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瑜伽行學派重要的著作,無著論師造,又稱攝論,爲攝論宗的根本要典,爲“十支論”中的“廣苞大義支”。我國有叁種譯本,一者後魏佛陀扇多譯,凡二卷,此譯本雖最早譯出,但由于他沒有譯出世親的《釋論》,所以影響不大。二者陳代真谛譯,凡叁卷,此即“攝論宗”所依的論典。叁者唐代玄奘譯,凡叁卷。西藏亦有譯本,凡四卷。本書系解釋《大乘阿毗達磨經》的攝大乘品,以瑜伽行派的觀點,闡述大乘教義,以其內容赅攝大乘佛教之一切聖教法門要義,故稱《攝大乘論》。 - 于淩波居士著
修大乘菩薩行,必具足無漏菩提種子,此種子有二種,一爲本性住種,一爲習所成種。本性住種,是無始以來,依附于第八阿賴耶識中法爾本具的無漏種子,以善根未熟,因緣未具,未能聽聞正法,未發起菩提心,熏習種子使之增長,故未能成佛。習所成種,是具有本性住種的有情,已經發心修行,以熏習之力,促使無漏種子增長。《成唯識論》卷十曰:“何謂大乘二種種性,一者本性住種,謂無始以來,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者習所成種,謂聞法界等流惹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成。 - 于淩波居士著
全一卷。又稱起信論。相傳爲印度馬鳴菩薩所造,南朝梁代真谛所譯。本書闡明如來藏緣起之旨,及菩薩、凡夫等發心修行之相,系從理論、實踐兩方面歸結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爲佛教思想的重要入門書。全書分五篇,第一因緣分,舉出八分以敘述造立本論的因緣,是爲“序分”;第二立義分、第叁解釋分、第四修行信心分,此叁分爲本論的“正宗分”。立義與解釋二分闡明“一心”、“二門”、“叁大”的理論,修行信心分則說明“四信”、“五行”的實踐法門。所謂“一心”,即指絕對的一心,此一心即爲衆生心,亦爲如來藏(真如)心;蓋世界萬有皆爲真如之顯現,一切衆生本來亦常住于涅槃之中。所謂“二門”,即指“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真如門即爲絕對的真如,即闡說衆生心性的“本體”不生不滅,遠離言說之相,畢竟平等而常恒不變。又包含“依言”、“離言”二種。于生滅門中則揭示衆生心性之“現象”即爲真如緣起。生滅門又分流轉門、還滅門二種,流轉門中揭出“阿賴耶識”一詞,說明此識乃“生滅”與“不生不滅”所和合的非一非異之識,並由此所謂真妄和合之阿賴耶識生起叁細(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六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五意(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六染(根本業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執相應染)而流轉于迷界;還滅門則系自迷界之中,依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階次之修行,而還至涅槃真如界。所謂“叁大”,即指體、相、用叁者。所謂“四信”,指虔信真如與佛、法、僧叁寶。所謂“五行”,指笃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第五勸修利益分,舉示受持本論者可得廣大利益,是爲本論之“流通分”。 - 于淩波居士著
印度世親論師造,唐代玄奘叁藏譯,全一卷。本書著重于闡明大乘五蘊法,並兼說十二處、十八界等法,爲唯識宗瑜伽十支論中的粗釋體義支。小乘薩婆多部將諸法分爲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蘊總攝其中七十二有爲法。對此,大乘則分爲五位百法,其中之九十四有爲法總攝于五蘊,即:色蘊有五根、五境、無表色;受蘊有受心所;想蘊有想心所;行蘊爲五十一心所有法中除受、想心所的四十九心法,及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等六十七法;識蘊攝阿賴耶等八識。大乘經典中,以本論對五蘊法之說明最爲簡要。 - 于淩波居士著
爲無著所造《攝大乘論》的注釋書,無著之弟世親論師造。漢土有叁種譯本,一爲陳代真谛譯,凡十二卷,一說十五卷,陳天嘉四年,在廣州製旨寺譯出,慧恺筆受,後世稱《梁譯攝大乘論釋》,略稱攝論釋。二者隋開皇十年,沙門達摩笈多暨行矩等合譯,凡十卷,名爲《攝大乘論釋論》。叁者唐代貞觀二十叁年玄奘叁藏譯,凡十卷,世稱唐譯世親攝論。
在真谛譯本中,闡示八識體一,種、現一體,及阿陀那七識異名說等,爲隋唐兩種譯本所無,其余相異之處亦多。其故何在呢,因世親之後,十大論師繼起,對唯識宗義,當時就有不同的見解,于是就其釋論,增添刪削,故新舊二譯原本即不盡相同。攝論宗所依的是安慧一系的古唯識義;而玄奘一系所依的,是護法一系的新唯識義,這就是二者不同的原因。 - 于淩波居士著
在大正藏中,《大乘五蘊論》有兩種,一種是世親論師造的《大乘五蘊論》,另一種是安慧菩薩造的《大乘廣五蘊論》。廣五蘊論是世親大乘五蘊論的注釋本,大唐中天竺沙門地婆诃羅譯。《大乘五蘊論》在大正藏中占兩頁的位置,全文叁千余字。而廣五蘊論全文七千字。廣論和五蘊論兩者內容大同小異,而廣論較五蘊論詳盡的多。 - 于淩波居士著
