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三十四卷九页云:云何观察业事变异无常之性?谓先一时、见彼种种徇利牧农工巧正论行船等业、皆悉兴盛。复于一时,见彼事业、皆悉衰损。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 朱芾煌
瑜伽八十六卷十七页云:复次由四差别,当知修习一切种行无常苦想。何等为四?一、果差别故,二、自性差别故,三、品类差别故,四、方便差别故。果差别者:谓修此想,能遣一切欲贪、色贪、及无色贪、掉、慢、无明。当知此中显示三种本烦恼断,及显三种随烦恼断。欲贪烦恼,掉为助伴。色贪烦恼,慢为助伴。无色贪惑,无明为伴。复有差别。谓于此中,显示下分上分结尽。自性差别者:谓于此中,由正修习闻所成慧,说名亲近。由正修习思所成慧,能入修故;说名修习。由正修习修所成慧,名多修习。又由修习了相作意故,名亲近。唯除加行究竟作意,由正修习诸余作意故;名修习。修习加行究竟作意,名多修习。是名第二三种差别。又由所依、所缘、作意,随其次第,当知是名为乘为事为随建立。又由长时串修习故;说名纯熟。数数无倒修方便故;说名善受,及与善发,品类差别者:谓修如是无常想时,速能永拔一切随眠;弃舍下地一切善法;摄受上地一切善法。于余一切不净想等,最高广性,能善住持,遍行一切。犹如观察所取之事,卽如是观能取之事。彼相解脱,能得无漏无常之想。若有漏想,若无漏想,如是一切,皆于涅盘,善能随顺、趣向、临入。皆能对治无明大暗,一切永断。永断彼故;清净鲜白诸无学想,皆由一切无漏学想增上故得。方便差别者:谓独处空闲,以无颠倒数数作意,观察诸行无常之性。由无常想,住无我想。于见道中,既住无漏无我想已;于上修道,由有学想,永害我慢;随得涅盘,二种皆具。 - 朱芾煌
瑜伽四十六卷一页云:云何菩萨等随观察一切诸行皆是无常?谓诸菩萨,观一切行言说自性,于一切时,常无所有。如是诸行,常不可得,故名无常。又卽观彼离言说事,由不了知彼真实故:无知为因,生灭可得。如是诸行离言自性,有生有灭,故名无常。又诸菩萨,观过去行,已生已灭。由彼诸行,无因可得,亦无自性;是故观彼因性、自性,皆无所有。观现在行,已生未灭。由彼诸行,因不可得。已与果故。自性可得。犹未灭故。是故观彼自性是有,而无有因。观未来行,未生未灭。由彼诸行,有因可得。未与果故。无有自性。犹未生故。是故观彼唯有因性,而无自性。菩萨如是见三世中分段诸行相续转已;等随观见一一剎那,有为诸行,皆有三种有为之相。于剎那后,复有第四有为之相。卽于此中,前剎那行自性灭坏无间,非先诸行剎那自性生起;正观为生。诸行生已;卽时未坏;正观为住。此已生行,望前已灭诸行剎那,自性别异;正观为老。从此诸行生剎那后,卽此已生诸行剎那自性灭坏;正观为灭。菩萨观此已生剎那诸行自性,卽是生住老之自性。不见生等,别有自性。如实观见生剎那后,卽此生等诸行剎那自性灭坏,无别有性。如是四种有为之相,总摄诸行。以要言之,二分所显。一者、有分所显,二者、无分所显。此中世尊,依于有分,建立一种有为之相。依于无分,建立第二有为之相。住异二种,俱是诸行有分所显;建立第三有为之相。此中菩萨,观一切时,唯有诸行;除此,更无生住老灭,恒有实物,自性成就。何以故?诸行生时,唯卽如是诸行可得;无别有余生住老灭。如是诸行住老灭时,唯卽如是诸行可得;无别有余生住老灭。又诸菩萨,以理推求,生等实物,亦不可得。如是推求不可得者:谓若离彼色等诸行,别有生法;是卽应如色等诸行,自体有生;如是此生,亦应有生。如是卽应有二种生。一者、行生,二者、生生。如是行生,与彼生生,为一?为异?若言一者;计生实有,卽为唐捐。言别有生,是实物有;不应道理。若言异者;如是卽应非行生生。是行生生,不应道理。如说生相,如是广说住老灭相,当知亦尔。谓若灭法,别有自性,是实成就;卽应此灭,有生有灭。若灭生时;一切诸行,皆应同灭。如是卽应少用功力,如入灭定,诸心心所,一切皆灭。若灭灭时;一切诸行,虽皆已灭;复应还生。以灭无故。是故言灭有生有灭,不应道理。又善男子,或善女人,于一切时恒有实物自性成就,观为假有;而能修厌离欲解脱;不应道理。与此相违,是应道理。由此行相,是诸菩萨,如实了知一切诸行皆是无常。 - 朱芾煌
瑜伽三十四卷九页云:云何观察衣事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种种衣服,一时新成,一时故坏;一时鲜洁,一时垢腻。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 朱芾煌
瑜伽三十四卷九页云:云何观察饮食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种种饮食、一时未办,一时已办:一时入口,牙齿咀嚼,和杂涎唾,细细吞咽,一时入腹,渐渐消化,一时变为屎尿流出。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 朱芾煌
瑜伽三十四卷八页云:云何观察园事变异无常之性?谓先观见诸园苑中,药草丛林、华果枝叶、悉皆茂盛;青翠丹晖,甚可爱乐。复于后时,见彼枯槁,无诸华果,柯叶零落,火所焚烧,水所漂荡。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 朱芾煌
瑜伽八十四卷一页云:诸欲无常虚伪不实者:谓于诸欲,宣说颠倒。以是四种颠倒事故。当知此中虚故无我,伪故不净;不实故苦。由于是处乐非实故。然彼诸欲,似常等现;说名妄法。颠倒事故。 - 朱芾煌
瑜伽三十四卷十页云:云何观察资具变异无常之性?谓观见彼、未造已造,成满破坏,前后变异。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 朱芾煌
