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Nuni,譯曰寂。又作寂默,寂靜。有二解:一就事,一就理。就事而解,則悉多太子始入劫毗羅城時,使諸釋子寂靜無言,故父王附以牟尼之稱,又出家後常修禅行,而寂默無言,故從時人受牟尼仙之號。牟尼本爲靜止身口意叁業之學道者之尊號,通于內外之稱號也。毗奈耶雜事二十日:“是時菩薩乘四寶輿,無量百千人天翊從入劫比羅城。諸釋迦子,體懷憍慢,立性多言。菩薩入城,皆悉默然牟尼無語。王見之已,報諸臣曰:諸釋迦子體懷傲慢,立說多言。太子入城,皆悉默然牟尼無語。應與太子名名曰:釋迦牟尼。此是菩薩第二立名。”佛本行集經二十曰:“菩薩行路,谛視徐行。有人借問,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語言:此仙人者必釋種子。因此得名釋迦牟尼。”玄應音義十八曰:“牟尼,經中或作文尼,舊譯言仁,應雲茂泥,此雲仙。仙通內外,謂久在山林修心學道者也。”仁王經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雲寂默,叁業但寂默也。”理趣釋下曰:“牟尼者,寂靜義,身口意寂靜,故稱牟尼。”就理而解,則佛與叁乘之聖人所證之法名寂默,依之而稱佛爲牟尼,蓋佛及阿羅漢之通稱也。唯識論十曰:“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俱舍論十六曰:“無學身語業名身語牟尼,意牟尼即無學意。(中略)何故牟尼唯在無學,以阿羅漢是實牟尼,諸煩惱言永寂靜故。”大日經疏一曰:“牟尼者,是寂默義,言佛身語心皆究竟寂滅過言語地。以對二乘小寂,不可爲譬,故雲大牟尼也。”同十二曰:“牟尼者,寂默義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絕。幽深玄遠,不可以言說之。如是法界寂然大滅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淨,故名牟尼也。”同十叁曰:“牟尼,是佛都號也。”宗輪論述記曰:“牟尼者,此翻爲寂。寂煩惱故,寂生死故,處大涅槃得寂滅故,寂諸戲論證真理故。”唯識述記十末曰:“梵言牟尼,此言寂默。寂默法者離言法也。或離過故名爲寂默,通叁乘解,成一切法性相離言不二法門,名爲寂默。”
(雜名)鼓名。慧苑音義上曰:“牟陀羅者,叁面鼓也。”華嚴疏鈔二十二曰:“牟陀羅,此雲鋒鼓。”梵Mardala,M&rdotblw;da&ndotblw;ga。
(術語)佛之尊號。大集經叁十四曰:“六根皆寂滅,大慈牟尼王,悲心爲說法,聞已除癡愛。”見牟尼條。
(術語)修寂靜行之仙人通稱也。玄應音義二十一曰:“牟尼仙,舊言文尼,又作茂泥,皆訛也。此言寂靜,亦翻名仁。又言智者,此亦仙義。久在山林修心之屬,皆名仙人,義通內外,不唯外道。”
(術語)一切聖者寂靜之勝業也。瑜伽略纂四曰:“一切聖者所有有漏無漏勝業,名牟尼業。牟尼者寂默義,此名寂靜,證寂靜理故。”
(名數)牟尼條。
(物名)謂念珠也。
(人名)人名。譯曰苦行仙,見本行集經四十。
(佛名)佛名。見拘那含牟尼條。
(人名)Muniśr&imacron;,沙門名。譯曰寂默,北印度人。見宋高僧傳叁。
(佛名)Ś&amacron;kyamuni,印度迦毗羅城Kapilavastu,主淨飯王Śuddhodana之子,母曰摩耶M&amacron;y&amacron;,名呼悉多太子。誕生于城東岚毗尼園Lumbini。生後七日,母殁,姨母波阇波提養育之,跋陀羅尼Bharani教養之。幼對于人生諸現象,既有思惟之處。或于閻浮樹下思耕農之苦,或見諸獸相食而厭人生之鬥爭。又于四門出遊之途上,觀生老病死之相,有遁世之志。遂乘月夜令侍者車匿爲伴。跨白馬犍陟出家。尋跋伽婆Bh&amacron;rgava(巴Bhagav&amacron;)而聞苦行出離之道,更訪阿藍迦藍于摩揭陀國王舍城北彌樓山Meru,聞僧佉派之法,轉而曆問郁陀羅仙Udraka,皆不得所求之大法。去而入優婁頻羅村苦行林,嚴苦六年,形容削瘦,極酷烈之苦,繼以爲苦行非解脫涅槃之道,斷然改前日之行,浴于尼連禅河,以去身垢,受村女所捧之乳糜,坐正覺山菩提樹下思惟曰:不得等正覺,不起此坐,思惟七七日,觀四谛十二因緣之法,于是成覺者Buddha,世尊Lokajyestha,爲人天之師。時年叁十五。自是以後四十余年遊曆四方,化導群類,西曆紀元前四百八十七年于拘屍城外娑羅雙樹,包于白花之香,而遂大般涅槃。
(佛名)Kanakamuni,又作羯諾迦牟尼。佛名。舊稱拘那含牟尼。譯曰金寂,金仙人。賢劫中之第二佛。過去七佛中之第五。人壽叁萬歲時生于清淨城。智度論九曰:“迦那伽牟尼,秦言金仙人。”玄應音義二十一曰:“羯諾迦牟尼,舊言拘那含牟尼,此雲金寂也。”慧琳音義十八曰:“羯諾迦牟尼,唐言金寂靜,是賢劫中第二佛。”梵網經述記下曰:“拘那含牟尼者,或言迦那伽牟尼。拘那含,此雲無節樹。牟尼者,此雲忍。亦雲滿,亦雲寂。”
(佛名)佛名。見伽那伽牟尼條。
(佛名)Kanakamuni,又作拘那牟尼。新稱迦諾迦牟尼。譯曰金寂。爲過去七佛中之第五佛。于人壽四萬歲時出生。演密鈔八曰:“梵語迦諾迦牟尼,此雲金色,即是七佛中第五俱那含牟尼如來,俱那含不正也。”見迦那伽牟尼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