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44 條與「五蘊」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丁福保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五蘊

  (術語)色受想行識之五法,皆積集爲性者,故雲五蘊。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五蘊

  (術語)梵語之塞犍陀Skandha,舊譯爲陰,又譯爲衆,新譯爲蘊。陰者積集之義。衆者衆多和聚之義,亦蘊之義也。是顯數多積集之有爲法自性。作有爲法之用,無純一之法,或同類,或異類,必多數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則概謂之陰,或蘊(陰者蔭覆之義,舊譯之一義也。見陰條),大別之五法:一、色蘊,總該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二、受蘊,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叁、想蘊,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四、行蘊,其他對境關于嗔貪等善惡一切之心之作用也。五、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本體也。以一有情征之,則色蘊之一即身,他四蘊即心也。心之中,受想行之叁者心性上各爲一種特別之作用,故名之爲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略雲心所),識之一者爲心之自性,故名之爲心王。蓋五蘊爲身心之二法,如色界欲界有身之有情,從五蘊而成,如無色界無身之有情,自四蘊(除色蘊)而成也。毗婆屍佛經上曰:“五蘊幻身,四相遷變。”增一阿含經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爲幻法。”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五蘊

  (書名)具名大乘五蘊論。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一卷。明大乘所說之五蘊,攝有爲法九十四法,又明十二處十八界而攝百法。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五蘊

  (譬喻)四魔之一。舊譯曰五衆魔,五陰魔。有情各有色受想行識之五蘊,而受種種之障害者。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五蘊

  (譬喻)五蘊假和合而成人之心身譬之家宅。最勝王經四曰:“了五蘊宅悉皆空,求證菩提真實處。”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五蘊

  (書名)大乘廣五蘊論之略名。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五蘊世間

  (術語)叁世間之一。舊譯曰五陰世間,五衆世間。十界五蘊各各差別之謂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五蘊皆空經

  (經名)一卷,唐義淨譯。初爲五比丘說苦空無常之義。亦出雜阿含經第二卷。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五蘊譬喻經

  (經名)一卷,後漢安世高譯。對于五陰而說沫泡焰蕉幻之五喻。亦出雜阿含經第十卷。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的【9】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