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1)日本臨濟宗僧。京都人,俗姓源。字龜年。幼年出家,禮特芳和尚剃發受具足戒,偏遊諸山,親近建仁寺桂月舟、瑾雪嶺二師。後依大休禅師悟臨濟心法,奉敕住持妙心寺。後奈良天皇崇仰其道化,屢召入宮問法,賜號“照天祖鑒國師”。晚年隱居退藏院。[延寶傳燈錄卷叁十一、本朝高僧傳卷四十四]
(雜語)與禅林同。
專修禅觀之寺院。又稱禅寺、禅刹。爲“教院”、“律院”之對稱。稱禅刹者,刹爲塔之意,古代寺院皆建有塔,故寺院又稱爲刹。據禅苑清規卷十百丈規繩頌條所載,禅院之設置始于唐代百丈懷海禅師,降至宋代,教、禅之泾渭愈明,禅院之製亦愈趨完備。又禅林寶訓筆說卷上、佛祖統紀卷四十五宋元豐叁年條中,均載有禅院建立之實例。[宋高僧傳卷十、佛祖統紀卷四十一、佛祖曆代通載卷二十、禅林寶訓合注卷一]
(雜語)修禅之院房,禅宗之寺院。
(人名)見貫休條。
入于禅定者,其心愉悅自適之謂。如華嚴經淨行品(大九·四叁二中):“若咽食時,當願衆生,禅悅爲食,法喜充滿。”維摩經方便品(大一四·五叁九上):“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
(術語)入于禅定,快樂心神也。華嚴經曰:“若飯食時,當願衆生禅悅爲食,法喜充滿。”維摩經方便品曰:“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同淨影疏曰:“禅定釋神,名之爲悅。”
入于禅定時所得的喜悅。 - 陳義孝編
進入“禅定”境界中,人會感到身心安然愉悅,謂之“禅悅”。《維摩诘經·方便品》說,維摩诘“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維摩诘是印度著名的大乘居士,深入“不二法門”,主張在家行禅,“出淤泥而不染”,成爲中國士大夫崇尚禅悅的典範。禅悅的風靡,當在慧能大師建立南宗“頓悟”禅之後。禅悅的內容大致包括:從佛法尤其是禅理中去尋找精神安慰;往來名山古刹,與禅僧交遊;參禅說玄,將禅理溶化到詩文和生活中去等。如元·吳萊《泛海東尋梅岑山登盤陀石》詩:“舟航來旅遊,鍾磬聚禅悅。“又如明·張煌言《梅岑山居》詩引:“禅悅之余,遂成《梅岑新詠》。騷耶?偈耶?讀之如坐光明藏矣。”(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入禅定時所得到的喜悅。
- 梵心居士編
齋,靜肅之室。禅齋,即禅室。釋氏要覽卷上(大五四·二六叁下):“又有呼爲禅齋,齋者,肅靜義也,如儒中靜室,謂之書齋。”
(術語)禅室也。釋氏要賢上曰:“中阿含經雲:佛入禅室燕坐。又有呼爲禅齋者。齋者肅靜義也,如儒中靜室謂之書齋。”
坐禅時,用以警策昏睡者之杖。以竹、葦作成,一端用布等物包裹。釋氏要覽卷下(大五四·二九七中):“禅杖,以竹、葦爲之,用物包一頭,令下座執行,坐禅昏睡,以軟頭點之。”今則泛稱僧所用之杖。[十誦律卷四十、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二、禅林象器箋器物門]
(物名)以竹葦作之。以物包一頭,坐禅有昏睡者。則以軟頭突之。十誦律曰:“若故睡不止。佛言:聽用禅杖。取禅杖時應生敬心。雲何生敬心?言:以兩手捉杖,戴頂上,應起看余睡者以禅杖築。”資持記下二之叁曰:“禅杖竹葦爲之,長八肘。下座手執巡行,有睡者點起付之。”今以泛稱僧所用之杖也。劉基詩:“過橋禅杖落,坐石袈裟袒。”
(術語)習禅法者。
坐禅時,安置于頭上,用以警覺睡眠之道具。釋氏要覽卷下(大五四·二九七中):“禅鎮,木版爲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細串于耳下,頭戴去額四指。坐禅人若昏睡頭傾,則墮以自警。”佛言一墮聽舒一足,二墮舒二足,叁墮應起經行。天臺大師智顗之畫像即安置此類禅鎮。[十誦律卷四十、大智度論卷九十一、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二、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二、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二、法苑珠林卷叁十二、禅林象器箋器物門]
(物名)坐禅時頭上所鎮警睡之木片也。十誦律曰:“諸比丘故睡,聽用禅鎮,作孔已,以繩貫孔中。繩頭施紐挂耳,上去額前四頭著禅鎮。”資持記下二之叁曰:“禅鎮如笏,坐禅時鎮頂。”釋氏要覽下曰:“禅鎮以木版爲之,其形似笏,中作孔施紐串于耳下,頭戴去額四指。坐禅人若眠睡頭傾,則墮,以自警。”
禅,禅定;支,部分之義。四禅定計十八支:初禅有覺、觀、喜、樂、一心等五支;第二禅有內淨、喜、樂、一心等四支;第叁禅有舍、念、慧(智)、樂、一心等五支;第四禅有不苦不樂、舍、念、一心等四支。[雜阿毗昙心論卷七](參閱“四禅”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