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2本字典中找到 265 条与“比丘”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12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203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比丘 呗比丘 比丘尼 大比丘 闹比丘 尼比丘 四比丘 五比丘 胁比丘 异比丘 住比丘 阿练比丘 宝手比丘 宝天比丘 比丘律仪 比丘尼传 比丘尼戒 比丘三义 比丘五德 草系比丘 差摩比丘 丑陋比丘 慈地比丘 灯指比丘 二种比丘 法藏比丘 海云比丘 海幢比丘 诃比丘诃 和轮比丘 黑比丘经 迦丁比丘 迦罗比丘 金财比丘 金钱比丘 铃声比丘 六群比丘 漏尽比丘 鹿头比丘 罗汉比丘 面王比丘 名德比丘 名字比丘 命过比丘 牛迹比丘 菩萨比丘 清净比丘 人间比丘 善来比丘 善现比丘 师比丘经 守寺比丘 守塔比丘 死苦比丘 四禅比丘 四恶比丘 四种比丘 无事比丘 无闻比丘 香口比丘 象力比丘 行来比丘 贼缚比丘 跋阇子比丘 宝珠比丘尼 比丘化为蛇 比丘尼阿姨 比丘尼大戒 比丘尼戒本 比丘尼律仪 比丘尼御所 比丘听施经 波多迦比丘 初度五比丘 二百亿比丘 诃比丘发露 诃比丘轻慢 劫宾那比丘 金毗罗比丘 六群比丘尼 那先比丘经 施房舍比丘 十七群比丘 为小比丘诃 熊野比丘尼 须曼耳比丘 瞻婆比丘经 比丘边际究竟 比丘尼所说偈 比丘入众五法 十诵比丘要用 雁为比丘落命 优钵罗比丘尼 贼缚比丘因缘 宗重知识比丘 比丘尼八归敬戒 大爱道比丘尼经 大比丘三千威仪 佛说比丘听施经 佛说瞻婆比丘经 沙曷比丘功德经 十诵律比丘戒本 四分律比丘尼钞 随顺被举比丘戒 郁盋罗华比丘尼 比丘尼僧祇律戒经 犯重比丘不堕地狱 佛为年少比丘说经 牧牛十一法喻比丘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 十诵律比丘尼大戒 十诵律比丘尼戒本 跋阇子比丘十事非法 比丘尼戒本(一卷) 佛说沙曷比丘功德经 华色比丘尼欲先见佛 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 那先比丘经(三卷)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 十诵比丘戒本(一卷) 首罗比丘见月光童子经 大比丘三千威仪(二卷) 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 十诵比丘尼戒本(一卷) 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 比丘尼传(四卷或作二卷) 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 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一卷) 十诵律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一卷) 佛说大爱道比丘尼经(二卷) 十诵律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 令宗(司州)[《比丘尼传》卷一] 比丘尼僧祇律波罗提木叉戒经(一卷) 