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三藏法数】的查询结果:
三藏法数 【1】

  [出翻译名义]  七佛者。谓过去庄严劫中三佛。现在贤劫中四佛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庄严劫者。谓此劫中多所庄严也。贤劫者。谓此劫中多贤人也。)一毗婆尸佛梵语毗婆尸。华言有四。以其如月圆智满。则云遍见。魄尽惑亡。则云净观。既圆且净。则云胜观胜见。是为七佛之首也。二尸弃佛梵语尸弃。华言火。又云持髺。谓无分别智。最为尊上。处于心顶也。过毗婆尸佛三十劫后而成正觉。(无分别智者。即根本智。谓为众智之本也。)二毗舍浮佛梵语毗舍浮。华言遍一切自在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 【2】

  [出涅槃经]  一常身如来常住解脱之身。众德悉德悉备。万行俱圆。先百千万亿劫而不见其生。后百千万亿劫而不见其灭。是名常身也。二无常身如来方便。为欲度脱一切众生。示现生死之身。出家修道。成佛说法。入于涅槃。是名无常身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 【3】

  [出涅槃经]  一生身者。谓从父母所生。即佛应化之身也。二法身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 【4】

  [出涅槃经]  一法性身法性即法身也。谓此法性之身。遍满十方。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能度十方法身菩萨。是名法性身。二生死身谓佛以方便力。现生现灭。示初出家乃至成佛得道。一切恶法尽断。一切善法悉皆成就。次第说法。度诸众生。是名生死身。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 【5】三密

  [出大智度论]  密即秘密。谓如来身口意三业。或现通。或说法。或思惟。皆非诸菩萨等之所思议。故名三密。一身密谓如来处大会中。众见佛身或黄金色。或白银色。或杂宝色。或长丈六。或长一里十里。乃至现大神变。皆不可思议。故名身密。二语密语密即口密也。谓佛说法之时。或一里外闻佛音声。或十里或百千万里外闻佛音声。又一会中。或闻说布施。或闻说持戒等。各各随心所闻。皆不可思议。故名语密。三意密谓佛常处寂定。凡所思惟观察。皆不可思议。故名意密。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 【6】三语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随自意语谓佛随顺自意。说自所证一实等法。故名随自意语。二随他意语谓佛一向随顺他机之意。说于方便之法。导引众生。故名随他意语。三随自他意语谓佛为众生说法。半随自证之意。半随他机之意。名随自他意语。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 【7】四德

  [出涅槃经]  四德者。如来所证常乐我净之德也。谓如来心体本空。应用无染。离凡夫二乘菩萨偏邪之颠倒。故称为德。(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一常德常者不迁不变之谓也。性体虚融。湛然常住。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故名常德。(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二乐德乐者安隐寂灭之谓也。离生死逼迫之苦。证涅槃寂灭之乐。故名乐德。(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三我德我者自地无碍之谓也。然有妄我真我。若外道凡夫。于五阴身强立主宰。执之为我。乃是妄我。若佛所具八自在称为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 【8】五姓

  [出释氏要览]  西域记云。姓所以系统百世。使不别也。佛祖统纪云。世人皆知如来为刹帝利之王种。而不知瞿昙释迦。前后立姓之由。瞿昙之义有四。或云纯淑。或云地最胜。此从本德而称也。或云甘蔗。或云日种。此就本缘而言也。释迦之义有三。据德立号。则曰能仁。依处称名。则曰舍夷真林。然释迦立姓之由。虽因甘蔗王之四子。而实出自瞿昙也。瞿昙释迦。称虽有异。姓即是一。或加日种甘蔗舍夷。列为五姓。则本末相分。源流一致。是知舍夷释迦二姓。出自甘蔗。甘蔗出自瞿昙。其实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 【9】六即

