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法相宗祖庭。位于陝西西安市南郊雁塔村。始建于隋開皇九年(589),初名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爲其母文德皇後追薦冥福,擴建爲大慈恩寺。當時寺院規模巨大,重樓複殿,計有房屋1897間。玄奘奉敕由弘福寺移居慈恩寺爲上座,住翻經院,專務翻譯。慈恩寺譯場,以玄奘爲譯主,下設征文、綴文、證梵、筆受等科。主要從譯人員皆挑選賢明才彥之大德,人數達千余人,是當時最大的國立譯場之一。1931年由太虛法師主持,朱子橋、楊虎城兩將軍合力資助,在寺內設慈恩宗學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多次進行修繕。
寺內大雁塔創于唐永徽叁年(652),爲保存玄奘由印度帶回的佛經而建。初爲仿西域建築形式的磚表土心5層方塔。武周長安(701~704)年間,由武則天及王公施錢,重加營建至10層,後經兵火僅剩7層。五代後唐長興(930~933)年間西京留守安重霸再行修繕。明萬曆叁十二年(1604)又加修飾,留傳至今。塔本名慈恩寺塔,後揣《大唐西域記》所記印度佛教傳說故事而名雁塔。至于稱大雁塔則是爲與後建的薦福寺小雁塔相區別。塔高64米,塔身枋、鬥拱、欄額均爲青磚仿木結構。塔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均有拱門,可憑欄遠眺。塔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楣上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的說法圖,刻有當時的殿堂建築,是研究唐代建築、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資料。塔南門兩側,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叁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叁藏聖教序記》,均爲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暢耀)
Datangdaciensisanzangfashizhuan
《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 亦稱《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叁藏法師傳》、《慈恩傳》等。10卷。唐慧立本、彥悰箋,記玄奘生平事迹。因玄奘長期居住大慈恩寺,時人尊之爲慈恩寺叁藏法師。原5卷,垂拱四年(688)彥悰箋爲10卷。前5卷記玄奘出家及到印度求法經過,大致依據《大唐西域記》;後5卷記回國後譯經情況,敘述受到太宗、高宗的禮遇和社會的尊崇等,尤以所上表啓爲最多。其所記古代西域、印度及唐初以長安爲中心的文化宗教情況,是極爲寶貴的曆史資料。但書中玄奘的生年,沒有明白標出,爲其不足處。此傳古代有回鹘文譯本,現存寫本殘卷,1930年出土于新疆。近現代以來,先後有法語、英語和日語譯本等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