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卷。唐代道宣撰。略称教诫律仪。又作行相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乃条录新学沙弥应遵奉之律仪。凡二十三章四六五条。卷首有自序,谓研钻义学之盛,诸善律仪渐趋废颓,然护持正法阐敷遗教,不能不重律规,故作此书。
(书名)一卷,唐道宣撰。条录新学沙弥应遵奉之律仪者。又略云教诫律仪。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属十诵。十诵虽云即萨婆多,实与萨婆多不全同也。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全一卷。又作首罗比丘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本经为英国学者史坦因(M.A. Stein, 1862~1943)所搜集敦煌出土古写本中疑伪经之一。其首部破损,故缺题名;经尾题有“首罗比丘经”。本经内容混杂佛、道二教之用语,多有关于神仙妖术、六朝时代所流行之观音信仰、维摩居士之信仰等;显示其藉佛教思想之名,混杂佛、道二教思想。故本经恐系作者假藉佛教月光童子之名称,而伪作于道家神仙思想流行之六朝时代。[法经录卷二、仁寿录卷四、开元释教录卷十八]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僧佑云,失译人名。)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全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作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十诵波罗提木叉戒本、十诵比丘戒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为萨婆多部所传之比丘戒本。内容系随布萨说戒之仪例,列有四波罗夷法、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二不定法、三十尼萨耆波夜提法、九十波夜提法、四波罗提提舍尼法、百十三众学法与七灭诤法,共二百六十三戒,
卷末并载有过去七佛之略戒、流通偈。与广律之十诵律相比,其数目及顺序稍异。
敦煌出土之藏卷中,有此戒本之古写本一卷,系西凉建初元年(405)所书写者,今藏于大英博物馆。法国学者伯希和(Paul, Pelliot)另于库车发现此戒本之梵文本,其后遂有梵本与罗什译本之比较翻译校订本之出版。[梁高僧传卷十一、出三藏记集卷二、开元释教录卷三、卷四、炖煌出土十诵比丘尼戒本解说]
刘宋炖煌沙门释法颖集出
属十诵。十诵虽云即萨婆多,实与萨婆多不全同也。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萧梁建初寺沙门释明徽集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梁庄严寺释宝唱撰
起晋咸和,讫梁普通,凡六十五人。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经名)一卷,失译。有百二十章,记当来法灭之事。
西晋录失译人名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全一卷。刘宋法颖集。又作十诵比丘尼大戒、比丘尼大戒、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十诵律比丘尼戒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系自广律集出者,计有三百五十四学处。敦煌出土之六朝时代古写戒本一卷,缺首部及尾题,记载三百五十八学处,其内容与用语类似鸠摩罗什之戒本。又有自库车发现比丘尼戒本之梵本断片。大正藏载此戒本为“刘宋法显集出”,实系法颖之误。[炖煌出土十诵比丘尼戒本解说]
刘宋吴国沙门释僧璩依律撰出
属十诵。十诵虽云即萨婆多,实与萨婆多不全同也。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书名)一卷,姚秦罗什译。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摩译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北凉录失译人名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书名)一卷。宋法显集出。
令宗。本姓满。高乎金乡人也。幼有清信乡党称之。家遇丧乱为虏所驱。归诚恳至称佛法僧。诵普门品。拔除其眉。托云恶疾。求诉得放。随路南归。行出冀州。复为贼所逐。登上林树专诚至念。捕者前望终不仰视。寻索不得俄尔而散。宗下复去。不敢乞食。初不觉饥。晚达孟津无船可济。慞惶忧惧更称三宝。忽见一白鹿不知所从来。下涉河流。沙尘随起。无有波澜。宗随鹿而济。曾不沾濡。平行如陆。因得达家。仍即入道诚心冥诣。学行精恳。开览经法。深义入神。晋孝武闻之遣书通问。后百姓遇疾贫困者众。宗倾资赈给告乞人间。不避阻远随宜赡恤。蒙赖甚多。忍饥勤苦形容枯悴。年七十五。忽早召弟子说其夜梦。见一大山云是须弥。高峰秀绝上与天连。宝饰庄严晖耀烂日。法鼓铿锵香烟芳靡语吾令前愕然惊觉。即体中忽忽有异于常。虽无痛恼状如昏醉。同学道津曰。正当是极乐耳。交言未竟。奄忽迁神。 - 顾伟康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