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术语)内道与外道。如言内教外教。[囗@又]内之外道也,对于外之外道而言。如小乘之犊子部,大乘之方广道人,佛法中之外道,称为内之外道。大日经疏二曰:“此宗中说,有两种外道:外外道犹如睹见清潭逆生怖畏不敢习近,内外道虽能游泳其中适热除垢得清凉乐,然不觉是中有无量宝玉。”
(名数)即百论所说之三仙也。止观十上举此三外道而判宗计:“一迦毗罗外道,计因中有果。二沤楼僧佉外道,计因中无果。三勒沙婆外道,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
(流派)又曰时散外道,十三外道之一。见外道条。此执有真实时体以生一切万物之外道也。
(流派)三十外道之一。见外道条附录。
(术语)数论师胜论师等佛法外之外道曰外外道。止观十上曰:“邪人不同又为三: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学佛法成外道。”大日经疏二曰:“此宗中说,有两种外道:外外道,内外道。”
(流派)出家外道之一类,以名遍离世俗之义。唯识述记一本曰:“有外道名波利呾罗拘迦,翻为遍出。遍能出离诸俗世间,即是出家外道之类。”
(流派)天竺外道之一种。涂灰外道也。慈恩寺传四曰:“餔多之辈,以灰涂体,用为修道。遍身艾白,犹寝灶之猫狸。”梵Bh&umacron;tika。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六师中删阇夜毗罗胝子之所计也。谓不必求道,经生死劫数,则苦尽而自得涅槃,如缕丸转高山,缕尽则自止。此外道由得五通,而见过去八万劫之事,八万劫之外则无所见。因指八万劫以前为冥谛涅槃。注维摩经三云:“肇曰:其人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何假求耶?”行事钞下四之二曰:“不修外道,以却顺观见八万劫,外更不见境,号为冥谛涅槃。如转缕丸高山,缕尽丸止,何须修道?”
(流派)外道六宗之一。富兰那迦叶也。此人起邪见,谓无善,无善之报,无恶,无恶之报。见涅槃经十九。
(流派)同筏蹉子。由犊子部之部祖为筏蹉Vatsa而名。
(流派)行事钞下四所举十种外道中有梵天为因外道,以梵天为万物生因之外道也。此外道有三种:一鞞陀论师之梵天,二鞞纽论师之梵天,三摩醯首罗论师之梵天。鞞陀论师以梵天为那罗延天所生,摩醯首罗论师以梵天为摩醯首罗天之应身。见大梵天条。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赴火而死,以此苦行为得果之因者。见外道条。
(流派)谓弘毗伽罗论之人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记论外道,即毗伽论是也。”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见外道条。
(术语)Ś&umacron;nyapu&sdotblw;pa,印度之小乘学者,谤大乘为空华外道。慈恩传四曰:“僧皆小乘学,不信大乘,谓为空华外道,非佛所说。(中略)那烂寺空华外道,与迦波厘不殊故也。”
(流派)外道十一宗之一。以口譬太虚。谓万物本为由一虚而生者。中论疏三本曰:“口力外道,计太虚能生四大,四大能生药草,药草能生众生,此从无生也。”参照口力论师项。
(流派)俱舍论九曰:“如诸离系及婆罗门输婆多,般利伐罗多迦等。异类外道,受持种种露形,拔发,杖乌鹿皮,持髻,涂灰,执三杖,剪须发等无义苦行。”百论上曰:“勒沙婆弟子,诵尼干子经。言五热炙身,拔发等受苦法,是名善法。又有诸师,行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寂默常立,持牛戒等,是名善法。”止观辅行十之一曰:“苦行即长寿天行,五热炙身等。总有六行:一、自饿,二、投渊,三、赴火,四、自坠,五、寂默,六、持鸡犬等戒。”本行集经二十四曰:“或有裸形,或卧棘上,或卧板上。(中略)或卧冢间,或蚁垤内,犹如蛇居。(中略)或复有用沙土烟尘,以涂坌身,正立而住。或不梳洗头首面目,发如螺髻,拳挛而住。或复拔发,或拔髭须。”智度论三十八曰:“诸外道等,信着苦行。若佛不六年苦行,则人不信。言是王子惯乐不能苦行,以是故。佛六年苦行。”
