清淨。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85】大乘集菩薩學論(二十五卷今作十一卷)

法稱菩薩造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等譯
  集布施學品第一。護持正法戒品第二。護法師品第叁。空品第四。集離難戒學品第五。護身品第六。護受用福品第七。清淨品第八。忍辱品第九。精進波羅密品第十。說阿蘭若品第十一。治心品第十二(襌定波羅密多附)。念處品第十叁。  自性清淨品第十四。正命受用品第十五。增長勝力品第十六。恭敬作禮品第十七。念叁寶品第十八。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86】佛說大乘隨轉宣諸法經(叁卷今作一卷)

宋譯經院沙門紹德等譯
  同《諸法無行經》,而敘事不甚明白。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87】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上中下僅半卷)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即《大寶積經》第二十八勤授長者會異譯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88】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五卷)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等譯
  佛在鹫峰法界殿中,與二萬五千比丘,七百二十萬俱胝那庾多菩薩俱。放光集十方衆。有師子座出偈贊佛。佛升師座。妙吉祥菩薩請問,不生不滅,是何增語?佛言,不生不滅,即是如來增語。因爲廣說琉璃地映帝釋宮影喻,忉利天大法鼓喻,空中風雲水喻,大梵王喻,日光照喻,摩尼寶喻,響喻,地喻,虛空喻等。及說種種法句,種種菩薩勝行,于是妙吉祥偈贊禮佛,佛爲較顯持經功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89】佛說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向妙吉祥菩薩說:西方無量壽佛陀羅尼,能增壽命,得大利益。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90】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住安樂世界向無畏觀自在菩薩,說叁十八吉祥如來名號,及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贊歎真言。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91】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叁卷今作二卷)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住法界光明菩薩宮。與五十萬苾刍衆,萬二千菩薩,及諸天子俱。佛入普遍光明叁摩地,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各有殑伽沙數菩薩雲集。妙吉祥菩薩在東方寶幢佛剎,勸慈氏菩薩同來聽法,慈氏不來,辯積幢亦不來。妙吉祥乃入無垢普光叁摩地,現大神變而來佛所。普華幢天子問修何法,得如妙吉祥神通事業?佛以四種四法答之。又問妙吉祥發心久近?佛舉過去本事答之。次有遍照藏菩薩現瑞入會,與大迦葉互相問答。次普華幢再問妙吉祥最初發心之事?佛具答其最初發心轉女成男因緣。普華幢又問菩薩行法?佛令問妙吉祥。廣爲解說四念處,八正道,五根,五力,七覺支法門。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92】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四十卷今作二十卷)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等譯
  即《大寶積經》第十二菩薩藏會異譯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93】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十卷)(前有代宗序)

唐罽賓國沙門般若譯
  歸依叁寶品第一,佛在竹林,與衆多菩薩,衆多苾刍,及阿僧企耶發心諸有情俱。慈氏菩薩爲衆請問叁寶及歸依義?佛言,佛寶有二,一者佛身。二者佛德。法寶有叁,一者涅盤常樂我淨般若解脫法身。二者戒定智能諸妙功德。叁者八萬四千諸妙法蘊。攝爲五分,一素呾纜。二毗柰耶。叁阿毗達磨。四般若波羅密多。五陀羅尼門。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僧寶有叁,一者第一義僧,所謂諸佛。二者聖僧,謂四果、四向、及辟支佛。叁賢,十聖。叁者福田僧,謂苾刍,苾刍尼等。爲脫苦故,忏悔,隨喜,發大誓願。修行大乘,是名歸依。陀羅尼護持國界品第二,東方不眴世界無盡藏菩薩,放大光明,現大神變,偈贊來會。以第一義答阿難問。佛爲阿難說彼國土種種勝事。文殊請問持經之福?佛較答之,文殊菩薩說六真言。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曼荼羅諸天菩薩,六波羅密多菩薩,四大天王。執金剛菩薩,鈴铎耳微那夜迦,閻摩羅王,诃哩底愛子母,摩利支天,迦噜拿王,迦噜啰王,大自在天王,各說一咒。