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5本字典中找到 339 條與「大乘」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中国百科全书】的查詢結果:
中國百科全書 【1】大乘和尚(約8世紀)

  Dacheng  Heshang

  中國漢地佛教禅宗在吐蕃的代表人物。一作摩诃衍那。早年在長安學習佛教禅宗。唐建中二年(781),吐蕃據沙州(今甘肅敦煌)後,奉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之命赴吐蕃,在拉薩及劄瑪(今劄囊縣桑耶寺附近)等地傳教,赤松德贊妃沒廬氏及貴族婦女30余人曾從他受戒,出家爲尼。他倡頓悟說,著有闡明頓悟的著作。約于貞元八至十年(792-794),由赤松德贊主持,大乘和尚代表漢地佛教與以蓮花戒爲代表的印度佛教展開辯論,先勝後敗,被迫返回沙州繼續傳教,備受當地人民尊崇,稱之爲“國德”、“大德”、“蕃大德”。但漢地佛教在吐蕃影響從此逐漸減弱。

中國百科全書 【2】大乘經(Mahayana sutra)

  Dachengjing

  大乘佛學經典的總稱。又稱大乘修多羅、菩薩契經、方等經、方廣經或大方等經等。相對于小乘經而言。大乘經是隨著佛學思想的不斷發展陸續出現的。初期流行的大乘經,約當公元1世紀開始出現。有宣揚“人法二空”、“性空幻有”的《般若經》類;有“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弘揚居士佛教的《維摩經》類;有提倡“般若正觀”的《寶積經》類;有倡導“叁界所有,唯是一心”和“十二因緣,依于一心”的《華嚴經》類;有宣揚“諸法實相”,主張“開權顯實”和“會叁歸一”的《法華經》類;還有發揮念佛叁昧思想和奉行淨土信仰一類的經典,如《阿閦佛國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般舟叁昧經》等。5世紀又陸續出現了一部分大乘經。有提出“佛身是常”、“法身具有常、樂、我、淨四德”、“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等思想的《大涅槃經》類;有主張“自性清淨心”,發揮“如來藏緣起”的《勝鬘經》類;有講大乘菩薩道,以四無量、六度、四攝爲綱,用十善巧解釋智慧而構成的《菩薩藏經》類;有屬于論藏性質,發揮唯識學說的《大乘阿毗達磨經》和闡發“萬法唯識”思想,主張“阿陀那緣起”的《解深密經》;還有調和“如來藏緣起”和“阿賴耶緣起”的《楞伽經》和《密嚴經》等。此外尚有說菩薩戒行的《梵網菩薩戒經》,講如來叁密,建立各種曼荼羅,宣說各種真言陀羅尼的《大日經》、《金剛頂經》等秘密經類。

  上述大乘各種經類,是大乘佛學思想發生和發展的依據。大乘經部帙浩繁,漢譯者達數千卷之多。原來各家“經錄”大小乘經是不分的。《曆代叁寶記》所引作者不詳的《衆經別錄》,開始分“大乘錄”、“小乘錄”、“大小乘不判錄”等等。《開元釋教錄略出》則把大乘經分爲般若部、寶積部、大集部、華嚴部、涅槃部5大類,加上諸重譯經和大乘經單譯2類,共7部分。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仍是大小乘經不分,但在10大類中,除阿含部爲小乘經,本緣部和經集部大小乘經混雜外,其余般若部、法華部、華嚴部、寶積部、涅槃部、大集部和密教部,基本上都屬大乘經類。《頻伽藏》則將大乘經分爲華嚴部、方等部、般若部、法華部、涅槃部等5部分。(高振農)

中國百科全書 【3】大乘律(Mahayana Vinaya)

