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名)十卷,晋竺法护译。佛自舌根放光照三千世界,光中生莲华,华上诸佛出现,称赞此般若,故云光赞般若。大般若经第二会之别译也。
梵名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a^-su^tra 。全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略称金刚般若经、金刚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内容阐释一切法无我之理。自古讲说此经者特多,尤以禅宗六祖慧能以来更受重视。本经经文,从“如是我闻”至“果报亦不可思议”为前半,自“尔时须菩提白佛言”至卷终为后半,据历代学者之研究,其前后经文之语句与文意有显著之异处。僧肇谓前半系说众生空,后半则说法空。智顗与吉藏则谓,前半系佛为前会众
所说,后半系佛为后会众所说;前半为利根所说,后半为钝根所说。
异译本有五种:(一)北魏菩提流支译(同题)。(二)陈·真谛译(同题)。(三)隋代达磨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略称金刚能断经)。(四)唐代玄奘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七能断金刚分)。(五)唐代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略称能断金刚经)。本经普遍流传于中国。现有西藏译、蒙古译、满州译、英译、法译、德译,及日译等数种译本。梵本以义大利孔兹(Conze)出版者为最新版本。本经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无著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论颂一卷、论释三卷、僧肇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一卷、慧远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一卷、智顗之金刚般若波罗密疏一卷、窥基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赞述二卷、慧能之金刚般若波罗蜜解义二卷。[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八、广弘明集卷二十二、开元释教录卷四]
(经名)金刚经之具名。见金刚经条。
(术语)旧称曰摩诃般若波罗蜜,新称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梵语之具略也。
华译为大智慧度,意谓乘此大智慧则能由生死苦海渡到涅槃彼岸。 - 陈义孝编
华译为大智慧度,意谓乘此大智慧则能由生死的苦海渡到涅槃的彼岸。
- 梵心居士编
(一)梵名Pa=n~cavim!s/ati -sa^hasrika^-prajn~a^pa^=ramita^ 。凡二十七卷(或三十卷、四十卷),计九十品。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大品般若经、新大品经、大品经、摩诃般若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本经即大般若经之第二分(卷四○一~四七八)。旨在阐明般若波罗蜜之法。为大乘佛教初期阐说般若空观之基础典籍。本经之同本异译尚有光赞般若经十卷(西晋竺法护译)、放光般若经二十卷(西晋无叉罗译)。梵文二万五千颂般若与本经相当,分为八品,印度称之为中般若。龙树菩萨之大智度论百卷为本经之释论。此外,中国、日本对本经所作注释书亦甚多。[出三藏记集卷二、卷八、历代三宝纪卷八、开元释教录卷四]
(二)梵名As!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凡十卷,计二十九品。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小品般若经、新小品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本经即大般若经之第四分(卷五三八~五五五)。系阐说般若波罗蜜之法。其同本异译有道行般若经十卷(后汉支娄迦谶译)、大明度无极经六卷(吴·支谦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钞经五卷(前秦昙摩蜱与竺佛念共译)。梵文八千颂般若与本经相当,于尼泊尔为九部大经之一。本经有师子贤(梵Haribhadra )作之梵文本释论。[出三藏记集卷二、开元释教录卷四]
(经名)有同名二经:一,二十七卷(明本三十卷),罗什译,是与大般若经之第二分同本。一,十卷,同罗什译,是与大般若经之第四分同本。以此二经同名,故分之,二十七卷本称为大品般若经。十卷本称为小品般若经。
凡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仁王般若波罗蜜护国经、仁王般若经、仁王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本经分序品、观空品、菩萨教化品、二谛品、护国品、散华品、受持品、嘱累品等八品。系佛陀为十六大国王说示守护佛果、十地之行,及守护国土之因缘,谓讲说受持此经,则可息灾得福。与法华经、金光明经并称护国三部经。修仁王会时,即用此经。
据历代三宝纪载,本经共有竺法护、鸠摩罗什、真谛等三译,大唐内典录以下诸录均依其说。然出三藏记集卷四将此经编入失译杂经录,隋代众经目录(法经录)卷二则将此经编入疑惑录,谓此经非为罗什或竺法护所译。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不空奉诏重译,题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略称仁王护国经、新译仁王经。亦分二卷、八品,文词与旧经略同。罗什译本之注疏有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智顗说,灌顶记)、仁王般若经疏六卷(吉藏)、仁王经疏六卷(圆测)等。不空译本则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三卷(良贲)、仁王经疏四卷(净源)等。[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大唐内典录卷二至卷四、开元释教录卷二、卷四、卷六]
(经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之略称。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解释仁王经所说之陀罗尼。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凡五卷。隋代智顗说,灌顶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系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之注释书。初以五重玄义叙述经之大意,次为入文解释。据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载,智顗在陈末时宣讲仁王般若经二次。本书之注释方式与天台三大部等大致相同,以五重玄义、四释等解释经,唯释义缺乏生动,或为后人假托之释。[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目录卷四、大明三藏圣教南藏目录、阅藏知津卷三十六]
唐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等译
与《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同。而诸心明。皆佛自说。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支译。与不空译之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同本。
(经名)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略名。
(经名)罗什译。十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异名。
又称经台印。为般若之总印。结此印时,以两手相背附,而收二食指,以二小指屈掌中,以二拇指各压二小指指头,置于心上,诵经中之陀罗尼七遍。据仁王般若念诵法所载,结此印而诵此陀罗尼,行法之行者即可变成般若波罗蜜菩萨,为一切诸佛之母。陀罗尼集经卷三则谓,安置经藏,结诵此印明,专心系念,则一切经藏皆从印出,而悉入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