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名)一卷,宋法天譯。因外道之問而說一切法如夢如幻之義。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因外道問。爲說一切法如夢如幻,菩提心相,自性清淨。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瑜伽八十八卷二十一頁雲:由二因緣,卽此所說無我法性,彼諸外道,難入難了。謂此自性,難了知故。雖此相貌,易可了知;然其相貌,不相似故。當知此中無虛诳義,自所證義,是不共義。故彼自性,難可悟入。卽此自性,體是甚深,似甚深現;是故說名無虛诳義。又此自性,于內難見;從他言音,亦難覺了;是故說名自所證義。又此自性,非尋思者之所尋思,非度量者所行境界;是故說名是不共義。又卽此法,微妙審谛聰明智者,內所證故;說名難了。 - 朱芾煌
瑜伽九十七卷叁頁雲:雲何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謂外道師、于一切取,雖同宣說斷遍知論;而于諸取,不能施設正斷遍知。由彼本契出家舍欲,故于欲取、立斷遍知;非于自見,自戒,我語。若有與他諸余沙門婆羅門等,見不同分,戒禁同分;彼于見取,亦能隨分立斷遍知。非于戒禁我語二取。若有戒禁,亦不同分。于戒禁取,亦能隨分立斷遍知。其我語取,于一切時,一切外道,悉皆共有。是故外道,于自于他我語取中,皆不施設斷遍知論。又彼雖能分舍諸取;而于當來、還複能取。未永斷故。如是外道、于諸取中,未全斷故;未永斷故;不得究竟。內法大師,當知一切、與上相違。如是應知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 - 朱芾煌
瑜伽十四卷二十四頁雲:又于外道惡說法律中,當知有七種過失。謂解過失,行過失,依止過失,思惟過失,功用過失,增上心過失,增上慧過失。彼諸外道,雖少于法,聽聞受持;而常隨順四顛倒故;凡興言論,專爲毀他,免脫征難,爲勝利故;其所生解,皆有過失。所受禁戒,邪範邪命所攝受故;不能令自得出離故;亦有過失。所事師友,唯能宣說顛倒道故;亦有過失。所有思惟,邪求出離,損壞心故;亦有過失。所有功用,離方便故;亦有過失。彼增上心、忘念、愛、慢、及與無明,疑上靜慮之所攝故;亦有過失。彼增上慧,六十二見所損壞故;亦有過失。與此相違,當知善說法律中,亦有七種無過失事。 - 朱芾煌
瑜伽十七卷二十頁雲:爾時世尊,卽爲彼天方便示現,惟聖教中,有如是處;非諸外道。謂如有一,住正法外所有沙門或婆羅門,于現法中,及當來世諸欲過患,不如實知。由不知故;悕求未來諸欲差別。舍現法欲,求後法欲。精勤受學所有禁戒。雖複安住如是禁戒;然無智能,不護根門,不守正念,無常委念;乃至廣說。彼不調攝諸根門故;于他所惠少小利養及與恭敬,尚生愛味,隨起戀著;何況廣大?如是精勤受禁戒者,遠離智能,密護根門;于現法欲,尚不能斷;況後法欲?又卽于彼有一沙門若婆羅門,于欲過患,粗了知故;能越現法後法諸欲。而複欣求上離欲地,于非解脫,起解脫想;斷棄諸欲,便臻遠離。彼由精勤數多修習正思惟故離欲欲界,乃至離欲無所有處。由此因緣,舍下自體,愛上自體。由愛彼故;于當來世,尚不解脫下地自體;何況上地?如是棄舍財寶自體,迷失道者,雖複安住勇猛精勤;而不能得一向快樂,無怖畏處。何以故?彼外道師,尚于是處不見不識;況能爲彼諸弟子等當廣開示?如是外道師及弟子所製論中,決定無有衆苦邊際。與此相違,善說正法毗柰耶中,當知具足一切義利;乃至定有衆苦邊際。 - 朱芾煌
