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993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唯识名词白话辞典】的查询结果: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1】

为获得圣果而须勤修的三学之一,又作增上心学。定可摄散澄神、摒除杂念,见性悟道。见“三学”条。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2】

为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定者决定,异者不同,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决定不同而不杂乱。如瓜种不生豆苗,豆种不生瓜蔓者是。《百法直解》曰:“定异者,依于善恶因果种子现行各各不同假立。”而《百法纂释》中则谓:“言定异者,谓善恶因果,互相差别,以善因必感乐果,恶因必感苦果,一定永异,故曰定异。”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3】

法性十二名之一。真如之妙理,决定在诸法之中,故名法定。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4】果色

法处所摄色之一。又名定所引色、自在所生色。定即禅定,自在所生色,谓菩萨入定,所现光明,乃见一切色像境界,如入火光定,则有火光发现。定所引色者,以果从定起,名定所引色。这是依于威德殊胜的定力,而变现的五尘境也。此色通于假实,一者凡夫修行,依假想定而变之色,为无实用之假色;二者八地以上菩萨,为摄化有情,以威德定力而变之色,则为有实用之色法,能变土砂为金、银、鱼、米等,给众生享用,此即法处所摄之实色。参阅“法处所摄色”条。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5】心所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别境心所之一。定的梵语三摩地,译曰正定,《成唯识论》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令心专注是心力恒时凝聚,不随所缘流散,故心力专注是其自性,由心定之故,明智即生,此即其业用。散乱之心,不能生定,亦无所依之智。见《成唯识论》卷六。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6】异因

唯识宗所立十因之一。一切有为法,自性功能差别,够引生自果,而互不杂乱,称为定异因。参阅“十因”条。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7】

三思之一,见“三思”条。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8】

是“不定性”、“无性”的对称。众生所具五种性中的菩萨定性、缘觉定性、声闻定性等三性,决定成佛果、辟支佛果、阿罗汉果,故称决定性。参阅“五种性”条。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9】

为“不定业”的对称。《俱舍论》卷十五举出四业,除不定业外,决定业分为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等三种。顺现法受业略称顺现业,即于此生造作增长,于此生受异熟果之业。顺次生受业又称顺次业、顺生业,即于此生造作增长,于第二生受异熟果之业。顺后次受业又称顺后业,即于此生造作增长,而于第三生、第四生或以后多生中受异熟果之业。见《瑜伽师地论》卷九、卷六十。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10】灭尽

为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此又名灭受想定,这是佛教圣者所修的禅定。《百法直解》曰:“灭尽定者,三果以上圣人,欲暂止息受想劳虑,依于非想非非想定,游观无漏以为加行,乃得趣入,入此定已,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法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在《百法纂解》中则谓:“言灭尽定者,六识王所已灭,及七识染分心聚皆悉灭尽,乃此定相。”修无想定,前六识不起现行,修灭尽定,兼灭第七识的染分心王心所。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11】明得

菩萨四加行位中,于暖位所得的禅定。此禅定为初步定慧的阶段,能观察对境之名、义、自性、差别等四法皆自心所变,皆为假有。《成唯识论》卷九载:“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暖。”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12】明增

菩萨四加行位中,于暖位所得的禅定。《成唯识论》曰:“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明增,是智慧增长,增长后进一步观察所取境空,修寻思观至此达于绝顶,故称顶位。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13】无想

为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这是外道所修的一种禅定,令前六识心及心所不起现行。《百法直解》曰:“无想定者,外道厌恶想心,作意求灭,功用淳熟,令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在《百法纂释》中谓:“言无想定者,谓六识心王不行,令其身心安隐调和,亦名定,想等心聚悉皆不行。而云无想者何也,谓此外道厌想如病,祈求无想,以为微妙,以灭想为首,故立无想定名,非实灭也。”此为欲证得无想果,而致于使一切精神活动停止的禅定。外道修无想定,以色界第四禅的无想天为涅槃之果。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14】性决

