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与乐曰慈,拔苦曰悲。四无量心中之二无量也。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术语)五停心观之一。
(譬喻)法华三轨中譬慈悲为如来之室。法华经法师品曰:“如来之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也。”
(杂名)法衣之德名也。见袈裟条。
(术语)大慈大悲也。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书名)具曰慈悲道场法。梁武帝所撰。
(修法)释氏通鉴云:梁武帝妃郗氏,帝为雍州剌史时,妃薨,其性酷妒,化为巨蛇,入后宫通梦于帝,求为修功德使离苦。帝阅大藏,制慈悲忏法请僧忏罪,寻化为天人,于空中谢帝,既得生天。帝毕生不复立后。
(术语)法华三轨中之二轨也。法华经法师品曰:“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术语)菩萨住于大悲心而修万行,以慈悲之水滋荣万行之树木也。
(名数)一刀不伤,二毒不害,三火不烧,四水不没,五嗔恶见善。见檀特罗经。
(术语)对于佛之大智慧门之称。门者差别之义。
(术语)三种慈悲之第二。见法缘项。
(名数)众生缘,法缘,无缘也。见慈悲条。
(名数)一众生缘慈悲,以一慈悲心视十方五道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侄,缘之而常思与乐拔苦之心,名众生缘慈悲心。此多在凡夫或有学人之未断烦恼者而起。二法缘慈悲心,既断烦恼之三乘圣人达于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灭一异之相之人,但怜众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随其意而拔苦与乐,名法缘慈悲心。三无缘慈悲,此慈悲惟在诸佛,盖诸佛之心,不住于有为无为性之中,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世之中,知诸缘不实,颠倒虚妄,故心无所缘,但佛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来五道,心着诸法,取舍分别,故心无众生缘,使一切众生自然获拔苦与乐之益,名无缘慈悲心。见智度论二十,佛持论五,涅槃经。
(术语)观一切众生之身与己身同体一身,而起拔苦与乐之心,谓之同体之慈悲。起信论曰:“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常恒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又曰:“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故?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
(术语)三种慈悲之一。见慈悲条。
(杂语)从爱着之念而起之慈悲心也。此慈悲心于佛道最甚。维摩经问疾品曰:“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什注曰:“见有众生,心生爱着,因此生悲,名爱见大悲。”
(名数)一、福常随身。二、卧安。三、觉安。四、不见恶梦。五、天护。六、人爱。七、不毒。八、不兵。九、水不丧。十、火不丧。十一、在所得利。十二、死升梵天。见法句经。
(书名)三卷,唐智玄述。河施饿鬼之法也。
(书名)启运慈悲道场忏法之略名。
(菩萨)修慈悲万行之菩萨也。
(术语)谓诸佛如来之慈悲由十力与四无畏而起也。无量义经偈曰:“戒定慧解知见生,三明六通道品发,慈悲十力无畏起,众生善业因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