大毗婆沙论三十一卷十二页云:非择灭,无常灭,何差别?答:非择灭者:不由择力,解脱疫疠灾横愁恼,种种魔事,行世苦法;非于贪欲调伏断越。无常灭者:诸行散坏破没亡退。是谓二灭差别。此中解脱疫疠、灾横、愁恼、种种魔事。苦法者:显有漏法非择灭。解脱行世法者:显无漏法非择灭。非于贪欲调伏断越者:显异择灭。
二解 发智论二卷二页云:非择灭,无常灭,何差别?答:非择灭者:不由择力,解脱疫疠、灾横、愁恼、种种魔事,行世苦法;非于贪欲调伏断越。无常灭者:诸行散坏破没亡退。是谓二灭差别。 - 朱芾煌
瑜伽七十三卷十一页云:问:世尊依何密意,说等随观色乃至识有无常耶?答:依相无自性性,说如是言。何以故?欲说等随观常无有,故说等随观有无常。 - 朱芾煌
wuchang
佛教教义。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佛典中常提到的有:1、刹那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刹那之间,有生、住、异、灭的变化;2、相续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在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之四相。佛教不仅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还认为有其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四个连续相承的阶段或呈现为四种相状,所谓“四相迁流”,即生、住、异、灭,一种现象的生起称生,事物或现象形成后有其相对的稳定性称住,在相对稳定中又无时不在变异称异,现象的消灭称灭。任何事物和现象在一刹那中都具有生、住、异、灭四相。但有时又将无常分为:1、众生无常。谓人生都是无常的,终归要变化以至于消灭的;2、世界无常。谓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变迁中,最后归于消灭;3、诸念无常。谓人们的思维概念都是瞬息万变的,所谓“念念生灭”。佛教这种无常学说,主要是为反对当时婆罗门教主张宇宙的最高主宰---梵是永恒常住的理论而提出的。
辩中边论中卷二页云:颂曰:无性与生灭垢净三无常。所取及事相和合苦三种。空亦有三种。谓无异自性。无相及异相自相三无我。如次四三种,依根本真实。论曰:无常三者:一、无性无常。谓遍计所执。此常无故。二、生灭无常。谓依他起。有起尽故。三、垢净无常。谓圆成实。位转变故。苦三种者:一、所取苦。谓遍计所执。是补特伽罗法执所取故。二、事相苦。谓依他起。三苦相故。三、和合苦。谓圆成实。苦相合故。空有三者:一、无性空。谓遍计所执。此无理趣,可说为有。由此非有,说为空故。二、异性空。谓依他起。如妄所执,不如是有;非一切种姓全无故。三、自性空。谓圆成实。二空所显为自性故。无我三者:一、无相无我。谓遍计所执。此相本无,故名无相。卽此无相,说为无我。二、异相无我。谓依他起。此相虽有;而不如彼遍计所执。故名异相。卽此异相,说为无我。三、自相无我。谓圆实成。无我所显,以为自相。卽此自相,说为无我。如是所说无常苦空无我四种,如其次第,依根本真实,各分为三种。四各三种,如前应知。 - 朱芾煌
瑜伽八十六卷十一页云:复次由五因缘,当知一切自体诸行,皆悉无常。谓一切自体,寿量有限。假使有人,欲自祈验,我今以手执持泥团,或牛粪团,能经几时。作是愿已,随取彼团。是人尔时任情所欲,能执不舍;乃至于后,欲弃卽弃,欲持卽持。非如所受必死之身,至寿尽际,尚不能遂己之所欲,延一剎那;况乎久住。又一切自体,因所生故,彼因作故,是无常故。又有自体,广大兴盛,终归磨灭,而可得故。谓在色界欲界天人、大梵、帝释、转轮王等。又由无倒阿笈摩故。谓佛世尊,于诸自体无常法性,现见现证而宣说故。 - 朱芾煌
瑜伽四十二卷七页云: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无常想?谓诸菩萨、应如是学。诸有有情、若生若长一切无常;皆是死法。极报怨者,谓断彼命。是诸有情、命念念断。智者何缘复欲更断。如是生死性无常法诸有情上、其有智者、尚不应起有染浊心;况当以手块杖加害。何况一切永断其命。如是如理正思惟故;舍常坚想,安住无常不坚固想。依无常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 朱芾煌
瑜伽十四卷四页云:又有三法,是修行者观身语意无常性观趣入上首。一者、入出息。二者、寻伺。三者、想思。 - 朱芾煌
瑜伽二十卷八页云:又于无常所修苦想,略有六种所对治法。何等为六?一、于未生善法,最初应生,而有懒堕。二、于已生善法,应住不忘修习圆满倍令增广所有懈怠。三、于恭敬师长往请问中,不恒相续。四、于恒修善法,常随师转,远离净信。五、由远离净信,不能常修。六、于内放逸。由放逸故;于常修习诸善法中,不恒随转。如是六种所对治法,还有六法,能为对治,多有所作。与此相违,应知其相。 - 朱芾煌
瑜伽六十七卷十五页云:问:若无常苦;皆空无我耶?设空无我;皆无常苦耶?答:诸无常苦、皆空无我。有空无我、非无常苦。谓于此中,苦集谛、具四种;道谛、有三;灭谛、有二;非无常、非苦。 - 朱芾煌
瑜伽三十四卷十页云:云何观察男女承奉所有变异无常之性?谓观见彼,或衰或盛,不久坚住。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