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93 條與「外道」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丁福保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外道

  (術語)于佛教外立道者。爲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資持記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別行邪法。”天臺淨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稱外道。”叁論玄義上曰:“至妙虛通,目之爲道。心遊道外,故名外道。”圓覺經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網經上曰:“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法華經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圓覺經曰:“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身心。”外道之種類不一。百論有“二天叁仙”,四宗論及入大乘論有“四外道”,維摩經,涅槃經等有“六師”,唯識論有“十叁外道”,瑜伽論有“十六外論師”,外道小乘涅槃論有“二十種”,大日經有“叁十種”,涅槃經,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種”,華嚴經,智度論等有“九十六種”。以下逐項詳說之。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外道

  (術語)內道與外道。如言內教外教。[囗@又]內之外道也,對于外之外道而言。如小乘之犢子部,大乘之方廣道人,佛法中之外道,稱爲內之外道。大日經疏二曰:“此宗中說,有兩種外道:外外道猶如睹見清潭逆生怖畏不敢習近,內外道雖能遊泳其中適熱除垢得清涼樂,然不覺是中有無量寶玉。”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外道

  (名數)即百論所說之叁仙也。止觀十上舉此叁外道而判宗計:“一迦毗羅外道,計因中有果。二漚樓僧佉外道,計因中無果。叁勒沙婆外道,計因中亦有果亦無果。”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外道

  (流派)又曰時散外道,十叁外道之一。見外道條。此執有真實時體以生一切萬物之外道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外道

  (流派)叁十外道之一。見外道條附錄。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外道

  (術語)數論師勝論師等佛法外之外道曰外外道。止觀十上曰:“邪人不同又爲叁: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叁學佛法成外道。”大日經疏二曰:“此宗中說,有兩種外道:外外道,內外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遍出外道

  (流派)出家外道之一類,以名遍離世俗之義。唯識述記一本曰:“有外道名波利呾羅拘迦,翻爲遍出。遍能出離諸俗世間,即是出家外道之類。”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餔多外道

  (流派)天竺外道之一種。塗灰外道也。慈恩寺傳四曰:“餔多之輩,以灰塗體,用爲修道。遍身艾白,猶寢竈之貓狸。”梵Bh&umacron;tika。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不修外道

  (流派)十種外道之一。六師中刪阇夜毗羅胝子之所計也。謂不必求道,經生死劫數,則苦盡而自得涅槃,如縷丸轉高山,縷盡則自止。此外道由得五通,而見過去八萬劫之事,八萬劫之外則無所見。因指八萬劫以前爲冥谛涅槃。注維摩經叁雲:“肇曰:其人謂道不須求,經生死劫數苦盡自得。如縷丸轉于高山,縷盡自止,何假求耶?”行事鈔下四之二曰:“不修外道,以卻順觀見八萬劫,外更不見境,號爲冥谛涅槃。如轉縷丸高山,縷盡丸止,何須修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0】斷見外道

  (流派)外道六宗之一。富蘭那迦葉也。此人起邪見,謂無善,無善之報,無惡,無惡之報。見涅槃經十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1】筏蹉外道

  (流派)同筏蹉子。由犢子部之部祖爲筏蹉Vatsa而名。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2】梵天外道

  (流派)行事鈔下四所舉十種外道中有梵天爲因外道,以梵天爲萬物生因之外道也。此外道有叁種:一鞞陀論師之梵天,二鞞紐論師之梵天,叁摩醯首羅論師之梵天。鞞陀論師以梵天爲那羅延天所生,摩醯首羅論師以梵天爲摩醯首羅天之應身。見大梵天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赴火外道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赴火而死,以此苦行爲得果之因者。見外道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4】記論外道

  (流派)謂弘毗伽羅論之人也。玄應音義二十叁曰:“記論外道,即毗伽論是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5】寂默外道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見外道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6】空華外道

  (術語)Ś&umacron;nyapu&sdotblw;pa,印度之小乘學者,謗大乘爲空華外道。慈恩傳四曰:“僧皆小乘學,不信大乘,謂爲空華外道,非佛所說。(中略)那爛寺空華外道,與迦波厘不殊故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7】口力外道

