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叁部五部各有生部主之部母,金剛部以忙莽雞M&amacron;m&amacron;ki爲部母。大日經疏五曰:“于金剛部主之右,置忙莽雞,所謂金剛部母。”諸部要目曰:“蓮華部白衣觀自在,以爲部母。金剛部忙莽雞菩薩,以爲部母。”
即金剛部之上首。金剛界、胎藏界各有金剛部,然對部主各持異說。據攝無礙經、五部陀羅尼問答偈贊宗秘論(空海)之說,金剛界之金剛部主爲阿■如來。于胎藏界,依大日經疏卷五之說以金剛薩埵(執金剛)爲該部上首;攝大儀軌卷二以金剛手菩薩爲金剛部上首;秘藏記則以降叁世明王爲部主,執權管領該部。又金剛部母即指司掌能生之德之尊。金剛界之金剛部母爲金剛波羅蜜菩薩,胎藏界之金剛部母爲忙莽雞菩薩。
(術語)叁部五部各有部主。金剛部以阿閦如來或金剛薩埵爲部主。諸部要目曰:“金剛部阿閦佛以爲部主。”攝大儀軌二曰:“觀音蓮華部上首,金剛手菩薩金剛部上首。”
(修法)明金剛藏王菩薩之修法者。陀羅尼集經七所說。指金剛藏大威神力叁昧法印咒品。
(菩薩)金剛藏者,是執金剛之總名,與金剛薩埵異名同體,金剛藏王即金剛薩埵之變化身也。又釋迦爲金剛薩埵之變化身(金剛薩埵部釋之),故釋迦與金剛藏王,其能變之體,可謂同一。陀羅尼集經七,金剛藏威力叁昧法印咒品說金剛王之本體曰:“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金剛藏。在大衆中即從座起,五體投地,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我有眷屬十四部衆,一一眷屬各有無量徒衆相隨現在會中,爲我驅使。從昔已來,曾持咒法,深奧明了,嚴秘清淨。是故而共執成我法,稱我名爲摩诃跋折羅波尼羅阇。”(譯曰大執金剛王)。次示畫像曰:“一切金剛藏菩薩像,通身黃色。而以左腳偏加,斜垂右腳,似欲下座而起形。在于百寶蓮華座上,如令斜身而面向右視而坐。頭戴七寶莊嚴華冠,身有重光。其像背倚寶繡枕上,其像左手屈臂覆左[月*坒]上,右手屈臂在右膝上。以手大指頭指相撚,而屈中指及無名指在于掌中,小指直堅。”楞嚴經七曰:“阿難當知,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衆而爲眷屬晝夜隨侍。”胎藏界虛空藏院二十八尊中有一百八臂金剛藏王。以表對治一百八之煩惱。
古代日本僧人所著用的草履之一。又稱金藏草鞋。或單稱金剛。種類繁多,有槁金剛、蔺金剛、菅金剛、板金剛等,較現在之草履略大。蓋取金剛堅固不壞之義,故稱金剛
草履。據日僧法然上人行狀畫圖卷叁十四載,上人一生不乘馬、車輿,皆踏金剛草履步行。[同翼贊卷叁十四、類聚名物考卷二四○槁金剛條]
(經名)金剛場陀羅尼經之略名。
爲密教之異稱。金剛乘,梵名Vajra -ya^na ,意爲金剛不壞之乘;音譯跋日羅衍。又稱金剛一乘、金剛一乘甚深教、金剛一乘最極秘密教、金剛智慧一乘教、最上金剛秘密乘教。對其他之大、小乘教而言,密教認爲自教最爲殊勝,其教法堅利如金剛,故特稱爲金剛乘教。[瑜伽瑜只經卷一、金剛頂瑜伽略述叁十七尊心要](參閱“密宗”4477)
(人名)佛在世時,波斯匿王夫人摩利生一女,安波阇羅Vajra,此雲金剛。極醜惡,肌體粗澀,猶如駝皮,頭發粗強,如馬尾。至嫁期,王求豪姓貧士嫁之,舉女婿爲大臣。女夫常使其妻閉居深宮,自開閉其戶,使出入人不見妻面貌。醜女深悔責自罪,向佛至誠忏悔。佛忽現前光照其身,化醜女爲殊顔,容色微妙如天色。見賢愚經二(波斯匿王女金剛緣品),經律異相叁十四。
(天名)Vajravikirna,金剛界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故以傘蓋爲叁摩耶形。見金剛界曼陀羅大鈔二。
