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4本字典中找到 286 條與「涅槃」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中国百科全书】的查詢結果:
中國百科全書 【1】涅槃學派

  中國佛教黨派。亦稱涅槃宗。以研習、弘傳《大般涅槃經》(簡稱《涅槃經》)而得名。其學者稱涅槃師。《涅槃經》的中心教義是“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涅槃師的學說即以闡發這一教義爲宗要,並由此形成關于佛性的種種見解。

  法顯在中印度華氏城寫得《大般涅槃經》初分的梵本。返國後,于東晉義熙十叁年(417)在建康和佛陀跋陀羅共同譯出,題名《大般泥洹經》,凡六卷,世稱“六卷泥洹”。同時,昙無谶于北涼玄始叁年(414),在北涼譯出自己從東印度帶來的《大涅槃經》初分十卷;玄始十年又譯出在于阗尋得的中、後分,共成四十卷十叁品,世稱“大本涅槃”。北涼譯本于南朝宋元嘉(424~453)年間傳到江南,宋文帝令義學名僧慧嚴、慧觀及文學家謝靈運等依“六卷泥洹”增加品目、修改文字,刪訂爲叁十六卷二十五品,世稱“南本涅槃”,而以北涼原譯四十卷本爲“北本涅槃”。

  在大本涅槃還沒有傳到江南以前,“六卷泥洹”先行流布。經中說,除一闡提皆有佛性。彭城道生剖析經旨,判定其意未盡,因而即倡“一闡提皆得成佛”說。後大本涅槃傳至江南,證明其所倡不謬即在廬山精舍講說,是爲南方最初的涅槃。道生又嘗校閱真俗典籍,研思因果理致,著《泥洹義疏》立“善不受報”及“頓悟成佛”義。與他同出鸠摩羅什門正氣慧觀,則主張漸悟。和道生並爲涅槃學派中兩大系。

  道生、慧觀以後,南方出了不少涅槃師,其中屬于道生系統的,宋有寶林、法寶、道猷(又作道攸)、道慈、僧瑾、法瑗,齊有僧宗,梁有法朗等。直接受傳北方之學的涅槃經師,宋有慧靜、法瑤、昙斌、僧鏡、超進,齊有僧鍾、法安,梁有寶亮、法雲、僧遷等。此外,學系不明年涅槃師,宋有僧含、僧莊、昙濟齊有昙纖、道盛、僧慧,梁有智秀、智順、僧旻、法會、智藏、慧皎,陳有慧勇、警韶、寶瓊等。當時《中論》、《十二門論》、《百論》和《成實論》的學者,幾科都兼善涅槃學。寶亮等所撰《大般涅槃經集解》,就是集宋、齊梁間涅槃學說的大成,其中所收的作品、作家,沙爲僧傳所未載,可見其時南方對《涅槃經》研究的盛況。

  在北方,慧嵩、道朗曾列席昙無谶的譯場,筆受《涅槃經》,並分別作義記、義疏,闡發《涅槃經》的玄旨,是爲中國北方最初的涅槃師。此後從北魏中葉到隋初,以涅槃學知名的有慧靜、道憑、昙准、道登、昙度、昙無最、圓通、寶彖、僧妙、道安、昙延、慧藏、慧海等。當時在北地興起的地論學者,大半兼善涅槃學。地論南道系的創始者慧光,曾爲《華嚴經》、《涅槃經》、《維摩經》、《十地經論》、《地持經》等作疏注。慧光的弟子和涅槃學有關系的,有僧範、慧順、道憑、靈詢、法上、道慎等。

  隋代統一中國後,就當時的佛教義學立爲“五衆”(即五個佛學研究集團),而涅槃學居五衆的第一位,並先後以法慈、童真、善胄爲涅槃衆主。入唐以後,直北涅槃師遽爾衰落,不複有以獨講一經名世的涅槃師。