  (流派)外道十一宗之一。以口譬太虛。謂萬物本爲由一虛而生者。中論疏叁本曰:“口力外道,計太虛能生四大,四大能生藥草,藥草能生衆生,此從無生也。”參照口力論師項。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8】苦行外道

  (流派)俱舍論九曰:“如諸離系及婆羅門輸婆多,般利伐羅多迦等。異類外道,受持種種露形,拔發,杖烏鹿皮,持髻,塗灰,執叁杖,剪須發等無義苦行。”百論上曰:“勒沙婆弟子,誦尼幹子經。言五熱炙身,拔發等受苦法,是名善法。又有諸師,行自餓法,投淵赴火,自墜高岩,寂默常立,持牛戒等,是名善法。”止觀輔行十之一曰:“苦行即長壽天行,五熱炙身等。總有六行:一、自餓,二、投淵,叁、赴火,四、自墜,五、寂默,六、持雞犬等戒。”本行集經二十四曰:“或有裸形,或臥棘上,或臥板上。(中略)或臥冢間,或蟻垤內,猶如蛇居。(中略)或複有用沙土煙塵,以塗坌身,正立而住。或不梳洗頭首面目,發如螺髻,拳攣而住。或複拔發,或拔髭須。”智度論叁十八曰:“諸外道等,信著苦行。若佛不六年苦行,則人不信。言是王子慣樂不能苦行,以是故。佛六年苦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9】離系外道

  (流派)見離系子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0】髅鬘外道

  (流派)以人之髅骨爲鬘而懸于頭之外道也。慈恩傳四曰:“離系外道,髅鬘外道,(中略)髅鬘之類,以髅骨爲鬘,裝頭挂頭,陷枯磈磊,若冢側之藥叉。”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1】露形外道

  (流派)又雲離系外道。梵雲尼犍子是也。以脫衣露形爲正行者。俱舍寶疏九曰:“離系者,即是露形外道,離衣等系,故名離系。此外道受持種種露形拔發等禁。”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2】論力外道

  (雜名)有外道,自負論議之力最大,名爲論力。止觀輔行十曰:“大論雲:有外道名論力,自謂論議無與等者。其力最大,故雲論力。”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3】裸形外道

  (流派)梵語Nirgrantha,天竺二十種外道之一。表遠離一切之系縛,以裸形爲正行也。寒天裸形,趨拜佛神,爲裸形外道之遺風,佛門無之。唐華嚴經二十五曰:“願一切衆,得慚愧衣以覆其身,舍離邪道露形法。”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4】冥初外道

  (流派)中論所說八計外道之一。見外道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5】牛狗外道

  (流派)六種苦行外道之一。持牛戒或狗戒之外道類也。見涅槃經十六。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6】叁種外道

  (名數)天臺智者,于外道立叁種。一佛法外外道,如九十六種之外道,佛法外之外道也。二附佛法外道,如小乘之犢子部及大乘之方廣道人,附托佛法而立邪計者。叁學佛法成外道,謬解佛之教門,而陷于邪計者。見止觀十上。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7】色空外道

  (流派)十種外道之一,計無色界之色空爲涅槃也。行事鈔下四之二曰:“色空外道,用色破欲有,以空破色有,謂空至極。”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8】神我外道

  (流派)十種外道之一。如數論,勝論等立人天各自有常住之神我而主宰萬有之外道也。見行事鈔下四之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9】勝密外道

  (人名)室利毱多,唐譯曰勝密,曾設火坑毒飲,欲害佛而不能遂,謝咎歸依。見西域記九。舊譯曰德護,佛說德護長者經所說之德藏長者是也。彼經詳說此事。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0】十叁外道

  (名數)一劫比羅,即數論師也。二嗢露迦,即勝論師也。叁大自在天,以自在天爲生因者。四大梵外道,以梵天爲生因者。五時外道,計時爲生因者。六方外道,計方爲生因者。七本際外道,計過去之初有本際,從此生萬物者。八自然外道,計萬物由自然而生者。九虛空外道,以虛空爲生因者。十我外道,計常有一大我,從此生萬物者。十一聲顯論師,計聲雖由緣隱顯,然爲本來常有者。十二聲生論師,計聲本爲無,依因緣而生,生了即爲常住者。十叁順世外道,計唯有地水火風四大,生一切有情,死後還歸于四大者。見唯識論一,述記一末。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1】時散外道