(流派)见离系子条。
(流派)以人之髅骨为鬘而悬于头之外道也。慈恩传四曰:“离系外道,髅鬘外道,(中略)髅鬘之类,以髅骨为鬘,装头挂头,陷枯磈磊,若冢侧之药叉。”
(流派)又云离系外道。梵云尼犍子是也。以脱衣露形为正行者。俱舍宝疏九曰:“离系者,即是露形外道,离衣等系,故名离系。此外道受持种种露形拔发等禁。”
(杂名)有外道,自负论议之力最大,名为论力。止观辅行十曰:“大论云:有外道名论力,自谓论议无与等者。其力最大,故云论力。”
(流派)梵语Nirgrantha,天竺二十种外道之一。表远离一切之系缚,以裸形为正行也。寒天裸形,趋拜佛神,为裸形外道之遗风,佛门无之。唐华严经二十五曰:“愿一切众,得惭愧衣以覆其身,舍离邪道露形法。”
(流派)中论所说八计外道之一。见外道条。
(流派)六种苦行外道之一。持牛戒或狗戒之外道类也。见涅槃经十六。
(名数)天台智者,于外道立三种。一佛法外外道,如九十六种之外道,佛法外之外道也。二附佛法外道,如小乘之犊子部及大乘之方广道人,附托佛法而立邪计者。三学佛法成外道,谬解佛之教门,而陷于邪计者。见止观十上。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计无色界之色空为涅槃也。行事钞下四之二曰:“色空外道,用色破欲有,以空破色有,谓空至极。”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如数论,胜论等立人天各自有常住之神我而主宰万有之外道也。见行事钞下四之二。
(人名)室利毱多,唐译曰胜密,曾设火坑毒饮,欲害佛而不能遂,谢咎归依。见西域记九。旧译曰德护,佛说德护长者经所说之德藏长者是也。彼经详说此事。
(名数)一劫比罗,即数论师也。二嗢露迦,即胜论师也。三大自在天,以自在天为生因者。四大梵外道,以梵天为生因者。五时外道,计时为生因者。六方外道,计方为生因者。七本际外道,计过去之初有本际,从此生万物者。八自然外道,计万物由自然而生者。九虚空外道,以虚空为生因者。十我外道,计常有一大我,从此生万物者。十一声显论师,计声虽由缘隐显,然为本来常有者。十二声生论师,计声本为无,依因缘而生,生了即为常住者。十三顺世外道,计唯有地水火风四大,生一切有情,死后还归于四大者。见唯识论一,述记一末。
(流派)与时外道同。
(流派)又曰数论师。唯识述记二末,言劫初有外道,名曰劫比罗Kapila,古云迦毗罗者讹也。此曰黄赤,以鬓发面色并为黄赤故。今西方之贵婆罗门种,皆黄赤色也。于时世号为黄赤色仙人。立二十五谛,论生死涅槃。其后诸门徒分为十八部。其上首名伐里沙。此翻为雨。以生于雨时故名。其雨之徒党,名为雨众外道。数论为此雨众外道中别人所作。今之金七十论是也。梵名曰僧佉S&amacron;&mdotabv;khy&amacron;,此翻为数。即智慧之数也。数为量诸法之根本,故以立名。从数而起之论,故名数论。又论能生数,故亦名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之人,名为数论者。谓有外道,入于金耳国,以钹鍱腹,顶戴火盆。击王之论鼓,求与僧论议,使僧堕负。遂作七十行颂,以申数论之宗。王赏之以金。外道欲彰己令誉,名之为金七十论。彼论之长行,天亲菩萨所造也。然考天亲菩萨传,则为佛灭后九百年中频阇诃婆娑外道之事。谓此外道制僧佉论,入阿轮阇国,于正勤王处,为此论议。遂制胜。王赐以三洛沙黄金,入于频阇诃山之石窟中化为石云。天亲菩萨后闻此事,即造七十真实论,破彼外道所造之僧佉论。首尾瓦解,无有一句得立。王复以三洛沙金赏之。唯识述记四末之再说稿与之同。谓:“世亲菩萨时,东天竺有僧,与数论师之学徒论议。彼立二十五谛,说大地等之为常。僧竟不能答,王信受外道。外道为王造七十行之颂,上于王。王赐千金以显扬之。今之金七十论是也。世亲乃造第一义谛论,亦名胜义七十论,以对彼论而破彼外道。”百论疏上之中曰:“僧佉此云制数论,明一切法不出二十五谛,故一切法摄入二十五谛中,名为制数论。”
(流派)顺世者,梵名路伽耶Lok&amacron;yata,C&amacron;rv&amacron;ka。是教祖也。出生年代虽不明,然较释迦出世似少在前。其主张以否定圣教,拒绝道德徒满肉体之欲望为目的,唱极端之物质的快乐主义,故称为顺世外道。
