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数)菩提心论所说。见菩提心条。
(名数)是乃密教真言行者之菩提心也,密教立五佛有各别之主德,以东方阿閦如来之大圆镜智立发菩提心之德,故行者初发之菩提心,为毕竟厌求之心,此虽属第六意识,而其菩提心之性德,则为大圆镜智,故以自身之第八识为发心之体,受三昧耶戒者,亦向东方以阿閦如来为本尊。盖三昧耶戒,以此三种之菩提心为自体也:一行愿菩提心,修行发愿,故名行愿,愿者念一切众生,悉含如来藏性,堪安住于无上菩提,愿以大乘微妙之法悉度之也,行者,为此修四弘度之行也。二胜义菩提心,止息劣法,观显胜义,故云胜义,此有教观之二门,凡观夫外道二乘法相三论天台华严之九种住心,次第舍劣取胜,终安住于究竟之秘密庄严心,是教门之胜义也。又观诸法觉悟其无自性,则止除一切之妄惑自真起用,万德斯具,是观门之胜义也。如是一就所住之教而云胜义,一就所显之理而云胜义也。三三摩地菩提心,三摩地又云三昧耶,三摩译为等至,新译曰等念,三摩耶于金刚顶义诀译为等持,是行者入于信解地而修三密相应之五部秘观,等持诸佛自行化他之万德,故名等持,遍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故名等念,无所不至故曰等至。前二者通于显,后一者,则唯密也,此三者即大定(三摩地)、大智(胜义)、大悲(行愿)之三德,又胎藏界之佛(大定)、莲(行愿)、金(胜义)之三部,又观音(行愿)、文殊(胜义)、普贤(三摩地)三尊之三摩地,又表德(行愿)、遮情(胜义)、不二(三摩地)也。菩提心论曰:“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既发如是菩提心已,须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门分别,诸佛菩萨,昔在因位发是心已,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妄。”菩提心义八曰:“藏通别之人,不知此法,唯圆教初住已上,真言凡夫已上,修此三摩地。”
三种菩提心者,胜义菩提心,行愿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也。
一、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者,真言行人经三劫十地之次第,舍前前之劣,进后后之胜,取道理与境界,而期成佛之心也。故为上转进趣自利之心,胜义之义,有道理与境界之二义,即取胜义之心也。
二、行愿菩提心 行愿菩提心者,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福智无边誓愿集,法门无边誓愿觉,如来无边誓愿事,菩提无上誓愿证之五大愿,实行之,而期救度无尽无余一切众生界之心也。故为化他大悲之心,即行愿之心也。
三、三摩地菩提心 三摩地菩提心者,修五相三密等秘密观行,即父母所生之身,开显心内曼荼罗而成佛之心也。何所修?修大日如来普门或一门之三摩地,即本有及修生之菩提心,而此心即所求之菩提也。故就机言,虽曰求菩提之心,按实而论,则菩提所在,本非自心之外,故菩提即心也。
三摩地之心者体也,胜义行愿为自证化他之二用,又胜义之心金刚部,行愿之心莲华部,三摩地之心佛部也。 - 明·杨卓
(术语)密教三种菩提心之第二。见菩提心条。
四种声闻之一。求佛道之中途,退大乘而取小果,然犹发大菩提心,如舍利弗等不定种性之类。相当于法华文句卷四所说之退大声闻。出于天亲之法华论卷下。[法华玄赞卷一、卷五](参阅“四种声闻”1823)
据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八载,退失菩提心之法有五,即:(一)乐在外道出家,谓人之出家,当从正法,若从外道,则增诸邪见,作不善业,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二)不修大慈之心,谓修菩萨行者,当以平等大慈之心爱念一切众生,与其清净法乐,然后得成菩提之果;若非此行,则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三)好求法师过罪,谓修菩萨行者,奉承师长如事父母,听受其教,则菩提之果可成;若窥伺以求其过,则不唯无听受之诚,且亏事师之道,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四)常乐处在生死,谓修菩萨行者,当勤精进以求出离,若耽着五欲,造诸恶业,于诸生死心无厌离,则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五)不喜读诵经典,谓修菩萨行者,当信受如来所说经典,诚心读诵,求其妙义,依解进修,成菩提果;若不喜乐受持读诵,则所修之行无所依据,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
[出涅槃经] 一乐在外道出家谓人之出家。当从正法。修习善业。成菩提果。若从外道。则增诸邪见。作不善业。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梵语菩提。华言道。)二不修大慈之心谓修菩萨行者。当以平等大慈之心。爱念一切众生。与其清净法乐。然后得成菩提之果。若非此行。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三好求法师过罪谓修菩萨行者。奉承师长。如事父母。听受其教。则菩提之果可成。若窥伺以求其过。则不惟无听受之诚。且亏事师之道。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四常乐处在生死 - 明·一如等 撰