道容(新林寺)[《比丘尼传》卷一] 道仪(何后寺)[《比丘尼传》卷一] 慧湛(建福寺)[《比丘尼传》卷一] 僧基(延兴寺)[《比丘尼传》卷一] 净捡(晋竹林寺)[《比丘尼传》卷一] 妙相(弘农北岳)[《比丘尼传》卷一] 明感(康建福寺)[《比丘尼传》卷一] 昙备(北永安寺)[《比丘尼传》卷一] 支妙音(简静寺)[《比丘尼传》卷一] 智贤(司州西寺)[《比丘尼传》卷一] 安令首(伪赵建贤寺[《比丘尼传》卷一] 道馨(洛阳城东寺)[《比丘尼传》卷一] 那先比丘经(Milindapanha) 僧果(﹝宋﹞(广陵)[《比丘尼传》卷二] 善妙(﹝宋﹞(蜀郡)[《比丘尼传》卷二] 宝贤(﹝宋﹞(普贤寺)[《比丘尼传》卷二] 道贵(﹝梁﹞(邸山寺)[《比丘尼传》卷四] 道琼(﹝宋﹞(建福寺)[《比丘尼传》卷二] 法辩(﹝宋﹞(景福寺)[《比丘尼传》卷二] 法净(﹝宋﹞(普贤寺)[《比丘尼传》卷二] 法盛(﹝宋﹞(建福寺)[《比丘尼传》卷二] 惠晖(﹝梁﹞(乐安寺)[《比丘尼传》卷四] 慧果(﹝宋﹞(景福寺)[《比丘尼传》卷二] 慧浚(﹝宋﹞(竹园寺)[《比丘尼传》卷二] 慧琼(﹝宋﹞(南安寺)[《比丘尼传》卷二] 慧绪(﹝齐﹞(集善寺)[《比丘尼传》卷三] 净珪(﹝齐﹞(法音寺)[《比丘尼传》卷三] 净晖(﹝齐﹞(普贤寺)[《比丘尼传》卷三] 净行(﹝梁﹞(竹园寺)[《比丘尼传》卷四] 净秀(﹝梁﹞(禅林寺)[《比丘尼传》卷四] 净渊(﹝梁﹞(竹园寺)[《比丘尼传》卷四] 妙智(﹝齐﹞(华严寺)[《比丘尼传》卷三] 僧端(﹝宋﹞(永安寺)[《比丘尼传》卷二] 僧盖(﹝齐﹞(禅基寺)[《比丘尼传》卷三] 僧敬(﹝齐﹞(崇圣寺)[《比丘尼传》卷三] 僧念(﹝梁﹞(禅林寺)[《比丘尼传》卷四] 僧述(﹝梁﹞(闲居寺)[《比丘尼传》卷四] 昙简(﹝齐﹞(法音寺)[《比丘尼传》卷三] 昙勇(﹝齐﹞(法音寺)[《比丘尼传》卷三] 智胜(﹝齐﹞(建福寺)[《比丘尼传》卷三] 德乐(﹝齐﹞(剡齐兴寺)[《比丘尼传》卷三] 法全(﹝齐﹞(青园东寺)[《比丘尼传》卷三] 法胜(﹝宋﹞(吴县南寺)[《比丘尼传》卷二] 法缘(﹝齐﹞(东官曾成)[《比丘尼传》卷三] 光静(﹝宋﹞(广陵中寺)[《比丘尼传》卷二] 慧胜(﹝梁﹞(梁闲居寺)[《比丘尼传》卷四] 净贤(﹝梁﹞(东青园寺)[《比丘尼传》卷四] 令玉(﹝梁﹞(南晋陵寺)[《比丘尼传》卷四] 妙祎(﹝梁﹞(西青园寺)[《比丘尼传》卷四] 昙彻(﹝齐﹞(南永安寺)[《比丘尼传》卷三] 业首(﹝宋﹞(东青园寺)[《比丘尼传》卷二] 超明(﹝齐﹞(钱塘齐明寺)[《比丘尼传》卷三] 道寿(﹝宋﹞(江陵祇洹寺)[《比丘尼传》卷二] 道综(﹝宋﹞(江陵三层寺)[《比丘尼传》卷二] 法相(﹝宋﹞(吴太玄台寺)[《比丘尼传》卷二] 法宣(﹝梁﹞(山阴招明寺)[《比丘尼传》卷四] 慧耀(﹝宋﹞(蜀郡永康寺)[《比丘尼传》卷二] 慧玉(﹝宋﹞(江陵牛牧寺)[《比丘尼传》卷二] 普照(﹝宋﹞(南皮张国寺)[《比丘尼传》卷二] 僧猛(﹝齐﹞(盐官齐明寺)[《比丘尼传》卷三] 昙晖(﹝梁﹞(成都长乐寺)[《比丘尼传》卷四] 玄藻(﹝宋﹞(吴太玄台寺)[《比丘尼传》卷二] 冯尼﹝梁﹞(伪高昌都郎中寺)[《比丘尼传》卷四] 慧木(﹝宋﹞(梁郡筑戈村寺)[《比丘尼传》卷二] 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 前有翰林虞集序比丘觉岸序) 静称(﹝宋﹞(山阳东乡竹林寺)[《比丘尼传》卷二] ▲ 收起
阅藏知津 【199】比丘尼僧祇律波罗提木叉戒经(一卷)