瑜伽八十八卷二十五頁雲:複次諸外道輩,略有五種愚夫之相。由彼相故;墮愚夫數。謂諸外道,性聰慧者,猶尚不免懷聰慧慢;況非聰慧。是名第一愚夫之相。又諸外道,多爲貪求利養恭敬,自贊毀他。是名第二愚夫之相。又諸外道,若諸聖者,爲說正法正教正誡;卽便違逆呵罵毀呰。是名第叁愚夫之相。又諸外道,憙自陳說似正法論,或開示他。是名第四愚夫之相。又諸外道,雖爲如來,如來弟子,之所降伏;亦知如來所說法律,是真善說,知自法律,是妄惡說;然由我慢增上力故;都不信受,乃至不集觀察因緣,是名第五愚夫之相。 - 朱芾煌
(名數)經論中舉西域外道之總數有九十五種與九十六種之二說。九十六種者,六十華嚴經十七曰:“令一切衆生得如來幢,摧滅一切九十六種諸邪見幢。”央掘摩羅經四舉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種種之苦行外道,其結文曰:“如是九十六種,皆因是比丘種種形類,起諸妄想,各自生見。”增一阿含經二十曰:“我能盡知九十六種外道所趣向者,如來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別。”智度論叁曰:“雲何勝一切?九十六種外道論義能破故名勝。”同叁十二曰:“世間諸法實相寶山,九十六種異道皆不能得。”同叁十六曰:“九十六道不說依意生識,但以依神爲本。”同四十八曰:“與九十六種邪行求道相違,故名正勤。”成實論十曰:“以戒取故,九十六種有差別法。”婆沙論六十六曰:“如是正見中,九十六種外道所無。”釋摩诃衍論九曰:“言外道者,九十六種諸大外道,九萬叁千眷屬外道。”而薩婆多論五解其數曰:“六師者,一師十五種教,以授弟子。爲教各異,弟子受行各成異見。如是一師出十五種異見。師則有法與弟子不同,師與弟子通爲十六種。如是六師有九十六種。”九十五種者,南本涅槃經十曰:“世尊常說:一切外學九十五種皆趣惡道,聲聞弟子皆向正路。”大集經五十五曰:“剃除須發,身著袈裟,名字比丘爲無上寶。比余九十五種異道最尊第一。”文殊師利般涅槃經曰:“九十五種諸論議師無能酬對。”解九十六種有二說。一依薩婆多論之釋,九十六種悉爲邪道。依此說,則九十六種與九十五種之相違,不可和會。但可視爲異說。是南山宗之義也。資持記上一之一先舉薩婆多論之說,次言“僧祇總有九十六種出家人。則佛道爲一。邪道九十五。末詳合數。兩出不同。”(已上一說)。二依九十六道經,九十六道此爲邪合說,邪道定爲九十五,九十六之邪道者,加犢子部附佛法之外道,或加定性二乘而會通之也。是天臺之釋也。文句記五之一曰:“九十六道經雲:唯有一道是正,余者悉邪。有人引多論雲:六師各有十五弟子,並本師六即九十六也。准九十六道經無此說也。彼論自是一途,豈可六師必定各只十五弟子?九十六中有邪有正。”輔行叁之叁曰:“九十五種者通舉諸道,意且出邪。(中略)故大論二十五雲:九十六道中實者是佛。”(二十五爲廿叁之誤,實字論文作寶)。然九十六道經真僞未決,今不傳。又見智度論二十叁(輔行曰大論二十五)之文曰:“人中寶者是佛,九十六種道法中寶者是佛法,一切衆中寶是僧。”是佛如爲人中之外,佛法亦視爲九十六種之外,乃爲穩當(智度論前後之文有九十六種外道。既于前舉之)。
瑜伽九十七卷叁頁雲:雲何內法弟子與外道弟子不同品類?謂外道弟子,或墮有見常邊,或墮無見斷邊。長夜積集,深起藏護。由聞親近,由思染著,由修染著。內法弟子,行處中行,遠離二邊。 - 朱芾煌
(經名)一卷,失譯人名。
瑜伽四十四卷十頁雲:此中菩薩慈等無量、有情緣者、當知其相、與外道共。若法緣者、當知其相、與諸聲聞及獨覺共。不共外道。若無緣者、當知其相、不共一切聲聞、獨覺、及諸外道。 - 朱芾煌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先列僧佉計一,毗世計異,尼犍子計俱,若提子計不俱,次一一破之。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先明所計涅盤,有二十種,如來爲遮是等邪見,故說涅盤因果正義,次列其名,一一問答示相。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