  涅槃師關于涅槃佛性的解釋,有種種不同的見解。叁論學者寺藏所撰《大乘玄論》卷叁將其歸納人11家:①依經說“正因者謂諸衆生,緣因者謂六波羅蜜”,而以“衆生”爲正因佛性;②說佛性者,“不即六法(六法即五陰及假人),不離六法”,以“六法”爲正因佛性;③說“凡有心者必定當得無上菩提”,以“心”爲正因佛性;④說以“冥傳不朽”爲正因佛性,意謂神識有冥傳不朽之性,故說爲正因;⑤說“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以“避苦求樂”爲正因佛性;⑥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以“”真神爲正因佛性;⑦說以“阿梨耶識自性清淨心”爲正因佛性;⑧說是以“當果”(另作“當有”)爲正因佛性,意謂衆生皆當得佛,說爲正因;⑨說以“得佛之理”爲正因佛性,意謂衆生均有得佛之理,故說此理爲正因;⑩說以“真谛”爲正因佛性;(11)說“佛性者名第一義空”,以“第一義空”爲正因佛性。

  中國佛教中的教相判釋,從現存文獻看,可說是創始于早期的涅槃師。慧觀曾就漢末譯出的教典,立二教五時的教判,把釋迦如來一代的教法大別作頓、漸二教,以《華嚴經》爲頓教,以從鹿野苑到鹄林所說諸經爲漸教。更把漸教開作五時,以說叁乘行因得果沒的經爲第一時叁乘別教,以《般若經》爲第二時叁北通教,以維摩、思益等經爲第叁時抑揚教,以《妙法蓮華經》爲第四時同歸教,以《涅槃經》爲第五時常住教(一說慧觀于頓、漸二教外立不定教成爲叁教)。後來僧亮、僧宗都配合“涅槃五味”,來區分如來一代教法。劉虬更綜合各說把如亞代教法大別作頓、漸二教,更于漸教中立五時七階。此外,虎丘山籍師、宗愛法師,雖事迹不詳,然而他們的教判都以《涅槃經》闡明法身常住爲漸教的究竟,可以推定也是涅槃師。(林子青)

中國百科全書 【2】涅槃(Nirvana)

  Niepan

  佛教教義。又譯作泥日、泥洹、涅槃那。意譯爲滅、滅度、寂滅、安樂、無爲、不生、解脫、圓寂。涅槃原意是火的息滅或風的吹散狀態。佛教産生以前就有這個概念;佛教用以作爲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含義多種:息除煩惱業因,滅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滅,而人得度,故稱滅或滅度;衆生流轉生死,皆由煩惱業因,若息滅了煩惱業因,則生死苦果自息,名爲寂滅或解脫;永不再受叁界生死輪回,故名不生;惑無不盡,德無不圓,故又稱圓寂;達到安樂無爲,解脫自在的境界,稱爲涅槃。《大乘起信論》稱:“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佛教大小乘對涅槃有不同的說法。一般分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兩種。一個修行者證得阿羅漢果,這時業報之因已盡,但還有業報身心的存在,故稱有余涅槃;及至身心果報也不存在,稱無余涅槃。據《肇論》介紹:小乘以“灰身滅智,捐形絕慮”爲涅槃,是爲有余涅槃;《中論》等則以“諸法實相”爲涅槃,是爲無余涅槃。大乘還分性淨涅槃和方便淨涅槃兩種。本有的法身,名性淨涅槃,即真如法性,亦稱性德涅槃;假六度緣修,本有法身顯現,名方便淨涅槃,亦稱修得涅槃。法相宗綜合了大小乘涅槃學說立四種涅槃:①自性清淨涅槃。雖有客塵煩惱,而自性清淨,湛如虛空;②有余依涅槃。斷盡煩惱障所顯之真如;③無余依涅槃。出生死苦之真如;④無住處涅槃。斷所知障所顯之真如,此依佛的叁身而說,有法身故不住生死,有應化身故不住涅槃,名爲無住涅槃。大乘佛教認爲涅槃具有常樂我淨四種德性或常、恒、安、清涼、不老、不死、無垢、快樂八種德性。(劉峰)

中國百科全書 【3】大般涅槃經(Mahaparinirvana-sutra)

