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93 条与“外道”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10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132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外道 内外道 三外道 时外道 识外道 外道禅 外外道 本际外道 遍出外道 餔多外道 不修外道 出家外道 断见外道 筏蹉外道 梵天外道 赴火外道 记论外道 寂默外道 空华外道 空见外道 口力外道 苦行外道 离系外道 六师外道 髅鬘外道 露形外道 论力外道 裸形外道 冥初外道 牛狗外道 三种外道 色空外道 神我外道 胜密外道 十三外道 时论外道 时散外道 事火外道 寿者外道 数论外道 顺世外道 宿作外道 天魔外道 投渊外道 涂灰外道 外道梵天 外道居处 外道六师 外道三宝 外道四见 外道四论 外道四执 外道四宗 外道问佛 外道五种 外道仙人 外道相善 无惭外道 无因外道 先尼外道 小乘外道 邪魔外道 邪因外道 鸺鹠外道 哑羊外道 一识外道 一因外道 雨众外道 竹杖外道 自饿外道 自然外道 自坐外道 阿赖耶外道 二十种外道 附佛法外道 六苦行外道 曼荼罗外道 摩纳婆外道 摩奴阇外道 内外道四执 尼干子外道 三十种外道 声生者外道 声显者外道 兽主外道派 外道十六宗 外道十一宗 外道之梵天 无因果外道 自在天外道 大自在天外道 佛伏苦行外道 九十六种外道 九十五种外道 六种苦行外道 外道弟子三种 外道略说法要 外道七种无常 内道与外道差别 外道不断我语取 外道法是颠倒说 外道小乘涅槃论 外道小乘四宗论 一切智六师外道 德慧菩萨伏外道处 二十五种外道冥谛 破外道小乘四宗论 释外道小乘涅槃论 四种不死矫乱外道 外道计九执生世间 外道所执总有四种 二十种小乘外道涅槃 色无色天计涅槃外道 舍利子与外道论议处 外道处总有三种衰损 外道杀淫女以谤佛处 外道说法与如来说法 外道有二种杂染根本 诸外道见违诤所生众苦 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外道于无我法性难入难了 内法大师与外道师不同品类 外道恶说法律中有七种过失 外道论中决定无有众苦边际 诸外道辈略有五种愚夫之相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内法弟子与外道弟子不同品类 俱利伽罗大龙胜外道伏陀罗尼经 菩萨所修无量与外道二乘有共不共 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 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盘论 ▲ 收起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63】外道小乘四宗论

  (书名)具名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一卷,后魏菩提流支译。破外道小乘所执一异等之四见。

佛学大词典 【164】一切智六师外道

  乃三种六师外道之一。指见邪理,发邪智,而辩才无碍之外道。摩诃止观卷十上(大四六·一三二下):“各于所计生一种见,解心明利,将此见智通一切法,故名一切智外道。”[百论疏卷上之中、四教义卷二]

