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世間五類現象的總稱。佛陀認爲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種因素條件集合而成的。而五蘊,即是構成我們的存在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的五項因素。這五類因素則爲色、受、想、行、識,總稱爲五蘊。五蘊即:一、色蘊,泛指宇宙間一切物質現象,亦包括我人的身體。二、受蘊:我人的感受作用,感覺或單純的感情。叁、想蘊:我人的思想、概念,或心中浮現的形象,或表象作用。四、行蘊:行是造作,也包括我人的意志、意念及行爲。亦指受、想以外,心識的一般作用。五、識蘊:識是認識作用,此在唯識學上稱爲了別作用。 - 于淩波居士著
印度世親論師造,唐代玄奘叁藏譯,全一卷。本書著重于闡明大乘五蘊法,並兼說十二處、十八界等法,爲唯識宗瑜伽十支論中的粗釋體義支。小乘薩婆多部將諸法分爲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蘊總攝其中七十二有爲法。對此,大乘則分爲五位百法,其中之九十四有爲法總攝于五蘊,即:色蘊有五根、五境、無表色;受蘊有受心所;想蘊有想心所;行蘊爲五十一心所有法中除受、想心所的四十九心法,及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等六十七法;識蘊攝阿賴耶等八識。大乘經典中,以本論對五蘊法之說明最爲簡要。 - 于淩波居士著
在大正藏中,《大乘五蘊論》有兩種,一種是世親論師造的《大乘五蘊論》,另一種是安慧菩薩造的《大乘廣五蘊論》。廣五蘊論是世親大乘五蘊論的注釋本,大唐中天竺沙門地婆诃羅譯。《大乘五蘊論》在大正藏中占兩頁的位置,全文叁千余字。而廣五蘊論全文七千字。廣論和五蘊論兩者內容大同小異,而廣論較五蘊論詳盡的多。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