無著造,唐代波羅頗蜜多羅譯,凡十叁卷。內容解說菩薩發心、修行以及應修習之各種法門。又稱大乘莊嚴論,全書共分二十四品。《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四,則皆稱本頌爲慈氏彌勒菩薩造,釋論則爲天親菩薩所造。 - 于淩波居士著
全一卷,世親論師造,唐代玄奘叁藏譯,唯識宗“一本十支”的一種,又作略陳名數支,以一切法無我爲宗。本論系摘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的百法名數,爲唯識宗所依據重要論書之一. 全書系就諸法而略分爲五位百法,即:一、心王法,有眼識等八種。二、心所有法,立遍行等六種分位,五十一種心所。叁、色法,有眼等十一種。四、心不相應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種。五、無爲法,有虛空無爲等六種。 - 于淩波居士著
略稱法苑義林章,唐代窺基著,凡七卷,二十九章。書中對于唯識教義的組織及基本內容,如判教、唯識義理、修行理論、果位等,均有詳細的闡釋,系古來研究唯識的重要典籍。相傳另有八卷叁十叁章的異本,在原有二十九章外,另加得非得、諸空、十二觀、叁根等四章。 - 于淩波居士著
無著菩薩造,唐玄奘譯,略稱集論,凡七卷。乃集解大乘阿毗達磨諸要項而成。內容分爲本事分與決擇分,前者有叁法、攝、相應、成就等四品,後者有谛、法、得、論議等四品。本事與決擇二分,系取自《瑜伽師地論》中的本地分及攝決擇分。叁法品的“廣分別”門中的有色無色,乃至有上無上等義門,與攝品的十一種分別、成就品的叁種成就說,皆符合于《瑜伽師地論》卷十叁、卷五十二及《顯揚聖教論》卷十四所說。 - 于淩波居士著
安慧菩薩雜糅,唐玄奘譯,凡十六卷。又稱雜集論、對法論。乃隨文注釋無著菩薩的《大乘阿毗達磨集論》而成。本書原是無著弟子覺師子所作,安慧加以合糅集論而成,爲唯識宗所依的重要論典之一,爲瑜伽十支論之一。稱爲廣陳體義集。 - 于淩波居士著
大乘起信論,曆來爲性宗所依的重要經論之一,大乘佛教的主要宗派如華嚴、天臺、禅、淨土等皆深受其影響。但這也是曆來爭議性頗大的一本書,隋代法經撰《衆經目錄》,卷五稱︰“(大乘起信論)一卷,人雲真谛譯,勘真谛錄無此論,故入疑。”這是最早對本論提出的疑問。唐均正著《四論玄義》,卷十稱:“起信論一卷,人雲馬鳴造。北地諸論師雲︰非馬鳴造論,昔日地論師造論,借菩薩名行之,故尋翻經目錄中無有也,未知定是否。” 這是唐代對本論提出的質疑。
清季末年,由于楊仁山的提倡,數十年間,此書風行天下。民國初年,梁啓超以日本人研究的結果,譯撰爲《大乘起信論考證》一書,結論認爲此書是我國先民所作,譽之爲傑出的思想論著,引爲我民族文化之光榮。歐陽竟無、呂秋逸、王恩洋等亦認本論爲僞書,歐陽竟無在《楊仁山居士傳》中謂:“起信論出,獨幟法壇,支離籠統之害千有余年,至今不息。”王恩洋在《大乘起信論料簡》一文中更謂:“夫斯論之作,固出于梁陳小兒,無知遍計,亦何深罪!特當有唐之世,大法盛行,唯識法相因明之理,廣博精嚴,甚深抉擇,而此論乃無人料簡,靈泰、智周之徒,雖略斥責而不探討,贻諸後世習尚風行。遂致膚淺模棱,剡盡慧命,似教既興,正法以墜,而法相唯識千余年來遂鮮人道及矣 !”
而太虛大師是佛教領袖,八宗並弘,爲維護《起信論》在佛教中的地位,乃領導武昌佛學院同仁,各撰文駁斥對方,這就引發了一場“大乘起信論論戰”。“內院”、“武院”同人,都參加了這場筆戰。《起信論》的問題究竟發生在什麼地方呢?起信論之失,在于:“真如緣起萬法,且爲受熏體”這一部分。按、真如爲超言絕慮,不生不滅之理體,而《起信論》謂:“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賴耶識。”又謂:“真如淨法,實無于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如果說真如可與生滅和合,可以受熏,則陷真如于生滅無常之過,那就不成爲真如了。歐陽竟無于《唯識抉擇談》一文中謂:“起信論不立染淨種子,而言熏習起用,其熏習義亦不成。……其不立正智無漏種子也,則于理失用義,于教失違楞伽……起信無漏種,真如自能離染成淨,乃合正智與真如爲一,失體亦複失用也。……”
事實上,《起信論》確是一部僞書,是北地論師,于地論宗興起之後,依據菩提留支所譯的十卷本《入楞伽經》所造的。在《入楞伽經》中,一方面把如來藏視爲同體,一方面又視爲異體。在卷七《佛性品》中,一方面直稱阿賴耶識爲“如來藏阿賴耶識”一方面又謂:“如來藏不在阿賴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不生不滅。”以上這兩種論述,《大乘起信論》繼承了其“同體論”,視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爲一體,包括染淨兩種因素,故曰:“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得涅槃。”而後來的攝論師受“異體論”的影響,建立九識——于阿賴耶識之外另立清淨的庵摩羅識。地論宗興起,分爲相州南道派與相州北道派,這兩派在理論上並不一致。有謂,《起信論》之撰述,目的在調和兩派理論上的差異。是否如此,尚有待于專家的考證。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