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集论五卷十七页云:又有有间同行相应。谓无心定所间。 - 朱芾煌
杂集论五卷十七页云:又有曾习同行相应。谓诸异生所有心心所、及有学无学者一分心心所。一分言,谓摄一向世间善不善无记法。如其所应。 - 朱芾煌
瑜伽十六卷三页云:属主相应言论者:谓诸言论、配属于主,方解其相;非不属主。如说生时,此谁之生?待所属主,起此言论。谓色之生,受想行识之生。非说色时、此谁之色、待所属主、起此言论。如生,如是老、住、无常等、心不相应行,随其所应,尽当知。是名属主相应言论。若于是处,起此言论;当知此处、是假相有。 - 朱芾煌
「不保持着与平静好好契合的人(或情况)」,参看「住」、「善」、「舍」、「相应」,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身体宁静(古译为「轻安」)不躁,心入定(古译为「等引」)、一境的」。 - 庄春江居士编
瑜伽六十七卷一页云:云何大乘相应作意修?谓如有一,是菩萨;住菩萨法性。或未证入正性离生,或已证入正性离生。观自观他诸利益事。由安立非安立谛作意门,内观真如,缘无量无分别法为境。大悲增上力故;为尽自他所有贪爱,由摄受有情诸利益事方便行相,及由趣向无上足迹因缘行相,修习作意。是名大乘相应作意修。 - 朱芾煌
(术语)一以白米为相应物。如圣天供之浴油。念诵时以白米浴之,一咒为一度。相传是大黑天为炽盛光佛顶舍利法之本源。故以白米为舍利之当体,最相应也。二以盐为最上之供物。常供盐一杯。
唯识宗分不相应行之法为二十四类,以假立色心心所之分位,即: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等。俱舍宗则立不相应法为十四类。(参阅“心不相应行”1396)
(名数)俱舍宗立十四不相应法。而唯识宗分不相应法为二十四类。以假立色心心所之分位。如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弟、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是也。
瑜伽五十五卷七页云:问:何烦恼与何烦恼相应?答:无明与一切。疑都无所有。贪瞋互相无。此或与慢见。谓染爱时,或高举,或推求。如染爱,憎恚亦尔。慢之与见、或更相应。谓高举时,复邪推构。 - 朱芾煌
俱舍论二十一卷七页云:论曰:欲界所系诸烦恼中,贪、喜乐相应。以欢行转,遍六识故。瞋、懮苦相应。以戚行转,遍六识故。无明、遍与前四相应。欢戚行转,遍六识故。邪见、通与懮喜相应。欢戚行转,唯意地故。何缘邪见欢戚行转?如次先造罪福业故。疑、懮相应。以戚行转,唯意地故。怀犹预者,求决定知心愁戚故。余四见慢与喜相应。以欢行转,唯意地故。已约别相,说受相应。就通相说受相应者,一切皆与舍受相应。以诸随眠相续断位,势力衰歇,必住舍受。欲界既尔;上地云何?皆随所应,遍与自地自识俱起诸受相应。谓若地中、具有四识:彼一一识所起烦恼、各遍自识诸受相应。若诸地中唯有意识;卽彼意识所起烦恼、遍与意识诸受相应。上诸地中识受多少,如前已辩,故不别说。 - 朱芾煌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说善恶人各以类相聚,出单卷杂阿含中。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如化为语中说。 - 朱芾煌
六染心之一。即由根本无明之起动而成能见之相者。若至心自在地(即达第九地时),于他心得自在,自心亦得无碍智,永不生起有碍之能缘,则能远离此染。[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下、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参阅“三细六粗”617、“六染心”1278)
(术语)六染心之一。
末那三位之一,即生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菩萨修法空观入见道位,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证得佛果,转第七识为平等智,称平等性智相应位。 - 于凌波居士著
瑜伽二十卷十七页云:当知清净不相应,亦有三种。一、诸烦恼断,究竟涅盘,名无怖处。二、能证此。谓依增上心学善心三摩地。三、能证此。于增上慧学正见所摄微妙圣道。彼观己身,与此三种清净不相应故;心生厌患。 - 朱芾煌
显扬十六卷一页云:一、声闻相应作意修。谓如有一,是声闻,住声闻法性;或未入正性离生,或已入正性离生;唯观自利,不观利他;依安立谛作意门,入真如理;自内缘有分量法;起厌离无欲解脱行;为尽自爱,作意修习。是名声闻相应作意修。 - 朱芾煌
成唯识论六卷十一页云:此十烦恼,何识相应?藏识全无。末那有四。意识具十。五识唯三。谓贪瞋痴。无分别故。由称量等,起慢等故。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