  (流派)與時外道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2】數論外道

  (流派)又曰數論師。唯識述記二末,言劫初有外道,名曰劫比羅Kapila,古雲迦毗羅者訛也。此曰黃赤,以鬓發面色並爲黃赤故。今西方之貴婆羅門種,皆黃赤色也。于時世號爲黃赤色仙人。立二十五谛,論生死涅槃。其後諸門徒分爲十八部。其上首名伐裏沙。此翻爲雨。以生于雨時故名。其雨之徒黨,名爲雨衆外道。數論爲此雨衆外道中別人所作。今之金七十論是也。梵名曰僧佉S&amacron;&mdotabv;khy&amacron;,此翻爲數。即智慧之數也。數爲量諸法之根本,故以立名。從數而起之論,故名數論。又論能生數,故亦名數論。其造數論及學數論之人,名爲數論者。謂有外道,入于金耳國,以钹鍱腹,頂戴火盆。擊王之論鼓,求與僧論議,使僧墮負。遂作七十行頌,以申數論之宗。王賞之以金。外道欲彰己令譽,名之爲金七十論。彼論之長行,天親菩薩所造也。然考天親菩薩傳,則爲佛滅後九百年中頻阇诃婆娑外道之事。謂此外道製僧佉論,入阿輪阇國,于正勤王處,爲此論議。遂製勝。王賜以叁洛沙黃金,入于頻阇诃山之石窟中化爲石雲。天親菩薩後聞此事,即造七十真實論,破彼外道所造之僧佉論。首尾瓦解,無有一句得立。王複以叁洛沙金賞之。唯識述記四末之再說稿與之同。謂:“世親菩薩時,東天竺有僧,與數論師之學徒論議。彼立二十五谛,說大地等之爲常。僧竟不能答,王信受外道。外道爲王造七十行之頌,上于王。王賜千金以顯揚之。今之金七十論是也。世親乃造第一義谛論,亦名勝義七十論,以對彼論而破彼外道。”百論疏上之中曰:“僧佉此雲製數論,明一切法不出二十五谛,故一切法攝入二十五谛中,名爲製數論。”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3】順世外道

  (流派)順世者,梵名路伽耶Lok&amacron;yata,C&amacron;rv&amacron;ka。是教祖也。出生年代雖不明,然較釋迦出世似少在前。其主張以否定聖教,拒絕道德徒滿肉體之欲望爲目的,唱極端之物質的快樂主義,故稱爲順世外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4】宿作外道

  (流派)外道十一宗之一。此外道計一切衆生受苦樂之報皆由宿世本業之所作,故若于現世持戒精進,受身心之苦,則能壞本業,本業既壞,則衆苦滅,故得涅槃。是說宿因現報,雖與佛法之正說不異,然以一切歸于宿作不許感現在之功力果(是曰士用因士用果),故以之爲邪執也。毗婆沙論百九十八曰:“一切士夫補特伽羅,所有所受無不皆以宿作爲因,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中略)問:此正法中,亦說所受苦樂過去業爲因而非惡見,彼外道亦作是說,何故名惡見耶?答:此正法中說,現所受有以過去業爲因,有是現在士用果者。彼說一切皆以過去所作業爲因,不說現在有士用果,故名惡見。”真谛譯天親攝論釋二曰:“論曰:或執宿作。釋曰:路柯耶胝柯說。世間一切因,唯有宿作。現在功力不能感果。故現在非因,如世間二人同事一主俱有功力,一人被禮遇一則不爾,故知唯由宿作,不圖現在功力。”華嚴演義鈔八曰:“瑜伽雲:何因緣故彼外道作如是見?答:彼見世間。雖具正方便而招于苦,雖具邪方便而致于樂,彼如是思。若由現在士夫作用爲彼因者彼當顛倒,由彼所見非顛倒故,是故彼皆以宿作爲因。涅槃叁十五廣破此見。”玄奘譯世親釋二曰:“宿作爲因者,謂彼不許有士用因,故成邪執。”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5】天魔外道