發菩提心品第叁,彌勒菩薩請問?佛答以先發五種勝心。次說入海取珠,發叁勝心不退之喻。不退轉品第四,彌勒菩薩複問?佛爲細釋,一大悲心,緣五道苦而起。二大精進心,如入海求如意珠。更發叁種勝心,誓不退轉。布施波羅密多品第五,淨戒波羅密多品第六,安忍波羅密多品第七,精進波羅密多品第八,靜慮波羅密多品第九,般若波羅密多品第十,俱彌勒菩薩問?如來答也。事理詳明,發菩提心者,急宜受持。複有微末底外道,說自在天常,及說神我能生諸法。佛以正量委細破之。次複偈說八識熏習,及轉顯義。外道發菩提心。佛又爲慈氏說八善巧,及智能方便。解絡掖衣授之,四天釋魔。發願護持。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94】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二十卷今作十卷)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共惟淨等譯
  即《大寶積經》第叁金剛力士會同本異譯。分作二十五品。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95】佛說大乘觀想曼拿羅淨諸惡趣經(二卷或作一卷)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理觀事儀,皆悉明備。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96】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叁卷)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即《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大教王經》第一分也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97】金剛頂經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二卷)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深妙秘密金剛界大叁昧耶修習瑜伽儀第一
  金剛界大曼拿羅毗盧遮那一切如來族秘密心地印真言羯摩部第二。叁昧耶部第叁。供養部第四。
  即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大教王經第一分修習儀軌也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98】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大教王經(叁十卷)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等譯
  金剛界大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一,大毗盧遮那如來在色究竟天王宮,與九十九俱胝大菩薩衆俱。爲坐菩提場一切義成菩薩,示現受用身。告以觀察自心叁摩地,是真實智忍。次說四大明,又以金剛大灌頂法而爲灌頂,乃成正覺。詣須彌山頂金剛摩尼寶峰樓閣中,次第入諸叁昧,出生金剛手,金剛鈎,金剛弓,金剛喜,金剛藏,金剛光,金剛喜,金剛喜,金剛眼,金剛慧,金剛場,金剛語,金剛尾濕頁,金剛慈友,金剛暴怒,金剛拳等諸大菩薩,阿閦如來,寶生如來,觀自在王如來,不空成就如來。亦各說大明出金剛像,大毗盧遮那如來複入四叁昧,出生四大明妃,四如來亦出四大明妃,大毗盧遮那如來複入四叁昧,出生金剛鈎,金剛索,金剛鎖,金剛鈴。四菩薩身,次以彈指相,普遍召集一切如來,以百八名。勸請稱贊具德一切如來增上主宰自金剛薩埵無始無終大持金剛者,持金剛者聞勸請已,說金剛界大曼拿羅頌,次說弟子入壇法等。金剛秘密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二,金剛智法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叁,金剛事業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四,現證叁昧大儀軌分第五,降叁世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六,謂降大自在天那羅延天等。忿怒秘密印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七,金剛部法智叁昧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八,金剛部羯磨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九,大金剛部廣大儀軌分第十,叁世輪大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一,一切金剛部金剛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二,一切金剛部法叁昧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十叁,一切金剛部羯磨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十四,調伏一切世間大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五,蓮華秘密印