即闡說密教金剛界法門之經典,與大日經並稱爲二部經。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冊。有廣、略兩種,現僅存略本。譯本有叁種:(一)唐代不空所譯之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凡叁卷。爲一般所用最廣泛者。(二)唐代金剛智所譯之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又稱略出經,凡四卷。開元十一年(723)譯出,故可推定原本或成書于七世紀末之南印度。(叁)北宋施護所譯之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教王經,凡叁十卷。所謂金剛頂,即諸經中最高之意。所謂略出,系自十萬頌之廣本略出其精要。爲求加快證入佛、菩薩之境地,故于該經詳述密教獨特之秘密修行儀軌。梵本今已不存。
金剛頂經由十四處十八會之說法而成,後龍樹菩薩于南天竺之鐵塔內,自金剛薩埵受持該經十萬頌,再傳至龍智、金剛智。然于金剛智搭船東來我國之途中遇到風暴,經典大部流失,傳譯弘布者僅爲其中極少部分。相傳金剛頂經有四種:一爲法爾恒說本,二爲塔內安置本,叁爲十萬頌廣本,四爲四千頌略本,即十八會中初會四大品。[金剛頂瑜伽十八會指歸、金剛頂經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門義訣卷上]
(經名)真言教叁部經之一。是爲梵本十萬偈十八會之總名,故通于現行流布金剛界之諸經,然特以叁本爲主:一爲不空所譯叁卷之教王經,具名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十八會之第一會四品中譯其第一品者。二爲施護所譯叁十卷之教王經,具名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教王經。盡譯第一會之四品者。叁爲金剛智所譯四卷之略出經,具名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已上叁本皆稱金剛頂經,但尋常所指之金剛頂經爲第一本。
(術語)密教二宗之一。以金剛頂經所說金剛界之法爲所依。見金胎條。
金剛,乃金中最銳利者,故經論中多取其作譬喻。如金剛仙論卷一、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卷上等所舉,皆以金剛之堅利譬喻般若之體用,即:(一)“堅”義,謂金剛之堅,萬物不能碎壞;以喻般若之體,真常清淨,不變不遷,爲煩惱所不能亂,邪魔所不能動,此即實相般若。(二)“利”義,謂金剛之利,能碎壞萬物;以喻般若之用,能斷除惑執,照五蘊皆空,而度諸苦厄,此即觀照般若。(參閱“金剛”3532)
(名數)探玄記叁曰:“金剛亦二義:一是堅義,二利義。”
[出金剛經助顯錄] 金剛者。金中最剛。故雲金剛。而小品般若以金剛立題者。具有堅利二義焉。(梵語般若。華言智慧。)一堅義堅義者。謂金剛之堅。萬物不能碎壞。以喻般若之體。真常清淨。不變不遷。煩惱不能亂。邪魔不能動。此即實相般若也。二利義利義者。謂金剛之利。能碎壞萬物。以喻般若之用。能斷惑著。照五蘊空。度諸苦厄。此即觀照般若也。(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 明·一如等 撰
(術語)依七曜與二十八宿配合而生之吉日名。例如月與尾宿合之時,恰如當于日曜日,是名金剛峰日。此日宜修一切降伏法。宿曜經下曰:“太陽直日(日曜日也),月與尾合。太陰直日(月曜日也),月與心合。火曜直日,月與壁合。水曜直日,月與昴合。木曜直日,月與井合。金曜直日,月與張合。土曜直日,月與亢合。已上名金剛峰日。宜作一切降伏。誦日天子咒。及作護摩。並諸猛利事。”
又作金剛弟子、金剛資。指修行金剛乘者,亦即指修行真言密教之佛弟子。或指真言密教之修行者,蒙受灌頂,並受金剛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