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7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條與「」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丁福保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

  (術語)禅那Dhy&amacron;na之略。譯曰棄惡,功德叢林。思惟修等。新譯曰靜盧。屬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發得之,謂之修得。生于色界而發之,謂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則名爲思惟修。成就之之心體,即爲寂靜,有能如實慮知所對之境之用。故名靜慮。棄惡,功德叢林之名,以其結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種定心之法,故雖時翻爲定,而定之梵名,爲叁昧或叁摩地,總爲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又禅宗之禅,其名雖取思惟靜慮之義,而其體爲涅槃之妙心,非謂色界所屬之禅。見禅定條。智度論十七曰:“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棄惡,能棄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故雲棄惡,或翻功德叢林,或翻思惟修。”大乘義章十叁曰:“禅定者別名不同。略有七種:一名爲禅,二名爲定,叁名叁昧,四名正受,五名叁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脫,亦名背舍。禅者是其中國之言,此翻名爲思惟修習,亦雲功德叢林。”慧苑音義上曰:“禅那,此雲靜慮,謂靜心思慮也。舊翻爲思惟修者,略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

  (雜語)猶言入定。張缵賦曰:“今築室以安禅。”王維詩曰:“安禅製毒龍。”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

  (雜語)又作暗證禅師,暗證,暗證禅,暗禅比丘,暗禅法師,盲禅等。謂不依教之暗解禅人也。以不依教法之故暗于智解,墮于上慢。修行無志,終于獨證盲悟之徒。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

  (雜語)禅林之語。住持五更行香之次,入僧堂伴大衆坐禅,謂之伴禅。見象器箋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

  (術語)參入禅道之義。證道歌曰:“尋師訪道爲參禅。”禅苑授戒章曰:“參禅問道,戒律爲先。”皮日休詩曰:“林間孤鶴欲參禅。”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

  (物名)坐禅時安手或靠身之器也。上頭穿小圓孔,此名向上一竅。蓋此穴貫索,縛著繩床背後之橫繩,使板面斜,以靠身也。今時夏日橫安膝上,于其上定印,或支頤而已。釋氏要覺曰:“倚版今呼禅版,毗奈耶攝頌曰:倚版爲除勞,僧私皆許畜(僧即衆,私即己)。”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

  (術語)謂一切之妄念也。妄念爲禅定之病魔。圓覺經,聞佛說我,人,衆生,壽命四相之過曰:“大悲世尊快說禅病,令諸大衆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穩。”[囗@又]修禅定人種種之病魔也。藏中有治禅病秘要法二卷,詳說其病相及治法。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

  (譬喻)禅定譬湛然之水,妄念亂想比波。性靈集九曰:“靜禅波而涉,開覺華以芳。”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

  (物名)修禅定時以帶束腰使便于靜止者。五分律曰:“諸比丘廣作禅帶,以是白佛,佛言不應過人八指。”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0】

  (術語)達磨所傳禅宗之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1】

  (術語)禅爲梵語禅那之略,譯曰思惟修。新譯曰靜慮。思惟修者思惟所對之境,而研習之義,靜慮者心體寂靜。能審慮之義。定者,爲梵語叁昧之譯,心定止一境而離散動之義。即一心考物爲禅,一境靜念爲定也。故定之名寬,一切之息慮凝心名之,禅之名狹,定之一分也。蓋禅那之思惟審慮,自有定止寂靜之義,故得名爲定,而叁昧無思惟審慮之義,故得名爲禅也。今總別合稱而謂之禅定。然禅定雖皆爲心之德,而欲界所屬之心非有此德,屬于色界,無色界之界之心德也。若色無色相對,則禅爲色界之法,定爲無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淺深,故謂之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爲世間法,佛法外道凡夫聖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薩阿羅漢證得之諸無漏諸定爲出世間法,非叁界所屬之心體所具,故欲得禅,則必離欲界之煩惱。欲得定,則必斷欲界之煩惱,欲得無漏之諸定,則必絕無色界之煩惱。而此中禅在最初,不惟爲諸定之根本,而發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亦依此禅。且禅有審慮之用,觀念真理,必依于禅,故以禅爲學道之最要者。大乘義章十叁曰:“禅者是中國之言,此翻爲思惟修習。(中略)心住一緣離于散動故名爲定。言叁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定如前釋,離邪亂故說爲正。”智度論二十八曰:“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叁昧。除四禅諸余定亦名定亦名叁昧,不名爲禅。”次第禅門一上曰:“禅是外國之言,此間翻則不定。今略出叁翻:一摩诃衍論中,翻禅,秦言思惟修。二舉例往翻,如檀波羅蜜,此言布施度、禅波羅蜜,此言定度,故知用定以翻禅。叁阿毗昙中,以功德叢林以翻禅。”法華經安樂行品曰:“深入禅定見十方佛。”無量壽經上曰:“得深禅定。”同淨影疏曰:“禅謂四禅,定所謂四空定等。”六度集經曰:“複有四種禅定,具足智慧:一常樂獨處,二常樂一心,叁求禅及通,四求無礙佛智。”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問:雲何爲禅?雲何爲定?答:妄念不生爲禅,坐見本性爲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2】

