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Vajra,梵語縛曰羅(曰或作日通用),一作跋折羅。譯言金剛。金中之精者。世所言之金剛石是也。抱撲子曰:“扶南出金剛,生水底石上,如鍾乳狀,體似紫石英,可以刻玉。雖鐵錐擊之,亦不能傷。唯羚羊角扣之,則渙然冰泮。”西使記曰:“金剛鑽出印毒。”按,印毒即印度也。梵網經古迹上曰:“金中精牢名曰金剛。”叁藏法數五曰:“金剛者,金中最剛,故雲金剛。”大藏法數四十一曰:“梵語跋折羅,華言金剛。此寶出于金中,色如紫英。百煉不銷,至堅至利,可以切玉,世所希有,故名爲寶。”南本涅槃經二十二曰:“如金剛寶置之日中,色則不定,金剛叁昧亦複如是。”據此則知金剛爲透明體。智度論五十九,說摩尼寶珠爲帝釋所執金剛之碎片曰:“有人言:是帝釋所執金剛用與阿修羅鬥時,碎落閻浮提。”可以證其爲寶石矣。梵語雜名曰:“金剛,梵語縛曰羅。”[囗@又](物名)以金剛所造之杵,名爲金剛。大日經一曰:“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即金剛杵之略名也。大日疏一曰:“梵雲伐折羅陀羅,伐折羅即是金剛杵,陀羅是執持義,故曰譯雲執金剛,今謂持金剛。”[囗@又](天名)。持金剛杵之力士,謂之金剛。執金剛之略名。行宗記二上曰:“金剛者,即侍從力士,手持金剛杵,因以爲名。”
(菩薩)又作執金剛。標幟金剛部菩薩不壞之智力而執持獨钴叁钴五钴等金剛杵者。大日經疏一曰:“梵雲伐折羅陀羅,此伐折羅即是金剛杵。陀羅是執持義,故舊譯雲執金剛,今謂持金剛。(中略)此宗密意,伐折羅是如來金剛智印。”
(菩薩)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五尊之一。即五秘密尊之一。別名,計裏吉羅金剛。交二手腕而持五钴。觸者觸于欲境之煩惱也。今明觸性即菩提之深秘,故住于抱持之相而立觸之名。見金剛界曼荼羅鈔叁。
(物名)即金剛石。見金剛條。[囗@又](菩薩)見金剛寶菩薩條。
(術語)胎藏界叁部之一。又金剛五部之一。持金剛杵標幟如來智德之諸尊也。胎藏界曼陀羅十叁大院中,位于中臺大日左方之金剛手院,除蓋障院之諸尊是也。大日經疏五曰:“右方是如來大悲叁昧,能滋榮萬善,故名蓮華部。左方是如來大慧力用,能摧破叁障,故名金剛部也。”蘇悉地經一曰:“諸佛形像即是佛部,諸菩薩形即蓮華部,諸世天像爲金剛部。”
(術語)處胎經所說八藏之一。結集等覺菩薩于金剛心位斷極微細無明以證佛果之法門者。叁藏法數叁十一曰:“金剛藏者,謂佛所說等覺菩薩修因感果法,以其破惑之智最爲堅利,能斷極後微細無明之惑,故名等覺菩薩,爲金剛心是也。”[囗@又](菩薩)見金剛藏菩薩條。
(術語)真言教之異名。教法堅利如金剛也。瑜只經曰:“以金剛自性,光明遍照,清淨不壞,種種業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剛乘,唯一金剛斷煩惱。”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叁摩地法曰:“演說如來叁密門,金剛一乘甚深教。”梵名Vajra-y&amacron;na,但于印度特指佛教中陰陽和合派之教義,然于根本決不然也。
(物名)梵語伐折羅Vajra,原爲印度之兵器。密宗假之,以標堅利之智,斷煩惱,伏惡魔。其兩頭單獨者,謂之獨股,分叁枝者,謂之叁股,分五枝者,謂之五股,分九枝者,謂之九股。以金石或木材作之,有大中小之叁品。大日經疏一曰:“伐折羅即是金剛杵。”又曰:“伐折羅如來金剛智印。”又曰:“譬如帝釋手持金剛破修羅軍,今此諸執金剛亦複如是。各從一門持大空之戰具,能破衆生無相之煩惱。故以相況也。”仁王經念誦儀軌上曰:“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諸部要目曰:“杵,金,銀,銅,鐵,石,水精,佉陀羅木等,無量種各不同。杵,五股叁股一股。長十六指爲上,十二指爲中,八指以爲下,乃至一指節爲下。此經中說:不持金剛杵念誦,無由得成就。金剛杵者,菩提心義。能壞斷常二邊,契中道。中有十六菩薩位,亦表十六空爲中道。兩邊各有五股五佛五智義。亦表十波羅蜜,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便證十地。”