种子六义的第四义。此明种子随它本身能熏的善恶无记之性,生起现行时,也决定其现时的善、恶、无记之性。亦即是善种生起善的现行,恶种生起恶的现行,此一因果法则不能混乱。这是简别于小乘有部、如善恶因生无记果,或无记因善因生恶果等,明异性不能为亲因。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15】印顺

唯识家于四善根位之忍位中,发下品如实智,观所取之境为空无,而决定印持之;由此印持而观能取之识,亦如境之为空,而顺乐忍可之,如此印前顺后之定,称为印顺定。其修行之次第如下:即先于下忍发如实智,观所取之境为空无而印持之;次于中忍观能取之识为空无而忍可之;后于上忍,则对能取之空无加以印持之。见《成唯识论》卷九。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16】心所

不定心所,是六位心所的第六位,此有四种,曰悔、眠、寻、伺。《成唯识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称不定者,指其于识——八识心王,性——善、恶、无记三性,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都不确定,无法记别,故曰不定。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17】种性

为唯识宗所立众生五种种性之一。又作不定性、三乘不定性,为具有二种或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指由本有无漏种子的差别,而于前三乘的种性尚未决定其性之机类。分为四种:一、菩萨声闻二性不定(具有佛果、罗汉果等二种子者),二、菩萨独觉二性不定(具有佛果、辟支佛等二种子者),三、声闻独觉二性不定(具有罗汉果、辟支佛等二种子者),四、声闻独觉菩萨三性不定(具有罗汉果、辟支佛及佛果等三种子者)。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18】二无心

指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中的无想定、灭尽定而言,此又称二定。一、无想定,指外道欲得无想天之果,而修灭一切心想的禅定;属第四禅,为外道所修出离想所作意。二、灭尽定,谓不还果以上的圣者,前六识心、心所不起现行,第七识的染污心所亦不起现行的禅定。此亦称灭受想定,为佛教圣者所修的禅定。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19】四禅八

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的四禅。色界天的四禅与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合称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因为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的禅定,则色界之禅定为“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见《瑜伽师地论》卷十一。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20】四无色

又作四空定、四空处定。指超离色法系缚的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的精神境界。此四无色定各有两类情形,即:一、生于四无色界的“生无色”,于此之时,定心现前,故得定之名。二、非由生得,而系修证所得;盖假令其身虽犹在欲界等下地,然若因修证而现起无色界之定心,则亦得无色之果,称为“定无色”。此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参阅分释条。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21】业不

即定业与不定业。此指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有定与不定之别。分为招感结果之定与不定、招感结果之时的定与不定、时与果之定与不定等三种。一、果之定与不定:决定受异熟果之业为定业,受果不定之业为不定业。二、时之定与不定:时之定者有三种,称三时业即:一者现法受业,略称顺现业。乃现在世作业,现在世引生果报。如入慈无量心定、四静虑或灭尽定者,由其功德出定时,于身具备无量功德。或对以佛为上首之僧众作善恶



业,或以猛利之意乐方便作善恶业者即是。二者顺生受业,又作顺次生受业,略作顺生业。即此生所作业于次生招感果报,如五无间业于次无间之生受果。三者顺后受业,又作顺后次受业、顺后业。指此生所作之业于次生以后感果。三、时与果之定与不定。业有四种,即一者异熟定,谓受果已定而时不定。二者时分定,谓受果之时已定,而所受之果不定。三者俱定,谓受果、受时皆定。四者俱不定,谓受果、受时皆不定。《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以俱定为定业,其他三者为不定业。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22】空无边处

四无色定之一,又作空处定。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见“四无色定”条。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23】识无边处

四无色定之一,又作识处定。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见“四无色定”条。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24】无所有处

四无色定之一,又作少处定。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见“四无色定”条。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25】中独头意识

四种意识之一,为定中的第六意识。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等四种分别,其中,明了意识与眼、耳等五识俱起,故称五俱意识;定中、独散、梦中等三意识不与五识俱起,故称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系指在定中,前五识不起现行,唯第六意识发生所用。见《百法问答钞》。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26】非想非非想处

四无色定之一,又作非有想非无想定。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见“四无色定”条。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中的【26】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