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名)僧具之一。世所謂爪杖也。手所不能到之處,用此可以搔抓如意,故名。釋氏要覽中曰:“如意之製蓋心之表也,故菩薩皆執之。狀如雲葉,又如此方篆書心字。”是亦一說也。然比丘之百一資具及曼陀羅諸尊之器仗,無見類于如意者,蓋是始于支那也。佛祖統紀智者傳曰:“南嶽手持如意,臨席贊之曰: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釋氏資鑒五曰:“周顯德叁年五月,武帝邕,惑于道士張賓等妖言,惡黑衣之谶,乃欲偏廢釋教,命沙門道士辨其優劣。且雲:長留短廢。(中略)襄城公何妥?自行如意,座首少林寺行禅師,發憤而起。諸僧止曰:師爲佛法大海,衆鹹仰知,可令末座對揚。共推如意付智炫,安詳而起,徐升論座。坐定執如意,折張賓理屈。”是論議執如意之證也。[囗@又]人名。西天論師名,梵名末笯曷刺他Manoratha,世親菩薩之師也。因室羅伐悉底國超日王,朋附外道,說火煙之義,不許引證,恥見衆辱,斷舌而死,終時誡世親曰:黨援之衆無兢大義。群迷之中無辨正論。”見西域記二。
(物名)如意珠也。
(雜名)兜率天中彌勒菩薩之宮殿以如意珠莊嚴者。
(術語)行境十佛之一。如來有自在神力,故雲如意佛。
(菩薩)如意輪觀音也。
(物名)吉祥瓶之異名。
(術語)五通之一。又雲神足通,神境通。變現自在如意,故名如意。飛行自在,故名神足。六塵之境,轉變自在,故名神境。見五通條。
(物名)法苑珠林曰:“晉敦煌沙門竺昙猷遊會稽剡縣赤城山,有群虎來前,猷爲說法。一虎獨眠,乃以如意杖打頭。”
(物名)Cint&amacron;ma&ndotblw;i,從寶珠出種種所求如意,故名如意。出自龍王或摩竭魚之腦中。或爲佛舍利所變成。智度論十曰:“如意珠,生自佛舍利,若法沒盡時,諸舍利皆變爲如意珠,譬如過千歲冰化爲頗梨珠。”同叁十五曰:“如菩薩先爲國王太子,見閻浮提人貧窮,欲求如意珠,至龍王宮。(中略)龍即與珠,是如意珠能雨一由旬。”同五十九曰:“有人言:此寶珠從龍王腦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能燒,有如是等功德。有人言:是帝釋所執金剛,用與阿修羅戰時碎落閻浮提。有人言:諸過去久遠佛舍利,法既滅盡,舍利變成此珠,以益衆生。有人言:衆生福德因緣故,自然有此珠。譬如罪因緣故,地獄中自然有治罪之器。此寶名如意,無有定色,清徹輕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現。是寶常能出一切寶物,衣服飲食隨意所欲盡能與之。”雜寶藏經六曰:“佛言:此珠摩竭大魚腦中出,魚身長二十八萬裏,此珠名曰金剛堅也。”觀佛叁昧經一曰:“金翅鳥肉心爲如意珠。”往生論注下曰:“諸佛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衆生,衆生福盡,此舍利變爲摩尼如意寶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龍王以爲首飾。若轉輪聖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閻浮提作大饒益。”
(術語)見四如意足條。
(術語)見四如意足條。
(術語)見四如意足條。
(物名)見如意珠條。
(修法)供養念誦如意輪觀音之秘法也。
(修法)參照如意輪法項。
(行事)如意輪供之法會。講贊如意輪觀音功德之法會也。
(經名)如意輪陀羅尼經之略名。
(物名)摩尼者,梵語Mani,珠寶之總名,即如意珠也。探玄記二曰:“摩尼是珠寶通名,簡通取別故雲如意摩尼。”
(術語)成就南方寶生佛之叁摩地身,爲如意寶珠,而滿一切衆生之希願也。大疏八曰:“今于此中廣種無限善根故,即從今生以後盡未來際常作如意寶珠身虛空藏身,能滿自他一切希願。”
(物名)于如意珠中爲最勝者,故雲王。觀無量壽經曰:“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
(術語)六通之一。見通條附錄。
(術語)六神通中之神境通,又名心如意通。以得如意自在之通力故也。觀無量壽經曰:“阿彌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國變現自在。”
(術語)又名四神足。爲叁十七科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四種之禅定也。前四念處中修實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進,精進智慧增多,定力小弱,今得四種之定以攝心,則定慧均等,所願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神足。如意者如意而得也。爲六通中之身如意通。又總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也。足者所依之義,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種之定而起,故名定爲足,又神者靈妙之德,此定爲能生靈妙果德之所依,故名足。智度論十九曰:“問曰:四念處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雖有定,智慧精進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願。