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六度之一。受持戒律而不犯觸也。法華經譬喻品曰:“持戒清潔,如淨明珠。”維摩經佛國品曰:“持戒是菩薩淨土。”地持論八曰:“叁十二相無差別因,皆由持戒所得。”智度論謂有大力毒龍,以眼視人,弱者即死。以氣噓人,強者亦死。時龍受一日戒出家,入林樹間,疲懈而睡。獵者見之喜曰:以此皮獻國王,以爲船飾可乎?便以杖案其頭,刀剝其皮。龍自念:我今持戒,故不計此身,一心受剝,不生悔意。時日大熱,欲趨大水。見諸小蟲來食其身,爲持戒故,不敢動。畜生尚能堅持禁戒,至死不犯,況複于人!
(術語)五戒八戒等總爲製止惡之戒法,故雲止持戒。見止持條。
(術語)區分戒爲二種:一作持戒,二止持戒。前者積極的命行,某行爲後者命禁止也。即不殺不偷等之戒謂之止持戒,作說安居之善事爲作持戒。又稱止持門作持門,諸惡莫作爲止持門,衆善奉行爲作持門。但此區別,戒本中非一一分類者,區別戒本與犍度也。
(術語)六度之一。見戒波羅蜜條。
(印相)是持戒清淨之印。通常之佛部叁昧耶印出觀自在菩薩怛縛多唎隨心陀羅尼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