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菩萨因位之万行究竟而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为成佛。真言立三种之即身成佛,天台立四种之成佛,占察经说四满成佛。见四种成佛条。
(堂塔)八塔之一。
(术语)见四满成佛条。
(术语)立于万物一如之见地时,众生如来,同一无异,故悟即烦恼为菩提,众生即如来,故众生之心性谓为本来成佛。
(术语)天台真言两宗立草木成佛之义。天台于台宗二百题七有草木成佛之论目。依法华经诸法实相,涅槃经佛性体遍之教文,由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之道理而成立。圆实之意,谓中道佛性,遍于法界,故不隔有情无情,无情已有佛性,岂无成佛之理乎。然如华严谓真如随缘在有情之边为佛性,在无情之边为法性。如是差别佛性法性,故不成非情成佛之义。荆溪于金錍论中详细破之,极论为“木石无心语。生乎小乘。”以其是不知依正不二,色心一如之理,依凡情之迷见,故敢执木石无心也。荆溪释本经诸法实相之文谓实相必诸法。诸法必十如。十如必十界。十界必身土。身土既为实相,何不能成佛耶?又四明之言,谓:“欲显真修,须依理性。理非古今,不简古今。一成一切成,故说无情成佛也。”又真言宗之意,则据大日经所说六大周遍之理而立之。大日经阿阇梨真实智品曰:“我即同心位,一切处自在。普遍于种种,有情及非情。阿字第一命,嚩字名为水,啰字名为火,[合*牛]字名忿怒(风),佉字同虚空。”此中初句我即同心位说识大,后五句说五大,中间之一切处自在等三句,说六大之自在无碍。盖六大为大日之礼性,周遍于有情非情,故一切草木瓦砾,悉为如来之三昧耶身也。而有情既由于此六大周遍而往生,则非情亦此六大周遍。岂不能成佛耶。故据六大周遍之文,而草木成佛之义成立也。见秘藏记钞七。
(术语)成佛,即得道也。
(术语)脱者涅槃三德之一,解脱之德也。得解脱之德,即成佛也。
(术语)谓舍利弗等二乘之人,既于阿含经说时,得二乘之极果,而中间缘于大乘诸经,其机调熟,终至法华,回其小心而发大菩提心,由佛受未来成佛之记也。相性二宗,各有异义,法相宗谓五姓各别,定性二乘,永无归涅槃而成佛者,法华于声闻授成佛之记者,为欲引一类渐悟之机之方便也。华严天台等之法性宗,谓一切皆成佛,即得小果者,又其身已死,入无余涅槃者,亦更回小向大,成万行,得佛果,法华之授记,非方便,乃真实也。
(术语)圆教之极说,立草木国土悉皆成佛之义,是曰非情成佛。圆教之意,中道佛性,遍于法界,故不问有情无情也。但由迷情故,见二法之差别,然色心依正,只为一大觉,一佛成道,则无非此佛之依正,故言草木之非情,亦有成佛之义,若成佛得道,由于发心修行,草木之非情无此义者,是见色心依正之差别权教之意也。金錍论一部盛论此义,又天台二百题中以草木成佛之题目,详细问答此义,密教谓万有本来,为六大所成,不见有情非情之别。非情成佛,为当然也。
(术语)真言宗所谈。谓此肉身可成佛也。菩提心论曰:“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故三摩地,于诸教中阙而不书。”又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术语)谓依修行之功,为佛力所加持,现成佛之相也。真言三种成佛之一。
(术语)华严宗所立,三生成佛各生成佛之一。见三生条附录。
(术语)见见性项。
(术语)四满成佛之一。见四满成佛条。
(术语)真言宗所立三种成佛之一。谓一切众生本具两部之曼荼罗而本觉常住也。见即身成佛条。
(术语)华严宗所立,成佛有二义:一、以此三生配于过现未之三世,于过去生见佛闻法,植佛种子,于今生全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于来世之生证入果海,即以三生而成佛,故谓之三生成佛,是为通途之义。二、见闻等三生各自其一生成佛也。本经随好品记地狱天子于前生见闻华严大经之正法而毁谤之,故今虽处于地狱,而为佛光所照,由前之见闻力即脱地狱之苦,而生于兜率天,于此一生成就十地解行遂得成佛。是见闻之一生成佛也。又本经入法界品谓善财童子于福城之东始见文殊,自此南询,最后见普贤菩萨,一切解行于此一生得圆满成就。是解行之一生成佛也。又本经入法界品谓舍利弗等于逝多林使六千比丘观察文殊师利。文殊为彼等说大法。使彼等证入法界。是证入之一生成佛也。说见华严大疏钞三。参照三圣条。
(术语)与三生成佛同。
(名数)见即身成佛条。
(名数)与四阶成道同。
(名数)一信满成佛,于十信之满位,决定信诸法之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名为信满成佛。二解满成佛,于十住(旧云十解)之满位,深解法性,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是名解满成佛。三行满成佛,于十地之满心,能除一切无明诸惑,菩提之愿行皆具足,是名行满成佛。四证满成佛,于妙觉之佛地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可思议之胜妙功德,是名证满成佛。见占察经下。
(名数)一信满成佛,依种性地之决定,信于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是为信满成佛。二解满成佛,依解行地,深解法性无造无作,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是为解满成佛。三行满成佛,依究竟之菩萨地,能除一切无明法障,菩提之愿行,悉皆具足,是为行满成佛。四证满成佛,依净心地,得无分别之寂静法智,及不可思议胜妙之功德,是为证满成佛。见占察经上。
(术语)见非情成佛条。
(术语)密教谓三密行业相应,修行圆满具足,心中自开显内证之无量功德,于意证得依正无碍十界平等之佛身。真言名目曰:“加持内证,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故开示自身之万德,出现佛相,地地升进,十一地所显圆极是也。”三种即身成佛之一,参照即身成佛条。