  (術語)有二種:一曰如來禅。一曰祖師禅。如來禅者,經論所說,秦羅什初傳之,至天臺而極詳悉。祖師禅者,經論之外,祖祖自心印心,魏達磨初傳之。佛于靈山會上拈一枝蓮華示四衆,百萬人天不能解其意,獨摩诃迦葉破顔微笑而領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槃之妙心。是如來禅之宗源也。故稱爲佛心宗。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

  (雜語)修禅者之房舍。總名僧之居室。善見律二曰:“是時太子往到禅房。”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4】

  (雜語)對于修禅人之供養。對于僧之施物。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5】

  (術語)禅法之關門。釋門正統叁曰:“然啓禅關者,雖分宗不同,挹流尋源,亦不越經論之禅定一度與今家之定聖一行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6】

  (術語)坐禅而觀念真理也。善無畏傳曰:“總持禅觀,妙達其源。”本事詩曰:“太和末敕僧尼試驗若幹紙,不通者勒還俗。李章武爲成都少尹。有山僧來見雲:禅觀有年,未嘗念經,願長者宥之。”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7】

  (術語)禅家寺院所行之規則也。唐百丈山懷海初製規則而行之。稱爲百丈請規。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8】

  (術語)又曰禅和子,禅和者。參禅之人也。和子,和者,親人之語。碧岩六十叁則著語曰:“杜撰禅和,如麻似粟。”六祖壇經禦序曰:“越之南有禅和者盧慧能。”碧岩二則評唱曰:“如今禅和子,問著也道,我亦不知不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9】

  (譬喻)禅定之水,能滅心火,故譬之于河。一心戒文下曰:“注禅河,滌煩籠。”[囗@又](地名)尼連禅河之略。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0】

  (術語)禅法之化導。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1】

  (術語)參禅之會坐。謂學禅道之法席也。傳燈錄十一曰:“沩山禅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2】

  (術語)禅定與智慧。此二者以攝一切之證行。無量壽經上曰:“以甚深禅慧,開導衆人。”淨影疏曰:“淨止禅觀,證行雖衆,要不出此。”止觀輔行一曰:“南山歎雲:唯衡嶽合崖,雙弘禅慧。”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3】

  (術語)禅門宗匠之偈頌。禅源诠曰:“教者諸佛菩薩所留經論也,禅者諸善知識所述句偈也。但佛經開張,羅大千八部之衆。禅偈撮咯,就此方一類之機。羅衆則漭蕩難依,就機則指的易見。”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4】

  (術語)禅者梵語,譯爲靜慮。寂靜思慮之義。俱舍論二十八曰:“依何義立靜慮名?由此寂靜能審慮故。”維摩經方便品曰:“一心禅寂,攝諸亂意。”不動經曰:“其心禅寂,常住叁昧。”盧綸詠蒲團詩曰:“惟當學禅寂,終身與之俱。”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5】

  (流派)禅宗之一家。四家大乘之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6】

  (術語)禅宗之教法。又禅與教。叁藏所诠之法門爲教。教外別傳之宗旨爲禅。禅家者流之判也。傳通緣起上曰:“或禅教兩門,或顯密二教。”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7】

