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7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條與「」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法界次第初门】的查詢結果:
法界次第初門 【1】

  一初禅  二二禅  叁叁禅  四四禅

今次諸戒品而辨四禅者。上所明戒相。雖複粗細有殊。終是同防欲界身口外惡。既未除細亂。豈能超出欲界之境。若自屍羅皎潔。志在禅門。專修五法(五法在下別出科目)則色界清淨四大自現身中緣。是以次第獲得根本四禅種種勝妙支林功德爾乃因超欲網果居色界。通名禅者。禅是西土之音。此翻棄惡。能棄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故雲棄惡。或翻功德叢林。或翻思惟修。今不具釋。而言根本者。以無量心背舍勝處一切處神通變化及無漏觀慧等種種諸禅叁昧。悉從四禅中出。故稱根本

初禅有五支  一覺支  二觀支  叁喜支  四樂支  五一心支

一覺支  初心在緣名爲覺。行者依未到地。發初禅色界清淨色法。觸欲界身根。心大驚悟。爾時即生身識覺。此色觸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覺支

二觀支  細心分別名爲觀。行者既證初禅功德。即以細心。分別此禅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無諸蓋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觀支

叁喜支  欣慶之心名爲喜。行者初發禅時。乃有喜生。但分別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觀心分別。所舍欲界之樂甚少。今獲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則歡喜無量。故名喜支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爲樂。行者發初禅時。乃即有樂。但分別喜動踴心息。則恬然靜慮。受于樂觸怡悅之安快。故名樂支

五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故名曰一心。行者初證禅時。乃即著定。而心猶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之散。若受喜樂心。自然與定法一。故名一心支

二禅有四支  一內淨支  二喜支  叁樂支  四一心支

一內淨支  心無觀覺之渾濁。故名內淨。行者欲離初禅時。種種诃責覺觀。覺觀既滅則心內靜。心與靜色法相應。豁爾明淨。故名內淨支也

二喜支  欣慶之心名之爲喜。行者初得內淨時。即與喜俱發。而喜心未成。次心自慶。得免覺觀之患。獲得勝定內淨之喜。歡喜無量。故名爲喜支

叁樂支  怡悅之心名之爲樂。行者喜踴之情既息則恬然靜慮。受于內淨喜中之悅樂。故名爲樂支也

四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謂之一心。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停不動。故名爲一心支

叁禅有五支  一舍支  二念支  叁慧支  四樂支  五一心支

一舍支  離喜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欲離二禅時。種種因緣。诃責于喜。喜既滅謝。叁禅即發。若證叁禅之樂。則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爲舍。亦名叁禅。樂初生時。是樂叁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則禅壞。故須行舍

二念支  念名愛念。行者既發叁禅之樂。樂從內起。應須愛念。將息則樂得增長。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愛念將養。故名念支

叁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行者既發叁禅之樂。此樂微妙。難得增長遍身。若非善巧之解慧。則不能方便長養此樂得遍身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之爲樂。行者發叁禅樂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將護此樂。樂既無過則增長遍身怡悅受樂安快叁禅之樂。叁禅爲最樂。若離叁禅。余地更無遍身之樂也

五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名曰一心。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法一。澄渟不動。名一心支

四禅四支  一不苦不樂支  二舍支  叁念支  四一心支

一不苦不樂支  中庸之心。不苦不樂。行者欲離叁禅時。種種因緣。诃責于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舍俱發。故內心湛然。不苦不樂也

二舍支  離樂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動真定。則舍叁禅難舍之樂。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雲。證四禅不動定時。不應取定起動念心。若心行舍。則無動念之乖也

叁念清淨支  念者愛念也。行者既得四禅真定。當念下地之過。念自功德。方便將養令不退失。進入勝品。故名爲念。亦雲是四禅中有不動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名一心支。行者既得四禅舍俱之定。舍念將息。則心無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淨木無波湛然而照萬像皆現。何故此四禅中。獨名不動定也。初禅覺觀動。二禅喜所動。叁禅樂所動。是四禅中先離憂喜。今複除苦樂。故名真定也。叁界勝定。無複過此若叁乘行人。善巧照了分明。則因此定發真無漏。有漏外道無慧方便。入此定時。不壞身色。直滅其心。入無想定。謂爲涅槃。是爲邪倒。非涅槃也。從初禅至四禅。有十八法。皆名支者支派也。從四禅中分派。出十八功德。故名支也 - 隋·智顗 撰