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共觉贤译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历代名僧辞典 【200】道容(新林寺)[《比丘尼传》卷一]

道容。本历阳人。住乌江寺。戒行精峻。善占吉凶逆知祸福。世传为圣。晋明帝时甚见敬事。以花布席下验其凡圣。果不萎焉。及简文帝。先事清水道师。道师京都所谓王濮阳也。第内为立道舍。容亟开导未之从也。后宫人每入道屋。辄见神人。为沙门形。满于室内。帝疑容所为也。而莫能决。践祚之后。乌巢太极殿帝使曲安远筮。之云。西南有女人师能灭此怪。帝遣使往乌江迎道容。以事访之。容曰。唯有清斋七日受持八戒。自当消弭。帝即从之。整肃一心七日未满。群乌竞集运巢而去。帝深信重。即为立寺资给所须。因林为名。名曰新林。即以师礼事之。遂奉正法。后晋显尚佛道容之力也。逮孝武时弥相崇敬。太元中忽而绝迹讲不知所在。帝敕葬其衣钵。故寺边有冢云。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01】道仪(何后寺)[《比丘尼传》卷一]

道仪。本姓贾。雁门娄烦人慧远之姑。出[女*适]同郡解直。直为寻阳令亡。仪年二十二。弃舍俗累披着法衣。聪明敏哲博闻强记。诵法华经讲维摩小品。精义妙理因心独悟。戒行高峻神气清邈。闻中畿经律渐备讲集相续。晋泰元末乃至京师住何后寺。端心律藏妙究精微。身执卑恭在幽不惰。衣裳粗弊自执杖钵。清散无矫道俗高之。年七十八遇疾已笃。执心弥励诵念无殆。弟子请曰。愿加消息冀蒙胜损。答曰。非所宜言。言绝而卒。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02】慧湛(建福寺)[《比丘尼传》卷一]

慧湛。本姓彭。任城人也。神貌超远精操殊特。渊情旷达济物为务。恶衣蔬食乐在其中。尝荷衣山行逢群劫。欲举刃向湛。手不能胜。因求湛所负衣。湛欢笑而与曰。君意望甚重所获殊轻。复解其衣内新裙与之。劫即辞谢并以还湛。湛舍之而去。建元二年渡江。司空何充大加崇敬请居建福寺住云。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03】僧基(延兴寺)[《比丘尼传》卷一]

僧基。本姓明。济南人也。绾发志道秉愿出家。母氏不听。密以许嫁。秘其聘礼。迎接日近女乃觉知。即便绝粮水浆不下。亲属共请意不可移。至于七日母呼女婿。婿敬信。见妇殆尽。谓妇母曰。人各有志不可夺也。母即从之。因遂出家。时年二十一。内外亲戚皆来庆慰。竞施珍华争设名供。州牧给伎郡守亲临。道俗咨嗟叹未曾有。基净持戒范精进习经。数与昙备尼名辈略齐。枢机最密善言事议康。皇帝雅相崇礼。建元二年皇后褚氏为立寺于都亭里通恭巷内。名曰延兴。基居寺住。徒众百余人。当事清明道俗加敬。年六十八。隆安元年卒矣。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04】净捡(晋竹林寺)[《比丘尼传》卷一]

净捡。本姓仲。名令仪。彭城人也。父诞武威太守。捡少好学早寡家贫。常为贵游子女教授琴书。闻法信乐莫由谘禀。后遇沙门法始经道通达。晋建兴中于宫城西门立寺。捡乃造之。始为说法。捡因大悟。念及强壮以求法利。从始借经遂达旨趣。他日谓始曰。经中云。比丘比丘尼。愿见济度。始曰。西域有男女二众。此土其法未具。捡曰。既云比丘比丘尼。宁有异法。始曰。外国人云。尼有五百戒便应是异。当为问和上。和尚云。尼戒大同细异。不得其法必不得授。尼有十戒得从大僧受。但无和上尼无所依止耳。捡即剃落从和上受十戒。同其志者二十四人。于宫城西门共立竹林寺。未有尼师。共谘净捡。过于成德和上者西域沙门智山也。住罽宾国。宽和有智思雅习禅诵。晋永嘉末来达中夏。分卫自资语必弘道。时信浅薄莫知祈禀。建武元年还反罽宾。后竺佛图澄还述其德业。皆追恨焉。捡蓄徒养众清雅有则。说法教化如风靡草。晋咸康中沙门僧建。于月支国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升平元年二月八日。洛阳请外国沙门昙摩羯多为立戒坛。晋沙门释道场以戒因缘经为难云。其法不成。因浮舟于泗。捡等四人同坛上从大僧以受具戒。晋土有比丘尼亦捡为始也。当其羯磨之日。殊香芬馥。阖众同闻。莫不欣叹加其敬仰。善修戒行志学不休。信施虽多随得随散。常自后己每先于人。到升平未。忽复闻前香并见赤气。有一女人手把五色花自空而下。捡见欣然因语众曰。好持后事我今行矣。执手辞别腾空而上。所行之路有似虹蜺。直属于天。时年七十矣。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05】妙相(弘农北岳)[《比丘尼传》卷一]