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十六,智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七,大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十八,一切義成就大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九,寶秘密印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二十,智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二十一,羯磨曼拿羅廣大儀軌分第二十二,一切如來真實攝一切儀軌隨應方便廣大教理分第二十叁,一切如來真實攝諸部儀軌秘密法用廣大教理分第二十四,一切如來真實攝一切儀軌最上秘密廣大教理分第二十五,一切如來真實攝一切儀軌勝上教理分第二十六,金剛手菩薩說法儀竟,以百八名,稱贊勸請一切如來。于是一切如來,及金剛手,降叁世,觀自在,虛空藏,金剛手,各說一頌。一切如來,及金剛手,皆從大毗盧遮那心入已,如理而住,爾時世尊從須彌山頂詣菩提場,執吉祥草,敷草而坐。乃至轉處諸天所獻微妙勝座,以百八名,贊歎金剛手菩薩。譯師跋雲,此經一部,梵本四千頌,譯成叁十卷。總二十六分,自第一分至第五分終,並大乘現證叁昧攝。第六分至第十四分終,並金剛叁昧攝。第十五分至十八分終,並法叁昧攝。第十九分至第二十二分終,並羯磨叁昧攝。自下四分,並諸部秘密教理所攝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99】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皺大教王經(十卷 有序有頌)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釋迦牟尼佛在摩醯首羅天王宮,與毗盧遮那如來,于金剛性海蓮華藏會。同說此經。有大聖曼殊室利菩薩現金色身,出千臂千手千缽,缽中現千釋迦,千釋迦複現千百億化釋迦,毗盧遮那告牟尼世尊等,吾從往昔修持金剛秘密菩提教法,大聖曼殊室利,是吾先師。一阿字觀,本寂無生義,是毗盧遮那如來。二啰字觀,本空離塵義,是阿閦如來。叁跛字觀,本真無染著離垢義,是寶生如來。四左字觀,本淨妙行義,是觀自在王如來。五曩字觀,本空無自性義,是不空成就如來。曼殊室利有十種大願,釋迦從摩醯首羅天,下降祇園,入定放光,出定微笑,十六大菩薩曼殊室利等,問何因緣?佛爲說金剛叁摩地,有十種甚深奇特法。命曼殊室利現大神通,爲師子勇猛說其將來成普見佛。說此經清淨實相爲宗,真如法界爲體。宗本有叁,一法身金剛叁摩地,二報身普賢願行力,叁化現曼殊般若母。聖體有五,一本源金剛聖性,二大圓鏡智,叁平等性智,四妙觀察智,五成所作智。說諸佛出現證修金剛菩提殊勝第二品,佛令曼殊室利,與一切菩薩一切衆生作導首。曼殊說一切法,即是一切有情心,有情心煩惱種性,即是菩提性,即是本性真淨,即是四智菩提。次說十六大士修菩提觀,東普賢,不空王,摩羅,極喜王。南虛空藏,大威德光,寶幢摩尼,常喜悅。西觀自在王,曼殊室利,妙慧法輪,聖意無言。北毗首羯磨,難敵精進力,摧一切魔怨,金剛拳法界王。次明六大力士金剛助護佛法,一大樂,二大笑,叁一髻尊,四降叁世,五四足尊,六閻曼德。十方大菩薩出助證悟聖力第叁品﹕上方上意,下方持世,東方普明,東南不思議,南方廣意,西南無邊智,西方無邊音聲吼手,西北殊勝益意,北方無盡慧眼,東北方賢護。次明求證無上菩提,當修如來大慈心十種觀門。次令十大菩薩各自陳說所修觀門。演一切賢聖入法見道顯教修持第四品,普眼不見普賢菩薩。佛言,普賢叁密境界,唯佛能知。譬如虛空,不可得見。次問普賢,往昔如來,是誰爲師?普賢答言,曼殊室利教化令發菩提,又五丈夫同曼殊願,即今五佛。次曼殊室利明叁種重障,不得遇此諸佛正法叁摩地教。一者我慢貢高,二者妒賢嫉能,叁者多貪,懶惰,昏掉,破戒。次如來分別叁時之教,一有,二空,叁不空不有。次明曼殊室利夏安居時,往去龍宮教化,自恣解夏。大迦葉擬欲擯之,曼殊室利現千臂千手千缽,缽中各現化千釋迦,令大迦葉觀見。于是一切聲聞,求哀悔過,盡皆回向修習大乘。佛爲說大乘十重,所謂不壞毗尼,無過毗尼,最勝實性毗尼,真如毗尼,不思議毗尼,性淨毗尼,法眼毗尼,叁世平等毗尼,無染解脫清淨毗尼,究竟毗尼。秘密歸止觀照法性決擇心地第五品,合于道場內秘授心地法,不應于此經顯說。一切菩薩修學如來叁摩地聖性潛通加被第六品,說身密口密意密,各十支觀門,及說道場教授,有四種義。不思議法界聖道如來真如法藏自在聖智第七品,略說外凡內凡十聖等妙之相,及標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等覺地,妙覺地名。與梵網經同。叁賢菩薩入法位次第修行回向菩提第八品,廣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義,與梵網同而較詳。次于祇園說末劫濁亂之相,應當回心歸依叁寶。诃斥外道六師,廣明叁塗苦報,敕諸大衆禮敬曼殊,稱爲師首。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100】大乘方廣曼殊室利菩薩華嚴本教贊閻曼德迦忿怒王真言大威德儀軌品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金剛手菩薩,贊說忿怒王真言。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當前只顯示前100個在阅藏知津中的搜索結果..
阅藏知津中的【100】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