(流派)外道十一宗之一。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之报皆由宿世本业之所作,故若于现世持戒精进,受身心之苦,则能坏本业,本业既坏,则众苦灭,故得涅槃。是说宿因现报,虽与佛法之正说不异,然以一切归于宿作不许感现在之功力果(是曰士用因士用果),故以之为邪执也。毗婆沙论百九十八曰:“一切士夫补特伽罗,所有所受无不皆以宿作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中略)问:此正法中,亦说所受苦乐过去业为因而非恶见,彼外道亦作是说,何故名恶见耶?答:此正法中说,现所受有以过去业为因,有是现在士用果者。彼说一切皆以过去所作业为因,不说现在有士用果,故名恶见。”真谛译天亲摄论释二曰:“论曰:或执宿作。释曰:路柯耶胝柯说。世间一切因,唯有宿作。现在功力不能感果。故现在非因,如世间二人同事一主俱有功力,一人被礼遇一则不尔,故知唯由宿作,不图现在功力。”华严演义钞八曰:“瑜伽云:何因缘故彼外道作如是见?答:彼见世间。虽具正方便而招于苦,虽具邪方便而致于乐,彼如是思。若由现在士夫作用为彼因者彼当颠倒,由彼所见非颠倒故,是故彼皆以宿作为因。涅槃三十五广破此见。”玄奘译世亲释二曰:“宿作为因者,谓彼不许有士用因,故成邪执。”
(术语)天魔与外道。共害佛道者。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行持钞下一曰:“天魔外道尚不食酒肉。”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寒中投身于深渊而作苦行,以之为生天之因者。见涅槃经十六。
(名数)一富兰那迦叶P&umacron;ra&ndotblw;a K&amacron;śyapa,富兰那其字,迦叶其姓。立一切之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者。二末伽梨拘赊梨子Mask&amacron;r&imacron; Gośaliputra,末伽梨,其字,拘赊梨,其母名。计众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惟为自然者。三删阇夜毗罗胝子Sañjaya Vaira&tdotblw;&imacron;putra,删阇夜其字,毗罗胝其母名。计不求道,但经生死劫数间,自尽苦际,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者。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keśakambala,阿耆多翅舍其字,钦婆罗者粗衣也。身着弊衣,五热灸身,以苦行为道者。五迦罗鸠驮迦旃延Kakuda K&amacron;ty&amacron;yand,迦罗鸠驮其字,迦旃延其姓。计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应物而起见者。若人问为有耶,则答为无。为无耶,则答为有。六尼犍陀若提子Nirgranta Jñ&amacron;tiputra,尼健陀为出家总名,若提为母名。计苦乐罪福,尽由前世,必当偿之,非今行道所能断者。已上六师与佛同世,自称为一切智者。见维摩经弟子品,涅槃经十九,止观十上。有部毗奈耶杂事三十八曰:“乔答摩!我曾遍观诸外道类,各别立宗。所谓晡刺拏迦摄波子,末塞羯利瞿黎子,珊逝移毗刺知子,阿市多鸡舍甘跋罗子,脚俱陀迦多演那子,昵揭烂陀慎若底子。此等诸师各述异宗,未知谁是。”[囗@又]立三种之六师外道:一、一切智六师外道,见邪真理,发邪智而辩才无碍者。二、神通六师外道,得世间之禅定而发五神通者。三、韦陀六师外道,又曰文字外道。博学多闻,通四韦陀十八大经,世间之吉凶天文地理医方卜相等无所不知者。见四教仪二。
(杂经)外道亦立三宝。百论疏上之中曰:“广明三宝化世,此中凡列十师:一迦毗罗三宝行世,二优楼迦三宝行世,三勒沙婆三宝行世。(中略)迦毗罗谓佛宝,弟子谓僧宝,僧法住谓法宝。”