  Dachenglu

  佛教大乘戒律書的總稱。又稱大乘毗尼、菩薩毗尼或菩薩律藏、菩薩調伏藏等。爲修大乘菩薩行者應該受持之戒律。《清淨毗尼方廣經》說:“受無量生死,欲化一切諸衆生等生于叁界毗尼,是菩薩毗尼。”《涅槃經》卷十一、《大智度論》卷二十二、《雜阿毗昙心論》卷八等,均有關于大乘律內容的記載。亦有把大乘經、大乘論中有關戒律的內容抄出別行的,如把北涼昙無谶譯的《菩薩地持經》中《戒品》部分抄出別行,名《菩薩戒本經》;從唐玄奘譯的《瑜伽師地論》中《菩薩地戒品》抄出別行,名《菩薩戒本》。這兩部律典,加上《梵網經》,爲大乘律中的重要律典。此外,尚有在家信衆所持之大乘律典,主要有《優婆塞戒經》和《受十善戒經》等。大乘律關于各種禁戒的規定,比小乘律簡略,僅分輕、重兩種。《梵網經》立爲十重戒、四十八輕戒,《菩薩戒本》則立爲四重戒、四十叁輕戒。在家信衆奉行的《優婆塞戒經》立六重戒、二十八輕戒。大乘律典除上述外,尚有多種。《開元釋教錄》卷十九載有26部,54卷。《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八,列有28部,56卷。《頻伽藏》則載有30部,49卷。7世紀密教盛行後,譯傳到漢地又流行于日本真言宗的有叁昧耶戒,傳授于西藏佛教中的有金剛乘十四根本墮(戒)等,也都屬大乘律部。(高振農)

中國百科全書 【4】大乘論(Mahayana sastra)

  Dachenglun

  大乘佛學所屬論書的總稱。又稱大乘阿毗昙、菩薩對法藏等。相對于小乘論而言。一般把闡發大乘佛教修習的六度和諸法性空等義理以及注解大乘經的著作,都稱爲大乘論。

  大乘論是大乘佛學發展到龍樹時代(約2~3世紀)才出現的。《瑜伽師地論釋》稱:“佛涅槃後,魔事紛起,部執競興,多著有見。龍猛菩薩,證極喜地,采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等,究暢真要,除彼有見。聖提婆等諸大論師,造《百論》等弘闡大義。”龍猛即龍樹。這一時期所出之論書,主要有他解釋《大品般若》等經的《大智度論》,組織自宗學說的《菩提資糧論》,對部派小乘及其他學派進行破斥而顯示自宗的論戰性著作《中論》,以及解釋《中論》根本道理的《十二門論》等。還有提婆駁斥印度古代哲學流派數論、勝論觀點,論證世界萬有“畢竟空”之理的《百論》。這些論是以後構成中觀派的重要依據。隨後又有發揮唯識思想的各種論書問世。其中主要有相傳爲彌勒口述、無著記錄(藏譯本作無著撰)的《瑜伽師地論》,無著的《攝大乘論》、《大乘莊嚴經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世親的《辯中邊論》、《大乘成業論》、《唯識叁十頌》、《唯識二十論》等。這些論是以後構成瑜伽行派的重要依據。此後還有許多論師陸續撰述不少論書。其中瑜伽行派有安慧的《大乘廣五蘊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陳那的《觀所緣緣論》,護法的《廣百論釋》和護法等著的《成唯識論》等。中觀派則有佛護的《根本中論注》,清辨的《大乘掌珍論》等。從此大乘佛學空、有兩派,各立門戶,長期紛爭。

  以上各類論書,對以後大乘佛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中國從鸠摩羅什起,以後有菩提流支、真谛、玄奘、施護等,相繼傳譯大乘論,並由此演變出各種學派和宗派。漢譯大乘論數量甚多,《曆代叁寶記》卷十五載李廓魏世《衆經目錄》有大乘論29部。《開元釋教錄》卷十九分大乘論爲“釋教論”及“集義論”兩類,前者21部,155卷;後者76部,363卷。《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八亦分大乘論爲兩部分:“釋經論”有21部,155卷;“集義論”有96部,474卷。《閱藏知津目錄》卷四,則將大乘論分爲“釋經論”、“宗經論”及“諸論釋”叁部分。後《頻伽藏》亦沿用此分法。(高振農)