法界次第初門 【2】通明

初禅  二禅  叁禅  四禅  虛空處  識處  少處  非有想非無想處  滅受想定

次十六特勝。而辨通明禅。此禅豎深橫細。定觀精巧。過于特勝。故次後辨之。而不次九想背舍後辨者。此禅雖是實觀深細。而未具無漏得解。廣大對治之用。于破煩惱義劣。故不次背舍等安之。亦以非其氣類。今次十六之後。正應從容得所也。言通明者。辨此禅相。具出大集經中。但經不別出名目。而北國諸禅師。坐證此法者。欲以教人。必須標名傳世若用根本禅說。雖定名一往相似。而行相迥異。還用此名。說者行人便作常解。則大乖其妙。若安十六特勝觀法。雖小相似。而名目都不相關。若對背舍勝處等。名之與觀。條然並異。既進退並不同余禅。豈可用余禅名說。故別爲立自名。名曰通明。所言通明者。修此禅時。必須叁事通觀。故雲通明。亦以能發六通叁明。故雲通明。但此禅境界繁多。非可傳述。今止列大集經中所出科目示知有此一法門異常所傳禅也

初禅六支  大集經雲。言初禅者。亦名爲具。亦名爲離。離者謂離五蓋。具者謂具足五支。言五支者。覺觀喜樂安定。一覺支者。雲何名覺。如心覺大覺。思惟大思惟。觀于心性。是名覺。雲何名觀。心行大行。遍行隨喜。是名爲觀。雲何名喜。如真實知大知小。心動其心。是名爲喜。雲何名爲樂。行于此法。心悅受于樂觸。是名爲樂。雲何名爲安。謂心安身安。受于樂觸。是名爲安。雲何名爲定。謂若心住大住不亂。于緣不謬。無有顛倒。是名爲住

二禅叁支  大集經雲。言二禅者。亦名爲離。亦名爲具。離者同離五蓋。具者具足叁支。謂喜安定也

叁禅五支  大集經雲。言叁禅者。亦名爲離。亦名爲具。離者謂離五蓋。具者具足五支。謂念舍慧安定

四禅四支  大集經雲。言四禅者。亦名爲離。亦名爲具。離者同離五蓋。具者具足四支。謂念舍不苦不樂定

空處定  大集經雲。若有比丘。觀身厭患。遠離身相。一切身觸喜觸樂觸。分別色相。遠離色陰。觀無量空處。是名比丘得空處定也

識處定  大集經雲。若有比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觀。心意識自知此身不受叁受。以得遠離是叁種受。是名比丘得識處定

少處定  大集經雲。若有比丘。觀叁世空。知一切行。亦生亦滅。空處識處。亦生亦滅。作是觀已。次第觀識。我今此識亦識非識。若非識者。名寂靜我。雲何求斷此識。是名得少處定

非想定  大集經雲。若有比丘。有非想心。作是思惟。我今此想。是苦是漏。是瘡是癰。是不寂靜。若我能斷如是非想及非非想。是名寂靜。若有比丘。能斷如是想非非想者。是名獲得無想解脫門。何以故。法行比丘。作是思惟。若有受想。若有識想。若有觸想。若有空想。若有識想。若非想非非想等。皆名粗想。我今若修無想。無想叁昧。則能永斷如是等想。是故見于非想非非想爲寂靜。如是見已。入非非想定。已不愛不著。破無明。彼無明已。名獲阿羅漢果。前叁種定。二道所斷。後第四定。終不可以世俗道斷。凡夫于非想處。雖離粗煩惱。而亦有十種細法。以其無粗煩惱故一切凡夫。謂是涅槃。凡夫者。外道郁頭藍弗是也

滅盡定  大集經雲。憍陳如。若有比丘。修習聖道。厭離四禅四空處觀。滅莊嚴之道。而入滅盡定也

今此所述。通明禅支。並出大集經文。是中未有一句私解。讀者自具尋思 - 隋·智顗 撰

法界次第初門 【3】九種大

一自性禅  二一切禅  叁難禅  四一切門禅  五善人禅  六一切行禅  七除煩惱禅  八此世他世禅  九清淨淨禅

次四依而辯九種禅者。菩薩既得正依憑處。則能進修深廣之大行也。至論深廣之內行。莫若禅定。故大智度論雲。禅最大如王。言禅則一切皆攝。所謂若諸菩薩成道。起轉法輪入涅槃。所有勝妙功德。悉在禅中。今明別觀。菩薩成道。起轉法輪入涅槃。勝妙功德。思惟修法。並在九種禅中。故次四依而辯也。此九種禅。纓絡經中。雖有其意。而不列名。解釋彌勒菩薩造地持處。明六波羅蜜。方乃辯出九種相。並是菩薩不共之禅。從自性禅乃至清淨。不與二乘人共。今爲明菩薩不共次第。深廣內行。思惟修法。于六波羅蜜中。的別出此九種大禅。此九通名禅者。翻釋名同前。是則名同。而法相有別