法相辞典 【165】德慧菩萨伏外道

四域记八卷十一页云:山东岗有窣堵波,在昔如来伫观摩揭陀国所履之处也。山西北三十余里山阿,有伽蓝,负岭崇基,疏崖峙阁。僧徒五十余人,幷习大乘法教。瞿那末底(唐言德慧)菩萨伏外道之处。
初此山中有外道摩沓婆者,祖僧佉之法而习道焉。学穷内外,言极空有。名高前烈,德重当时。君王尊敬,谓之国宝。臣庶宗仰,咸曰家师。邻国学人,承风仰德。俦之先进,诚博达也。食邑二城,环居封建。时南印度德慧菩萨,幼而敏达,早擅清徽。学通三藏,理穷四谛。闻摩沓婆,论极幽微。有怀挫锐,命一门人,裁书谓曰:敬问摩沓婆,善安乐也。宜忘劳弊。精习旧学,三年之后,摧汝嘉声。如是第二第三年中,每发使报。及将发迹,重裁书曰:年期已极,学业何如。吾今至矣。汝宜知之。摩沓婆甚怀惶惧。诫诸门人及以邑户,自今之后,不得居止沙门异道。递相宣告,勿有犯违。时德慧菩萨,杖锡而来,至摩沓婆邑。邑人守约,莫有相舍。彼婆罗门更詈之曰:断发殊服,何异人乎。宜时速去,勿此止也。德慧菩萨,欲摧异道,冀宿其邑。因以慈心卑词  谢曰:尔曹,世谛之净行,我、又胜义谛之净行。净行既同;何为见拒。婆罗门因不与言,但事驱逐。逐出邑外,入大林中。林中猛兽,群行为暴。有净信者,恐为兽害。乃束蕴持仗,谓菩萨曰:南印度有德慧菩萨者,远传声闻,欲来论义。故此邑主,惧坠嘉声,重垂严制,勿止沙门。恐为物害,故来相援。行矣自安,勿有他虑。德慧曰:良告净信,德慧者我是也。净信闻已;更深恭敬。谓德慧曰:诚如所告,宜可速行。卽出深林,止息空泽。净信纵火持弓,周旋左右。夜分已尽,谓德慧曰:可以行矣。恐人知闻,来相图害。德慧谢曰:不敢忘德。于是遂行。至王宫谓门者曰:今有沙门,自远而至。愿王垂许与摩沓婆论。王闻惊曰:此妄人耳。卽命使臣往摩沓婆所,宣王旨曰:有异沙门,来求谈论。今已莹洒论场,宣告远近。伫望来仪,愿垂降趾。摩沓婆问王使曰:岂非南印度德慧论师乎?曰:然。摩沓婆闻,心甚不悦。事难辞免,遂至论场。国王大臣,士庶豪族,咸皆集会,欲听高谈。德慧先立宗义,洎乎景落。摩沓婆辞以年衰,智昏捷对。请归静思,方酬来难。每事言归,及旦升座,竟无异论。至第六日,欧血而死。其将终也,顾命妻曰:尔有高才,无忘所耻。摩沓婆死,匿不发丧。更服鲜绮,来至论会。众咸喧哗;更相谓曰;摩沓婆自负才高,耻对德慧;故遣妇来。优劣明矣。德慧菩萨谓其妻曰:能制汝者,我已制之。摩沓婆妻知难而退。王曰:何言之密?彼便默然。德慧曰:惜哉摩沓婆死矣。其妻欲来与我论耳。王曰:何以知之?愿垂指告。德慧曰:其妻之来也,面有死丧之色;言含哀怨之声。以故知之。摩沓婆死矣。能制汝者,谓其夫也。王命使往观,果如所议。王乃谢曰:佛法玄妙,英贤继轨。无为守道,含识沾化。依先国典,褒德有常。德慧曰:苟以愚昧,体道居贞。存止足,论齐物。将弘汲引,先摧傲慢。方便摄化,今其时矣。惟愿大王,以摩沓婆邑户子孙千代,常充僧伽蓝人;则垂诫来叶,流美无穷。惟彼净信,见匡护者,福延于世;食用同僧。以劝清信,以褒厚德。于是建此伽蓝,式旌胜迹。初摩沓婆论败之后,十数净行,逃难邻国。告诸外道耻辱之事,招募英俊,来雪前耻。王既尊敬德慧;躬往请曰:今诸外道,不自量力。结党连群,敢声论鼓。惟愿大师,摧诸异道。德慧曰:宜集论者。于是外道学人,欣然相慰。我曹今日,胜其必矣。时诸外道,阐扬义理。德慧菩萨曰:今诸外道,逃难远游;如王先制,皆是贱人,我今如何与彼对论。德慧有负座竖,素闻余论,颇闲微旨;待立于侧,听诸高谈。德慧拊其座而言曰:床、汝可论。众咸惊骇,异其所命。时负座竖,便卽发难,深义泉涌,清辩响应。三复之后,外道失宗。重挫其锐,再折其翮。自伏论已来,为伽蓝邑户。 - 朱芾煌

三藏法数 【166】二十五种外道冥谛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二十五种冥谛者。乃是迦毗罗外道之所计也。盖此外道。亦修禅定。有神通力。知八万劫中事。八万劫前。冥然不知。谓之冥谛。从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开成二十五谛。合为九位也。(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劫。梵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一冥初自性谓此外道。以八万劫前之事。冥然不知之处。昧为自性。故云冥初自性。二智大智大亦名觉大。即增长之义。谓冥初之际。觉知增长。故云从冥初生智大。三我心我心亦名我慢。即我执也。谓由觉知。生我慢心。 - 明·一如等 撰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67】外道小乘四宗论

  (书名)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之略名。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68】外道小乘涅槃论

  (书名)提婆菩萨造释楞迦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之略名。

法相辞典 【169】四种不死矫乱外道

一、彼诸外道,若有人来,依最胜生道,问善不善;依决定胜道,问苦集灭道;便自称言:我是不死乱者。二、随于处所,依不死净天,不乱诘问;卽于彼所问,以言矫乱。三、或托余事,方便避之。四、但随问者言词而转。如瑜伽七卷六页广说。 - 朱芾煌

