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與樂曰慈,拔苦曰悲。四無量心中之二無量也。智度論二十七曰:“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
(術語)五停心觀之一。
(譬喻)法華叁軌中譬慈悲爲如來之室。法華經法師品曰:“如來之室者,一切衆生中大慈悲心是也。”
(雜名)法衣之德名也。見袈裟條。
(術語)大慈大悲也。觀無量壽經曰:“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
(書名)具曰慈悲道場法。梁武帝所撰。
(修法)釋氏通鑒雲:梁武帝妃郗氏,帝爲雍州剌史時,妃薨,其性酷妒,化爲巨蛇,入後宮通夢于帝,求爲修功德使離苦。帝閱大藏,製慈悲忏法請僧忏罪,尋化爲天人,于空中謝帝,既得生天。帝畢生不複立後。
(術語)法華叁軌中之二軌也。法華經法師品曰:“如來室者,一切衆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術語)菩薩住于大悲心而修萬行,以慈悲之水滋榮萬行之樹木也。
(名數)一刀不傷,二毒不害,叁火不燒,四水不沒,五嗔惡見善。見檀特羅經。
(術語)對于佛之大智慧門之稱。門者差別之義。
(術語)叁種慈悲之第二。見法緣項。
(名數)衆生緣,法緣,無緣也。見慈悲條。
(名數)一衆生緣慈悲,以一慈悲心視十方五道衆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侄,緣之而常思與樂拔苦之心,名衆生緣慈悲心。此多在凡夫或有學人之未斷煩惱者而起。二法緣慈悲心,既斷煩惱之叁乘聖人達于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異之相,滅一異之相之人,但憐衆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樂,隨其意而拔苦與樂,名法緣慈悲心。叁無緣慈悲,此慈悲惟在諸佛,蓋諸佛之心,不住于有爲無爲性之中,不住于過去現在未來世之中,知諸緣不實,顛倒虛妄,故心無所緣,但佛以衆生不知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心著諸法,取舍分別,故心無衆生緣,使一切衆生自然獲拔苦與樂之益,名無緣慈悲心。見智度論二十,佛持論五,涅槃經。
(術語)觀一切衆生之身與己身同體一身,而起拔苦與樂之心,謂之同體之慈悲。起信論曰:“一切諸佛菩薩,皆願度脫一切衆生,自然熏習常恒不舍,以同體智力故,隨應見聞而現作業。”又曰:“以取一切衆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衆生相,此以何義故?謂如實知一切衆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
(術語)叁種慈悲之一。見慈悲條。
(雜語)從愛著之念而起之慈悲心也。此慈悲心于佛道最甚。維摩經問疾品曰:“于諸衆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什注曰:“見有衆生,心生愛著,因此生悲,名愛見大悲。”
(名數)一、福常隨身。二、臥安。叁、覺安。四、不見惡夢。五、天護。六、人愛。七、不毒。八、不兵。九、水不喪。十、火不喪。十一、在所得利。十二、死升梵天。見法句經。
(書名)叁卷,唐智玄述。河施餓鬼之法也。
(書名)啓運慈悲道場忏法之略名。
(菩薩)修慈悲萬行之菩薩也。
(術語)謂諸佛如來之慈悲由十力與四無畏而起也。無量義經偈曰:“戒定慧解知見生,叁明六通道品發,慈悲十力無畏起,衆生善業因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