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觉囊派的学说。12世纪时,时该派始祖裕摩不动金刚创立。14世纪,其九传弟子笃补巴慧幢著《山法了义海论》,依《第四结集》、《摄义》、《科制》、《宝性论释》及《现观庄严经论释》等书阐发他空见之精义。据《山法了义海论》的见解,一切法空性胜义谛是常、恒、不变的,在阿赖耶识中有识、智二分,此属智分,也就是胜义法尔(法自身)的三宝和遍住一切动静世界中的界智无别的天众。它与如来藏、本性住种姓及续部所说的百部尊等同义。它住于因果无别之相续中,具有法身三位。它在同住中虽然常住,但于识上不能显现,故在因位当依六瑜伽次第修行,至果位则现证法身。至于世俗诸分则是自空、断空、灭空、独空,即本来无有,求解脱者皆应弃舍。此说与汉地6~7世纪间地论学派相州南北二道争论中的现常派观点相似;但因其主张胜义谛为“他空”与月称的观点相对立,故受到新派学者的抵制,并严禁门徒保持此说之论籍。(郭元兴)
Kong
佛教教义。音译舜若。佛教用来表述“非有”、“非存在”的一个基本概念。佛教各时期、各派别对空的解释不一。在原始佛教中,空只是整个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普通概念。部派佛教时期,这一概念成为当时争论的重点之一。大乘佛教时期,尤其是般若经系统的大乘思想则进而以空为其理论基础。从所否定的对象来说,空可分“我空”、“法空”两种。我空,即认为一切有情都是由各个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断流转生灭,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体——我,这是小乘佛教的观点;法空,则认为一切事物都依赖于一定的因缘或条件才能存在,本身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但法空并非虚无,它是一种不可描述的实在,称为“妙有”,这主要是大乘中观派阐明的观点。从论证的方式来说,空可分“分析空”、“当体空”两种。分析空即从统一之可分解为若干部分或因素上,从事物的生灭变化上,说明事物的不实在和不自在,这主要是小乘所采用的方法;当体空则认为一切事物无须分解,只要用空的理法去观察,就可以明白它本身就是空的,这主要是大乘所采用的方法。从是否终极真理来说,大乘又把空分成“但空”、“不但空”两种。把空当作绝对的虚无,认识不到它实际是有的一种存在形式,即一种妙有,就是但空,也叫“恶趣空”;反之,如能认识到事物不但有空的一面,还有不空的一面,认识到空不遣有,有不离空,空中摄有,有内存空,这就是不但空,也叫中道。从上述几种对空的基本解释出发,佛教各派还推衍出三空、四空、六空、七空、十空、十一空、十二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十九空、二十空等。其中以《大品般若》、《大智度论》所说的十八空影响较大。(方广錩)
Konghai
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俗姓佐伯,幼名真鱼。赞岐国(今香川县)人。15岁学《论语》、《孝经》等。后游京都,入大学明经科,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尤好佛教。偶读《虚空藏求闻持法》,信佛而作居士。795年于奈良东大寺受具足戒。804年与最澄等随遣唐使入唐求法,到长安初住西是寺。遍访各地高僧,从醴泉寺般若与牟尼室利学《华严经》等,又随昙贞学悉昙梵语。翌年于青龙寺东塔院从惠果受胎藏界和金刚界昙荼罗法,并受传法阿阇黎的灌顶,自号“遍照金刚”。惠果寂后,奉唐宪宗命撰写碑文。806年携带佛典经疏、法物等回国,撰《请来目录》。初住京都高雄山寺,从事传法灌顶。816年于纪伊(今和歌山县)开创高野山,号金刚峰寺。823年诏赐京都东寺为密教永久根本道场。“东密”名称即由此而来。曾兼任东大寺别当,统辖一寺僧职,补大僧正位。921年醍醐天皇赐谥弘未能大师。著有《说谎显密二教论》、《秘藏宝钥》、《十住心论》、《付法传》、《即身成佛义》等。著名文学作品《文镜秘府论》,近年在中国出版。全部著作近年辑为《弘法大师全集》。
其故乡四国香川县等四县政府近年与中国西安市政府协议,于青龙寺故址建立“空海大师纪念碑”,以纪念他的留学事迹。日本真言宗各派也重建了东塔院。(林子青)
Yuankong
日本佛教净土宗创始人。俗姓漆间,幼名势至丸,号法然。美作国(今冈山县)人。岁投菩提寺观觉出家,学沙弥法。13岁登比睿山师事源光,后从皇圆受戒,习天台教义。1151年投黑谷慈眼房睿空之室,学圆顿戒和密宗教义,读源信的《往生要集》,传承佛立三昧法门。1175年读唐善导《观经四帖疏》的《散善义》后,专志于念佛法门,开创“一向专修宗”。1186年,睿山座主显真集各宗硕学名僧于大原(大今京都一带)胜林院,与源空辩论净土法义。此即有名的“大原问答”,记录成书名《大原谈义》。后于奈良东大寺讲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并为天皇、皇后授戒。1198年应关白藤原兼实之请,口述《选择本愿念佛集》由安乐笔录,以定净土宗要。其时,他倡的称名念佛净土法门日益盛行,引起南都北岭各宗的反对;又因受弟子安乐收容宫女出家一事所牵连,而被流配。获赦后,于摄津(今兵库、大孤一带)胜尾寺,继续弘布净土宗。卒后,历代天皇先后赐谥圆光大师、东渐大师、慧成大师、弘觉大师、慈教大师等。一般称为法然上人。主要著作有《选择本愿念佛集》、《无量寿经释》、《观无量寿经释》、《往生要集诠要》、《往生要集料简》、《类聚净土五祖传》等。1955年编有《昭和新修法然上人全集》1册,1975年又出版《宁本法然上人全集》9卷。(林子青)
bukong
唐代僧人。密宗祖师之一。全称不空金刚。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14岁在阇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随金刚智来华。唐开元八年(720)至洛阳。一说西域人,幼随舅父到内地,10岁游武威、太原,15岁遇金刚智。开元十二年在洛阳广福寺受比丘戒,此后学习汉、梵经论,并随金刚智译经。金刚智卒后,奉遗命至天竺龙智处秉受密法。初至南海(广州)为探访使刘巨邻留请传法。开元二十九年(一说天宝二年),奉诏赍送国书,率弟子等37人人普贤阿阇黎重受灌顶,学习密法3年。后又周游印度,于唐天宝五载(746)返长安。携回梵本经100部,计1200卷,以及师子国王尸罗迷伽的国书、大般若经夹和方物。天宝十五载奉诏住长安大兴善寺开坛灌顶。安禄山攻陷长安后,他秘密派人与肃宗通报消息。至德二载(757)唐室还都后,备受肃宗礼遇。乾元元年(758)肃宗敕命将长安、洛阳诸寺及各县寺舍、村坊凡旧日玄奘、义净、菩提流支、善无畏、宝胜等携来的梵夹全部集中大兴善寺,交不空翻译。所译显密教典共110部,143卷。卒后,代宗敕赠“司空”,谥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上。受法弟子数以万计,受比丘戒弟子也有2000人。著名的有含光、惠超(新罗人)、惠果、惠朗、元皎和觉超,号称六哲。惠果后传法于日僧空海,空海归国后创真言宗,后世称为东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