三藏法数 【170】外道计九执生世间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诸外道不了法本无生。法亦无灭。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灭随缘。本无自性。却乃随情计度。妄生执着。以为一物而能出生世间万物。故有九种邪见之论也。一执时时即时节。谓时散外道。执一切物皆从时生。如种植等物。有时生果。有时不生。遂以时有作用。或舒或卷。令彼枝条。随时荣枯。时虽微细。固不可见。以节气华实之类。故知有时。是故执时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二执方方即方所。谓方论师计东 - 明·一如等 撰

法相辞典 【171】外道所执总有四种

成唯识论一卷十一页云:然诸外道,品类虽多;所执有法、不过四种。一、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如数论等。彼执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卽有性故;皆如有性,体无差别。便违三德我等体异;亦违世间诸法差别。又若色等,卽色等性;色等应无青黄等异。二、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如胜论等。彼执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非有情故;如已灭无,体不可得。便违实等自体非无,亦违世间现见有物。又若色等,非色等性,应如声等非眼等境。三、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如无惭等。彼执非理。所以者何?一异同前一异过故。二相相违,体应别故。一异体同,俱不成故。勿一切法,皆同一体。或应一异,是假非实,而执为实;理定不成。四、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如邪命等。彼执非理。所以者何?非一异执,同异一故。非一异言,为遮为表。若唯是表;应不双非。若但是遮;应无所执。亦遮亦表,应互相违。非表非遮,应成戏论。又非一异,违世共知有一异物;亦违自宗色等有法决定实有。是故彼言唯矫避过。诸有智者,勿谬许之。 - 朱芾煌

三藏法数 【172】二十种小乘外道涅槃

  [出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  一小乘外道论师此外道师。说诸受阴尽。如灯火灭。种坏风止。名为涅槃。(阴即身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二外道方论师此外道师。说最初生诸方。从诸方生世间人。从人生天地。天地灭没。还入彼处。名为涅槃。(诸方即四方也。)三外道风仙论师此外道师。说风能生长命物。能杀命物。风造万物。能坏万物。名风为涅槃。(命物者。谓有命之物也。)四外道韦陀论师此外道师。说从那罗延天齌中生大莲华。从莲华生梵天祖公。一切有命无命物。从梵天 - 明·一如等 撰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73】色无色天计涅槃外道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计属于色界第四禅之无想定为涅槃,又计为无色界之最顶非想非非想处为涅槃之外道也。行事钞下四之二曰:“以二界有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心沉没处,谓之穷理。”

法相辞典 【174】舍利子与外道论议处

  西域记六卷五页云:影覆精舍东三四里,有窣堵波,是尊者舍利子,与外道论义处。初善施长者,买逝多太子园,欲为如来,建立精舍。时尊者舍利子,随长者而瞻揆。外道六师,求角神力。舍利子随事摄化,应物降伏。其侧精舍,前建窣堵波。如来于此,摧诸外道。又受毗舍佉母请。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75】外道处总有三种衰损

瑜伽八十七卷六页云:又于如是诸外道处、当知总有三种衰损。一者、见及欲乐展转相违论衰损。二者、依我无智论问记衰损。三者、依法随法行证得衰损。此中三种、若计有想,若计无想;若计非有想非无想论者,及断见论者,或依责他为胜利论,或依免难为胜利论,而起计度。当知是名第一衰损。由彼诸论,计度后际,依未来世,妄计于我为有无故。依我无智论问记衰损者:谓于若诸杂染,若杂染处,若能杂染,如是一切世俗胜义二谛道理,不如实知。由此无智有所趣向以为先故;得有差别。从此无智,何所趣向?谓三四转。一、常无常等。二、有边无边等。三、自作他作等。所以者何?彼由无智,要先趣向如是差别,后方问记。又于圣法毗奈耶中所有智者不可记事,于二道理,不容记故。谓世俗、胜义、二谛道理。此中四种一向常论计前际者,及计前际无因论者,二种差别,皆先计我,后方缘我一向常等诸论差别。又卽四种一分常论计前际者,彼有差别。谓有一分缘常无常论,或有一分缘非常非无常论。边无边等诸论,如前边无边等,应知其相。若欲一切皆宿因作;名自作论。若欲一切皆自在等变化因作;名他作论。若欲少分自在天等变化因作,一分不尔;名俱作论。若无因作论;名俱非作论。当知是名第二依我无智论问记衰损。由彼诸论、计度前际,依过现世,妄分别故。依法随法行证得衰损者:谓有沙门、若婆罗门、不观责他为胜利论,不观免难为胜利论,亦不依我无智诸论;为求利养恭敬等事,乐欲开阐。于恶说法毗奈耶中,而求出家。唯除乐求出离解脱,当知彼是薄尘种类,为性愚戆,专修止行。彼由为得初静虑定教授教诫,能于后际俱行见趣,及于前际俱行见趣,不然许故;而得超过。于现法中,又能超过欲界诸结,证远离喜。自斯已上,无闻无知,卽于此中,生涅盘想。如由彼故证远离喜;如是或有由别因缘,证得第二第三静虑无爱味乐,第四静虑无苦乐受。从此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当知亦尔。于种种想俱行苦乐受等差别,已超过故;如是彼于趣诸取行,不能超越;乐退还法;未般涅盘,起涅盘慢。当知是名第三衰损。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76】外道杀淫女以谤佛处