妙相。本姓张。名佩华。弘农人也。父茂家素富盛。相早习经训。十五适太子舍人北地皇甫达达居丧失礼。相恶之告求离绝因请出家。父并从之。精勤蔬食。游心慧藏明达法相。住弘农北岳荫林面野。徒属甚多悦志闲旷。遁影其中二十余载。励精苦行久而弥笃。每说法度人。常惧听者不能专志。或涕泣以示之。是故其所启训皆能弘益。晋永和中弘农太守请七日斋。座上白衣谘请佛法言挟不逊。相正色曰。君非直见慢亦大轻邦宰。何用无礼苟出人间耶。于是称疾而退。当时道俗咸叹服焉。后枕疾累日临终怡悦。顾语弟子曰。不问穷达生必有死。今日别矣。言绝而终。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06】明感(康建福寺)[《比丘尼传》卷一]

明感。本姓朱。高平人也。世奉大法经。为虏贼所获。欲以为妻。备加苦楚。誓不受辱。谪使牧羊经历十载。怀归转笃反途莫由。常念三宝兼愿出家。忽遇一比丘就请五戒。仍以观世音经授之。因得习诵昼夜不休。愿得还家立五层塔。不胜忧念逃走东行。初不识路昼夜兼涉。径入一山见有斑虎。去之数步初甚恐懅小却意定心愿逾至。遂随虎而行。积日弥旬得达青州。将入村落虎便不见。至州复为明伯连所虏。音问至家夫儿迎赎。家人拘制其志未谐苦身。勤精三年。乃遂专笃禅行戒品无[保/言]。脱有小犯辄累晨忏悔要见瑞相然后乃休。或见雨花。或闻空声。或睹佛像。或夜善梦。年及桑榆操行弥峻江北子女师奉如归。晋永和四年春与慧湛等十人。济江诣司空公何充。充一见甚敬重于时京师未有尼寺。充以别宅。为之立寺。问感曰。当何名之。答曰。大晋四部今日始备。檀越所建皆造福业。可名曰建福寺。公从之矣。后遇疾少时便卒。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07】昙备(北永安寺)[《比丘尼传》卷一]

昙备。本姓陶。丹阳建康人也。少有清信愿修正法。而无有昆弟。独与母居。事母恭孝宗党称之。年及笄嫁征币弗许。母不能违听其离俗。精勤戒行日夜无怠。晋穆皇帝礼接敬厚。常称曰。久看更佳。谓章皇后何氏曰。京邑比丘尼尟有昙备之俦也。到永和十年后为立寺于定阴里。名永安(今之何后寺是)谦虚导物。未尝有矜慢之容。名誉日广。远近投集。众三百人。年七十三。泰元二十一年卒。弟子昙罗。博览经律机才赡密。敕续师任。更立四层塔讲堂房宇。又造卧像及七佛龛堂云。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08】支妙音(简静寺)[《比丘尼传》卷一]

妙音。未详何许人也。幼而志道居处京华。博学内外善为文章。晋孝武皇帝太傅会稽王道孟顗等并相敬信。每与帝及太傅中朝学士。谈论属文。雅有才致。藉甚有声。太傅以太元十年为立简静寺。以音为寺主。徒众百余人。内外才义者因之以自达。供嚫无穷。富倾都邑。贵贱宗事。门有车马日百余两。荆州刺史王忱死。烈宗意欲以王恭代之。时桓玄在江陵为忱所折挫闻恭应往素又惮恭。殷仲堪时为恭门生。玄知殷仲堪弱才亦易制御。意欲得之。乃遣使凭妙音尼为堪图州。既而烈宗问妙音。荆州缺外问。云谁应作者。答曰。贫道道士岂容及俗中论议。如闻外内谈者。并云无过殷仲堪。以其意虑深远荆楚所须。帝然之。遂以代忱。权倾一朝威行内外。云。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09】智贤(司州西寺)[《比丘尼传》卷一]