(雜名)與金剛坐同。增一阿含經十四曰:“今于此樹下,坐于金剛床,以獲一切智。”
(術語)金剛界諸經諸會之通名。金剛界之法,有十萬偈十八會,總名金剛頂。金剛有堅固利用二義,以喻實相不思議之理體堅固常住,如來之智用銳利,摧破惑障,頂者最上尊勝之義,此法于諸大乘中最勝無上,猶如人身之頂也。金剛頂經慈覺疏一曰:“言金剛頂者,是十八會都名也。”又曰:“言金剛者,是堅固利用二義,即喻名也。堅固以喻實相不思議秘密理常存不壞也。利用以喻如來智用,摧破惑障,顯證極理。”又曰:“頂者,是最勝義,尊上義。謂此金剛教,于諸大乘法中最勝無過上故,以頂名之。”
(術語)又曰金剛喻定,金剛叁昧。菩薩于最後位斷最極微細煩惱之禅定名也。其智用堅利,譬如金剛。新譯仁王經中曰:“動相滅時名金剛定。”同青龍疏叁曰:“金剛定者,謂諸菩薩至此位中。所依勝定,猶如金剛,悉能斷微細障。”
(物名)于竿頭置龍頭,由龍頭垂旗者。
(術語)觀法成就堅利如金剛也。止觀五上曰:“此金剛觀,割煩惱陣。此牢強足,越生死野。”
(術語)又曰不思議幻。如十生緣句中之幻,謂密教所明之如幻法門也。大日經疏一曰:“譬如幻師,以咒術力加持藥草,能示現種種未曾有事。五情所對,悅可衆心,若舍加持,然後隱沒。如來金剛之幻,亦複如是。”
(術語)達實相之理而破諸相之智也。維摩經不二品曰:“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同注“肇曰:金剛慧實相慧也。什曰:金剛置地下至地際然後乃止。實相慧要盡法性,然後乃止也。”同慧遠疏曰:“破相之智,名金剛慧。”
(雜名)線結狀名。蘇悉地供養法下曰:“其茅環者,稱無名指量,以茅叁纏作金剛結。”大日經疏五曰:“其金剛結法者,不可縷說,當從阿阇梨而面受之。”
(術語)Vajradh&amacron;tu,開示大日如來智德之部門也。如來內證之智德其體堅固,有摧破一切煩惱之勝用,故譬以金剛。大日經疏十二曰:“金剛喻如來秘密慧也。金剛無有法能破壞之者,而破壞萬物,此智慧亦爾。”秘藏記本曰:“金剛界金剛者,佛內證智也。”同末曰:“金剛不壞義,智也。”
(經名)梵名Vajra-Prajñap&amacron;ramit&amacron;-Sñtra,一卷,般若部,姚秦鸠摩羅什譯。又稱金剛般若經,或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在舍衛國,爲須菩提等,初說境空,次示慧空,後明菩薩空者,蓋此經以空慧爲體,說一切法無我之理爲诠也。此經不如大般若經之浩瀚,又不如般若心經之太簡,而能說般若之空慧,無有余蘊,故古來傳持,弘通甚盛。然自如是我聞至果報亦不可思議之前半,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至卷末之後半,語句文意,殆似相同,以此僧肇解之,謂前半說衆生空,後半說法空。吉藏駁其說,而以此爲重言。謂前半爲前會衆,後半爲後會衆,又前半爲利根,後半爲鈍根,又前半盡緣,後半盡觀也。凡有六譯,今皆存。第一譯爲姚秦鸠摩羅什所出,即今經是也。第二譯爲元魏菩提流支所出。第叁譯爲陳真谛所出。第四譯名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爲隋達摩笈多所出。第五譯收載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七卷,名能斷金剛分,爲唐玄奘所出。第六譯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爲唐義淨所出。