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梵语曰檀那D&amacron;na,译为布施。以福利施与人也。所施虽有种种,而以施与财物为本义。得大富乐之果。周语曰:“享祀时至,布施优裕。”文子自然篇曰:“为惠者布施也。”庄子外物篇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荀子哀公篇曰:“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韩非显学篇曰:“上征敛于富人,而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淮南子道应训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又齐俗训曰:“为义者,布施而德。”论衡定贤篇曰:“使谷食如水火,虽贪吝之人,越境而布施矣。”法界次第曰:“檀那秦言布施。”无量寿经曰:“布恩施惠。”大乘义章十一曰:“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惙己惠人目之为施。”维摩经佛国品曰:“布施是菩萨净土。”
(杂名)又名三轮清净偈。三轮者,能施,所施,施物也,清净者,于此三轮无念无所得也。心地观经所谓:“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是也。
(经名)有二本:一、赵宋法贤译。一卷。二、分别布施经,赵宋施护译。一卷。
(术语)四摄之一。以布施摄受他也。
(杂语)布施之物料也。
(术语)法施也。
(杂语)奉衣服等于所事之本尊也。瞿醯经中曰:“诸尊一一奉施上妙新净衣服。”
(名数)见布施条。
(术语)又云花钱。于丧场分与之施物也。
(名数)一随至施,随近己至,方能施与也。二怖畏施,畏怖灾厄,欲其静息而行惠施也,又见此财坏相现前,宁施而不失也。三报恩施,昔得他施,今还施于彼也。四求报施,今施物于彼而希他之返报也。五习先施,习于先人父祖之家法而行惠施也。六希天施,希生于彼天而行惠施也。七要名施,希美名而布施也。八为庄严心,为贤助心,为资瑜伽,为得上义。瑜伽者,禅定也。上义者,涅槃也。见俱舍论十八。
(名数)一财施,舍财济贫也。二法施,说法度他也。见智度论三十三。[囗@又]一净施,谓布施时不求世间之名誉福利等报,但为资助出世之善根及涅槃之因,以清净心而布施也。二不净施,谓以妄心求福报而行布施也。见智度论三十三。
(名数)见布施条。
(名数)一施客人,羁旅他乡者。二施行人,旅行者。三施病人,染疾者。四施侍病,看病者。五施园林,以园林施诸寺也。六施常食,布施钱财或庄田等为现住僧或十方僧供常食也。七随时施,于寒时风时热时随其所应而施衣食等也。是曰七有依福业事。见俱舍论十八。
(名数)一财施,如上。二法施,如上。三无畏施,以无畏施于人。谓救人之厄难也。见智度论十四。
(名数)一笔施,见人之发心书写经典。以笔施之,助成善缘也。二墨施,见人书写经典,以墨施之,助成善缘也。三经施,刊造经板,施与于人,使之读诵也。四说法施,说法使人闻之而修因证果也。见菩萨善戒经一。
(名数)一施远来者,二施远去者,三施病瘦者,四施饥饿者,五施智法人。见贤愚经诸经要集十一。
(术语)六波罗蜜中之檀波罗蜜也。见波罗蜜条。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为中阿含瞿昙弥经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