  Daboniepanjing

  佛教經典。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北涼昙無谶譯。40卷。

  譯本  相傳在昙無谶譯出前,東漢支婁迦谶譯有《梵般泥洹經》2卷,叁國魏安法賢譯有《大般涅槃經》2卷,吳支謙譯有《大般泥洹經》2卷,均早佚。異譯本有東晉法顯與佛陀跋陀羅譯《大般泥洹經》(爲《大般涅槃經》初分異譯)6卷,相當于昙無谶譯本的前10卷。南朝宋慧嚴、慧觀與謝靈運等以昙無谶譯本爲主,並依法顯等譯《大般泥洹經》增加品目,從原本壽命品分出經敘、純陀、哀歎、長壽等4品,由如來性品分出四相、四依、邪正、四谛、四倒、如來性、文字、鳥喻、月喻、菩薩等10品,改爲25品36卷,亦名《大般涅槃經》。世稱此爲“南本涅槃”,而以原昙無谶所譯爲“北本涅槃”。藏譯《大般涅槃經》全譯本是根據漢譯大本的重譯。此外,還有根據梵文譯出的《大般涅槃經》。此經大本和小本的梵文殘篇在日本、中亞等地都有發現,並已刊行。《南本大般涅槃經》還全被譯成英文。關于此經出現的年代,一般認爲是在法顯譯出之前,即3~4世紀之間(另說2~3世紀之間),正當印度笈多王朝興起,佛教受到排斥的時期。産生的地點在今克什米爾地區。

  內容  全經分壽命、金剛身、名字功德、如來性、一切大衆所問、現病、聖行、梵行、嬰兒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師子吼菩薩、迦葉菩薩、憍陳如等13品,主要闡述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淨,一切從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佛教思想。其理論與部派佛教中的大衆部義理頗有契合之處,與《般若經》、《妙法蓮華經》的重要思想也有一致的地方。此經還常常引用《華嚴經》的某些義理,兩者思想相通。經中還引用佛陀所說:“我般涅槃七百歲後,是魔波旬漸當沮壞我之正法”,這反映了笈多王朝複興婆羅門教、排斥佛教的曆史背景。

  影響  此經在印度本土似乎不很流傳,傳入中國後,影響卻甚大。自法顯譯出6卷《泥洹經》後,道生剖析經旨,倡“一闡提人皆得成佛”說,引起舊學守文之徒的激烈反對。昙無谶譯大本涅槃經傳至建康,經中也講到“一闡提”可以成佛,證明道生說的正確,被稱爲“孤明先發”。後道生在廬山大講《涅槃經》,主張頓悟,聽者甚衆,成爲中國最初的涅槃師。其同學慧觀則依《涅槃經》而主張漸悟。從此道生、慧觀並爲涅槃學派中兩大系。此後南北方均陸續出現不少涅槃師,盛行講習,競作注疏。梁武帝蕭衍親講此經,著《涅槃講疏》、《涅槃義疏》等,分贈扶南、百濟,並撰《斷酒肉文》,廣集僧尼于華林殿前,令光宅寺法雲宣講,爲中國僧尼素食之先河。由于此經提到半字、滿字,以牛乳五味等比喻佛說法的深淺、先後,遂有教相判釋之說出。首先慧觀立二教(頓教、漸教)五時(叁乘別教、叁乘通教、抑揚教、同歸教、常住教),以《涅槃經》爲最完善的經教。道生則主張佛所說法不出四種法輪(善淨法輪、方便法輪、真實法輪、無余法輪),也把《涅槃經》看成是佛說的最高階段。後僧亮、僧衆等也都配合《涅槃經》五味,以區分如來一代教法。隋智顗也以此經義,立五時教(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和天臺四教(藏、通、別、圓),以《涅槃經》爲“第五時教”和“圓教”。由于各家教判提高了《涅槃經》的地位,講習此經之風盛極一時。

  注疏  現存的有印度世親著、北魏達磨菩提譯《涅槃論》1卷;陳真谛譯《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1卷;梁寶亮等撰《大般涅槃經集解》71卷;隋慧遠撰《涅槃經義記》10卷,吉藏撰《涅槃經遊意》1卷,灌頂撰《涅槃經玄義》2卷、《涅槃經疏》33卷;唐法寶撰《涅槃經略疏》15卷,道暹《大涅槃經玄義文句》2卷、《大涅槃經疏私記》9卷,行滿《涅槃經疏私記》12卷;宋智圓《涅槃經治定疏科》10卷、《涅槃玄義發源機要》4卷、《涅槃經疏叁德指歸》20卷;清淨挺撰《涅槃經末後句》1卷;新羅元曉撰《涅槃經宗要》1卷等。(田光烈)

中国百科全书中的【3】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