(术语)占察经所说四种成佛之一,华严宗唱导之。彼宗之行位,有行布圆融之两门。行布门,自十信至佛果,六位之次第不同,其圆融门则得一位随得一切位也。其义以六相圆融十玄缘起而知之。故经中说十信之满心胜进分上,得一切位及佛位(旧经第六第七新经第十四第十五贤首品),谓之信满成佛。
(术语)见四满成佛条。
(术语)四满成佛之一。
(术语)华严宗所立三生成佛各生成佛之一。见三生成佛条。
(杂语)法华经五百弟子品曰:“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法明如来。”
(经名)弥勒大成佛经之略名。
(术语)女人往生愿之别名。
(杂语)法华经迹门中说地狱等十法界之众生成佛。其中佛界为已成,故不言之,序品五佛开显中,过去佛章若有众生类以下之文,明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五界五乘之成佛,又譬喻品之首法说段之终,四众领解之文具出八部众。八部中,天与修罗,天界修罗界也,龙与迦楼罗及摩睺罗伽,畜生界也,夜叉与干闼婆及紧那罗,鬼界也,故此中有四界之成佛。又提婆达多品,提婆授天王如来之记别,地狱界之成佛也。以提婆既造五逆罪,先堕地狱故也。又同品明龙女成道,畜生界之成佛也。是曰迹门之十界皆成。
(经名)佛说转女身经之异名。
(术语)谓绝对不二之一乘法。成佛之道虽多而结局唯归入于一道路者也。谓其终局成佛之一道。
(术语)于大乘之法,立一切众生悉皆成佛上,有二种之别。生得成佛者。言众生之心性清净。自可成佛也。修得成佛者。言遇教化。始修佛道。而得成佛也。
(经名)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观身成佛仪轨之略。
(术语)丈六之释迦在摩揭陀国菩提树下成佛时,小机所感见,谓之化身佛。大机所见,为报身之毗卢舍那佛,于十八圆满之莲华藏世界成正觉也。但菩提树下与莲华藏世界并非异处,秽土即净土也。探玄记二曰:“或云:此界唯是娑婆。此约三乘说。或云:即是华严,约别教一乘辨。”
(术语)见即身成佛条。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佛因舍利弗之问,说弥勒菩萨下生成佛之事。与弥勒下生经大同小异。疏一卷,唐憬兴撰。
(名数)见即身成佛条。
(名数)一理具之即身成佛。一切众生之身心,本来为两部之体,身为五大,是胎藏界本有之理体也,心为识大,是金刚界本有之智德也,身心即为两部,故凡夫肉身之外,更无本觉之体性,肉身之当相为大日法身,是曰理具之成佛。二加持之即身成佛。众生本觉之功德,与如来三密之加持力相应而成办一切佛事者,依加持之因缘而成佛,是曰加持之成佛。三显得之即身成佛。自身成就三密之修行而显现法性之万德者,是乃真实之证悟也。此三种配于通途之位,则理具成佛为一切之凡夫,加持成佛为三信已上乃至十回向之行者,显得成佛为初地以上乃至佛位也,三种通为即身成佛者,犹如台家之六位,通云即佛也。
(本生)一切义成就菩萨,既依显教,经三无数劫修行,坐于色究竟天金刚座而证无上菩提,住于空观而作佛果圆满之思。然犹未见自心之本性,因是而遍空之诸佛来集,惊觉之使自禅定起,授五相之观门,使得五智圆满之佛果。见金刚顶经一。
(名数)演奥钞四十三曰:“即身成佛有四重:一修生即身成佛(世间成就品),二本有即身成佛(悉地出现品),三本修不二即身成佛(成就悉地品),四绝待即身成佛(转字轮品)。”
(经名)罗什译,弥勒下生经之异名。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弥勒下生经之异译。
(杂语)守护国经九载释迦成佛记内云:“于鼻端想净月轮,于月轮中作唵字观。”
(杂语)二菩萨皆在底沙佛所修行,释迦菩萨以极为精进超九大劫而成佛。见底沙条。
(修法)先本尊加持,为智拳印,次一印三明,先于内五股印大咒三返,次以同印二头指招中咒(口传)三返,次以同印二大指押二无名,小咒(口传)三返。见日本心舟七刀印田五。
(书名)二卷。宋北辽五台山金河寺沙门道[辰*殳]集。本是一卷,后人分之。宣政殿学士陈觉序之云:文成一卷,理尽万途,会四教总归于圆宗,收五密咸入于独部。盖此书于显教阐扬贤首宗四法界之理,于密教则独明持准提神咒之种种行法,而广赞之。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在摩伽陀国清净园白莲池侧七宝如意树王下,住于如意宝珠王三摩地,而说佛设利之神咒及修法。经题之宝,即如意宝珠,标众生心性之宝珠,且标佛舍利之宝印也。
(经名)大日经之具题。经文六卷,供养次第一卷,共七卷,唐善无畏译。真言三部经之一。胎藏界密部之本经也。见大日经条。谓大日如来自成佛以不思议之加持力说内证法之经典也。离神力之加持。不能说。不能听。就此真言一宗有自证说法,加持说法之大论,遂分古义新义之两派。见法身条。玆将本经各家之著述列之如下。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二十卷(唐一行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十四卷(唐一行述记),大毗虑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十卷(辽觉苑撰),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二卷(唐不可思议撰)。
(经名)一卷,赵宋慈贤译。依经具说课诵之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以七段之即真言,说念诵大日经之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一字顶轮王之修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