  (術語)天魔與外道。共害佛道者。梵網經上曰:“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行持鈔下一曰:“天魔外道尚不食酒肉。”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6】投淵外道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寒中投身于深淵而作苦行,以之爲生天之因者。見涅槃經十六。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7】外道六師

  (名數)一富蘭那迦葉P&umacron;ra&ndotblw;a  K&amacron;śyapa,富蘭那其字,迦葉其姓。立一切之法,斷滅性空,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者。二末伽梨拘賒梨子Mask&amacron;r&imacron;  Gośaliputra,末伽梨,其字,拘賒梨,其母名。計衆生之苦樂,非由因緣,惟爲自然者。叁刪阇夜毗羅胝子Sañjaya  Vaira&tdotblw;&imacron;putra,刪阇夜其字,毗羅胝其母名。計不求道,但經生死劫數間,自盡苦際,如縷丸轉于高山,縷盡自止者。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Ajitakeśakambala,阿耆多翅舍其字,欽婆羅者粗衣也。身著弊衣,五熱灸身,以苦行爲道者。五迦羅鸠馱迦旃延Kakuda  K&amacron;ty&amacron;yand,迦羅鸠馱其字,迦旃延其姓。計諸法亦有相亦無相。應物而起見者。若人問爲有耶,則答爲無。爲無耶,則答爲有。六尼犍陀若提子Nirgranta  Jñ&amacron;tiputra,尼健陀爲出家總名,若提爲母名。計苦樂罪福,盡由前世,必當償之,非今行道所能斷者。已上六師與佛同世,自稱爲一切智者。見維摩經弟子品,涅槃經十九,止觀十上。有部毗奈耶雜事叁十八曰:“喬答摩!我曾遍觀諸外道類,各別立宗。所謂晡刺拏迦攝波子,末塞羯利瞿黎子,珊逝移毗刺知子,阿市多雞舍甘跋羅子,腳俱陀迦多演那子,昵揭爛陀慎若底子。此等諸師各述異宗,未知誰是。”[囗@又]立叁種之六師外道:一、一切智六師外道,見邪真理,發邪智而辯才無礙者。二、神通六師外道,得世間之禅定而發五神通者。叁、韋陀六師外道,又曰文字外道。博學多聞,通四韋陀十八大經,世間之吉凶天文地理醫方蔔相等無所不知者。見四教儀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8】外道叁寶

  (雜經)外道亦立叁寶。百論疏上之中曰:“廣明叁寶化世,此中凡列十師:一迦毗羅叁寶行世,二優樓迦叁寶行世,叁勒沙婆叁寶行世。(中略)迦毗羅謂佛寶,弟子謂僧寶,僧法住謂法寶。”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9】外道四執

  (名數)是天竺外道九十六種之總括:一邪因邪果,外道雲大自在天能生萬物,萬物若滅,還歸本天,若天嗔,則四生皆苦,若天喜,則六道悉樂。然天非物之因,物非天之果,蓋是邪心之所畫,故曰邪因邪果。二無因有果,執萬物無因而有自然,例如言萬物依造化而有,造化無因,簡言之,即造化無因而有果也。又名自然外道。就無因言,謂爲無因,就有果言,謂爲自然,此其所執也。叁有因無果。斷見者流,謂唯有現在實無後世,例如草木,盡于一期是也。四無因無果,總爲撥無因果之邪見,無可受苦樂果之善惡業因,亦無對于善惡業因之苦樂果也。叁論玄義曰:“總論西域九十六術,別序宗要,則四執盛行:一計邪因邪果,二執無因有果,叁立有因無果,四辨無因無果。”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0】外道四宗

  (名數)又曰四見。亦曰四執:一迦毗羅,計一。二優樓僧佉,計異。叁尼犍子,計亦一亦異。四若提子,計非一非異。見入大乘論上,破四宗論上。又,一執一者,如數論等。二執異者,如勝論等。叁執亦一亦異者,如尼犍子等,四執非一非異者,如阿時縛外道。見唯識論一,同述記一末。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1】外道相善

