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修唯识行的四十一阶位中,此为第三十一至第四十位。经论所举的十地,名称诸说不一,此处所举者,为唯识宗修行五位中的欢喜之地。菩萨修唯识行,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进入十地。此位菩萨所修之行,总摄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有如大地能生长草木,为一切行所依持,故称曰地。此十地是:一、欢喜地:始入见道,证二空理,生大欢喜,曰欢喜地。二、离垢地:成就净戒,远离一切诸犯戒垢,曰离垢地。三、发光地:在此位成就胜定,发无边妙慧佛光,曰发光地。四、焰慧地:智光增胜,生无生法忍,曰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在此地根本智与后得智由互相违逆,终至互相融摄,曰极难胜地。六、现前地:观诸法缘起,引最胜般若现前,曰现前地。七、远行地:由深观法相,一切境相不能动摇,住于无相,曰远行地。八、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不为一切境界所动,曰不动地。九、善慧地:谓成就微妙四无碍智,能遍十方说法,曰善慧地。十、法云地:谓得总缘一切法智,如云荫作大法雨,曰法云地。参阅十地别释。 - 于凌波居士著
印度瑜伽行学派的重要典籍,世亲论师著,凡十二卷,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合译。《十地经论》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的论典。此论内容是解释菩萨修行的阶位,论中谓十地融摄一切善法,初三地说世间之善法,次四地说三乘修行的情形,末三地则说一乘教法。此论典是南北朝时地论师所依的重要典籍。 - 于凌波居士著
谓菩萨以无量智慧,观察觉了,三昧现前,得大法故,以法身为云,普周一切众生,具足自在,即断诸法中不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真如(一切业惑悉得解脱,而与真如之理相应)。 - 于凌波居士著
又作十地义记、十地论疏。隋代慧远撰,凡十四卷。乃注解世亲菩萨《十地经论》之作。本书初反覆说明《十地经论》所言的心意识,并以未见经文的阿梨耶识一语说明之。且谓阿梨耶识与心意识不同,阿梨耶识为真,心意识为妄,然若不以阿梨耶为第八识,则不得以赖耶缘起之八识论直接比拟真如缘。至于慧远作本书,以心意识(妄识)配前七识,而总第八真识、前七妄识为真如缘起论之大成。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