(名数)是天竺外道九十六种之总括:一邪因邪果,外道云大自在天能生万物,万物若灭,还归本天,若天嗔,则四生皆苦,若天喜,则六道悉乐。然天非物之因,物非天之果,盖是邪心之所画,故曰邪因邪果。二无因有果,执万物无因而有自然,例如言万物依造化而有,造化无因,简言之,即造化无因而有果也。又名自然外道。就无因言,谓为无因,就有果言,谓为自然,此其所执也。三有因无果。断见者流,谓唯有现在实无后世,例如草木,尽于一期是也。四无因无果,总为拨无因果之邪见,无可受苦乐果之善恶业因,亦无对于善恶业因之苦乐果也。三论玄义曰:“总论西域九十六术,别序宗要,则四执盛行:一计邪因邪果,二执无因有果,三立有因无果,四辨无因无果。”
(名数)又曰四见。亦曰四执:一迦毗罗,计一。二优楼僧佉,计异。三尼犍子,计亦一亦异。四若提子,计非一非异。见入大乘论上,破四宗论上。又,一执一者,如数论等。二执异者,如胜论等。三执亦一亦异者,如尼犍子等,四执非一非异者,如阿时缚外道。见唯识论一,同述记一末。
(术语)外道所修之观行也。名之为相善,有二种:一为相似之义,外道所修之六行观,似菩萨之观法,故为相善。二相为有相之义,外道之善为不知人法二空之理而修者,故曰相善。
(流派)此外道计一切罪福皆是大自在天作为,非人间之所关知,自在天喜,则众生安乐,嗔则众生苦。人间之罪福,一系于大自在天之意,使全责任负于大自在天,犯罪而不惭愧,则不堕于恶道。惭愧,则却堕于地狱云。
(流派)同于无因论师。
(杂语)小乘与外道。又小乘即外道也。外道小乘二十种,外道中小乘外道论师是也。
(流派)邪恶之魔鬼与佛法外之行者也。药师经下曰:“信世间邪魔外道妖[薜/女]之师妄说祸福。”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见外道条附录。
(流派)天竺有外道,如哑羊不语,以为胜行。见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二。
(流派)外道名。谓人身中有一心魂,常由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而攀缘外境,恰如六窗之室内畜猿猴者。行事钞下曰:“一识外道如一室六扃,猕猴遍历,根亦如是,一识外道通游。”
(流派)同执杖梵志。
(流派)六苦行外道一。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见外道条附录。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见外道条附录。
(流派)大日经住心品所举三十种外道之一。大日经疏二曰:“经云阿赖耶者,是执持含藏义,亦是室义。此宗说有阿赖耶,能持此身,有所造作,含藏万象。摄之则无所有,舒之则满世界。不同佛法中第八识义也。”
(名数)一小乘外道,计人死如灯火之灭者。二方论师,以方角为诸法之生因者。三风仙论师,以风为万物之生因者。四韦陀论师,以韦陀经所说之梵天为万物之生因者。五伊赊那论师,以伊赊那天为万物之生因者。六裸形外道,以裸形为正行者。七毗世师,即胜论师。八苦行论师,以苦行为涅槃之正因者。九女人眷属论师,计摩醯首罗天先作女人生一切万物者。十行苦行论师,计罪福功德总尽为涅槃者。十一净眼论师,以智为涅槃者。十二摩陀罗论师,以那罗延天为万物之父者。十三尼犍子外道,计初生一男一女,此二和合而生一切万物者。即六师外道之一。十四僧佉论,即数论师。十五摩醯首罗论师,以摩醯首罗天为万物之生因者。十六无因论师,计万物无因而然者。十七时论师,计万物由时而生者。十八服水论师,计万物以水为本者。十九口力论师,计虚空之力为生万物者。二十本生安荼论师,计由安荼生万物者。见外道小乘涅槃论,三藏法数四十六。
(术语)如小乘之犊子部,大乘之方广道人佛法内之外道也。止观十曰:“邪人不同又为三: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学佛法成外道。”华严玄谈八曰:“一我法俱有宗,谓犊子部。(中略)为附佛法外道。”
(名数)六种苦行外道也。见外道条下。
(流派)自在王菩萨经列种种之外书,中有曼荼罗咒术经。
(杂语)见外道条附录。
(术语)见外道条附录。