西紀一八叁七年,修彌笃氏自西藏文譯爲德語,而收于海達斯勃搿大學紀要第四卷。同一八六四年,皮露氏自漢譯翻爲英語,揭于亞細亞協會雜志。一八八一年,馬克斯摩拉氏更由日本牛津紀要亞利安編第一(日本高貴寺所藏之梵本出版),譯爲英語,收于東方聖書第四十九卷。一八九一年,達爾笃氏由馬克斯摩拉氏出版之梵本,並對照支那滿洲之譯本,譯之爲法語。近時炖煌地方發掘之寫經中,亦有此經,跋語有景龍四年六月二十日寫了之附記雲。其釋論,則彌勒菩薩所造八十偈釋本經之外,又有四:一金剛般若論,二卷,無著菩薩造。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叁卷,天親菩薩造。此二論皆爲釋彌勒之頌者。叁金剛仙論,天親弟子金剛仙造。釋天親之論者。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功德施菩薩造。直釋經文者。玄義私記五曰:此中金剛仙論不入藏經。又前二論皆爲義淨新譯,據是書言:則八十偈之本頌爲無著菩薩所作。各家之注釋及關于本經之著述如下:金剛經注一卷,後秦僧肇注。金剛經義疏六卷,隋吉藏撰。金剛經疏一卷,隋智顗疏。金剛經疏一卷,隋淨影著。金剛經注叁卷,唐慧淨注。金剛經略疏二卷,唐智俨述。金剛經贊述二卷,唐窺基撰。金剛經解義二卷,唐慧能解義。金剛經口訣一卷,唐慧能說。金剛經疏論纂要二卷,唐宗密述。金剛經疏記科會十卷,唐宗密疏,宋子璇記,大[土*賓]科會。金剛經注解一卷,孚佑帝君注解。金剛經疏論纂要刊定記四卷,宋子璇記。金剛經纂要刊定紀七卷,宋子璇錄。金剛經注叁卷,宋道川頌,並著語。金剛經會解二卷,宋善月述。金剛經采微科一卷,宋昙應排。金剛經采微二卷,宋昙應述。金剛經采微余釋一卷,宋昙應述。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一卷,宋宗鏡述。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注解九卷,宋宗鏡述,明覺連重集。金剛經集解四卷,宋楊圭編。金剛經疏科釋一卷,元徐行善科。金剛經集注四卷,明太宗撰。金剛經注解四卷,明洪蓮編。金剛經略談一卷,明觀衡撰。金剛經略疏一卷,明元賢述。金剛經釋一卷,明真可撰。金剛經決疑一卷,明德清撰。金剛經鎞二卷,明廣伸述。金剛經統論一卷,明林兆恩撰。金剛正眼一卷,明千松筆記。金剛經筆記一卷,明如觀注。金剛經破空論一卷,明智旭際明造論。金剛經觀心釋一卷,明智旭際明述。金剛經注解一卷,明宗泐如玘同注。金剛經音釋直解一卷,明圓杲解注。金剛經法眼懸判疏鈔九卷,性起述。金剛經法眼注疏二卷,性起述。金剛經如是經義二卷,行敏述。金剛經注講二卷,行敏述。金剛經叁昧一卷,淨挺著。金剛經闡說二卷,存吾闡說。金剛經述記會編十卷,行策會編。金剛經偈會本一卷,通理會。金剛新眼疏經偈合釋二卷,通理述。金剛經部旨二卷,靈耀撰。金剛經注釋一卷,雲峰大師乩釋,谷口子真乩訂。金剛經演古一卷,寂焰述。金剛經直說一卷,迹刪鹫著。金剛經注解鐵鋑錎二卷,明屠根注。金剛經補注二卷,明韓岩集解,程衷懋補注。金剛經宗通七卷。明曾鳳儀宗通。金剛經偈釋二卷,明曾鳳儀釋。金剛經正解二卷,龔概彩注。金剛經大意一卷,王起隆述。金剛經如是解一卷,無是道人注解。金剛經會解了義一卷,徐昌治纂。金剛經闡奧,叁空輯注。金剛經解注,王定柱解注。金剛經旁解,湯辇召旁解。金剛經郢說一卷,徐發诠次。金剛經注正訛一卷,仲之屏彙纂。金剛經淺解一卷,翁春王錫琯解釋。金剛經石注一卷,石成金撰集。金剛經解義二卷,徐槐廷述。金剛經易解二卷,謝承谟注釋。金剛經心得四卷,葉錫鳳注。金剛經彙纂二卷,孫念劬纂。金剛經心印疏二卷,溥畹述。金剛經注二卷,俞樾注。金剛經訂義一卷,俞樾著。金剛般若集驗記叁卷,唐孟獻忠撰。金剛經鸠異一卷。唐段成式撰。金剛經受持感應錄二卷,金剛經感應傳一卷。金剛經新異錄一卷,明王起隆輯著。金剛經靈驗傳叁卷,日本淨慧集,金剛經持驗記一卷,周克複纂。金剛經感應分類輯要一卷,叁澤注編集。金剛經箋注,丁福保箋注。金剛經蒙鈔,李宗榮編。