  [出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六即佛者。约事故明六。约理故明即。即者。其体不二。名之为即。然明此六即者。或显法门高深。或明修行次第。若论六者。位次高下有序。则修行之人不生上慢。若论即者。理体初后皆是。则修行之人不生退屈。以理言之。即处常六。六处常即。盖由事理不二故也。一理即佛谓众生本具佛性之理。与诸如来无二无别。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为理即佛。二名字即佛谓或从知识处闻。或从经卷中见。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于名字中通达解了一切诸法皆是佛法。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 【10】

  [出宗镜录]  一自性身谓诸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是名自性身。二受用身受用身有二种。一者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所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也。二者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令彼受用大乘法乐也。(十地者。观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三变化身谓诸如来。以不思议神力。变现无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 【11】

  [出华严经疏]  一法性土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现外诸器界。则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也。(器界者。世界如器故也。)二受用土受用土者。即报身如来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一者若以相应净识。所修自利行满。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是名自受用土。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满。随十地菩萨所宜。变成净土。或大或小。或胜或劣等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 【12】

  [出华严孔目]  谓真性平等。犹如虚空。于诸凡圣。无所限碍。故名佛性一自性住佛性谓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即是一切众生本有佛性。是名自性住佛性。二引出佛性谓一切众生。佛性虽具。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性。是名引出佛性。三至得果佛性谓修因满足。则本有佛性。于证得果位之时。了了显发。是名至得果佛性。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 【13】

  [出华严经疏]  一外子谓诸凡夫未曾入道。未能绍继佛种。是名外子。二庶子谓声闻缘觉。但禀小乘之教。生于法身。不从如来大法生故。是名庶子。三真子谓大乘菩萨。禀受如来大法。生于法身。是名真子。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 【14】十种

  [出华严经]  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一成正觉佛谓佛于菩提树下降伏诸魔。朗然大悟。证无上果。是名成正觉佛。(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之菩提树者。以佛于此树下成道而得名也。)二愿佛谓佛从兜率下生人间。说法度生。酬宿因愿。是名愿佛。(梵语兜率。华言知足。)三业报佛谓佛修万行清净业因。感相好庄严果报。是名业报佛。四住持佛谓佛真身及于舍利。住持世间。永久不坏。是名住持佛。(梵语舍利。华言骨身。)五涅槃佛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佛应身。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 【15】二种

  [出华严经疏]  一证境谓真如法性之理。是诸佛所证之境界。离念绝相。皆悉真如。是名证境。二化境谓十方国土。皆是如来所化境界。是名化境。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 【16】化身三

  [出观佛三昧海经]  一大化身千丈大化身千丈者。谓如来为应十地已前等诸菩萨演说妙法。令其进修。向于佛果。故化现千丈之身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二小化身丈六小化身丈六者。谓如来为应二乘凡夫之人。说于四谛等法。令其舍妄归真而得开悟。故化现丈六之身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道谛也。)三随类不定随类不定者。谓如来誓愿弘深。慈悲普覆。随诸种类。有感即应。或现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 【17】具九恼

  [出大智度论并兴起行经]  如来已离一切障碍。成就无量诸胜功德。岂有如是种种业报之宝。盖亦善巧方便。令诸众生知造善恶业因。必有苦乐果报。故说此九种恼事也。一六年苦行佛言。往昔波罗柰城边。有婆罗门子。名火鬘。复有瓦师之子。名护喜。二子少小心相敬念。护喜谓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火鬘答曰。何用见此髡道人。如是至三。后日护喜复曰。可共暂见。答曰。何用见此髡头道人。何有佛道。于是护喜捉火鬘头曰。为汝共见如来。火鬘惊怖。心念此非小缘。必有好事耳。即曰。今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 【18】三不能

  [出景德传灯录]  一不能免定业不能免定业者。谓佛能空一切相。断一切众生之恶。而不能自免定业也。(定业者。决定之业。即木枪马麦等报是也。)二不能度无缘不能度无缘者。谓佛能化导一切众生。而不能度无缘之人也。三不能尽生界不能尽生界者。谓佛能度世间一切众生。而不能令众生界尽也。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中的【18】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