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宗所立五位百法中的第一位法。即八識心王,略稱八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其中眼等六識隨所依根而立名;末那識即爲意,依其自性立名;阿賴耶識依攝持諸法因果之義,亦即從自性立名。或稱眼等五識爲前五識,意識爲第六識,末那識爲第七識,阿賴耶識爲第八識。又眼識至末那識系由阿賴耶所生起,總稱爲轉識或七轉識;對此,阿賴耶爲七轉識之因,故稱爲根本識、種子識。在《唯識叁十頌》中,分八識爲叁能變,阿賴耶識爲初能變,末那識爲第二能變,前六識爲第叁能變。若就其性而言,眼等前六識以了別爲其性,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境,通善、惡、無記叁性;末那識以恒審思量爲其性,乃有覆無記性,唯緣阿賴耶識之見分爲自之內我;阿賴耶識爲無覆無記性,以微細之行相緣自所變現的器界、種子、及有根身。見《百法問答鈔》。 - 于淩波居士著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與第八阿賴耶識。前五識與第八識皆屬現量,無我法二執,于證達佛果時,眼等五識轉爲成所作智,爲利益一切凡夫二乘類成種種變化事之智;阿賴耶識轉爲大圓鏡智,又稱一切種智,爲如來萬德之總本。見《成唯識論》卷十。 - 于淩波居士著
二執爲我執與法執,此在八識中並不相同。前五識與第八識,一向無執;第六識與第七識,二執俱有,同時俱起。 - 于淩波居士著
在叁界九地中,鼻、舌二識,僅通于欲界五趣雜居地。眼、耳、身叁識,通于欲界五趣雜居地,及色界離生喜樂地。六、七、八叁識,通于叁界九地。 - 于淩波居士著
八識心王,俱不俱轉,情況各不相因。七、八二識,長恒俱轉;第六識除“五位無心”外,亦恒時現起。前五識則隨緣而轉,如緣俱足,八識可同時而轉。 - 于淩波居士著
慈恩大師窺基,在《百法明門論解》一書中,解釋此含攝八識的心法,有曰:“心法者,總有六義:”這六義的要點是:一、集起名心:謂此心收集、儲藏諸法種子,並于因緣具足時生起現行。換言之,集起之心,指的是第八阿賴耶識而言。積集名心,指前七轉識,它能熏習積集的諸法種子;又有一說,集起之心是前七轉識現行,共集熏起種子;而積集之心是第八阿賴耶識,以其能積集諸法種子故。叁、緣慮名心:緣慮之心指第六意識,指此心有攀緣、思慮一切外境的功能,這是第六識獨頭意識的功能。四、或名爲識:此心或名爲識,識者了別義,了解分別其緣慮的外境,此約指前五識與五俱意識的功能。五、或名爲意,意者等無間故,指心識念念相續,等無間斷,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識:若寬泛的說,八識皆可名心,亦可名意,或名爲識;但若自八識的功能殊勝來說,則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識,此叁者,全是心識功能的一部分。 - 于淩波居士著
八識緣境,對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叁境中,前五識緣五塵境,第八識緣自變的實境,所以都是性境;第七末那識,緣第八識見分爲自我,唯爲帶質境;第六識的五俱意識,初緣五塵境親證自體時,刹那之間是性境,及至分別心起,推理計度,或獨頭意識的幻想,便成爲帶質境或獨影境了。再者,定中的獨頭意識也是性境。 - 于淩波居士著
在現量、比量、非量的叁量中,前五識是根境相對直接的感覺,所以唯是現量。第八識所緣的是自變的實境,所以也是現量。第七識見分緣第八識見分執爲自我,這是錯誤的知,所以是非量。第六識的五俱意識,與前五識俱起緣色境時,是現量;獨頭意識計度分別,或尋伺推理,或爲比量,或爲非量,所以第六識通于叁量。 - 于淩波居士著
在善、惡、無記叁性中,第八識是無覆無記,第七識是有覆無記,前六識通于叁性。即前六識若與信等十一善心所相應,則屬善性攝,與無慚、無愧及八大隨煩惱等十心所相應,屬不善性攝,二者皆不相應,無記性攝。