  (術語)外道所修之觀行也。名之爲相善,有二種:一爲相似之義,外道所修之六行觀,似菩薩之觀法,故爲相善。二相爲有相之義,外道之善爲不知人法二空之理而修者,故曰相善。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2】無慚外道

  (流派)此外道計一切罪福皆是大自在天作爲,非人間之所關知,自在天喜,則衆生安樂,嗔則衆生苦。人間之罪福,一系于大自在天之意,使全責任負于大自在天,犯罪而不慚愧,則不墮于惡道。慚愧,則卻墮于地獄雲。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3】無因外道

  (流派)同于無因論師。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4】小乘外道

  (雜語)小乘與外道。又小乘即外道也。外道小乘二十種,外道中小乘外道論師是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5】邪魔外道

  (流派)邪惡之魔鬼與佛法外之行者也。藥師經下曰:“信世間邪魔外道妖[薜/女]之師妄說禍福。”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6】邪因外道

  (流派)十種外道之一。見外道條附錄。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7】啞羊外道

  (流派)天竺有外道,如啞羊不語,以爲勝行。見行事鈔資持記下叁之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8】一識外道

  (流派)外道名。謂人身中有一心魂,常由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而攀緣外境,恰如六窗之室內畜猿猴者。行事鈔下曰:“一識外道如一室六扃,猕猴遍曆,根亦如是,一識外道通遊。”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9】竹杖外道

  (流派)同執杖梵志。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0】自餓外道

  (流派)六苦行外道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1】自然外道

  (流派)十種外道之一。見外道條附錄。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2】自坐外道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見外道條附錄。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3】阿賴耶外道

  (流派)大日經住心品所舉叁十種外道之一。大日經疏二曰:“經雲阿賴耶者,是執持含藏義,亦是室義。此宗說有阿賴耶,能持此身,有所造作,含藏萬象。攝之則無所有,舒之則滿世界。不同佛法中第八識義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4】二十種外道

  (名數)一小乘外道,計人死如燈火之滅者。二方論師,以方角爲諸法之生因者。叁風仙論師,以風爲萬物之生因者。四韋陀論師,以韋陀經所說之梵天爲萬物之生因者。五伊賒那論師,以伊賒那天爲萬物之生因者。六裸形外道,以裸形爲正行者。七毗世師,即勝論師。八苦行論師,以苦行爲涅槃之正因者。九女人眷屬論師,計摩醯首羅天先作女人生一切萬物者。十行苦行論師,計罪福功德總盡爲涅槃者。十一淨眼論師,以智爲涅槃者。十二摩陀羅論師,以那羅延天爲萬物之父者。十叁尼犍子外道,計初生一男一女,此二和合而生一切萬物者。即六師外道之一。十四僧佉論,即數論師。十五摩醯首羅論師,以摩醯首羅天爲萬物之生因者。十六無因論師,計萬物無因而然者。十七時論師,計萬物由時而生者。十八服水論師,計萬物以水爲本者。十九口力論師,計虛空之力爲生萬物者。二十本生安荼論師,計由安荼生萬物者。見外道小乘涅槃論,叁藏法數四十六。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5】附佛法外道

  (術語)如小乘之犢子部,大乘之方廣道人佛法內之外道也。止觀十曰:“邪人不同又爲叁: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叁學佛法成外道。”華嚴玄談八曰:“一我法俱有宗,謂犢子部。(中略)爲附佛法外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6】六苦行外道

  (名數)六種苦行外道也。見外道條下。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7】曼荼羅外道

  (流派)自在王菩薩經列種種之外書,中有曼荼羅咒術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8】摩納婆外道