(雜語)贊歎佛十頌之句也。又曰金剛句偈,金剛贊,金剛諷詠。大日經七曰:“又以持金剛殊勝之諷詠供養佛菩薩,當得速成就。即說執金剛阿利沙偈曰:無等無所動,平等堅固法,悲愍流轉者,攘奪衆苦患,(中略)不染一切趣,叁界無所依(雲雲)。”此贊有十頌,名金剛句等。
(物名)又名四方橛,或作四橛。修法時壇上四隅所立之橛也。其形如獨股杵,長六寸,或八寸四分,又有九寸。其頭作蓮形,或作寶形等,隨修法而不同。于壇上等結界設之,意使道場之地分,堅固如金剛,諸障不能惱害也。法見蘇悉地羯羅經中,大日經疏六等。[囗@又](術語)印契名。修法道場,結界時所結之印明,主結護地下,故一名地結。其法先以右中指入于左頭中指間,右名指入于左名小指間,皆出頭于外,以左中指繳右中指背,入于右頭中指間,以左名指繳右名指背,入于右名小指間,二小指二頭指,各頭相柱,二大指下相撚,即成。結此印已,想印如金剛杵之形。以二大指向地觸之。誦真言一遍,一印地。如是至叁,即成堅固金剛座。地界真言曰:唵枳裏枳裏縳曰啰縳曰哩步啰滿馱滿馱吽發吒。見無量壽供養儀軌。
(人名)印度人。事迹不詳。據華嚴探玄記一,謂金剛軍菩薩,堅慧菩薩,各造十地之釋。並不傳雲。蓋在世親以後之出世者。
(雜名)言如來之口舌殊勝,如金剛也。璎珞本業經上曰:“爾時釋迦牟尼佛,以金剛口告敬首菩薩言。”
(譬喻)喻強力也。是言金剛力士之力。
(物名)法器之一。爲驚覺諸尊,警悟有情而振之。其體堅固稱爲金剛,其柄爲五钴形故稱爲五钴鈴。[囗@又](菩薩)見金剛鈴菩薩條。
(術語)金剛之法輪。謂密教也。以密教曰金剛乘故也。[囗@又](雜名)地層最底之金輪雲金剛輪。俱舍論十一曰:“安立器世間,風輪最居下。其量廣無數,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輪,深十億二萬,下八洛叉水。余凝結爲金。(中略)于金輪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處中而住。”金輪際者,謂此金剛輪之極際也。[囗@又](雜名)爲釋迦成道之金剛座。以此爲地際金剛輪之現出于地面者故也。見金剛座條。
(術語)胎藏界之壇門也。見四門條。
(物名)置鈴與叁種之金剛杵之臺也。以金屬造之。爲叁角心形。有叁腳。
(書名)金錍論之本名。
(菩薩)金剛愛菩薩之異名。
(術語)以印明驚覺法界之諸佛,曰金剛起。
(修法)密教結界法五種之一。又雲四方結。第一結地界之後,第二隨其地界量四方周遍金剛牆之作法也。以印契行之。無量壽儀軌曰:“次結金剛牆印。(中略)即成金剛堅固之城。”
(術語)四種拳之一。大日經疏十叁曰:“作拳法有其四種:第一如常作拳法大指豎之。次以空指在于掌中而拳之,名金剛拳。”空指者,拇指也。演密鈔九曰:“金剛拳,以大指入掌中作拳是也。”[囗@又](菩薩)見金剛拳菩薩條。
(術語)寺之異名。亦雲金剛淨刹。金剛譬寺處之功德,刹者梵語Ksetra,譯曰土。僧史略上曰:“案靈裕法師寺诰,凡有十名寺。(中略)七曰金剛刹(刹土堅固道人所居)。”
(雜名)又曰金剛圍山,金剛輪山。周繞世界之鐵圍山也。起世經二曰:“諸余大山及須彌山王之外,別有一山,名斫迦羅(前代舊譯雲鐵圍山)。高六百八十萬由旬,縱廣亦六百八十萬由旬。彌密牢固金剛所成,難可破壞。”無量壽經上曰:“須彌山,及金剛鐵圍一切諸山。”同下曰:“金剛圍山,須彌山王。”[囗@又]指須彌山言:注維摩經一:“肇曰:須彌山,天帝釋所住,金剛山也。”探玄記十九曰:“住金剛山頂者,即是此光明山也。”(光明山爲須彌山之別名)。[囗@又](地名)長阿含經十八曰:“南州有金剛山,中有修羅宮,所治有六千由旬。”八十華嚴經四十五菩薩住處品曰:“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中略)海中有處,名金剛山。從昔以來,諸菩薩衆,于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法起,與其眷屬諸菩薩衆千二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此清涼山,即我國之五臺山,金剛山,即日本河內之金剛山雲。