  (術語)禅定與戒法。又禅宗與律宗。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8】

  (物名)禅者所被之頭巾。畫中維摩所被者是也。見象器箋十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9】

  (雜語)禅僧之稱。著禅衣之義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0】

  (經名)坐禅叁昧經之異名。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1】

  (術語)梵語禅那Dhy&amacron;na,譯曰靜慮。謂寂靜審慮而攝亂意也。釋門歸敬儀中曰:“或樂禅靜者,則以禮拜爲粗疏。”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2】

  (術語)禅者之住居也。祖庭事苑八雲:自達磨來梁隱居魏地,六祖相繼至大寂之世,凡二百五十余年,未有禅居。洪洲百丈大智禅師懷海始創意不拘大小乘,折中經中之法,以設製範堂布長床,爲禅宴食息之具,高橫椸架,置巾單瓶缽之器。屏佛殿,建法堂,明佛祖親自屬授,當代爲尊也。行普請之法,上下均力,置諸寮務,各有司存齋粥二時,賓主均遍,示法食之平等也。後世各隨于宜,別立規式。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3】

  (譬喻)以禅定爲铠甲護身也。華嚴經淨行品曰:“見著甲胄,當願衆生,常服禅铠,趨無師法。”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4】

  (職位)禅家之寺院,豫擇辯口者,于應白衣之請,升座說法時,使出衆與升座之人問答者,謂之禅客。始自宋代圓悟大慧之頃,宮人屢入寺謂升坐說法時。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5】

  (雜名)修禅者所住之岩窟。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曰:“園林浴池,經行禅窟。”又如會住湖南東寺。號禅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6】

  (術語)叁樂之一。修行之人,人諸禅定,則一心清淨,萬慮俱寂,自然得適悅之妙味者。大集經十一曰:“菩薩修行禅波羅蜜時,獲得禅定,不能調伏一切衆生,心生悔厭,貪著禅樂,(中略)是名魔業。”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7】

  (術語)坐禅與禮拜。此二者以統比丘之自行。唯識樞要上本曰:“禮拜之暇,注裁斯釋。”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8】

  (雜語)僧徒和樂之園林。又禅院之叢林,叢森譬衆之多。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39】

  (雜語)禅宗之語錄。參學之機緣,宗匠之說話,以當時之俗語錄之者。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0】

  (雜語)修禅定之僧侶。總名僧家。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1】

  (流派)禅宗與律宗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2】

  (術語)禅定之法門也。止觀九曰:“禅門無量。且約十門:一,根本四禅。二,十六特勝。叁,通明。四,九想。五,八背舍。六,大不淨。七,慈心。八,因緣。九,念佛。十,神通。”依俱舍成實,則此十禅但緣事而不緣谛理,故總爲有漏,天臺依大乘之教理,以爲十六特勝以下之事禅,亦通于無漏禅。[囗@又]禅定之法門。叁學中之定學,六波羅蜜中之禅波羅蜜也。心定于一而除妄念之法也。[囗@又]達磨所傳禅那之法門也。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證道歌曰:“是以禅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輔行一曰:“預廁禅門,衣缽傳授者盈耳。”[囗@又]在家而剃發入道者,謂之禅門。離世染,入佛法禅定門之義也。非謂禅宗之人。某禅門,某禅定,某禅定門等,依人之高下,稱呼分具略耳。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3】

  (術語)譯曰思惟修。新譯曰靜慮。與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審爲思慮者。是爲色界所屬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離欲界之煩惱,乃可得之。思惟修者,爲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爲因,乃得此定心,故名爲思惟修,靜慮者就當體而名之,其禅那之體爲寂靜而亦具審慮之用,故曰靜慮。靜即定,慮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禅那。次第禅門一上曰:“思惟修者,此可對因。何以故?思惟是籌量之念,修是專心研習之名,故以對修因。”大乘義章十二曰:“上界靜法審觀方成,名思惟修。”俱舍論二十八曰:“依何義故立靜慮名?由是寂靜能審慮故。審慮即是實了知義,如說心在定能如實了知。”同光記十八曰:“由定寂靜慧能審慮。(中略)馱南,此雲靜慮,舊雲禅。或雲禅那,或雲持阿那,皆訛也。(中略)婆沙八十叁雲:靜謂等引,慮謂遍觀,故名靜慮。”(等引爲定之異名)。修得此禅那,則死後必生于色界之四禅天。外道爲生天而修之。佛者爲依此發無漏智而修之。欲成就之。必脫離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外道佛法,其揆一也。梵Dhy&amacron;na。[囗@又](河名)Jamna  Jnmna,在印度。發源西部喜馬拉雅山中。南東流經特裏阿固拉阿拉哈巴等處。而會于恒河。長八六○哩。聯以運河。以便灌溉。灌域約一一八○○○方哩。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4】