  (雜語)見外道條附錄。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9】摩奴阇外道

  (術語)見外道條附錄。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0】外道四執

  (名數)又雲四宗。叁論所誹斥之內外四執也:一一切外道,不達二空而存人法者。二毗昙宗,即薩婆多,雖已得人無我,而執法之有性者。叁成實宗,雖具辨二空,而明空猶不了者。四大執,大乘中一切有所得之見也。叁論玄義曰:“但邪謬紛論,難可備序。叁論所斥,略辯四宗:一摧外道,二析毗昙,叁排成實,四呵大執。(中略)問此之四執優降雲何?答:外道不達二空,橫存人法。毗昙已得無我,而執法有性。跋摩(成實)具辨二空,而照猶末盡。大乘乃言究竟,但封執成迷。”又,謂固執一,異,亦一亦異,非一非異等之四句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1】叁十種外道

  (名數)一時外道,以時爲生因者。二五大外道,以地水火風空五大爲生因者。叁相應外道,計學定者內心相應之理爲真我者。四建立淨外道,建立一切法,依此修行,以之爲清淨者。五不建立無淨外道,與上相反,不建立一法,無所修之淨法者。六自在天外道,以自在天爲生因者。七流出外道,與建立外道相似,建立謂自心生一切法,此則謂自手出一切法也。八尊貴外道,以那羅延天爲生因者。九自然外道,計萬物爲自然之法者。十內我外道,計身中別有我而運轉此身者。十一人量外道,計神我之量,或大或小,等于人身者。十二遍嚴外道,計神我雖能造諸法,而世間有尊勝遍嚴之事,是我之所爲者。十叁壽者外道,計一切之法,至于草木四大皆有壽命者。十五識外道,計有識遍于一切處,地水火風識皆遍滿者。十六阿賴耶外道,計有阿賴耶識持此身,含藏萬像者。十七知者外道,計身中有知者。能知苦樂等事者。十八見者外道,計身中有見者,是爲真我者。十九能執外道,計身中別有能執者。是爲真我者。二十所執外道,計能執者是識心,其所執之境界,是真我者。二十一內知外道,計身中別有內知者,是爲真我者。二十二外知外道,計有外知者,知外塵之境界,是爲真我者。二十叁社怛梵外道,社怛梵,古來不勘翻名,是與知者外道之宗計大同者。二十四摩奴阇外道,摩奴阇翻爲人,計人由人而生者。二十五摩納婆外道,摩納婆譯爲勝我,計我于身心中最爲勝妙者。是毗紐天外道之部類也。二十六常定生外道,計我是常住,不可破壞,自然常生而無更生者。二十七聲顯者外道,計聲以緣而顯,聲之體爲本有常住者。二十八聲生者外道,計聲本無,以緣而生,生已,即常住者。二十九非聲外道,撥無聲體者。已上二十九種之外道加一總我,稱爲叁十種之外道。見大日經疏十二,十住心廣名目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2】聲生者外道

  (流派)叁十外道之一。見外道條附錄。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3】聲顯者外道

  (流派)叁十外道之一。見外道條附錄。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4】外道十六宗

  (名數)又名十六異論。見外道條附錄十六外論項。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5】外道十一宗