中國百科全書 【5】大乘佛教(Mahayana Byddhism)

  大乘佛教  在部派佛教流行時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開始産生和傳播。當時在家佛教徒中流行著對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從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菩薩衆。參加這些教團的有出家的導師(僧侶)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們中間一部分人爲了修持和傳教的需要,編輯了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籍,最初爲般若系經典,以後又有《妙法蓮華經》、《維摩經》、《華嚴經》和《無量壽經》等出現。這些經典闡發了空、中道、實相、六度、菩薩道、多佛、叁乘分別和一心本淨等等思想。在上述種種經典思想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大乘兩個主要派別——中觀派、瑜伽行派。中觀派大概在2世紀才開始形成,創始人是龍樹,經提婆、羅睺羅跋陀羅傳至佛護和清辨時,因對中觀的理論有不同的解釋,分爲自續派和應成派。中觀派發揮了般若經中的思想,認爲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關系(緣合)和一種假借的要領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沒有實體(無自性)。對于真正的佛教徒應該證悟上述空性的“真谛”,但是對于被無知(無明)覆蓋的凡夫仍應導以“俗谛”,即承認世界相對存在的真理。瑜伽行派興起于4~5世紀間,因強調瑜伽的修行方法並以瑜伽行總括全部佛教教義而得名,該派的理論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主要經論是《解深密經》、《瑜合伽師地論》、《唯識二十論》、《成唯識論》等。世親的繼承者有親勝和火辨兩家,較親勝稍後並發揮親勝學說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稱爲無相唯識派;世親的另一繼承者是陳那,他是後期瑜伽行派的先驅。陳那的後繼者有護法和法稱,護法發展了世親和陳那的唯識學說,法稱發揮了陳那的因明學說。瑜伽行派認爲人所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由人們的認識主體即“識”所變現出來的,提出“萬法唯識”、“叁界唯心”。他們把識分爲叁類八識,而把第八識即阿賴耶識(藏識)看作是現象世界(現行)的根源(種子),個人所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由阿賴耶識所派生的(種子生現行),所以名之爲“所知依”。他們又把一切存在現象分爲“五位百法”。另外還闡揚五種姓說,認爲有一種“無種姓”的人,畢竟不能成佛。

中國百科全書 【6】大乘論(Mahayana-samuparigraha-sastra)

  Shedachenglun

  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論書。簡稱《攝論》。印度無著撰。梵文原本已佚。中國先後有叁種漢譯:即北魏佛陀扇多譯,2卷;陳真谛譯,3卷;唐玄奘譯,3卷。此外,還有藏譯一種。玄奘譯本與藏譯本十分接近。影響大、流行廣的是真谛和玄奘的譯本。

  《攝論》與印度《大乘阿毗達磨經》的關系極爲密切,此經已佚,且未傳入中國。據玄奘的《攝論》譯本稱,此論系解釋此經中的《攝大乘品》的,但佛陀扇多、真谛和藏譯都說《攝論》是解釋全經的。此論比較集中地闡述了瑜伽行派的學說,其中尤以對成立唯識的理由、叁性說以及阿賴耶識等問題,作了比較細致的論述,並強調它和小乘佛教以及其他大乘學派的不同,從而奠定了大乘瑜伽行派的理論基礎。依據真谛譯本,具體內容是:①依止勝相品(內分衆名、相、引證、差別四品),闡述阿賴耶識爲宇宙萬有的本源;②應知勝相品,著重解釋叁性;③應知入勝相品,強調多聞,熏習相續,增植善根,以便悟入勝相;④入因果勝相品,論述六波羅蜜;⑤入因果修差別性相品,論述十種菩薩地,即菩薩修行的十種階位;⑥依戒學勝相品,論述叁種戒;⑦依心學勝相品,論述依心學六種差別;⑧依慧學勝相品,論述無分別智差別及應離五種相;⑨學果寂來勝相品,論述六轉依;⑩智差別勝相品,論述佛的自性、受用、變化叁身。