  (雜語)女性之出家者。禅爲入禅定門之義。尼爲梵語示女性之聲,故譯曰女。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5】

  (術語)樂禅定之心念。厭世之煩累之念慮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6】

  (物名)以毛作毬而擲之,覺禅者之睡者。十誦律曰:“有比丘衆中睡。佛言:聽水洗頭。(中略)若故睡不止,聽以毱擲,若故不止。佛言:聽用禅杖。”智度論曰:“菩薩供給坐禅者:衣服、飲食、醫藥、法杖、禅毱、禅鎮。”資持記下二之叁曰:“禅毱如毛毱,遙擲以警睡者。”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7】

  (術語)禅者左。即左拳也。以智慧配于右,禅定配于左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8】

  (雜語)以禅爲宗之人。止觀五曰:“一種禅人不達他根性,純教乳藥。”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9】

  (雜語)禅家之僧,坐禅之僧。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0】

  (術語)修禅定之師也。善住意天子所問經曰:“天子問:何等比丘得言禅師?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此禅師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謂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師。”獨孤及文曰:“間生禅師,俾以教尊。”叁教指歸一曰:“修心靜慮曰禅師。”毗奈耶雜事十叁曰:“經師律師論師法師禅師,不以同類令聚一處。”禅師之稱號有二種:一系天子之褒賞,一禅僧呼前人爲禅師。師家衆僧通用之,天子之褒賞始于陳宣帝大建元年,崇南嶽慧思和尚爲大禅師;唐中宗神龍二年賜化宗神秀上座以大通禅師之谥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1】

  (雜語)禅宗之曆史。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2】

  (雜名)修禅定人之居室。中阿含經四十叁曰:“無事禅室。”日藏經一曰:“或有建立講讀論堂經行禅室。”行事鈔下叁之叁曰:“阿含雲:佛及比丘,食竟皆入禅室坐禅,晡時從禅起而說法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3】

  (術語)禅爲梵語禅那之略,寂靜之義,思惟寂靜,謂之禅思。即禅定也。無量壽經下曰:“禅思一心。”釋門歸敬儀中曰:“樂禮拜者,又以禅思爲坐睡。”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4】

  (術語)禅道之骨髓。傳燈錄(達磨章)曰:“迄九年已,欲西返天竺。乃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時門人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爲道用。師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師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後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囗@又]楞嚴經之別稱。楞嚴文句講錄一曰:“古人有禅髓之語。”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5】

  (物名)修坐禅之橙子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6】

  (術語)修禅之處。及禅家之僧堂起,僧堂亦名禅堂。以衆僧于此坐禅也。首楞嚴經曰:“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若不能誦,寫于禅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止觀曰:“身開常坐遮行住坐,或可處衆,獨則彌善。”輔行曰:“或可處中者,謂禅堂中,別處最勝,故雲彌善。”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7】

  (界名)色界有四重之天處。修各禅那生于此,所生之天人亦隨生。各有其禅那故曰禅天。即初禅天乃至第四禅天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8】

  (雜名)禅林之稱。首座之異名。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9】

  (雜語)禅家之僧徒。又佛徒之總名。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0】

  (術語)入于禅定,則有輕安寂靜之妙味,適悅身心。所謂禅悅食也。維摩經方便品曰:“以禅悅爲味。”同問疾品曰:“貪著禅味,是菩薩縛。”大集經十一曰:“贊歎寂靜,貪著禅味。”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1】

  (雜名)禅者之小屋。中阿含經五十二曰:“在無事處,住禅屋中。”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2】