(名数)又云四宗。三论所诽斥之内外四执也:一一切外道,不达二空而存人法者。二毗昙宗,即萨婆多,虽已得人无我,而执法之有性者。三成实宗,虽具辨二空,而明空犹不了者。四大执,大乘中一切有所得之见也。三论玄义曰:“但邪谬纷论,难可备序。三论所斥,略辩四宗:一摧外道,二析毗昙,三排成实,四呵大执。(中略)问此之四执优降云何?答:外道不达二空,横存人法。毗昙已得无我,而执法有性。跋摩(成实)具辨二空,而照犹末尽。大乘乃言究竟,但封执成迷。”又,谓固执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等之四句也。
(名数)一时外道,以时为生因者。二五大外道,以地水火风空五大为生因者。三相应外道,计学定者内心相应之理为真我者。四建立净外道,建立一切法,依此修行,以之为清净者。五不建立无净外道,与上相反,不建立一法,无所修之净法者。六自在天外道,以自在天为生因者。七流出外道,与建立外道相似,建立谓自心生一切法,此则谓自手出一切法也。八尊贵外道,以那罗延天为生因者。九自然外道,计万物为自然之法者。十内我外道,计身中别有我而运转此身者。十一人量外道,计神我之量,或大或小,等于人身者。十二遍严外道,计神我虽能造诸法,而世间有尊胜遍严之事,是我之所为者。十三寿者外道,计一切之法,至于草木四大皆有寿命者。十五识外道,计有识遍于一切处,地水火风识皆遍满者。十六阿赖耶外道,计有阿赖耶识持此身,含藏万像者。十七知者外道,计身中有知者。能知苦乐等事者。十八见者外道,计身中有见者,是为真我者。十九能执外道,计身中别有能执者。是为真我者。二十所执外道,计能执者是识心,其所执之境界,是真我者。二十一内知外道,计身中别有内知者,是为真我者。二十二外知外道,计有外知者,知外尘之境界,是为真我者。二十三社怛梵外道,社怛梵,古来不勘翻名,是与知者外道之宗计大同者。二十四摩奴阇外道,摩奴阇翻为人,计人由人而生者。二十五摩纳婆外道,摩纳婆译为胜我,计我于身心中最为胜妙者。是毗纽天外道之部类也。二十六常定生外道,计我是常住,不可破坏,自然常生而无更生者。二十七声显者外道,计声以缘而显,声之体为本有常住者。二十八声生者外道,计声本无,以缘而生,生已,即常住者。二十九非声外道,拨无声体者。已上二十九种之外道加一总我,称为三十种之外道。见大日经疏十二,十住心广名目一。
(流派)三十外道之一。见外道条附录。
(流派)三十外道之一。见外道条附录。
(名数)又名十六异论。见外道条附录十六外论项。
(名数)九十五种之外道,以十一宗统收之。一数论师,计冥谛生。从数起论,故名为数论,又论能生之数,故名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谛生者,百论云:由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前二十四谛从神我生,以神我为主。神我者常觉明了,常住不坏,而摄受诸法。是故神我是常一,为万物之因,涅槃之因也。二卫世师,计六句生。梵语卫世,华言无胜。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其师昼避声色,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游方乞食,似鸺鹠鸟。故时人名为鸺鹠仙人。及获五通,遂说论十万偈,以证菩提。六句生者,一实,谓诸法体实,为德业所依。二德,即道德也。三业,即作用也。四大有,与实德业同为一有。五同异,如地望于地是同,望于水即异,水火风等亦然。六和合,诸法之和合也。如鸟之飞空,忽至树枝住而不去,法亦如是。三涂灰,计自在天生万物。涂灰者,即外道之名。此外道计欲界第六之自在天,能生万物。四阐陀论师,计那罗延天生四姓。梵语阐陀,华言智论,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以其骨节钩锁而有力故也。那罗延天能生四姓者,自口生婆罗门,自两臂生刹利,自两[月*坒]生毗舍,自两脚生首陀。五安荼论师,计本际生。梵语安荼,无翻语。本际者,即过去世之初际也。此外道计世间最初有大水,时有大安荼出生,形如鸡卵,后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梵天,复能出生一切有命无命之物。