  (名數)九十五種之外道,以十一宗統收之。一數論師,計冥谛生。從數起論,故名爲數論,又論能生之數,故名爲數論。其造數論及學數論者,皆名數論師。計冥谛生者,百論雲:由冥生覺,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前二十四谛從神我生,以神我爲主。神我者常覺明了,常住不壞,而攝受諸法。是故神我是常一,爲萬物之因,涅槃之因也。二衛世師,計六句生。梵語衛世,華言無勝。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其師晝避聲色,匿迹山薮,夜絕視聽,遊方乞食,似鸺鹠鳥。故時人名爲鸺鹠仙人。及獲五通,遂說論十萬偈,以證菩提。六句生者,一實,謂諸法體實,爲德業所依。二德,即道德也。叁業,即作用也。四大有,與實德業同爲一有。五同異,如地望于地是同,望于水即異,水火風等亦然。六和合,諸法之和合也。如鳥之飛空,忽至樹枝住而不去,法亦如是。叁塗灰,計自在天生萬物。塗灰者,即外道之名。此外道計欲界第六之自在天,能生萬物。四闡陀論師,計那羅延天生四姓。梵語闡陀,華言智論,梵語那羅延,華言鈎鎖力士。以其骨節鈎鎖而有力故也。那羅延天能生四姓者,自口生婆羅門,自兩臂生刹利,自兩[月*坒]生毗舍,自兩腳生首陀。五安荼論師,計本際生。梵語安荼,無翻語。本際者,即過去世之初際也。此外道計世間最初有大水,時有大安荼出生,形如雞卵,後爲兩段,上爲天,下爲地,中生一梵天,複能出生一切有命無命之物。故梵天是生萬物之主。六時散外道,計物從時生。此外道自見草木等物,時有生華,時有生果,時有作用,或舒或卷,使枝條隨時榮枯,時雖微細而不可見,然以此華實等,則知有時也。七方論師,計方生人,人生天地。方即四方。此外道計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滅後還入于方。八路伽耶,計色心法皆極微作。梵語路伽耶,華言順世。此外道計色心等法,皆由四大之極微能生塵色,是極微,其體實有,世間之塵物,雖爲無常,而極微之因,則不壞也。九口力論師,計下虛空爲萬物因。此外道計由空生風,由風生火,由火生暖,暖生水,水生凍,作爲堅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終則還歸于虛空。十宿作論師,計苦樂隨業。此外道計一切衆生受苦樂之報,皆隨宿世本業之所作。若持戒精進,身心受苦,則能壞本業。本業既盡,則衆苦亦滅,衆苦滅故,即得涅槃,是故計宿世之所作,爲一切之因。十一無因論師,計自然生。此外道計一切萬物,因無,緣亦無,皆自然而生,皆自然而滅。見華嚴演義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6】外道之梵天

  (天名)外道所見之梵天,有叁種:一、自那羅延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四姓之人類及一切。是鞞陀論師之說也。外道小乘涅槃論曰:“問曰:何等外道說梵天是涅槃因?答曰:第四外道圍陀論師說,從那羅延天,臍中生大蓮華,從蓮華生梵天祖公,彼梵天作一切命無命物。從梵天口中生婆羅門,兩臂中生刹利,兩髀中生毗舍,從兩腳跟生首陀,一切大地是修福德戒場。(中略)于界場中殺害供養梵天得生彼處名涅槃。”大日經疏二曰:“圍陀是梵王所演四種明論,大圍陀論師是受持彼經能教授者。(中略)于彼部顯之中梵天猶如佛,四韋陀典猶如十二部經,傳此法者如和會僧。”二、自綼紐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八子而爲一切萬物之元,是綼紐論師之梵天說也。智度論八曰:“劫盡燒時一切皆空,衆生福德因緣力故十方風至,相對相觸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頭人二千手足名爲韋紐,是人臍中出千葉金色妙寶蓮華,其光大明如萬日俱照。華中有人結跏趺坐,此人複有無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是梵天王于諸淫嗔已盡無余。”叁、以摩醯首羅爲法身,以那羅延爲報身,以梵天爲應身,是摩醯首羅論師之說也。提婆論曰:“梵王那羅延摩醯首羅,一體叁分。”玄應音義二十五曰:“那羅延,那羅此翻爲人,延那此雲生本。謂人生本,即是梵王。外道謂:一切人皆從梵王生,故名人生本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7】無因果外道

  (流派)十種外道之一。計草木自生自死,人亦同之者也。見行事鈔下四之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8】自在天外道

  (流派)見自在等因宗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9】大自在天外道

  (流派)與自在天外道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0】佛伏苦行外道

  (故事)因果經叁曰:“即于尼連禅河側,靜坐思惟,觀衆生根。宜應六年苦行而以度之。思惟之已,便修苦行。于是諸天奉獻麻米,太子爲求正真道故,淨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1】九十六種外道

  (名數)六師外道各有十五弟子。合成九十。再加六師謂之九十六種外道。見外道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2】九十五種外道

  (名數)外道之總數。見外道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3】六種苦行外道

  (名數)一自餓外道。節飲食而忍饑餓者。二投淵外道,投身于淵而死者。叁赴火外道,常以五熱灸身者。四自座外道,常爲裸形,不拘寒暑,坐于露地者。五寂默外道,以屍林冢間爲住處,常寂默不語者。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者。見涅槃經十六。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4】外道小乘涅槃論

