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心识各自固有之性能,谓之行相。心识以各自之性能,游行于境相之上,又行于所对境之相状,故名行相。唯识论二曰:“识以了别为行相故。”心识对于事物之境时,必现其影像于心内,如镜之于物指其心内之影像而谓之行相。唯识述记三本曰:“相者体也,即谓境相,行于境相,名为行相。或相谓相状,行境之相状,名为行相。或行境之行解相貌,然本但是行于相义,非是行解义。”又为行解事物之相貌,故云行相。俱舍光记一之余曰:“言行相者,即是行解相故,名为行相。”同四曰:“有所行境界相,故名行相。又解,行谓行解,如了别等;相谓相貌,如影像等。行家相故,名为行相。”俱舍宝疏四曰:“能缘心法,于所缘境品类不同。行解心上,起品类相,如镜照物类于镜面上,有种种像差别之相。”颂疏三曰:“如缘青境心及心所,皆带青上影像,此识上相,名为行相。行谓行解,即能缘心也。相谓影像,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为行相,依主释也。”
(名数)观苦谛之苦,空,无常,无我之四种行相也。
(名数)此行相有俱舍唯识之异义。俱舍以许直缘心外之境,故心外之境为所缘,心内之行相即所缘也。唯识不许直缘心外之境,必于心内现影像,以之为所缘更起能缘之相,申言之,即心内有能缘所缘之二相,所缘名相分,能缘名见分,而此见分即行相也。然则由唯识观之,则我为见分行相,俱舍为相分行相也。唯识论二曰:“执有离识所缘境者,彼说外境是所缘,相分名行相。(中略)达无离识所缘境者,则说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述记三本曰:“行相有二:一者见分,如此文说。二者影像相分,名为行相。”俱舍光记一之余曰:“若依大乘,此行相当相分,此相分是境摄,随变色等,即色等摄。”
(术语)解与行相应也。见解行条。
(名数)四谛各有示动证三行相,合成十二行相。见三转法轮条。
(名数)于苦集灭道之四谛各浮四种影像于心而解了之也。见俱舍论二十六,法界次第中之下。
(名数)略云十六行。亦云二八行。见见道条。
(术语)其所修所信相应于法之实义也。
(术语)见三转法轮条。
(名数)观四谛一谛各有四种之行相,合为十六行相。见十六行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