故梵天是生万物之主。六时散外道,计物从时生。此外道自见草木等物,时有生华,时有生果,时有作用,或舒或卷,使枝条随时荣枯,时虽微细而不可见,然以此华实等,则知有时也。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方即四方。此外道计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八路伽耶,计色心法皆极微作。梵语路伽耶,华言顺世。此外道计色心等法,皆由四大之极微能生尘色,是极微,其体实有,世间之尘物,虽为无常,而极微之因,则不坏也。九口力论师,计下虚空为万物因。此外道计由空生风,由风生火,由火生暖,暖生水,水生冻,作为坚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终则还归于虚空。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之报,皆随宿世本业之所作。若持戒精进,身心受苦,则能坏本业。本业既尽,则众苦亦灭,众苦灭故,即得涅槃,是故计宿世之所作,为一切之因。十一无因论师,计自然生。此外道计一切万物,因无,缘亦无,皆自然而生,皆自然而灭。见华严演义九。
(天名)外道所见之梵天,有三种:一、自那罗延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四姓之人类及一切。是鞞陀论师之说也。外道小乘涅槃论曰:“问曰:何等外道说梵天是涅槃因?答曰:第四外道围陀论师说,从那罗延天,脐中生大莲华,从莲华生梵天祖公,彼梵天作一切命无命物。从梵天口中生婆罗门,两臂中生刹利,两髀中生毗舍,从两脚跟生首陀,一切大地是修福德戒场。(中略)于界场中杀害供养梵天得生彼处名涅槃。”大日经疏二曰:“围陀是梵王所演四种明论,大围陀论师是受持彼经能教授者。(中略)于彼部显之中梵天犹如佛,四韦陀典犹如十二部经,传此法者如和会僧。”二、自綼纽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八子而为一切万物之元,是綼纽论师之梵天说也。智度论八曰:“劫尽烧时一切皆空,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十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是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华,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是梵天王于诸淫嗔已尽无余。”三、以摩醯首罗为法身,以那罗延为报身,以梵天为应身,是摩醯首罗论师之说也。提婆论曰:“梵王那罗延摩醯首罗,一体三分。”玄应音义二十五曰:“那罗延,那罗此翻为人,延那此云生本。谓人生本,即是梵王。外道谓:一切人皆从梵王生,故名人生本也。”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计草木自生自死,人亦同之者也。见行事钞下四之二。
(流派)见自在等因宗条。
(流派)与自在天外道同。
(故事)因果经三曰:“即于尼连禅河侧,静坐思惟,观众生根。宜应六年苦行而以度之。思惟之已,便修苦行。于是诸天奉献麻米,太子为求正真道故,净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
(名数)六师外道各有十五弟子。合成九十。再加六师谓之九十六种外道。见外道条。
(名数)外道之总数。见外道条。
(名数)一自饿外道。节饮食而忍饥饿者。二投渊外道,投身于渊而死者。三赴火外道,常以五热灸身者。四自座外道,常为裸形,不拘寒暑,坐于露地者。五寂默外道,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常寂默不语者。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者。见涅槃经十六。
(书名)具名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一卷,后魏菩提流支译。叙外道小乘所执二十种之涅槃。