  《攝論》一出,當時在印度就受到重視。世親、無性先後撰《攝大乘論釋》以發揮《攝論》的思想。中國自真谛譯出此論及世親的《攝大乘論釋》12卷後,研習者日多,傳播益廣。真谛殁後,門下雖分居異地,但仍承其遺教,傳播《攝論》。法泰初講《攝論》于建康(今江蘇南京),門下靖嵩弘揚于彭城(今江蘇徐州)。曹毗專講進于江都(今江蘇揚州)。道尼傳論于九江,入隋,又講學于長安,傳承頗盛。僧宗、慧曠宣講于廬山。影響所及,北方昙遷,亦隨之專研《攝論》。隋文帝于開皇(581~600)間邀昙遷講學于長安,慧遠亦“橫經禀義”,于是研習《攝論》蔚然成風。以後玄奘重譯《攝論》,文字、義理皆趨完備。

  注疏有真谛《攝論義疏》8卷,慧恺《攝論疏》25卷,道基《攝大乘義章》8卷(僅存殘本),昙遷《攝論疏》10卷,辨相《攝論疏》7卷,靈潤《攝論義疏》13卷,法常《攝論義疏》16卷及《攝論略章》4卷,智俨《無性攝論釋疏》4卷,窺基《攝論鈔》10卷,廓法師《攝論疏》11卷,神泰《攝論疏》10卷,毗跋羅《攝論疏》7卷,玄範《攝論疏》7卷等。(高振農)

中國百科全書 【7】大乘起信論(Maha yana-Sraddhotpada-sastra)

  Dacheng  Qixinlun

  佛教論書。相傳古印度馬鳴著。南朝梁真谛譯,1卷;唐實叉難陀重譯,作2卷;以真谛譯本較流行。全書分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和勸修利益分五部分,主要把大乘如來藏思想和唯識說結合爲一;闡明“一心”、“二門”、“叁大”的佛教理論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法。一心,即如來藏心。萬法源出于此,包攝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二門,指心真如門(清淨)和心生滅門(汙染)。心真如門有離言、依言兩種;心生滅門分流轉、還滅二門。叁大,謂體大、相大、用大。“體”即本體,又名真如,于中一切法平等,不增不減;“相”即形相,又名如來藏,具有無量善性功德;“用”即功用,謂由此産生一切善因善果,爲修證菩提妙覺之所由。四信,指相信根本真如和佛、法、僧叁寶。五行,即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五種德行。中心思想爲論證“如來藏”(真如)與世界萬物的關系和勸人信奉大乘佛教。認爲如來藏有生滅心轉,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世界萬有都是“如來藏”的顯現,因而提出“真如緣起”說。勸導人們深信真如佛性和佛、法、僧叁寶,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等,以獲解脫。

  後人對此論頗多存疑。隋《衆經目錄》卷五收入“疑惑部”,謂“《起信論》一卷,人雲真谛譯,勘真谛錄無此論,故入疑”。近代有些學者認爲引書非馬鳴所撰,是中國南北朝時托名之作。但由于此書結構嚴整,文義通順,解行兼重,古今學人盛行傳誦,視爲大乘佛教入門之書。

  在中國,此論傳習頗廣。真谛和他弟子智恺以及隋代昙延、慧遠等都各造疏記。天臺宗智顗、叁論宗吉藏的著述中也曾引用此論。據說玄奘從印度回國後,又將此論譯成梵文傳往印度。入宋以後,流傳更盛,直至近世,佛教各宗無不以此論爲入道的通途而加以傳習。朝鮮現存有元曉、太賢、見澄的注疏多種;日本則有湛睿、圓應、亮典、即中、貫空、昙空、藤井玄珠、村上專精、望月信亨等人的章疏。(梁孝志)

中国百科全书中的【7】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