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7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條與「」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识慧集】的查詢結果:
佛識慧集 【1】

禅那的簡稱,華譯爲靜慮,即靜息念慮的意思。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 【2】

參話頭,如參念佛是誰。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 【3】

即界中人,欲離煩惱,以思惟研修爲因而得定者,名思惟修;定是梵語叁昧的譯語,是止心於一境而離散亂的意思。卻一心研修爲禅,一念靜止爲定。合稱爲禅定。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 【4】

有二種,即如來禅與祖師禅。如來禅者,如經論所說的四禅八定;祖師禅者,經論之外,曆代祖師不立文字以心印的禅法。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 【5】

坐禅與觀念真理。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 【6】

禅寺所奉行的規則,因這些規則是由唐百丈山懷海禅師所製定,故稱爲百丈清規.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 【7】

又叫做禅和子,即參禅的人。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 【8】

禅定與智慧。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 【9】

修禅以寂靜念慮.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 【10】

禅定與戒法。禅宗與律宗。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 【11】

禅定的法門,如叁學中之定學與六波羅蜜中之禅波羅蜜是。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 【12】

寂定的心。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 【13】

坐禅的行法。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 【14】

入禅定時所得到的喜悅。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 【15】

以禅那爲宗派.因此宗偏重於修心,以心傳心,直傳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 【16】

沒有智慧的禅定。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 【17】

事理二禅之一,有漏定是事禅,無漏定是理禅。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 【18】如來

經教裏的禅法,因它是如來所說,後人因名之爲如來禅。至於禅宗中的禅法,因它是祖師所倡,後人因名之爲祖師禅,其實祖師禅也是如來所傳,並非祖師所發明,釋尊在靈山會上,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咐囑摩诃迦葉,這便是祖師禅的來源。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 【19】有漏

有漏的禅定,即有煩惱的禅定。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 【20】宗六祖

  禅宗衣缽相傳共有六世,亦即有六位祖師。

  初祖——達摩。受佛陀派遣從天竺到東土傳教,初到時梁武帝接見,因話不投機,便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後傳衣缽給慧可。十月初五圓寂於東魏天平,葬熊耳山。

  二祖——慧可。北魏洛陽人,初名神光,後在嵩山少林寺拜達摩爲師,改名爲慧可,承接達摩的衣缽,成爲禅宗之第二祖,後到河南臨漳縣傳法叁十四年,享年106歲。

  叁祖——僧璨。二祖將衣缽傳給僧璨大師,在安徽天柱山傳教,後將衣缽傳給得意門生道信大師。

  四祖——道信。俗名司馬,河南沁陽縣人,出生湖北武穴市,生於北周靜帝大象二年(公元前580年),圓寂于唐永徽二年(651年)享年72歲,他十二歲出家,派僧璨爲師,苦修九年,將衣缽傳給他,並送他偈語一首:“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天生,但往于後,必弘大益”。其意是你的佛法禅學已基本成熟,可以自立門戶,弘揚禅業。道信大師得到叁祖傳給的衣缽,于隋仁壽叁年去江西吉安參禅說法,唐武穗七年春又到湖北黃梅縣說法。晚年將衣缽傳給他的得意弟子弘忍大師。

  五祖——弘忍。在湖北黃梅縣城北13公裏處,建造五祖寺,願名東山寺,是弘忍大師說法道場,也是六祖慧能得缽之地。

  弘忍是唐朝著名的高僧,他在黃梅弘法期間,倡導佛教頓悟觀,實行農禅並重,爲中國佛教禅宗的創立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尊爲禅宗第五代祖師。他的母親周氏被唐朝女皇武則天賜封爲聖母周氏,在五祖寺內供奉在聖母殿中。

  六祖——慧能。人稱南華六祖,南華六祖寺位于廣東韶關市曲江縣境內,是中國著名的禅宗祖庭,創造于南北朝梁天監年間,初名寶林寺,六祖住持宋朝初年賜名南華寺。六祖著有《六祖壇經》,是從《金剛經》悟起的,他用《金剛經》來宣傳自己的思想。《六祖壇經》屬大乘經典,始終貫穿“佛性”第一的思想。佛性是清淨的,叫做“清淨佛性”;佛性是智慧的,叫做“無上菩提”;佛性是真寶的,叫做“真如寶體”;佛性是可以求得的,叫做“清淨法身”;佛性是能産生萬物的,叫做“清淨化身”;佛性是最高真理,叫做“真如本性”。六祖認爲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能自悟,即可見佛,“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佛是自性作……自性迷,佛即衆生,自性悟,衆生是佛”,“法元在世界,于世出世間,忽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很清楚,佛就在世間,佛就在眼前,佛就在自性,只要得悟,即可成佛,佛性無所不在。六祖還創叁話頭令衆生修行,即一念不生、萬緣放下,念佛是誰。悟得此話頭便是佛。一旦自悟,即可成佛,所以成佛,得靠自己,“見自性清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完全靠“自度”了,只有自度才是真正乘度到彼岸,靠別人度是不行的。


- 梵心居士編

佛识慧集中的【20】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