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心正念,清净无染。
- 梵心居士编
指印可决定。即师家洞观学人心地,加以证明认可其悟境圆熟之义。
(术语)印可决定之义。唯识述记六曰:“印境决定。”
(术语)八正道之一。[囗@又]正定聚之略。
Right Concentration == 正定
right abstraction, the eighth of the Eightfold Path; meditation, focusing the mind without distraction, preparing the mind to attain wisdom.
正确的禅定,亦即把心安住于一境,不乱不动,是八正道之一。 - 陈义孝编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一页云:复言:世尊!云何正定?世尊告曰:谓由如是七种定具,资助莹饰,心一境性,乃至能作如是七支胜进依止,及与引发殊胜功德,作所依止。
二解 如八支圣道中说。
三解 法蕴足论五卷十三页云:云何正定?谓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乃至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所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正定。
四解 品类足论八卷二页云:正定云何?谓圣弟子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坚住、不乱、不散、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正定。 - 朱芾煌
正确的定,另译作「等定、等三昧」,参看「定」。(反义词「邪定」) - 庄春江居士编
正确的禅定,亦即把心安住於一境,不乱不动,为八正道之一。
- 梵心居士编
(一)住于禅定。禅定(梵pratisam!layana ),宴默之意。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大九·二五中):“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参阅“禅”6451)
(二)住于决定。据俱舍论卷十八载,菩萨于三祇百劫修行中,于百大劫住六种决定,修三十二相之福业,此期间之菩萨称为住定菩萨。(参阅“住定菩萨”2601)
显扬十九卷九页云:问:云何住定?答: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诸行状相,善能了取;善了取故,随其所欲,住所入定。又于所入诸三摩地,无有退失。如是有二种住。一、安住于定,故名为住。二、能不退失,故名为住。 - 朱芾煌
指色界第四静虑之最上品。边,无越之义,谓此定殊胜而无有能超越者;际,类、极之义,谓此定为多种静虑中之最极者。俱舍论卷二十七(大二九·一四二中):“此一切地,遍所随顺故,增至究竟故,得边际名。”其中,所谓遍所随顺,即一切地以随顺此第四静虑为因而引起;所谓增至究竟,即专入于第四静虑修习,依次由下品、中品至上品,此三品复各分为三,由下品次第而修习生究竟上上品。依此二因,故第四静虑上上品,称为边际定。
杂集论九卷九页云:边际定者:为欲引发胜品功德,得自在等;修堪任定,到究竟处故。 - 朱芾煌
如十二种不定地中说。 - 朱芾煌
(术语)台家所立三种观门之一。非初观实相,又非次第由浅至深,无论修何法,过去宿习之所发,豁然开悟,而证实相,谓之不定观,天台大师为陈尚书令毛喜所着,修禅六妙门是不定观之法也。法华玄义十曰:“不定观者,从过去佛深种善根。今修证十二门,豁然开悟得无生忍,即是毒在乳中,即能杀人也。(中略)学无作四圣行谛法华般舟等四种三昧,豁然心悟得无生忍,即是醍醐行中杀人也。”
三教之一,化仪四教之一。即不摄于顿渐二教的化仪之教。又作得益不定化仪。依法华经玄义卷十上、华严经疏卷一载,南中诸师以胜鬘、金光明等经不拘顿渐之次第,明佛性常住之旨,称为偏方不定教。然天台智顗则反对此说,主张不定乃一音异解之义,于五味中通有之,且立显露不定、秘密不定之别,而与顿渐二教共称化仪四教。据法华经玄义卷一上、八教大意所载,佛以一音演说法,依如来之不思议神力,能令众生于渐说中得顿益、顿说中得渐益,以得益不同之故,称为显露不定教。又如来之三轮不思议,于此人说顿,于彼人说渐,使其各各得益而彼此互不相知,称为秘密不定教。[法华经玄义卷五下、摩诃止观卷一上、摩诃止观辅行讲义卷一](参阅“三教”609、“化仪四教”1327)
(术语)台家所立化仪四教之一。如来以不思议之力,能令众生,于说小乘中得大乘之益,于说大乘中得小乘之益。如是得益不同者,谓之不定教。即同听异闻得益不同之教法也。
梵语aniyata-ra^s/i,巴利语aniyata-ra^si。又作不定性聚、不定、亦不在邪亦不在正见际。三聚之一。聚为聚类、聚集之义。依众生根机之别,分类聚集之,可有三类;其性正邪未属,遇善缘则成正定(聚),得恶缘则成邪定(聚)者,以其不定,故称不定聚。[成实论卷二、圆觉经大疏钞卷三](参阅“三定聚”562、“正定聚”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