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名)一卷,宋法天译。因外道之问而说一切法如梦如幻之义。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因外道问。为说一切法如梦如幻,菩提心相,自性清净。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瑜伽八十八卷二十一页云:由二因缘,卽此所说无我法性,彼诸外道,难入难了。谓此自性,难了知故。虽此相貌,易可了知;然其相貌,不相似故。当知此中无虚诳义,自所证义,是不共义。故彼自性,难可悟入。卽此自性,体是甚深,似甚深现;是故说名无虚诳义。又此自性,于内难见;从他言音,亦难觉了;是故说名自所证义。又此自性,非寻思者之所寻思,非度量者所行境界;是故说名是不共义。又卽此法,微妙审谛聪明智者,内所证故;说名难了。 - 朱芾煌
瑜伽九十七卷三页云:云何内法大师与外道师不同品类?谓外道师、于一切取,虽同宣说断遍知论;而于诸取,不能施设正断遍知。由彼本契出家舍欲,故于欲取、立断遍知;非于自见,自戒,我语。若有与他诸余沙门婆罗门等,见不同分,戒禁同分;彼于见取,亦能随分立断遍知。非于戒禁我语二取。若有戒禁,亦不同分。于戒禁取,亦能随分立断遍知。其我语取,于一切时,一切外道,悉皆共有。是故外道,于自于他我语取中,皆不施设断遍知论。又彼虽能分舍诸取;而于当来、还复能取。未永断故。如是外道、于诸取中,未全断故;未永断故;不得究竟。内法大师,当知一切、与上相违。如是应知内法大师、与外道师、不同品类。 - 朱芾煌
瑜伽十四卷二十四页云:又于外道恶说法律中,当知有七种过失。谓解过失,行过失,依止过失,思惟过失,功用过失,增上心过失,增上慧过失。彼诸外道,虽少于法,听闻受持;而常随顺四颠倒故;凡兴言论,专为毁他,免脱征难,为胜利故;其所生解,皆有过失。所受禁戒,邪范邪命所摄受故;不能令自得出离故;亦有过失。所事师友,唯能宣说颠倒道故;亦有过失。所有思惟,邪求出离,损坏心故;亦有过失。所有功用,离方便故;亦有过失。彼增上心、忘念、爱、慢、及与无明,疑上静虑之所摄故;亦有过失。彼增上慧,六十二见所损坏故;亦有过失。与此相违,当知善说法律中,亦有七种无过失事。 - 朱芾煌
瑜伽十七卷二十页云:尔时世尊,卽为彼天方便示现,惟圣教中,有如是处;非诸外道。谓如有一,住正法外所有沙门或婆罗门,于现法中,及当来世诸欲过患,不如实知。由不知故;悕求未来诸欲差别。舍现法欲,求后法欲。精勤受学所有禁戒。虽复安住如是禁戒;然无智能,不护根门,不守正念,无常委念;乃至广说。彼不调摄诸根门故;于他所惠少小利养及与恭敬,尚生爱味,随起恋着;何况广大?如是精勤受禁戒者,远离智能,密护根门;于现法欲,尚不能断;况后法欲?又卽于彼有一沙门若婆罗门,于欲过患,粗了知故;能越现法后法诸欲。而复欣求上离欲地,于非解脱,起解脱想;断弃诸欲,便臻远离。彼由精勤数多修习正思惟故离欲欲界,乃至离欲无所有处。由此因缘,舍下自体,爱上自体。由爱彼故;于当来世,尚不解脱下地自体;何况上地?如是弃舍财宝自体,迷失道者,虽复安住勇猛精勤;而不能得一向快乐,无怖畏处。何以故?彼外道师,尚于是处不见不识;况能为彼诸弟子等当广开示?如是外道师及弟子所制论中,决定无有众苦边际。与此相违,善说正法毗柰耶中,当知具足一切义利;乃至定有众苦边际。 - 朱芾煌
瑜伽八十八卷二十五页云:复次诸外道辈,略有五种愚夫之相。由彼相故;堕愚夫数。谓诸外道,性聪慧者,犹尚不免怀聪慧慢;况非聪慧。是名第一愚夫之相。又诸外道,多为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二愚夫之相。又诸外道,若诸圣者,为说正法正教正诫;卽便违逆呵骂毁呰。是名第三愚夫之相。又诸外道,憙自陈说似正法论,或开示他。是名第四愚夫之相。又诸外道,虽为如来,如来弟子,之所降伏;亦知如来所说法律,是真善说,知自法律,是妄恶说;然由我慢增上力故;都不信受,乃至不集观察因缘,是名第五愚夫之相。 - 朱芾煌