(书名)具名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一卷,后魏菩提流支译。破外道小乘所执一异等之四见。
(书名)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之略名。
(书名)提婆菩萨造释楞迦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之略名。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计属于色界第四禅之无想定为涅槃,又计为无色界之最顶非想非非想处为涅槃之外道也。行事钞下四之二曰:“以二界有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心沉没处,谓之穷理。”
(经名)一卷,宋法天译。因外道之问而说一切法如梦如幻之义。
(名数)经论中举西域外道之总数有九十五种与九十六种之二说。九十六种者,六十华严经十七曰:“令一切众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诸邪见幢。”央掘摩罗经四举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种种之苦行外道,其结文曰:“如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种种形类,起诸妄想,各自生见。”增一阿含经二十曰:“我能尽知九十六种外道所趣向者,如来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别。”智度论三曰:“云何胜一切?九十六种外道论义能破故名胜。”同三十二曰:“世间诸法实相宝山,九十六种异道皆不能得。”同三十六曰:“九十六道不说依意生识,但以依神为本。”同四十八曰:“与九十六种邪行求道相违,故名正勤。”成实论十曰:“以戒取故,九十六种有差别法。”婆沙论六十六曰:“如是正见中,九十六种外道所无。”释摩诃衍论九曰:“言外道者,九十六种诸大外道,九万三千眷属外道。”而萨婆多论五解其数曰:“六师者,一师十五种教,以授弟子。为教各异,弟子受行各成异见。如是一师出十五种异见。师则有法与弟子不同,师与弟子通为十六种。如是六师有九十六种。”九十五种者,南本涅槃经十曰:“世尊常说:一切外学九十五种皆趣恶道,声闻弟子皆向正路。”大集经五十五曰:“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余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曰:“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解九十六种有二说。一依萨婆多论之释,九十六种悉为邪道。依此说,则九十六种与九十五种之相违,不可和会。但可视为异说。是南山宗之义也。资持记上一之一先举萨婆多论之说,次言“僧祇总有九十六种出家人。则佛道为一。邪道九十五。末详合数。两出不同。”(已上一说)。二依九十六道经,九十六道此为邪合说,邪道定为九十五,九十六之邪道者,加犊子部附佛法之外道,或加定性二乘而会通之也。是天台之释也。文句记五之一曰:“九十六道经云:唯有一道是正,余者悉邪。有人引多论云: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并本师六即九十六也。准九十六道经无此说也。彼论自是一途,岂可六师必定各只十五弟子?九十六中有邪有正。”辅行三之三曰:“九十五种者通举诸道,意且出邪。(中略)故大论二十五云:九十六道中实者是佛。”(二十五为廿三之误,实字论文作宝)。然九十六道经真伪未决,今不传。又见智度论二十三(辅行曰大论二十五)之文曰:“人中宝者是佛,九十六种道法中宝者是佛法,一切众中宝是僧。”是佛如为人中之外,佛法亦视为九十六种之外,乃为稳当(智度论前后之文有九十六种外道。既于前举之)。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