  (術語)心住于禅而習修道也。唯識樞要上本曰:“睿無常以禅習。”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3】

  (術語)寂定之心也。李颀題璇公山池詩曰:“片石孤峰窺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劉長卿宿北山禅寺蘭若詩曰:“密行傳人少,禅心對虎閑。”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4】

  (雜語)坐禅之行法。禅家之行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5】

  (術語)禅家之學。見性成道之法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6】

  (術語)修禅之要道,禅法之要義。僧史略中曰:“或注解經文,或敷揚禅要。”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7】

  (衣服)禅僧所著之衣。有挂絡等。禅家特殊之衣。上古雖諸宗一樣,而至後世,則皆依宗生別,律衣,教衣,禅衣,各異其製。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8】

  (術語)習禅之余暇。又禅僧之余殘。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9】

  (雜語)與禅林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0】

  (雜語)修禅之院房,禅宗之寺院。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1】

  (人名)見貫休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2】

  (術語)入于禅定,快樂心神也。華嚴經曰:“若飯食時,當願衆生禅悅爲食,法喜充滿。”維摩經方便品曰:“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同淨影疏曰:“禅定釋神,名之爲悅。”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3】

  (術語)禅室也。釋氏要賢上曰:“中阿含經雲:佛入禅室燕坐。又有呼爲禅齋者。齋者肅靜義也,如儒中靜室謂之書齋。”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4】

  (物名)以竹葦作之。以物包一頭,坐禅有昏睡者。則以軟頭突之。十誦律曰:“若故睡不止。佛言:聽用禅杖。取禅杖時應生敬心。雲何生敬心?言:以兩手捉杖,戴頂上,應起看余睡者以禅杖築。”資持記下二之叁曰:“禅杖竹葦爲之,長八肘。下座手執巡行,有睡者點起付之。”今以泛稱僧所用之杖也。劉基詩:“過橋禅杖落,坐石袈裟袒。”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5】

  (術語)習禅法者。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6】

  (物名)坐禅時頭上所鎮警睡之木片也。十誦律曰:“諸比丘故睡,聽用禅鎮,作孔已,以繩貫孔中。繩頭施紐挂耳,上去額前四頭著禅鎮。”資持記下二之叁曰:“禅鎮如笏,坐禅時鎮頂。”釋氏要覽下曰:“禅鎮以木版爲之,其形似笏,中作孔施紐串于耳下,頭戴去額四指。坐禅人若眠睡頭傾,則墮,以自警。”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7】

  (雜語)禅堂之樹枝也。庾信安昌寺碑曰:“禅枝四靜,慧窟叁明。”少陵遊覺寺詩曰:“禅枝宿衆鳥。”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8】

  (流派)以禅那爲示,故名。禅那或譯思惟修,或譯靜慮,爲思惟真理靜息念慮之法,原爲叁學六度之一。初祖達磨天竺人,梁魏之世,來支那傳佛心宗,其法唯靜坐默念,發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稱爲禅宗。所謂禅宗者,非叁學六度之一分禅,于是而如來禅,祖師禅之稱起。以經論所說,六度所攝之禅爲如來禅,達磨所傳之心印爲祖師禅。故由彼宗之本義言之,則與其謂爲禅宗。毋甯目爲佛心宗爲適當。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華,迦葉破顔微笑,爲第一祖。二十八傳,至達磨。爲東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無言之心印于無言也。慧可得其心印爲二祖。僧璨爲叁祖。道信爲四祖。弘忍爲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師,慧能之禅,行于南地,故稱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稱北宗。而北宗不免如來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師禅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嶽青原兩系。南嶽傳于馬祖,青原傳于石頭。馬祖之下獨盛,轉傳而分沩仰曹洞臨濟雲門法眼之五家。至宋朝,臨濟之下又附楊岐黃龍之二流。總是五家七宗。案禅宗之稱,始于李唐。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9】

  (術語)鑽者錐也。以禅法爲錐,穿觊所也。琅琊代醉編叁十一曰:“呂申公素喜釋氏之學,及爲相,務簡靜,罕與士大夫接,惟能談禅者多得從遊。于是好進之徒,往往幅巾道袍,日遊禅寺,隨僧齋粥,談說理性,觊以自售。時人謂之禅鑽。”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0】