四種定者:欲爲主得定,精進爲主得定,心爲主得定,思惟爲主得定。”然四如意足之稱目,異說頗多,智度論及法界次第,列欲,精進,心,思惟,輔行七列欲,精進,一心,思惟,是同一也。俱舍論則列欲勤心觀,四教儀則列欲念心慧。俱舍光記二十五曰:“此四者依加行而立名:一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發而起。二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發而起。叁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專住依心之力,故定引發而起。四觀神足,于加行位觀察理,依觀之力,故定引發而起。加行位中雖有多法,而此四法資益最勝,故從此四者而名。”俱舍論二十五曰:“何緣于定立神足名,諸靈妙德所依止故。(中略)神謂受用種種神境,分一爲多,乃至廣說。足謂欲等四叁摩地,此中佛說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
(術語)四如意足之一。
(天名)大梵天也,彼天有威力,得如意自在,故曰如意。
(術語)又曰供養具如意願。四十八願中第二十四之願名。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欲使菩薩供養諸佛之品具如意之願也。
(術語)指四十八願中,第二十四願而言:與供具如意願同。
(術語)四如意足之一。見四如意足條。
(術語)如意寶珠轉輪秘密現身成佛金輪咒王經所說,如意寶珠曼陀羅之祈念法也。如意寶珠者如意輪觀音之叁昧耶形也,此安于曼陀羅之中臺。
(菩薩)Cint&amacron;manicakra,六觀音之一。此觀音,手持如意寶珠,以表滿衆生祈願,持輪寶,表轉法輪,故名如意輪。密號名持寶金剛。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曰:“觀世音蓮華如意摩尼轉輪心陀羅尼。”此菩薩有六臂。右第一手捧頰爲思惟之相。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曰:“手持如意寶,六臂身金色,頂髻寶莊嚴,冠坐自在王,住于說法相。第一手思惟,愍念有情故。第二手持意寶,能滿衆生願。第叁手持念珠,爲度傍生苦。左按光明山,成就無傾動。第二持蓮手,能淨諸非法。第叁手持輪,能轉無上法。六臂廣博體,能遊于六道。”
(菩薩)如意輪觀音也。
(經名)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之略名。儀軌之名。
(術語)四如意足之一。
(經名)消除一切閃電障難隨求如意陀羅尼經之略名。
(菩薩)此爲如意輪觀音入于日輪叁昧之尊。如意金輪之德勝于余尊,故名。見都表如意輪軌。
(菩薩)如意輪觀音爲本尊,七星爲眷屬故名。即如意輪王菩薩也。見七星如意輪秘密要經。
(經名)一卷,宋施護譯。說如意寶總持者神咒之名。受持此神咒,而信心不清淨決定專注,則不能見聞諸佛雲。
(經名)一卷,唐菩提流志譯。說如意輪觀音之壇法。
(堂塔)兜率天上如意寶珠所造之四十九重寶殿也。如意珠梵名摩尼(Ma&ndotblw;i),即四十九重摩尼殿是也。
(菩薩)如意輪觀音之德號也。觀音爲蓮華部之中堅,故雲蓮華心。原爲久成之古佛,故稱如來。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如意輪觀音之念誦法。
(經名)一卷,宋施護譯。說雷除之咒。
(經名)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之略名。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造般多羅道場,中央安置如意輪王菩薩,周圍安置七星之像,及诃利低母,禳災之法也。
(書名)一卷,唐不空譯,閱藏知津謂之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念誦法。先有偈頌,次說種種之印咒,終說如意輪之根本與心及隨心之叁印咒。
(書名)一卷,宋仁嶽撰,記法式觀想禮贊等者。
(修法)爲罪障消滅,以如意輪觀音爲本尊而行之修法也。真言行者最初所修之行法。
(書名)一卷,唐金剛智譯。與不空譯之如意輪瑜伽同。
(經名)一卷,唐寶思惟譯。與如意輪陀羅尼經同本稍略。
(書名)如意輪菩薩念誦法之別名。
(經名)一卷,唐義淨譯。即如意輪陀羅尼經序品第一之別譯。此中之咒爲流通十小咒中之第一首。
(經名)一卷,宋慈賢譯。說如意輪觀音之修法。
(經名)一卷,宋施護譯。佛在舍衛國向阿難說四方電神之名,並說神咒。觀自在等亦各說一咒。即雷除之咒也。
(經名)一卷,唐實叉難陀譯。與如意輪陀羅尼經同本稍略。
(經名)二卷,唐不空譯。略稱大隨求陀羅尼經、隨求陀羅尼經、大隨求經、隨求經等。佛在大金剛須彌峰樓閣,集一切大衆,放頂毫之光照十方一切佛刹說大神咒,名普遍光明。(中略)大隨求陀羅尼。並說種種靈驗之事。更有寶思惟譯之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一卷,同本抄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