(術語)金剛不壞之身。謂佛身也。涅槃經叁金剛身品曰:“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同十曰:“諸佛世尊,精勤修習,獲金剛身。”
(神名)具名執金剛神。又名金剛手,金剛力士等。爲執金剛杵護佛法之神祇。法華經普門品曰:“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爲說法。”行宗記二上曰:“金剛者即侍從力士,手持金剛杵,因以爲名。”
(天名)見金剛飯食天條。
(菩薩)手執金剛杖,或金剛杵者。又曰執金剛及持金剛。有總別二名。總名者,通一切之金剛衆而言。別名者,爲金剛薩埵,即總即別名也。俱舍光記十一曰:“手執金剛杖,名金剛手。”大日經疏一曰:“執金剛杵,常侍衛佛,故曰金剛手。”參照金剛薩埵條。
(植物)結金剛子實之樹。見金剛子條。
(修法)灌頂式時,受者所飲之香水名。又雲誓水。大日經疏五曰:“又于別器調和香水,以郁金龍腦旃檀等種種妙香,亦以真言加持,授與令飲少許,此名金剛水。以秘密加持故,乃至地獄重障皆悉除滅,內外俱淨,堪爲法器也。阿阇梨言:此即名爲誓水。亦順世谛,猶如盟誓之法。令于一切衆聖前,喢此香水,自誓其心,要令不退大菩提願也。”
(物名)不動明王等所持之鐵索也。[囗@又](菩薩)菩薩名。見金剛索菩薩條。
(菩薩)菩薩名。見金剛鎖菩薩條。
(物名)由金剛而成之臺座也。觀無量壽經曰:“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
(術語)如金剛堅固之身體也。指佛身功德而言。維摩經方便品曰:“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衆喜普會。”注:“什曰:如來身無可損若金剛也。”新譯仁王經中曰:“世尊導師金剛體,心行寂滅轉法輪。”良贲疏中一曰:“金剛體者堅固具足,體者身也。佛身堅固猶如金剛。”
(雜語)金剛中之最勝者,雲金剛王。猶言牛中之最勝者,爲牛王也。楞嚴經四曰:“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術語)梵語縛曰羅[口*半]惹羅。印契名。十八契印之一。修法道場結界界所結之印明,特爲結護上方虛空界故,一名虛空網。以二大指撚二頭指下之第一文,即成。誦真言叁遍,隨誦隨以印于頂上右旋便散。網界之真言曰:唵尾娑普啰捺啰乞灑縛曰啰半惹啰吽發吒。由結此印及誦真言之加持力故,即于上方覆以金剛堅固之網,乃至他化自在諸天亦不能障難。見無量壽供養儀軌。
(物名)于叁摩耶戒壇授與受者之五色線也。以叁結作金剛結,故有此稱。見大日經疏五。
(術語)言菩薩之大心,堅固不能破壞如金剛也。智度論四十五曰:“一切結使煩惱所不能動,譬如金剛山,不爲風所傾動。諸惡衆生魔人來,不隨意行,不信受其語。嗔罵謗毀,打擊閉系,斫剌割截,心不變異。(中略)人來斲鑿毀壞,諸蟲來齧,無所虧損,是名金剛心。”教行信證叁末曰:“真實心即是金剛心。”同二曰:“光明名號顯因緣,開入本願大智海,行者正受金剛心。”[囗@又]謂菩薩之最後心,等覺之位。以觀心最爲明利故也。四教儀四曰:“即是邊際智滿入重玄門,若望法雲,名之爲佛。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四教儀曰:“更斷一品無明入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亦名一生補處。”四教集解曰:“所修觀智,純一堅利,喻如金剛,名金剛心。”
(術語)印契名。又名火院,火炎,火院界印,或火院密縫印。爲使四方結界外,圍繞以火,令魔不能入所結之印明也。以左手掌,掩右手背,使相著,磔豎二大指,即成。想從印流出無量之火焰。以印右旋叁匝,則于金剛牆外便有火焰圍繞。即成堅固清淨大界火院。真言曰:唵阿叁莽儗甯吽發吒。見無量壽供養儀軌。
