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至極之禅。出自大智度論卷十七,天臺宗以之爲“超越叁昧”之異稱。大智度論卷十七(大二五·一八七中):“諸禅中有頂禅。何以故名頂?有二種,阿羅漢壞法、不壞法。不壞法阿羅漢,于一切深禅定得自在,能起頂禅。得是頂禅,能轉壽爲富,轉富爲壽。”可知大智度論對禅究極狀態之異名,即稱“頂禅”。智顗之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十言及超越叁昧亦載(大四六·五四八中):“亦名頂禅。于諸禅中最爲高極,則能轉壽爲福,轉福爲壽。故複名佛智叁昧。”
另外或以頂禅爲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八、俱舍論卷二十七、顯揚聖教論卷二所說之“邊際定”,即第四靜慮分爲九品,其上上品之定。或謂頂禅爲大毗婆沙論卷一六五、俱舍論卷二十八所說之“超定”,即超離有漏、無漏之禅定階次,能自由轉移之定。[法華玄義複真鈔卷叁、法華玄義私記卷四本]
梵語dviti^ya-dhya^na。乃色界四重禅定之第二重,攝內等淨、喜、樂、心一境性四支。心一境性爲二禅之自性支;內等淨謂二禅離初禅之尋伺塵濁之法,其內之信相明淨,亦即無尋無伺,無覺無觀,于叁受中感受喜樂之二受。所謂喜樂二支,乃依此定而勝生喜樂,故又稱爲定生喜樂。[俱舍論卷二十八、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九](參閱“四禅”1843)
(名數)色界之禅定,有四重,此乃第二重之禅定也,定心微細,無尋伺之心所。于叁受之中感受喜樂之二受者。參照四禅定條。
四禅之一,即色界二禅天的禅定,其境界是定心細微,無尋伺的心所,于叁受中只有喜樂的二受。 - 陳義孝編
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厭離覺觀,入中間禅。從未到地,專心不止,于後其心豁然,明淨皎潔,定心與喜俱發,具足四支功德(一內淨,二喜,叁樂,四一心)。
一、內淨支 心無覺觀之渾濁,故名內淨。謂行者欲離初禅時,種種诃責覺觀,覺觀既滅,則心內靜,心與靜色法相應,豁爾明靜,故名內淨支。
二、喜支 欣慶之心名喜。謂行者初得內靜時,即與喜俱發,而喜心未成,次心自慶得免覺觀之患,獲得勝定內淨之喜,歡喜無量,故名喜支。
叁、樂支 怡悅之心名樂。謂行者喜湧之情既息,則怡然靜慮,受于內淨喜中之悅樂,故名樂支。
四、一心支 心與定一,謂之一心。謂行者喜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渟不動,故名一心支。
名爲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爲二禅天因也。 - 明·楊卓
(雜語)禅林之語。止坐禅也。
(術語)觀心坐禅。觀心即坐禅也。往生要集上末曰:“勤心觀禅,苦而得道。”見八背舍條。
(術語)發鬼神通力之禅定。止觀十下曰:“若前世,外有鬼緣。鬼則加之,發鬼禅鬼見。”
(術語)教與禅也。如雲教觀。
教與禅。 - 陳義孝編
(名數)地持十地二論所說,不通于外道二乘,獨菩薩所修之大禅也。一切之善根功德悉攝在此九禅之中:一、自性禅,或止或觀或止觀均等也。二、一切禅,世間出世間禅也。叁、難禅,生下化衆生上求菩提現行之禅也。四、一切門禅,與覺觀俱之禅,乃與舍受俱之禅也。五、善人禅,無味著念之禅也。六、一切行禅,生一切菩薩善行之禅也。七、除惱禅,消除一切衆生苦惱之禅也。八、此世他世樂禅。菩薩現不思議神通,利益此世他世衆生之禅也。九、清淨禅,成就一切功德證得無上菩提之禅也。見法界次第下。參照九種大禅條。
(一)又作枯槁坐禅。謂放下一切而無爲無待之絕對坐禅。
(二)以看話禅立場,诃罵默照禅之默默坐禅,一如枯木。
(術語)又曰枯槁禅坐。即放下萬事也。
(術語)事理二禅之一。有漏定爲事禅,無漏定爲理禅。四教儀集注中曰:“大論雲:叁阿僧祇時六波羅蜜者,是乃事禅事智滿耳。俱舍雲:道樹已前,四波羅蜜滿,至佛果位。二波羅蜜滿,此約緣理禅,理智始滿。”
事理二禅之一。有漏定是事禅,無漏定即理禅。 - 陳義孝編
事理二禅之一,有漏定是事禅,無漏定是理禅。
- 梵心居士編
(術語)觀練熏修四種禅之一。謂九次第定也。
又作練禅、九次第定。爲觀、煉、薰、修等四種禅之第二。即指四禅定、四無色定、滅盡定等九種禅定。修觀禅可得色、無色八定,入煉禅時,此八定仍殘存垢滓,故須由淺入深,次第澄清垢滓,以除其穢;此種修煉有漏定與無漏定以除其間穢之禅,即是煉禅。[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十](參閱“九次第定”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