西域记六卷四页云:伽蓝后不远,是外道梵志杀淫女以谤佛处。如来十力无畏一切种智,人天宗仰,圣贤遵奉。时诸外道共相议曰:宜行诡诈,众中谤辱。乃诱雇淫女,诈为听法,众所知已;密而杀之。埋尸树侧,称怨告王。王命求访,于逝多园,得其尸焉。是时外道高声唱言:乔答摩大沙门、常称戒忍。今私此女,杀而灭口。既淫既杀;何戒何忍。诸天空中随声唱曰:外道凶人、为此谤耳。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77】外道说法与如来说法

瑜伽九十二卷五页云:复次此正法外、有诸沙门婆罗门等、为诸弟子、宣说法时,多分为求诘责胜利;及求免脱他难胜利。当知如是宣说法者,就第一义,无义无利;非自利益,非利益他。诸佛如来、为诸弟子、宣说正法,唯为证得明及解脱、二果胜利。当知如是说正法者、大果大利,自利利他,无不圆满。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78】外道有二种杂染根本

瑜伽十三卷二十二页云:又正法外、若诸沙门、若婆罗门、略有二种杂染根本。谓萨迦耶见增上力故;杂求我常,推求我断。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79】外道见违诤所生众苦

瑜伽八十八卷二十三页云:云何名诸外道我见违诤所生众苦?谓此正法毗奈耶外,所有世间种种异道,萨迦耶见以为根本,所生一切颠倒见趣。如是一切,总称我见。谓我论者,我论相应一切见趣。或一切常论者,或一分常论者,或无因论者,或边无边论者,或断灭论者,或现法涅盘论者,彼论相应一切见趣。或有情论者。彼论相应一切见趣,谓诸邪见。拨无一切化生有情,诽谤他世。或命论者,彼论相应一切见趣。谓命论者,计命卽身,或异身等。或吉祥论者,彼论相应一切见趣。谓观参罗历算卜筮种种邪论,妄计诵咒祠祀火等,得所爱境,能生吉祥,能断无义。又计睹相,为祥不祥。彼复云何?谓二十句萨迦耶见为所依止,发起妄计前际后际六十二种诸恶见趣;及起总谤一切邪见。云何违诤所生众苦?谓彼展转见欲相违,互兴诤论,发起种种心忧恼苦,深爱藏苦,互胜劣苦,坚执着苦,当知此中,若他所胜;便生愁恼。是名初苦。若胜于他,遂作方便,令自见品,转复增盛;令他见品,渐更隐昧;唯我见净;非余所见。执着邪见,深起爱藏。由此因缘,发生种种不正寻思;及起种种不寂静意;损害其心。名第二苦。爱藏邪见增上力故;以他量己,谓已为胜,或等、或劣。因自高举,凌蔑于他。是名第三互胜劣苦。彼依此故,追求利养。卽为追求苦之所触。凡有所作,皆为恼乱诘责他论,及为自论免脱他难。是名第四坚执着苦。如是四种,名见违诤所生众苦。 - 朱芾煌

三藏法数 【180】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宗即派也。谓外道教文。传习西域。不出十一宗。而九十五种外道。无不尽摄也。一数论师计冥谛生从数起论。名为数论。又论能生数。名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谛生者。百论云。从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以前二十四谛。从神我而生。依神我为主。谓神我常觉明了。常住不坏。摄受诸法。是故执神我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昃涅槃因也。(二十五谛者。冥初自性谛。即冥谛也。智大谛。即觉也。我心谛。五唯谛。色声香味触也。五大谛 - 明·一如等 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