智贤。本姓赵。常山人也。父珍扶柳县令。贤幼有雅操志概贞立。及在缁衣戒行修备。神情凝远旷然不杂。太守杜霸笃信黄老憎愱释种。符下诸寺克日简汰。制格高峻非凡所行。年少怖惧皆望风奔骇。唯贤独无惧容兴居自若。集城外射堂皆是耆德。简试之日尼众盛壮唯贤而已。霸先试贤以格。格皆有余。贤仪观清雅辞吐辩丽。霸密挟邪心逼贤独住。贤识其意誓不毁戒法。不苟存身命抗言拒之。霸怒以刀斫贤二十余疮。闷绝躄地。霸去乃苏。倍加精进菜斋苦节。门徒百余人。常如水乳。及符坚伪立闻风敬重。为制织绣袈裟。三岁方成。价直百万。后住司州西寺。弘显正法开长信行。晋太和中年七十余。诵正法华经。犹日夜一遍。其所住处众鸟依栖。经行之时鸣呼随逐云。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10】安令首(伪赵建贤寺[《比丘尼传》卷一]

安令首。本姓徐。东莞人也。父忡仕伪赵为外兵郎。令首幼聪敏好学。言论清绮雅性虚淡。不乐人间。从容闲静。以佛法自娱不愿求娉。父曰。汝应外属何得如此。首曰。端心业道绝想人外。毁誉不动廉正自足。何必三从然后为礼。父曰。汝欲独善一身。何能兼济父母。首曰。立身行道方欲度脱一切。何况二亲耶。忡以问佛图澄。澄曰。君归家洁斋三日竟可来。忡从之。澄以茵支子磨麻油傅忡右掌。令忡视之。见一沙门在大众中说法。形状似女。具以白澄。澄曰。是君女先身。出家益物往事如此。若从其志。方当荣拔六亲令君富贵。生死大苦海向得其边。忡还许之。首便剪落从澄乃净捡尼受戒。立建贤寺。澄以石勒所遗剪花纳七条衣及象鼻澡灌与之。博览群籍经目必诵。思致渊深神照详远。一时道学莫不宗焉。因其出家者二百余人。又造五六精舍。匪惮勤苦皆得修立。石虎敬之。擢父忡为黄门侍郎清河太守。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11】道馨(洛阳城东寺)[《比丘尼传》卷一]

竺道馨。本姓羊。太山人也。志性专谨与物无忤。沙弥时常为众使口恒诵经。及年二十诵法华维摩等经。具戒后研求理味蔬食苦节。弥老弥至。住洛阳东寺。雅能清谈尤善小品。贵在理通不事辞辩。一州道学所共师宗。比丘尼讲经馨其始也。晋泰和中有女人杨令辩。笃信黄老专行服气。先时人物亦多敬事。及馨道王其术寝亡。令辩假结同姓数相去来。内怀姤嫉伺行毒害。后窃以毒药内馨食中。诸治不愈。弟子问往谁家得病。答曰。我其知主。皆籍业缘。汝无问也。设道有益我尚不说。况无益耶。不言而终。 - 顾伟康编

中国百科全书 【212】那先比丘经(Milindapanha)

  Naxianbiqiujing

  佛教经典。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北印度,最早所用语种不详,学术界对此有梵语、混合梵语等不同说法。后形成北、南两种流传本。北本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即汉文大藏经中的《那先比丘经》;南本约定型于4世纪,即收入南传巴利三藏并流传于南传佛教各国的《弥兰陀问经》。北本的内容相当于南本的序言及前三部分,篇幅约为南本的四分之一。该经以公元前2世纪入主西北印度的大夏国王弥兰陀与印度佛教僧侣那先进行讨论的形式,论述轮回业报、涅槃解脱、灵魂观、佛身观等一系列佛教理论问题。对于了解印度原始佛教、印度与希腊思想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此经先后有汉译三种,现存二卷本(东汉译出、译者不详)、三卷本(译时、译者不详)两种,另有一卷本一种,已佚。巴利语的《弥兰陀问经》有僧伽罗文、泰文、罗马字母等不同文字拼写本多种,内容略有差异。此外,还有英、德、日、法各种文字译本。(方广锠)

历代名僧辞典 【213】僧果(﹝宋﹞(广陵)[《比丘尼传》卷二]

