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因此三者都是阐明空的道理,故名三空。见三三昧条。2.指布施时,应观受者施者与所施物之相皆空。 - 陈义孝编
一者空三昧。二者无相三昧。三者无愿三昧。三空之称生于惑计。惑计虽众。大统唯三。对惑辩空。空亦三矣。三惑者。一滞有故遣以空。二者有状故祛以无相。三存情愿故荡以无愿。空三昧生阴靡实。俱以为空。垢止此空。名空三昧。无相三昧空绝有状。以为无相。凝虑无相。名无相三昧。无愿三昧空义稀求。以为无愿。晏然无愿。名无愿三昧(本音三昧汉言调直) - 唐·李师政 撰
(术语)大乘菩萨二阿僧祇劫之终,于第七地专修无相观,上无菩萨之可求,下无众生之可度。于是钝根怯弱之菩萨,着此空相而废自他之大行,谓之七地沈空之难。
梵语a^tma-s/u^nyata^。二空之一。又作我空、人空。即众生为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假和而成,实无常一主宰之我体,故称生空。(参阅“我空”29 41)
(术语)二空之一。又曰我空。亦曰人空。众生为五蕴假和合,无实体之众生,谓之生空。
又名我空,或人空,谓众生为五蕴假和合,无有实体,是因缘所生法,当下即空。 - 陈义孝编
又名我空,或人空,众生为五蕴假和合,无有实体,是因缘所生法,当下即空。
- 梵心居士编
(术语)诸法为因缘生,无自性,谓之实空。智度论十九曰:“一切诸法因缘生故,无有自性,是为实空。”
一切法皆因缘生,无有自性,故谓之实空。 - 陈义孝编
(术语)三轮体空之一。见三轮相条。
三轮体空之一。见三轮体空条。 - 陈义孝编
(一)指大方广大集经卷五十四、大品般若经卷五等所说之能破众生执著「有”之四种空,即:(一)法法相空,又作法相空,谓破五蕴等法之有相。通一切世谛之有为、无为法,称为法相,此法相为无法之法,乃非实体,如初春原野之阳焰,见似有水而实无水。(二)无法无法相空,又作无法相空,谓破法之无相空理。无法之体状称为无法相,此无法相为破有而立,非别有自性;有相既空,无相之相亦无,故称无法无法相空。(三)自法自法相空,又作自法空,乃前二空之法性自体寂然,非由智慧勉强作观而空。此中有二:(1)世间性,如地之坚性、水之湿性等。(2)圣人性,如法性、实际法等。此二法皆自性本空,故称自法自法相空。(四)他法他法相空,又作他法空,众生先已听闻法性、实际法,而于其外执着更有余法,此称他法。今为破其执着而观真如之外更无他法、无他法之相。又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等十八空,与四空有相摄配当之关系。[大智度论卷四十六、大乘义章卷二“四空义”](参阅“十八空”353)
(二)指维摩经卷下法供养品所说之空、无相、无作、无起等四者。依大乘义章卷四之十一空义条之说明:空,即法无定相;无相,即法无因缘之相;无作,谓法既无相亦不作果;无起,谓法无所起。又无量寿经卷上,再加“无愿”而立五种空,或论空、无相、无愿之三三昧。
(三)又作四无色。指无色界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菩萨本业璎珞经卷上](参阅“四无色定”1772)
(名数)又云四无色。无色界之四空处也。菩萨本业璎珞经上曰:“上至四空。”见四空处与四空定条。
(名数)一法相空,言有法之空无。二无法空,言无法之空无。三自法空,言自性之空无。四他法空。言他法之空无。见大乘义章二。
又名四无色,即无色界的四空处。见四空处条。 - 陈义孝编
(术语)经中所明之空理,有二种:一者体空,二者拆空,如分拆人而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分拆色而至于极微,分拆心而至于一念,分拆之结果,始观空,谓之拆空,是一切小乘教之空理也。体空者,无须分拆之,真押法之体而观如幻如梦是空,存体随显之空理也。如金刚经,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之喻,说此体空,是大乘之所明。此体空中自含中道之理,故谓之不但空亦曰含中空。不但空者谓非如拆空之但空(分拆,诸法而但使归空,故云但空)也。含中空者谓含中道之空也。
诸法因缘和合而有,当体即空。 - 陈义孝编
诸法因缘和合而有,当体即空。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