(天名)見金剛衣服天條。
(術語)與金剛念誦同。不發聲唯于心默念也。見守護國經叁。[囗@又](菩薩)金曼之一尊。秘藏記曰:“肉色,持如來舌。”左拳置腰。
(物名)執金剛神所持之金剛杵也。俱舍光記十一曰:“手執金剛杖,名金剛手。”
(雜名)獨钴之異名。[囗@又](菩薩)見金剛針菩薩條。
(雜名)風指即人指也。見略出經叁。
(術語)言智之堅利如金剛也。即佛智是。仁王經上曰:“金剛智釋迦牟尼佛。”[囗@又](人名)中天竺人。姓刹帝刹(一作南印度摩賴耶婆羅門種),伊舍那靺摩之第叁子。十歲出家。博通密乘。唐開元七年,來中國,譯出七俱胝佛母准泥大明陀羅尼經等四部七卷。又譯出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叁摩地法等四部四卷。實爲吾國密教之祖。參照金剛智叁藏條。
(術語)持金剛杵之神祇衆類。即金剛神之眷屬也。見金剛薩埵條。
(菩薩)見金剛幢菩薩條。
(物名)金剛樹(一名天目樹)之實。可造數珠。念誦不動尊等金剛部尊用之。慧琳音義叁十五曰:“鳴噜捺啰叉Rudra-ak&sdotblw;a,西方樹木子,核文似桃核,大如小櫻桃顆。或如小彈子,有顆紫色。此名金剛子,堪作數珠。金剛部念誦人即用之,珠甚堅硬。”[囗@又](術語)金剛之佛子也。于曼荼羅入灌頂者之通稱。以受所謂某金剛之金剛名故也。
(雜名)佛成等正覺時之座處。在摩朅陀國佛陀伽耶菩提樹下。上達地面,下據金輪。一大石之頂平圓板者。俱舍論十一曰:“唯此洲中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據金輪。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上,起金剛喻定。以無余依及余處,有堅固力,能持此故。”智度論叁十四曰:“地皆是衆生虛诳業因緣報故有,是故不能舉菩薩欲成佛時實相智慧身,是時坐處變爲金剛。有人言:土在金輪上,金輪在金剛上。從金剛際出如蓮華臺,直上持菩薩坐處令不陷沒,以是故,此道場坐處名爲金剛。”西域記八曰:“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昔賢劫初與大地俱起,據叁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極金輪,上侵地際。金剛所成,周百余步。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剛定,故曰金剛座焉。證聖道所,亦曰道場。(中略)自入末劫,正法寖微。沙土彌覆,無複得見。佛涅槃後,諸國君王傳聞佛說金剛座量,遂以兩軀觀自在像南北標界,東面而坐。聞諸耆舊曰:此菩薩像身沒不見,佛法當盡。今南隅菩薩沒過胸臆矣。”梵Vajia-&amacron;sana。
(菩薩)金剛界理趣會中臺五尊之一。標示慢即菩提深密之理趣。
(菩薩)理趣會曼茶羅,內供養之四菩薩,出于外供養,金剛歌菩薩,名爲秋金剛。又曰時秋金剛。
(名數)四金剛之名,見于釋典。通俗編載王業燕在閣知新錄雲:凡寺門金剛,各執一物,俗謂風調雨順字。執劍者風也,執琵琶者調也,執傘者雨也,執蛇者順也。按唐書禮儀志,武王伐纣,五方神受事,各以其職名焉。既而克殷,風調雨順。見楊複吉夢蘭瑣筆。
(菩薩)理趣會曼荼羅,內供養之四菩薩,出于外供養。金剛花鬘菩薩,名爲夏金剛,或時夏金剛,時雨金剛,雲金剛。
(菩薩)見五秘密條。
(菩薩)金剛界理趣會中臺五尊四金剛之一。密號曰意生金剛,二手撚箭,以大悲之欲箭,害二乘厭離心之深我法門也。
(菩薩)又雲時雨金剛。&DF-87A6;(鍐字)之智水滅煩惱之火,故雲雲金剛。見理趣釋。