僧果。本姓赵名法佑。汲郡修武人也。宿殖诚信纯笃自然。在乳哺时不过中食。父母嘉异。及其成人心唯专到缘碍参差。年二十七方获出家。师事广陵慧聪尼。果戒行坚明禅观清白。每至入定辄移昏晓。绵神净境形若枯木。浅识之徒或生疑。及元嘉六年。有外国舶主难提。从师子国载比丘尼来。至宋都住景福寺。后少时问果曰。此国先来已曾有外国尼未。答曰。未有。又问。先诸尼受戒那得二僧。答但从大僧受。得本事者乃是发起受戒。人心令生殷重是方便耳。故如大爱道八敬得戒五百释女以爱道为和上。此其高例。果虽答然心有疑。具谘三藏。三藏同其解也。又谘曰。重受得不。答曰。戒定慧品从微至着。更受益佳。到十年舶主难提。复将师子国铁萨罗等十一尼。至先达诸尼已通宋语。请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坛界。次第重受三百余人。十八年年三十四矣。时宴坐经日。维那故触。谓言已死。惊告寺官寺官共视。见果身冷肉强。唯气息微转。始欲[臼/丌]徙。便自开眼语笑寻常。于是愚者骇服。不知所终也。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14】善妙(﹝宋﹞(蜀郡)[《比丘尼传》卷二]

善妙。本姓欧阳。繁县人也。少出家。性用柔和少瞋喜。不营好衣不食美食。有妹婿亡孀居无所依托。携一稚子寄其房内。常闻妙自慨生不值佛。每一言此流涕歔欷悲不能已。同住四年五年。未曾见其食。妹作食熟呼妙共食。妙云适于某处食竟。或云。四大不好未能食。如此积年。妹甚恨愧。白言。无福婿亡更无亲属。携儿依姊多所秽乱。姊当见厌故不与共食耳。流泪而言。言已欲去。妙执其手喻之曰。汝不解我意。我幸于外得他供养。何须自损家中食。汝但安住我不久应远行。汝当守屋慎莫余去。妹闻此而止。自绩作布买数斛油。瓦堈盛之着庭中。语妹云。拟作功德慎勿取也。至四月八日夜半以布自缠而烧其身。火已亲顶命其妹令呼维那打磬。我今舍寿。可遍告诸尼。速来共别。比诸尼惊至。命未绝。语诸尼云。各勤精进。生死可畏。当求出离。慎勿流转。我舍此身供养已二十七反。止此一身当得初果(问益士人。或云元嘉十七年烧身。或云孝建时或言大明中故备记之)。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15】宝贤(﹝宋﹞(普贤寺)[《比丘尼传》卷二]

宝贤。本姓陈。陈郡人也。十六丁母忧。三年不食谷。以葛芋自资。不衣缯纩不坐床席。十九出家住建安寺。操行精修博通禅律。宋文皇帝深加礼遇供以衣食。及孝武雅相敬待。月给钱一万。明帝即位赏接弥崇。以泰始元年敕为普贤寺主。二年又敕为都邑僧正。甚有威风明断如神。善论物理屈抂必释。秉性刚直无所倾挠。初晋兴平中净检尼。是比丘尼之始也。初受具戒指从大僧。影福寺惠果净音等。以谘求那跋摩。求那跋摩云。国土无二众。但从大僧受得具戒。惠果等后遇外国铁萨罗尼等至。以元嘉十一年。从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坛重受具戒。非谓先受不得。谓是增长戒善耳。后诸好异者。盛相传习典制稍亏。元徽二年法律颖师。于晋兴寺开十诵律。颍其日有十余尼。因下讲欲重受戒。贤乃遣僧局赍命到讲座。鸣木宣令诸尼。不得辄复重受戒。若年岁审未满者。其师先应集众忏悔竟。然后到僧局。僧局许可。请人监检方得受耳。若有违拒即加摈斥。因兹已后矫竞暂息。在任清简。才兼事义。安众惠下。萧然寡欲。世益高之。年七十七。升明元年卒也。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16】道贵(﹝梁﹞(邸山寺)[《比丘尼传》卷四]

道贵。本姓寿。长安人也。幼清夷冲素。善研机理志干勤整。精苦过人誓弘大化。荤鲜不食。济物为怀。弊衣自足。诵胜鬘无量寿经不舍昼夜。父母爱念使其为道。十七出家博览经律究委文理。不羡名闻。唯以习道为业。观境入定。行坐不休。悔过发愿。言辞哀恳听者震肃。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善相推敬。为造顶山寺以聚禅众。请贵为知事。固执不从。请为禅范。然后许之。于是结桂林下栖寄毕世。纵复屯云晦景委雪埋山。端然寂坐曾无间焉。得人信施广兴福业。不以纤毫自润己身。年八十六。天监十五年而卒。葬于钟山之阳也。 - 顾伟康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