(名数)经论中举西域外道之总数有九十五种与九十六种之二说。九十六种者,六十华严经十七曰:“令一切众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诸邪见幢。”央掘摩罗经四举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种种之苦行外道,其结文曰:“如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种种形类,起诸妄想,各自生见。”增一阿含经二十曰:“我能尽知九十六种外道所趣向者,如来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别。”智度论三曰:“云何胜一切?九十六种外道论义能破故名胜。”同三十二曰:“世间诸法实相宝山,九十六种异道皆不能得。”同三十六曰:“九十六道不说依意生识,但以依神为本。”同四十八曰:“与九十六种邪行求道相违,故名正勤。”成实论十曰:“以戒取故,九十六种有差别法。”婆沙论六十六曰:“如是正见中,九十六种外道所无。”释摩诃衍论九曰:“言外道者,九十六种诸大外道,九万三千眷属外道。”而萨婆多论五解其数曰:“六师者,一师十五种教,以授弟子。为教各异,弟子受行各成异见。如是一师出十五种异见。师则有法与弟子不同,师与弟子通为十六种。如是六师有九十六种。”九十五种者,南本涅槃经十曰:“世尊常说:一切外学九十五种皆趣恶道,声闻弟子皆向正路。”大集经五十五曰:“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余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曰:“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解九十六种有二说。一依萨婆多论之释,九十六种悉为邪道。依此说,则九十六种与九十五种之相违,不可和会。但可视为异说。是南山宗之义也。资持记上一之一先举萨婆多论之说,次言“僧祇总有九十六种出家人。则佛道为一。邪道九十五。末详合数。两出不同。”(已上一说)。二依九十六道经,九十六道此为邪合说,邪道定为九十五,九十六之邪道者,加犊子部附佛法之外道,或加定性二乘而会通之也。是天台之释也。文句记五之一曰:“九十六道经云:唯有一道是正,余者悉邪。有人引多论云: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并本师六即九十六也。准九十六道经无此说也。彼论自是一途,岂可六师必定各只十五弟子?九十六中有邪有正。”辅行三之三曰:“九十五种者通举诸道,意且出邪。(中略)故大论二十五云:九十六道中实者是佛。”(二十五为廿三之误,实字论文作宝)。然九十六道经真伪未决,今不传。又见智度论二十三(辅行曰大论二十五)之文曰:“人中宝者是佛,九十六种道法中宝者是佛法,一切众中宝是僧。”是佛如为人中之外,佛法亦视为九十六种之外,乃为稳当(智度论前后之文有九十六种外道。既于前举之)。
瑜伽九十七卷三页云:云何内法弟子与外道弟子不同品类?谓外道弟子,或堕有见常边,或堕无见断边。长夜积集,深起藏护。由闻亲近,由思染着,由修染着。内法弟子,行处中行,远离二边。 - 朱芾煌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
瑜伽四十四卷十页云:此中菩萨慈等无量、有情缘者、当知其相、与外道共。若法缘者、当知其相、与诸声闻及独觉共。不共外道。若无缘者、当知其相、不共一切声闻、独觉、及诸外道。 - 朱芾煌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先列僧佉计一,毗世计异,尼犍子计俱,若提子计不俱,次一一破之。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先明所计涅盘,有二十种,如来为遮是等邪见,故说涅盘因果正义,次列其名,一一问答示相。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