显扬八卷一页云:大菩提多种者:谓五种大菩提。一、自性。二、功用。三、方便。四、转。五、灭。自性者:谓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所得转依;此有四种,应知。一、生起依止。二、不生依止。三、善观察所知果。四、法界净相。生起依止者:谓佛相续出世间道,依此转依,方得生起;非不生起。若离此转依,亦生起者;未转依前,应已生起。不生依止者:谓一切烦恼及彼习气,依此转依,不复生起。若不尔者;未转依前,众缘和合一切烦恼及彼习气,永更不生,已应可得。善观察所知果者:谓此转依,是善通达所知实际所知真如果,若不尔者;诸佛自体,应更了知,应更断灭。法界净相者:谓此转依,无众相故;极善清净法界所显。若不尔者;应是无常,可思议法。然此转依,是常住相,不可思议无二所显。此不可思议性,复有五种应知。一、自性。二、处所。三、住。四、一性异性。五、成立所作。自性者:此转依性,卽色离色,不可思议。如是卽受想行识,离受想行识,不可思议。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若卽若离,不可思议。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等,若卽若离,不可思议。若有若无等,不可思议。处所者:此转依性,若在欲界,若离欲界,不可思议。若在色无色界,若离色无色界,不可思议。人间天上,若在若离,不可思议。十方世界,若在若离,不可思议。住者:谓此转依,住如是如是状貌安乐住,不可思议。住如是如是状貌奢摩他住,不可思议。住有心住,不可思议。住无心住,不可思议。住如是如是状貌圣住,不可思议。住如是如是状貌天住梵住,不可思议。一性异性者:一切诸佛,同处一无漏界中,一性异性,不可思议。成立所作者:谓诸佛如来,其性平等,智能势力威德平等,住无漏界,依止转依,为利一切诸有情故;成立如是如是利有情事,不可思议。此复二因缘故不可思议,应知。一、以离言说义,过言语道故;不可思议。二、以出世间义,世无比故;不可思议。功用者:略而言之,十种自在,名为功用。何者为十?一、寿自在。二、心自在。三、众具自在。四、业自在。五、生自在。六、愿自在。七、胜解自在。八、神变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方便者:略而言之,四种变化,名为方便。一、未成熟者,令成熟故;现诸菩萨所行行变化。二、已成熟者,令解脱故;于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赡部洲,同时显现如来变化。三、方便摄受声闻变化。四、为彼所调伏有情,显现一切独觉变化。佛薄伽梵,于此四种变化法中,十方世界,无碍作用,应知。转者:有二种,应知。一、暂时转。二、究竟转。暂时转者:谓乃至有情未成熟未解脱,诸佛如来,化转不息。究竟转者:如无尽不可思议,诸佛威德明转。为诸有情,作利益事,流转不息故。灭者:有二种,应知。一、暂时灭。二、究竟灭。暂时灭者:于已成熟已解脱有情,诸佛如来,暂时示现入般涅盘。非是究竟。究竟灭者:谓一切烦恼、及彼习气、及所依苦、究竟永尽;应知。 - 朱芾煌
须菩提尊者在岩中宴坐,诸天雨花赞叹。者曰:「空中雨花赞叹,复是何人?云何赞叹?」天曰:「我是梵天,敬重尊者善说般若。」者曰:「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汝云何赞叹?」天曰:「如是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说般若。」尊者一日说法次,帝释雨花。者乃问:「此花从天得邪?从地得邪?从人得邪?」释曰:「弗也。」者曰:「从何得邪?」释乃举手。者曰:「如是,如是!」 - 宋·普济
又称方便菩提。就佛三身而言,可分为三种菩提,应化佛菩提为其中之一。谓于应当示现化导之处所,随即示现。如释尊出宫至伽耶城,坐于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玄义卷五下、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一、金光明玄义卷上](参阅“三菩提”631)
(术语)三佛菩提之一。见菩提条附录。
(术语)见菩提心条附录。
(术语)见菩提心条附录。
谓众生本有之菩提心,其本性清净而真实,故称之。大日经疏卷一(大三九·五八九下):“正观自心,无有生处,得入真净菩提心也。”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说发菩提心之功德,四摄法及天行梵行圣行。后说破魔众会陀罗尼。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
佛在竹林精舍。迦叶大婆罗门,梦大莲华中有月轮,又见丈夫放光普照。次日问佛,佛为说一切智利,及说偈劝发菩提心。次分别三种菩提,次示四摄法,次示天行,梵行,圣行,次说破魔众会陀罗尼。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书名)四卷,宋施护译。引诸经明大悲为本,又明闻思修之三慧。
瑜伽七十六卷十一页云:若回向菩提声闻种姓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萨。何以故?彼既解脱烦恼障已;若蒙诸佛等觉悟时;于所知障、其心亦可当得解脱。由彼最初、为自利益,修行加行,脱烦恼障;是故如来施设彼为声闻种姓。
二解 如四种声闻中说。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