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与有的并称。在佛法上,遮遣谓之空,建立谓之有,这是论理上正反相对的二门,我人对于任何事物的两面看法。宇宙万法,就现象的一面看,诸法仗因托缘而生,为我人见闻觉知所触对,这就是“有”;另就其本质一面看,诸法是仗因托缘生起,无固定不变的自性(本质),无自性即是“空”(自性空),也称“缘起性空”。
空与有,为佛法之两轮。为破遣凡夫的执相,因而立缘生法为空;为矫治凡夫妄执“沉空”(恶取空),因而立唯识胜义为有。执空执有,皆非中道,故须空有两遣,方得真谛。 - 于凌波居士著
一切法缘生无有实体,叫做空;虽然性空但有假相,叫做有。
- 梵心居士编
生识九缘之一。谓眼以空而能见,耳以空而能闻,无空则不能发眼、耳之识,故空为眼识与耳识之缘。参阅“九缘生识”条。 - 于凌波居士著
又作空中云。比喻物之不坚实。与“水月”为同类用语。盖空中之云聚散无常、变幻莫测,世间诸法亦随因缘而即起即灭,故以云比喻之。维摩经观众生品(大一四·五四七中):“如智者见水中月、(中略)空中云。(中略)菩萨观众生为若此。”新译仁王经卷上(大八·八三八下):“三世善恶,如空中云。”
(譬喻)物之不坚实,譬之空中之浮云。维摩经观众生品曰:“如智者见水中月,(中略)如空中云,(中略)菩萨观众生为若此。”新译仁王经中曰:“三世善恶,如空中云。”
(术语)偏空之执念。谓固执偏空之理,拨无因果之理也。与空见同。见空见条。
为“有宗”之对称。指主张一切皆空、般若皆空之宗派。大乘之般若思想即其代表,以宣扬中道之空观为主。从主张诸法皆空之龙树、提婆之教系中,相对于小乘教俱舍宗之有宗而言,指成实宗;相对于大乘法相宗(唯识)而言,则指三论宗。
成实宗主张人、法皆空,所说之空义胜于有部宗、俱舍宗等之仅说人空。三论宗则主张空、有皆无,以“诸法皆无所得”之空为宗义。又禅宗亦称空宗,主张佛、魔皆空,以言语思辨为闲葛藤而排遣之。此外,有称佛教为空宗者,以佛教主张诸法无我之故。[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原人论、宗镜录卷三十四](参阅“空有论争”3473)
(术语)以空理为旨之宗。小乘之成实宗,大乘之三论宗是也。原人论于大乘中分三教,一为大乘法相教,二为大乘破相教,三为一乘显性教。宗镜录三十四谓此三宗如其次第,为有宗空宗性宗,而立十异,分别空性二宗曰:“上之三教,摄尽一代经论所宗。就三义中,第一第二空有相对,第三第一性相相对。皆迢然易见。唯第二第三破相与显性相对,讲者禅者,俱迷为同。是一宗一教,皆以破相即为真性,故今广辩空宗性宗,有其十异:空相唯破相,性宗唯显性,权实有异,遮表全殊。不可以遮诠遣荡破执之言,为表诠直示建立显宗之教。又不可以逗机诱引一期权渐之说,为最后全提见性真实之门。”
以空理为宗的派别,如小乘的成实宗和大乘的三论宗是。 - 陈义孝编
大乘佛教中,以空理为旨的宗派,也就是中观学派的异名。大乘空宗,系由小乘发展而来。如小乘一说部,计一切诸法,但有假名,而无实体;说出世部,谓世间之法,皆可破坏,而非实有,是皆遮拨现象界。及至大乘佛教兴起,龙树菩萨出世,以《大般若经》为所宗,造《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论典,妙用遮诠,种种破斥,扫尽一切执相,而大成空宗。这一派的学说,后世称之为“中观学派”。 - 于凌波居士著
指有漏果报苦谛四行相(苦、空、无常、无我)之前二者。有漏之果报,具有三苦八苦之性,故称为苦;男女一异等皆因缘所生灭,而无固定不变之实相,故称为空。
(术语)有漏果报四相之二。有漏之果报。为三苦八苦之性,故云苦。无男女一异等诸实相,故曰空。
苦与空。见苦空无常无我条。 - 陈义孝编
仁王经卷上说五蕴空、十二入空、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谛空、十二因缘空,天台智顗注疏时引大智度论,称之为六空。(一)果报空,即五蕴空。(二)受用空,即十二入空。(三)性别空,即十八界空。(四)遍到空,即六大法空。(五)境空,即四谛空。 (六)义空,即十二因缘空。[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三]
(名数)仁王经上曰:“色受想行识空,十二入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谛十二因缘空。”天台之仁王经疏中,引智度论以之为六空:一果报空,五蕴空是也。二受用空,十二入空是也。三性别空,十八界空是也。四遍到空,六大空是也。五境空,四谛空是也。六义空,十二因缘空是也。
(1826~1880)清代僧。江苏江都人,俗姓郑。名学川,字书海。号刻经僧。初治儒学,后学佛于红螺山瑞安。四十一岁始出家。同年,有感于明代方册藏经板因太平天国之乱而散失,乃与杨文会等擘划刊行,于杨州砖桥、苏州、常熟、浙江、如皋等五处设刻经处。前后十五年间,刊行佛典近三千卷。并于砖桥创建接引禅院,作为贮藏经板与习禅之所。著述有求生捷径、莲邦消息、地藏宝忏、华严大忏、虚空楼阁等二十余部,均收录于楼阁丛书。光绪六年示寂,世寿五十五。
梵语adhya^tma-s/u^nyata^。十八空之一。内,指六内处。谓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处之中,无我、我所,亦无眼等之法。[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参阅“十八空”353)
(术语)谓内之六根无神我也。天台仁王经疏中曰:“内空者,六入无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