第八識何以是無覆無記?因爲第八識是異熟性。異熟若是善或染汙,流轉還滅即不能成立。又此識如果是善,則不能爲染法所依;此識如果是染,則不能爲善法所依。再者此識是所熏性,如果此識爲善爲染,如極香或極臭,則不能受熏。第七識何以是有覆無記,因爲此識與四煩惱心所相應,是染汙法,障礙聖道,隱蔽自心,故名有覆。或問:此四煩惱何以不名不善而稱無記?答,此四煩惱,行相細微,任運而轉,故無記攝,而非不善。再問:前六識何以通于叁性?若與信等十一善心所相應,是善性攝;與無慚等十法相應,是不善性攝;若兩者俱不相應,自然是無記性攝。 - 于淩波居士著
八識心王生起,各有所依,其所依如下:一、眼、耳、鼻、舌、身前五識,依于五根。二、第六意識,依于第七末那識。叁、第七末那識,依于第八阿賴耶識。四、第八阿賴耶識,依于第七末那識,七、八二識是互相爲依。 - 于淩波居士著
參閱:五重唯識觀。 - 于淩波居士著
唯識宗將心解析爲八,立下八識心王的名稱。此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唯識宗不說心而說識,佛法上謂之方便。事實上,識即是心,亦即是意,心、意、識叁者,同體而異名。小乘佛教建立六識,沒有第七、八識,但在文字中已有七、八二識的含義,如《順正理論》卷十一謂:“心、意、識體雖是一,而訓詞等義類有異,謂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集起故名心者,即相當于第八識;思量故名意者,即相當于第七識;而了別故名識者,即相當于前六識。唯識宗將一心析爲八識者,無非是破遣我人“實我”的執著。原來我人通常執著于實我實法,把宇宙萬有視爲實體,因此我人說到“心”時,把心視爲整體的東西存在。唯識家爲對治此等觀念,乃以分析的方法,解析此心爲八,以此心不是一個整體的東西,來破遣“實我”的執著。 - 于淩波居士著
八識緣境,各不相同,其所緣之情形如下:一、眼、耳、鼻、舌、身五識,所緣的是色、聲、香、味、觸五境。二、第六識緣一切法境。叁、第七識緣第八識的見分,恒審思量,執爲自我。第八識緣根身、器界、種子。故第八識只緣色法,不緣心法。 - 于淩波居士著
地論師立有八識,但與玄奘一系新譯則不盡相同。地論八識爲︰一、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依根立名,分別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二、第七識︰名阿陀那識。阿陀那識是梵文 Adana Vijnana 的音譯。地論宗對于此識的解釋,與玄奘一系的唯識宗完全不同,唯識宗的第七識是末那識 Manas Vijnana,阿陀那識是阿賴耶識的異名,而地論宗對末那識賦予不同的意義,南道派慧遠之《大乘義林章》卷叁載,“阿陀那者,此方正翻名爲無解,體是無明癡闇心故。隨義旁翻,差別有八:一無明識,體是根本無明地故。二、業識,依無明心不覺妄念忽然動故。叁、轉識,依前業識,心相漸粗,轉起外相分別取故。四、現識,所起妄境,應現自心,如明鏡中現色相故。五、智識,于前現識所現境中,分別染淨違順法故,此乃昏妄分別名智,非是明解脫名智也。六、相續識,妄心牽境,心隨境界,攀緣不斷,複能住持善惡業果,不斷絕故。七、妄識,總前六種非真實故。八、執識,執取我故,又執一切虛妄相故。”叁、阿梨耶識︰即阿賴耶識,地論宗對此識的解釋,不惟與玄奘的唯識系不同,且相州南北兩派所見亦不相同。南道派慧遠之《大乘義林章》卷叁載:阿陀那識爲無明癡闇之妄識,阿梨耶則爲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而妄識無體,必依真識而立,故前七識均以第八識爲本體。唯第八識雖平等一味,非因非果,但其用則能隨緣起滅,具有染淨之別,故能生起一切萬法。亦即妄法非真如外另有別體,乃系真如不守自性,隨緣而成爲妄法,故諸法依隨真如,同時存在。因此,佛性雖本有,仍需精勤修持,離染顯淨,方可成佛。