(術語)又雲持金剛、金剛手。胎藏界叁部中金剛部之諸衆,標如來之智印,皆手執金剛,故雲執金剛。大日經一曰:“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中略)其金剛名曰虛空無垢執金剛。(中略)金剛手秘密主如是上首。”同疏一曰:“梵雲播尼,即是手掌。掌持金剛,與手執義同。故經中二名互出也。(中略)前明諸執金剛,一向是如來智印。”[囗@又]警護諸天諸佛之夜叉神謂之執金剛。見執金剛神項。
(人名)唐德山鑒禅師姓周氏,出家常講金剛般若經。時名之曰周金剛。見傳燈錄十五德山章。
(菩薩)在金剛界理趣會金剛薩埵之後。青色,兩手持摩羯幢。又名愛金剛。
(名數)八大金剛明王之略。又曰八大明王。大妙金剛大甘露軍荼利焰鬘熾盛佛頂經曰:“八大菩薩各現光明輪,各現作八大金剛。金剛手現降叁世,妙吉祥現大威德,虛空藏現大笑,慈氏現大輪,觀自在現馬頭,地藏現無能勝,降一切蓋障現不動,普賢現步擲。”能現者菩薩之正法輪身,所現者明王之教令輪身也。
(菩薩)地藏菩薩之密號也。
(佛名)大日如來之密號也。
(雜名)金剛寶堅固不能破壞,故曰不壞金剛。
(明王)Ucchu&sdotblw;ma,烏刍沙摩,譯曰不淨金剛,又雲觸金剛。此明王爲不動明王所化現,調伏一切之不淨鬼者,故于東司安置之,上東司時,誦此明王之真言也。大威力烏樞瑟摩明王經下曰:“烏樞瑟摩明王教法不拘淨穢,恒示忿怒相,誦滿叁十萬遍得驗。”大日經疏九曰:“時,不動明王,受佛教命召彼,見其作如是事,即化受觸金剛(即是不淨金剛也),令彼取之,爾時不淨金剛須臾悉啖所有諸穢,令盡無余。”陀羅尼集經九曰:“烏樞沙摩,唐言不淨潔金剛。”
(菩薩)播般曩結使波,唐雲步擲,普賢菩薩所現之明王也。大妙金剛大甘露軍荼利焰鬘熾盛佛頂經曰:“善賢菩薩,現作步擲金剛明王。以右手把一旋蓋,左手把金剛杵,遍身作虛空色,放火焰。”有步擲金剛修行儀軌一卷。
(術語)秘密主,金剛手,即金剛薩埵也。大日經一曰:“牟尼諸法主,告持金剛慧。”
(菩薩)于大會式持金剛鈴金剛輪寶等隨從阿阇梨者。
(術語)稱真言行者初地之位。瑜只經曰:“一時共成就,速得大金剛位,乃至普賢菩薩位。”
(菩薩)金剛菩薩之異名。見大樂不空條。
(菩薩)位于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手院第一行金剛薩埵前之使者也。梵雲摩縛羅。譯言大力。爲忿怒形,青色。左手執獨股杵。踏蓮花。又爲香象菩薩之金剛名。
(菩薩)菩薩名。胎藏界金剛手院叁十叁尊之一。表斷惑之智德,故曰大輪,手持叁股之跋折羅。
(菩薩)又名大轉輪王。又名金剛手。大日所變之十二臂金剛薩埵也。是爲大妙經所說之攝一切佛頂輪王,即金輪佛頂也。瑜只經一切如來大勝金剛最勝真實叁昧耶品曰:“爾時遍照薄伽梵,複現種種光明,于頂上放金剛威怒光明,照諸菩薩。金剛手等皆各默然(表果界之言語道斷),複現身手具十二臂,持智拳印。複持五峰、金剛、蓮華摩尼、羯磨、鈎、索、鎖、鈴、智劍、法輪十二大印,身住千葉大白蓮華,身色如日,五髻有光明,其光無主,遍照十方。面門微笑,即說大勝金剛頂最勝真實大叁昧耶真言:唵摩诃(大),縛日羅(金剛),瑟抳灑(是雲頂是大金剛頂),吽怛羅纥哩惡吽(是五佛種子)。說此明已,複說頌曰:十方淨妙國,叁世及叁界。最尊獨無比,此大轉輪王。能摧諸佛頂,能攝諸等覺。親近爲眷屬,速成大悉地。若末法世人,長誦此真言。刀兵不能害,水火不能漂。蓮華金剛手,翼從爲侍衛。若誦一百八,則能滅百劫罪。若誦一千遍,則能成滿意願。若誦一洛叉,則得大金剛身。若誦一俱胝,則得成遍照尊。千佛來守護,決定無疑。”
(菩薩)胎藏界金剛手院第叁行第六位。密號曰細細金剛。司佛之內證。肉色,右手立大頭兩指,其間豎獨股,屈余叁指,左手持忿怒叁股,安膝上,坐于赤蓮。
(菩薩)即穢積金剛烏刍澀麼明王Ucchu&sdotblw;ma,主不淨處之執金剛也。經軌作穢迹。秘藏記作穢積。
(菩薩)即穢迹金剛也。
(明王)烏刍瑟摩。譯曰火頭。見烏刍沙摩條。
(物名)法器名。橫叁股作十字者。于修法用之。羯磨者,必以金屬製,謂之羯磨金剛。大日經五曰:“以本性清淨故,羯磨金剛所護持故。淨除一切塵垢我,乃至株杌過患。”疏十六曰:“金剛有二種:一者智金剛,二者業金剛。此梵雲金剛羯磨,謂所作事業也。以此金剛業而加持故,得淨除其心地。”金剛頂義決曰:“若欲種族得增長,爐內作羯磨印相,謂叁股十字形。”此形爲叁股與叁股相突貫之相,正示金剛杵之作業者。