  (書名)具名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一卷,後魏菩提流支譯。敘外道小乘所執二十種之涅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5】外道小乘四宗論

  (書名)具名提婆菩薩破楞伽經中外道小乘四宗論,一卷,後魏菩提流支譯。破外道小乘所執一異等之四見。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6】外道小乘四宗論

  (書名)提婆菩薩破楞伽經中外道小乘四宗論之略名。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7】外道小乘涅槃論

  (書名)提婆菩薩造釋楞迦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之略名。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8】色無色天計涅槃外道

  (流派)十種外道之一。計屬于色界第四禅之無想定爲涅槃,又計爲無色界之最頂非想非非想處爲涅槃之外道也。行事鈔下四之二曰:“以二界有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心沈沒處,謂之窮理。”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9】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經名)一卷,宋法天譯。因外道之問而說一切法如夢如幻之義。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0】九十五種外道與九十六種外道

  (名數)經論中舉西域外道之總數有九十五種與九十六種之二說。九十六種者,六十華嚴經十七曰:“令一切衆生得如來幢,摧滅一切九十六種諸邪見幢。”央掘摩羅經四舉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種種之苦行外道,其結文曰:“如是九十六種,皆因是比丘種種形類,起諸妄想,各自生見。”增一阿含經二十曰:“我能盡知九十六種外道所趣向者,如來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別。”智度論叁曰:“雲何勝一切?九十六種外道論義能破故名勝。”同叁十二曰:“世間諸法實相寶山,九十六種異道皆不能得。”同叁十六曰:“九十六道不說依意生識,但以依神爲本。”同四十八曰:“與九十六種邪行求道相違,故名正勤。”成實論十曰:“以戒取故,九十六種有差別法。”婆沙論六十六曰:“如是正見中,九十六種外道所無。”釋摩诃衍論九曰:“言外道者,九十六種諸大外道,九萬叁千眷屬外道。”而薩婆多論五解其數曰:“六師者,一師十五種教,以授弟子。爲教各異,弟子受行各成異見。如是一師出十五種異見。師則有法與弟子不同,師與弟子通爲十六種。如是六師有九十六種。”九十五種者,南本涅槃經十曰:“世尊常說:一切外學九十五種皆趣惡道,聲聞弟子皆向正路。”大集經五十五曰:“剃除須發,身著袈裟,名字比丘爲無上寶。比余九十五種異道最尊第一。”文殊師利般涅槃經曰:“九十五種諸論議師無能酬對。”解九十六種有二說。一依薩婆多論之釋,九十六種悉爲邪道。依此說,則九十六種與九十五種之相違,不可和會。但可視爲異說。是南山宗之義也。資持記上一之一先舉薩婆多論之說,次言“僧祇總有九十六種出家人。則佛道爲一。邪道九十五。末詳合數。兩出不同。”(已上一說)。二依九十六道經,九十六道此爲邪合說,邪道定爲九十五,九十六之邪道者,加犢子部附佛法之外道,或加定性二乘而會通之也。是天臺之釋也。文句記五之一曰:“九十六道經雲:唯有一道是正,余者悉邪。有人引多論雲:六師各有十五弟子,並本師六即九十六也。准九十六道經無此說也。彼論自是一途,豈可六師必定各只十五弟子?九十六中有邪有正。”輔行叁之叁曰:“九十五種者通舉諸道,意且出邪。(中略)故大論二十五雲:九十六道中實者是佛。”(二十五爲廿叁之誤,實字論文作寶)。然九十六道經真僞未決,今不傳。又見智度論二十叁(輔行曰大論二十五)之文曰:“人中寶者是佛,九十六種道法中寶者是佛法,一切衆中寶是僧。”是佛如爲人中之外,佛法亦視爲九十六種之外,乃爲穩當(智度論前後之文有九十六種外道。既于前舉之)。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1】俱利伽羅大龍勝外道伏陀羅尼經

  (經名)一卷,失譯人名。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的【81】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