然北道派之說與此有異,北道派論師以爲,衆生的根本識、即阿梨耶識,爲諸法的依持,一切法從阿梨耶識生起。然此識爲無明的妄心,而非不生不滅的真如。亦即是主張佛性後有,須長劫修行,始得成佛。 - 于淩波居士著
凡四章十二頌四十八句。唐代玄奘叁藏著。概述唯識學說,著重于講說唯識學說中心的心識問題。前叁頌說前五識,四至六頌說第六識,七至九頌說第七識,末叁頌說第八識。注釋本甚多,以明代普泰之《八識規矩補注》、明昱之《八識規矩補注正義》、智旭之《八識規矩直解》、廣益之《八識規矩纂釋》等較爲著名。 - 于淩波居士著
唯識宗立八識,謂八識皆能轉變,而此轉變有叁類,即《唯識叁十頌》的頌文曰“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叁。”唯叁、指的是八識唯有叁類能變。此叁能變是:一、初能變識,又稱異熟能變識,指第八阿賴耶識的轉變。二、第二能變識,又稱思量能變識,指第七末那識的轉變。叁、第叁能變識:又稱了別能變識,指前六識的轉變。當識變時,並不是任何一識單獨轉變,而是叁類識全體次第轉變。轉變的原因,是阿賴耶識中儲藏的種子,何類種子成熟,則轉變出何種境界。 - 于淩波居士著
凡二卷。明代普泰撰。文略義深,可稱唯識學之精髓。世親菩薩攝取瑜伽百卷之要,精粹成叁十頌,開後學易入之道。後經護法等十師廣釋,卻演爲繁瑣難解,故玄奘入竺歸國後,糅百本之論爲成唯識論十卷,至此始見唯識學之大成。師複撮擇精粹,撰《八識規矩頌》一卷四章、十二頌、四十八句。以其文略義深,後世遂出現多種注解釋文,然以此書較爲簡明直截。本注內容以心意識之問題爲主,一部十二偈頌,前叁頌明前五識之心王、心所相應生起,次叁頌明第六識之叁性、叁量及相應心所,次叁頌明第七識,最後叁頌明第八識。 - 于淩波居士著
八識心王,各有其相應的心所,因八識的作用各不相同,相應心所的多寡亦不相同,八識王、所相應的情形如下:一、前五識,各有叁十四個心所相應,即遍行心所五,別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中隨煩惱心所二,大隨煩惱心所八,根本煩惱中的貪、嗔、癡叁煩惱。二、第六識:第六識作用範圍最廣,五十一個心所均與之相應。叁、第七識:有十八個心所與之相應,即遍行心所五,大隨煩惱心所八,別境中的慧心所,以及根本煩惱中的貪、癡、慢、見、四心所。四、第八識:唯五遍行心所與之相應。 - 于淩波居士著
唯識宗所立的八識,其緣境有廣有狹。即:一、眼識緣唯實唯量境,謂眼見色時,即有識生,能緣青、黃、赤、白等實有之色,稱爲性境(現前所有實見之境);此識對境,稱爲現量(見現前之色而能量度)。以其但能見色,未起分別,故所緣之境狹。二、耳識緣唯實唯量境,謂耳聞聲時,即有識生,能聞平直曲屈實有之聲,稱爲性境;此識對境,稱爲現量。以其但能聞聲,未起分別,故所緣之境狹。叁、鼻識緣唯實唯量境,謂鼻嗅香時,即有識生,能嗅好惡實有之香,稱爲性境;此識對境,稱爲現量。以其但能嗅香,未起分別,故所緣之境狹。四、舌識緣唯實唯量境,謂舌嘗味時,即有識生,能嘗不同實有之味,稱爲性境;此識對境,稱爲現量。以其但能嘗味,未起分別,故所緣之境狹。五、身識緣唯實唯量境,謂身覺觸時,即有識生,能緣細滑粗強等實有之觸,稱爲性境;此識所緣,稱爲現量。以其但能覺觸,未起分別,故所緣之境狹。六、意識遍緣一切通徹假實二量,謂此識心,遍緣現前實有之境,于實境上分別長短方圓等相,稱爲假,是則此識叁境(性境、獨影境、帶質境)皆緣,叁量(現量、比量、非量)皆具。以其遍能分別假實諸境,故所緣之境廣。七、第七識見分唯假唯實,謂此識無別體相,依第八識爲因而起,複緣第八見分而爲相分,分別思量,常執第八爲我,能緣之心是假,所緣之境是實。以其唯起我執,生諸氣習,不能遍緣諸境,故所緣之境最狹。八、第八識緣根身器界唯實唯量,根身者,即眼等諸根;器界者,以世界如器。謂此根本之識,染淨同源,一切根身器界,依之而生,而此根界,是八識相分,皆爲所緣,是實有現前之量,故所緣之境最廣。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