(譬喻)金剛寶之藏也。大涅槃及衆生心地之淨菩提心,皆譬以金剛堅固之寶藏。見大般涅槃經後分上,大日經疏一二等。
(術語)梵網經所說之大乘戒也。又雲一心金剛寶戒。
(術語)謂如金剛之堅固不壞滅也。金剛不壞之身。金剛不壞勝地等是。
(術語)叁部五部各有生部主之部母,金剛部以忙莽雞M&amacron;m&amacron;ki爲部母。大日經疏五曰:“于金剛部主之右,置忙莽雞,所謂金剛部母。”諸部要目曰:“蓮華部白衣觀自在,以爲部母。金剛部忙莽雞菩薩,以爲部母。”
(術語)叁部五部各有部主。金剛部以阿閦如來或金剛薩埵爲部主。諸部要目曰:“金剛部阿閦佛以爲部主。”攝大儀軌二曰:“觀音蓮華部上首,金剛手菩薩金剛部上首。”
(修法)明金剛藏王菩薩之修法者。陀羅尼集經七所說。指金剛藏大威神力叁昧法印咒品。
(菩薩)金剛藏者,是執金剛之總名,與金剛薩埵異名同體,金剛藏王即金剛薩埵之變化身也。又釋迦爲金剛薩埵之變化身(金剛薩埵部釋之),故釋迦與金剛藏王,其能變之體,可謂同一。陀羅尼集經七,金剛藏威力叁昧法印咒品說金剛王之本體曰:“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金剛藏。在大衆中即從座起,五體投地,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我有眷屬十四部衆,一一眷屬各有無量徒衆相隨現在會中,爲我驅使。從昔已來,曾持咒法,深奧明了,嚴秘清淨。是故而共執成我法,稱我名爲摩诃跋折羅波尼羅阇。”(譯曰大執金剛王)。次示畫像曰:“一切金剛藏菩薩像,通身黃色。而以左腳偏加,斜垂右腳,似欲下座而起形。在于百寶蓮華座上,如令斜身而面向右視而坐。頭戴七寶莊嚴華冠,身有重光。其像背倚寶繡枕上,其像左手屈臂覆左[月*坒]上,右手屈臂在右膝上。以手大指頭指相撚,而屈中指及無名指在于掌中,小指直堅。”楞嚴經七曰:“阿難當知,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衆而爲眷屬晝夜隨侍。”胎藏界虛空藏院二十八尊中有一百八臂金剛藏王。以表對治一百八之煩惱。
(經名)金剛場陀羅尼經之略名。
(人名)佛在世時,波斯匿王夫人摩利生一女,安波阇羅Vajra,此雲金剛。極醜惡,肌體粗澀,猶如駝皮,頭發粗強,如馬尾。至嫁期,王求豪姓貧士嫁之,舉女婿爲大臣。女夫常使其妻閉居深宮,自開閉其戶,使出入人不見妻面貌。醜女深悔責自罪,向佛至誠忏悔。佛忽現前光照其身,化醜女爲殊顔,容色微妙如天色。見賢愚經二(波斯匿王女金剛緣品),經律異相叁十四。
(天名)Vajravikirna,金剛界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故以傘蓋爲叁摩耶形。見金剛界曼陀羅大鈔二。
(經名)真言教叁部經之一。是爲梵本十萬偈十八會之總名,故通于現行流布金剛界之諸經,然特以叁本爲主:一爲不空所譯叁卷之教王經,具名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十八會之第一會四品中譯其第一品者。二爲施護所譯叁十卷之教王經,具名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教王經。盡譯第一會之四品者。叁爲金剛智所譯四卷之略出經,具名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已上叁本皆稱金剛頂經,但尋常所指之金剛頂經爲第一本。
(術語)密教二宗之一。以金剛頂經所說金剛界之法爲所依。見金胎條。
(名數)探玄記叁曰:“金剛亦二義:一是堅義,二利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