一自性禅  雲何名自性禅。于菩薩藏聞思前。行世間出世間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觀分。或此二同類。或俱分。是自性禅

二一切禅  雲何名菩薩一切禅。略說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又隨其所應。各有叁種。一者現法樂住禅。二者出生叁昧功德禅。叁者利益衆生禅。菩薩禅定。離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滅。自舉心息。舍離味著及一切想。是名現法樂住禅。菩薩禅定。出生種種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十力種性。所攝叁昧。彼諸叁昧。一切聲聞。辟支佛。不知其名。況複能知。起及所出生二乘解脫除。入一切無礙慧無诤願智。勝妙功德。是名菩薩出生叁昧功德禅。利益衆生禅者。十一種如前釋。菩薩依布施衆生。所作以義饒益。皆與同事。爲除衆苦。知所應說。知恩報恩。護諸恐怖。諸難憂苦。能爲開解。資生不具。給施所須。如法畜衆。善能隨順。見實功德。歡喜贊歎。等心折伏。神力恐怖。或令歡喜。是名略說一切禅。無余無上

叁難禅  雲何菩薩難禅。略說叁種。菩薩久習勝妙禅定。于諸叁昧。心得自在。哀愍衆生。欲令成熟。舍第一禅樂而生欲界。是名菩薩第一難禅。菩薩依禅。出生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深叁昧。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上。是名第二難禅。菩薩依禅。得無上菩提。是名第叁難禅也

四一切門禅  雲何菩薩一切門禅。略說四種。一者有覺有觀俱禅。二者喜俱禅。叁者樂俱禅。四者舍俱禅

五善人禅  雲何菩薩善人禅。略說五種。一者不味著。二者慈心俱。叁者悲心俱。四者喜心俱。五者舍心俱

六一切行禅  雲何菩薩一切行禅。謂六種七種。略說十叁種。善禅。無記化化禅。止分觀分自他利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緣義緣止相緣舉相緣舍相緣現法樂住第一義禅。是十叁種菩薩一切行禅也

七除惱禅  雲何菩薩除惱禅。略說八種。一者菩薩入定。除諸苦患毒害霜雹熱病鬼。是名咒術所依禅。二者菩薩入定。能除四大所起衆病。是名除病禅。叁者菩薩入定。興致甘雨。能消災旱。救諸饑馑。是名雲雨禅。四者菩薩入定。濟諸恐難。一切水陸。人非人怖。是名等度禅。五者菩薩入定。能以飲食。饒益曠野饑渴衆生。是名饒益禅。六者菩薩入定。能以財物。調伏衆生。是名調伏禅。七者菩薩入定。覺諸迷醉迷十方者等開覺之。是名開覺禅。八者菩薩入定。衆生所作。悉令成就是名等作禅

八此世他世樂禅  略說九種。一者神足變現調伏衆生禅。二者隨說調伏衆生禅。叁者教誡變現調伏衆生禅。四者爲惡衆生示惡趣禅。五者失辯衆生以辯饒益禅。六者失念衆生以念饒益禅。七者造不顛倒。論微妙贊頌摩得勒伽。爲令正法久住世禅。八者世間技術義。饒益攝取衆生。所謂書數算計。資生方便法。如是等種種衆具禅。九者暫息惡趣放光。明禅

九清淨淨禅  雲何菩薩清淨淨禅。略說十種。一者世間清淨淨。不味不染汙禅。二者出世間清淨淨禅。叁者方便清淨淨禅。四者得根本清淨淨禅。五者得根本上勝進清淨淨禅。六者住起力清淨淨禅。七者舍複入力清淨淨禅。八者神通所作力清淨淨禅。九者離一切見清淨淨禅。十者煩惱智障斷清淨淨禅。如是菩薩無量禅。得大菩提果菩薩依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得當得

是中所明九種禅。從始至終。並是出地持處彌勒菩薩之所說。未有一句私言。讀者自思取其意也 - 隋·智顗 撰

法界次第初门中的【3】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