  (術語)謂之結跏趺坐。以是爲修禅人之坐法也。智度論七曰:“諸坐法中,結跏趺坐最安穩不疲極,此是坐禅人坐法,(中略)此是禅坐取道法坐,魔王見之其心恐怖。”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1】

  (雜名)又曰癡室。斥空坐禅者而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2】

  (術語)初禅定又初禅天也。楞嚴經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爲初禅。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爲二禅。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爲叁禅。法苑珠林,若據火劫,即是初禅。若約火劫,即是二禅。若約風劫,是其叁禅。”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3】

  (名數)色界之禅定,有四重,此乃第二重之禅定也,定心微細,無尋伺之心所。于叁受之中感受喜樂之二受者。參照四禅定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4】

  (雜語)禅林之語。止坐禅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5】

  (術語)觀心坐禅。觀心即坐禅也。往生要集上末曰:“勤心觀禅,苦而得道。”見八背舍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6】

  (術語)發鬼神通力之禅定。止觀十下曰:“若前世,外有鬼緣。鬼則加之,發鬼禅鬼見。”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7】

  (術語)教與禅也。如雲教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8】

  (名數)地持十地二論所說,不通于外道二乘,獨菩薩所修之大禅也。一切之善根功德悉攝在此九禅之中:一、自性禅,或止或觀或止觀均等也。二、一切禅,世間出世間禅也。叁、難禅,生下化衆生上求菩提現行之禅也。四、一切門禅,與覺觀俱之禅,乃與舍受俱之禅也。五、善人禅,無味著念之禅也。六、一切行禅,生一切菩薩善行之禅也。七、除惱禅,消除一切衆生苦惱之禅也。八、此世他世樂禅。菩薩現不思議神通,利益此世他世衆生之禅也。九、清淨禅,成就一切功德證得無上菩提之禅也。見法界次第下。參照九種大禅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9】

  (術語)又曰枯槁禅坐。即放下萬事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0】

  (術語)事理二禅之一。有漏定爲事禅,無漏定爲理禅。四教儀集注中曰:“大論雲:叁阿僧祇時六波羅蜜者,是乃事禅事智滿耳。俱舍雲:道樹已前,四波羅蜜滿,至佛果位。二波羅蜜滿,此約緣理禅,理智始滿。”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1】

  (術語)觀練熏修四種禅之一。謂九次第定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2】

  (術語)律宗禅宗也。又律師禅師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3】

  (術語)禅定行之害正道者。如爲使役鬼神而修禅定也。止觀八曰:“得于魔禅,味于鬼法。”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4】

  (術語)九種大禅之一。以修行困難而有此名。有叁種:第一之難禅者,菩薩久修禅定,心則自在。而爲救衆生故,舍禅定之樂而生于欲界也。第二之難禅者,菩薩修了無數量之諸深禅定,而自拔于一切聲聞辟支佛上也。第叁之難禅者,菩薩由禅定而達于無上之覺道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5】

  (雜語)禅林之語,與伴禅同義。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6】

  (術語)少許之禅定也。止觀七曰:“那得薄證片禅即以爲喜。”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7】

  (界名)色界之第叁禅天也。此天名定生喜樂地,由深妙之禅定生身心之快樂。叁界九地之中以此地爲樂受之限,在同此已上之天處,唯有舍受。故此地之樂受,爲叁界中最第一。聖教中多引之以爲比。悲華經二曰:“身心快樂,無有疲極,譬如比丘入第叁禅。”涅槃經二十一曰:“有佛世界名曰不動,若有衆生聞其華香身心安樂,譬如比丘入第叁禅。”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8】

  (名數)見禅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9】

  (術語)對于理禅而有事禅。見理禅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00】

  (雜語)問答往來,謂之厮禅。厮者相也。余冬序錄四十八曰:“唐人詩中字音,有以十讀如[廿/記],相讀如厮。如恰似春風相欺得、如何不相離等句,皆思必切。”大慧書上曰:“將心意識記取遮杜撰說底,卻去勘人一句來一句去,謂之厮禅。”

當前只顯示前100個在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的搜索結果..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的【100】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