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注曰:“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 - 于凌波居士著
指对治三不善根的三种心所。即:一、 无贪善根,又作不贪善根。于五欲之境不贪不著、不爱不乐。此无贪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贪善根。二、无嗔善根,又作不恚善根。于一切众生不生愤恚,不欲损恼。此无嗔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嗔善根。三、无痴善根,又作不痴善根。于一切诸法皆悉明了通达,能了知善法、不善法、有罪法、无罪法、应修法、不应修法。此无痴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痴善根。三善根于一心中具足可得,通六识及有漏、无漏,遍与一切善心相应俱起,而为诸善之根本。《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二,更以能生善、养善、增善、长善、益善、持善、广布善法等解为善根之义。 - 于凌波居士著
指其体不善,能成为一切不善法之因的三种不善。即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为“三善根”的对称。贪者,染著顺境;嗔者,忿怒逆境;痴者,无明、不辨事理。此三烦恼乃生起诸恶的根本,故称不善根。此外,三不善根均与六识相应。见《成唯识论》卷六。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宗将实践修行的阶位分为五位,其第二位为加行位,即四善根位;亦即是于资粮位之后,入十回向至满位,为住于真唯识性而修之位。于此位,对名、义、自性、差别等四者,修四寻思观与四如实智观。即是,于暖位修明得定,寻求思察认识之对象,即名、义、自性、差别等四种为空无,故称暖位之行者为明得萨埵。于顶位修明增定,又以更进一层之观智同样作观,以上即为寻思观。其次,于忍位修印顺定,于世第一法位修无间定,确认决定所认识之对象及能观之识皆为空无,即为如实智观。以上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种善根,以能生见道无漏之善,而成为其根本,故称善根;系以修慧为体,以四静虑及未至、中间之六地为所依。参阅“四善位”别释。 - 于凌波居士著
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六位。此位菩萨,以手足身命妻子珍宝等内外财,施与众生,以身代众生苦,坚固安住自性功德,回向是等诸善功德,令一切众生得大智慧,除灭大苦。参阅“十回向”条。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