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梵语阿儞怛也Anitya,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无常有二:一刹那无常,谓刹那刹那有生住异灭之变化也。二相续无常,谓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之四相也。涅槃经一曰:“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智度论二十三曰:“一切有为法无常者。新新生灭故。属因缘故。”六祖坛经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无常经曰:“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囗@又]俗以为鬼名。陈裕诗曰:“一朝若也无常至,剑树刀山不放伊。”
(名数)一、念念无常,一切有为之法,念念生灭而不停住也。二、相续无常,若干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也。如人命之死,灯火之灭是。见智度论四十三。又刹那无常,一期无常。见析玄记。
(譬喻)观佛经三曰:“汝等邪见不信正法,今无常刀割切汝身。”
(譬喻)风不知所来,不知所去,去来于不用意之间而散花灭火,以譬时至则众生之命数即为夺去也。智度论二曰:“咄世间无常,如水月芭蕉,功德满三界,无常风所坏。”
(譬喻)无常之可怖如虎也。
(杂名)仁王经所说之四非常偈也。
(行事)以无常(即人死)为缘而修之佛事也。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说老病死三法之不可爱,后附五言颂十二首,七言颂四首,谓之无常偈。西天僧葬时颂之。
(譬喻)无常之可畏,譬如狼也。智度论十五曰:“菩萨虽上妙五欲,不生贪着,以有无常等观故。譬如王有一大臣,覆藏自罪。王欲罚罪,语曰:若得无脂肥羊,当许汝罪。大臣有智,系一羊养以水草,日日三时以狼怖之。羊得养肥而无脂。王问如何得尔?答以上事。菩萨亦尔。见无常空狼消结使脂,肥功德身。”
(杂名)冥土之鸟名。谓杜鹃也。十王经曰:“树有荆棘,宛如锋刃。二鸟栖掌,一名无常鸟,一名拔目鸟。”注曰:“无常鸟者,杜鹃也。拔目乌鸦也。”
(杂语)又云引磬。人命临终所打之磬也。行事钞下四之一曰:“若终亡者,打无常磬。”同资持记曰:“天台智者临终语维那曰:人命将终,得闻钟磬,增其正念,唯长唯久,气尽为期,云何身冷方声磬耶(今时死已方打,故知无益)。”
(譬喻)十王经曰:“阎魔法王遣阎魔卒。一名夺魂鬼,二名夺精鬼,三名缚魄鬼。即缚三魂至门关树下。”又有阎魔王遣五天使之说。见天使条。
(堂塔)又云无常院、延寿堂、涅槃堂,皆其别名也。置临命病者之所。见无常院条。
(术语)十想之一、观想无常之理也。
(术语)如来之德号。如来为一切众生之所依,故名。
(堂塔)律家曰无常院,无常堂,禅家曰涅槃堂,延寿堂。置临命之病僧使观无常之所也。行事钞下四之一曰:“若依中国本传云:祇洹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以凡生贪染。见本房内衣钵众具,多生恋着无心厌背,故制令至别处,堂号无常。来者极多还反一二。(中略)其堂中置一立像,金薄涂之,面向西方。其像右手举起。左手中系一五彩幡。脚垂曳地。当安病者在像之后。左手执幡脚。作从佛往净刹之意。”
(杂名)同无常磬。
(术语)二无常之一。一切有为之法,刹那刹那生灭而不停住,是曰念念无常。见智度论四十三。
(名数)楞伽经四,谓“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一、作舍无常,四大造色,作已而舍,以为无常。二、处坏无常,处者形处,即诸色形状,彼意四大及造色,毕竟不坏,但观形状长短等坏灭,以为无常。三、色即无常,第二外道,见形处变坏,以为无常,今言形色即为无常。佛破其言曰是即前之处无常也。四、转变无常,以四大及造色为常住,惟以色相转变为无常,譬如器具转变而金性不变也。五、性无常,彼计有无常之性,此性虽不坏而能坏一切法,使之无常,犹杖破瓦石,坏诸物,而自体不坏也。六、性无性无常,四大之性,皆无自性,能造及所造之相,皆变坏,是无常也。七、不生无常,一切之法本来不生,不生即无常也。佛破其言曰不生尚无,何有生灭,名为无常,实不成无常也。”梵Sapta-anitya。
(术语)谓刹那之间,具生住异灭之四相。转变无常也。对一期无常而言。仁王经上曰:“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术语)又名四非常偈。仁王经说无常苦空无我义之偈文也。有八偈,分为四节,一节各二偈,如其次第,说无常苦空无我。法华文句记一曰:“四非常偈者,只是四无常偈也。”私志记四曰:“无常苦空无我各有二偈,如文次第,可知别论虽四。通论皆为无常之义,故云四无常偈也。”又六度集经第四,贤愚因缘经十一,说四非常偈。与仁王经之文全同。
(术语)观世相无常之佛门也。
(譬喻)见杀鬼条。
(术语)六祖坛经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经名)二卷,梁真谛译。说造佛像之功德及如来之功德。
(术语)二无常之一。见二无常条。
(术语)谓有为法转变无常也。华严演义钞十六下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
(术语)万物常变转之意。涅槃经十四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名诸行无常偈。亦曰雪山偈。此一偈为总佛法之大纲,各依其宗义,所释不同。今明通途之一义,则诸三世迁流之有为法,名为诸行。诸行为无常,是生灭之法,此生灭之法,是苦。此半偈是流转门。灭此生与灭已,无生无灭为寂灭。寂灭即涅槃,是乐。为乐者非言受涅槃乐,谓对于有为之苦,而寂灭为乐耳。此半偈是还灭门。诸行无常Anicc&amacron; vata sankh&amacron;ra,是生灭法Upp&amacron;davayadhammo,生灭灭已Uppjjitv&amacron;nirujjhanti,寂灭为乐Tesa&mdotabv; r&umacron;pasamo sukho。
(术语)见七种无常条。
(术语)宇宙之万有,其体空无,而毕竟无常住之法也。吾人认万象之体形而以为常也住也,不过为假想妄想耳。
(名数)一、常身,即真身也。二、无常身,即应身化身也。见涅槃经三十四。
(名数)见六喻条。
(经名)佛说无常经之异名。又略称三启经。
(术语)三法印之一。
(术语)是即有漏果报之四相,谓之苦谛四行相。苦空无常无我者旧译。新译谓之非常苦空非我。俱舍论二十六曰:“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观无量寿经曰:“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大乘义章三曰:“逼恼名苦,苦法迁流,说为无常。苦非我所,故名为空。苦非我体,名为无我。”
(堂塔)释氏要览下曰:“西域传云:只桓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当安其中。意为凡人内心贪着房舍衣钵道具,生恋着心,无厌背故。制此堂,令闻名见题悟一切法无彼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