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7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條與「」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唯识名词白话辞典】的查詢結果: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1】

又作四禅定、四靜慮。指用以治惑、生諸功德的四種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的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故又稱色界定。禅爲禅那的略稱,意譯爲靜慮,即由寂靜,善能審慮,而如實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稱四靜慮。此四禅之體爲“心一境性”,其用爲“能審慮”,特點爲已離欲界之感受,而與色界之觀想、感受相應。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動逐次發展,形成不同的精神世界。四禅能攝尋、伺,喜、樂等諸靜慮支,爲止(定)與觀(慧)並行者;以其最能審慮,故其義最勝。四禅的差別,乃由所攝靜慮的不同而分爲四種。《俱舍論》卷二十八所舉,將四禅總分爲叁類、十八支(十八禅支)。所謂叁類,即指對治支、利益支、自性支。十八支則指初禅所攝之五支、二禅所攝之四支、叁禅所攝之五支、四禅所攝之四支。對治支者,指能用以對治(斷除),及由對治所達到之心理活動或狀態;利益支者,則爲進入相應境界之主觀感受。如初禅雖已離欲界之惡不善法,而感受到脫離欲界之喜、樂,但仍有尋、伺的粗細分別之心理活動,尚須加以對治;至二禅時,尋、伺已斷滅,形成信根,稱爲內等淨,由此所得之喜、樂,乃對此禅定自身之感受,故稱定生喜樂;叁禅舍去二禅之喜、樂,住于非苦非樂之“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繼續修習而産生離喜妙樂;四禅舍叁禅之妙樂,稱爲舍清淨,唯念修養功德,稱爲念清淨,由此得非苦非樂之感受。上述一切之活動及感受,均于心一境性的禅定狀態中進行,故稱之爲“自性支”。 - 于淩波居士著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2】

又稱四靜慮天、四靜慮處。指修習四禅定所得報果的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的衆生。即色界之初禅天、第二禅天、第叁禅天、第四禅天。據《俱舍論》卷八、卷二十八載:一、初禅天,此處已不食人間煙火,故無鼻、舌二識,但有眼、耳、身、意四識生起之喜、樂二受和尋伺思惟能力。二、第二禅天,更無眼、耳、身叁識,亦無尋、伺思惟,唯有意識及喜受、舍受(非苦非樂之感受)相應。叁、第叁禅天,唯有意識活動,與樂受、舍受相應。四、第四禅天,唯有與舍受相應之意識活動。 - 于淩波居士著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3】六欲四

六欲,指欲界的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四禅,指色界的初禅天、二禅天、叁禅天、四禅天等四天等,合稱六欲四禅。見《俱舍論》卷八。 - 于淩波居士著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4】八定

又作四靜慮、色界定。即色界天的四禅。色界天的四禅與無色界天的四無色定,合稱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與八並舉者,因爲色界與無色界相對,則在色界爲“禅”,在無色界爲“定”;若以色界、無色界相對于欲界之“散”,則色及無色二界,皆稱爲“定”。故合色界的四禅定與無色界的四無色定,而稱之爲八定。又若區別色界及無色界的禅定,則色界之禅定爲“定、慧均等”,無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細而“定多慧少”。見《瑜伽師地論》卷十一。 - 于淩波居士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中的【4】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