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宗所立四緣之一。又作緣緣,即所緣之緣。所謂“所緣”,即指心及心所認識作用之對象;若心、心作用之對象成爲原因,而令心、心作用産生結果之時,心及心作用之對象即稱爲“所緣緣”,心及心作用則稱爲“增上果”。又曆來多解釋爲心、心所法由托緣而生起,乃自心之所緣慮。故亦可謂所緣緣即一切法。
又成唯識論于所緣緣立有親疏二類,《成唯識論》卷七載:“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托。此體有二,一親二疏。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托,應知彼是親所緣緣;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爲質能起內所慮托,應知彼是疏所緣緣。親所緣緣能緣皆有,離內所慮托必不生故;疏所緣緣能緣或有,離外所慮托亦得生故。”其中,親所緣緣爲見分、自證分等之內所慮托之法,即指影像相分;疏所緣緣爲與能緣之心相離之法,即本質相分。參閱“四緣”條。 - 于淩波居士著
陳那論師造,唐代玄奘譯,全一卷。別譯本如陳代真谛所譯的《無相思塵論》一卷。本論之偈文爲四句一行,共有叁十二句。本書旨在依因明叁支之法,明示心外之所緣緣非有,破斥極微、和合等假法,而心內之所緣緣非無。 - 于淩波居士著
又稱《觀所緣論釋》、《觀所緣釋》。護法造,唐代義淨譯,全一卷。本書爲《觀所緣緣論》的注釋書。內容闡釋《觀所緣緣論》中所說破外執之與、奪之意,而明自宗之內境,然未論及其差別。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