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334 条与“菩提”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12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208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菩提 大菩提 菩提藏 菩提场 菩提分 菩提会 菩提讲 菩提经 菩提乐 菩提门 菩提树 菩提水 菩提寺 菩提所 菩提心 菩提子 三菩提 五菩提 须菩提 阿耨菩提 成菩提心 出到菩提 达磨菩提 大菩提心 大菩提幢 独觉菩提 顿证菩提 发菩提心 方便菩提 后生菩提 即身菩提 净菩提心 明心菩提 菩提达摩 菩提达磨 菩提道场 菩提分法 菩提分品 菩提分修 菩提伽耶 菩提金刚 菩提流支 菩提流志 菩提萨埵 菩提树神 菩提索多 菩提仙那 菩提心戒 菩提心经 菩提心论 菩提心义 菩提行经 菩提智魔 七菩提宝 七菩提分 趣三菩提 三佛菩提 三菩提乐 三身菩提 三须菩提 三种菩提 上求菩提 声闻菩提 实智菩提 天须菩提 无上菩提 无相菩提 五种菩提 须菩提品 一乘菩提 缘觉菩提 真性菩提 证大菩提 诸佛菩提 跋曰罗菩提 钵罗笈菩提 成菩提补阙 大菩提五相 大菩提自性 端美三菩提 恶性须菩提 二种菩提心 发菩提心论 烦恼即菩提 净菩提心地 净菩提心观 净菩提心门 烂熟须菩提 摩地菩提心 摩诃菩提会 菩提场经法 菩提道灯论 菩提法智魔 菩提分别障 菩提鹘露支 菩提心观释 菩提有三障 菩提资粮论 入菩提行论 三藐三菩提 三种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 退菩提声闻 五法退菩提 五种大菩提 须菩提尊者 应化佛菩提 缘理菩提心 缘事菩提心 真净菩提心 出生菩提心经 广释菩提心论 回向菩提声闻 金刚菩提三藏 菩提场庄严经 菩提道次第论 菩提分法择摄 菩提七种最胜 菩提五种分别 菩提心离相论 三摩地菩提心 三十七菩提分 三种发菩提心 三种离菩提障 声闻回向菩提 受菩提心戒仪 授发菩提心戒 四法不得菩提 四缘发菩提心 文殊问菩提经 无上正等菩提 诸佛无上菩提 转烦恼依菩提 庄严菩提心经 自力大菩提心 发正等菩提心品 共发菩提心授记 回向大菩提精进 决定正向三菩提 摩诃菩提僧伽蓝 菩提分法所缘相 菩提萨埵与佛陀 三十七菩提分法 未发菩提心授记 无上菩提誓愿证 行愿胜义菩提心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 多修空住速证菩提 发菩提心堕于决定 发菩提心破诸魔经 发心能为菩提根本 金刚顶发菩提心论 摩诃菩提质帝萨埵 菩提分法七位次第 菩提分法五门建立 菩提萨埵摩诃萨埵 菩提正道菩提戒论 三十七种菩提分法 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发菩提心论(二卷) 菩萨修三十七菩提分 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 菩提福藏法化三昧经 菩提资粮论(六卷) 毗卢遮那如来菩提心赞 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修习 四缘能令菩萨退菩提心 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 诸阿罗汉不皆回向菩提 贯穿法现观回向大菩提性 回向菩提声闻是不定种姓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 菩提道次第传灯法师列传 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 广释菩提心论(一二同卷) 女身不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菩提行经(四卷今作二卷) 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 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一卷) 回向菩提声闻由增寿行而证菩提 不还果已得未得菩提分等诸功德法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五卷) 勤修止观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声闻唯住有余依涅盘界中回向菩提 无上正等菩提依瞻部洲百年位身等 一来果已得未得菩提分等诸功德法 一切如来普贤摩诃菩提萨埵三昧耶 预流果已得未得菩提分等诸功德法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上下合卷) 菩提伽耶(Buddhagaya) 四法令在家出家二分菩萨速证无上菩提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 受菩提心戒仪(普贤瑜伽金刚阿阇梨集) 菩提达摩(Bodhidharma ?~536) 菩提流支(Bodhiruci 约5~6世纪间) 菩提流志(唐洛京长寿寺)[《宋高僧传》卷第三] 菩提达摩(齐邺下南天竺僧)[《续高僧传》卷十六] 束草师(唐京兆菩提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二卷 一名伽耶山顶经论) 一切如来摩诃菩提金刚坚牢不空最胜成就种种事业三昧 摩诃菩提会(Maha Bodhi Society) 南谟阿梨耶婆卢枳帝烁钵罗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 菩提流支(魏南台永宁寺北天竺沙门)[《续高僧传》卷一]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亦名瑜伽总持教门说菩提心观行修持仪) 三十七菩提分(saptatrimsadbodhi-paksika-dharmah) ▲ 收起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99】三种菩提

  (名数)菩提心论所说。见菩提心条。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00】三种菩提

  (名数)是乃密教真言行者之菩提心也,密教立五佛有各别之主德,以东方阿閦如来之大圆镜智立发菩提心之德,故行者初发之菩提心,为毕竟厌求之心,此虽属第六意识,而其菩提心之性德,则为大圆镜智,故以自身之第八识为发心之体,受三昧耶戒者,亦向东方以阿閦如来为本尊。盖三昧耶戒,以此三种之菩提心为自体也:一行愿菩提心,修行发愿,故名行愿,愿者念一切众生,悉含如来藏性,堪安住于无上菩提,愿以大乘微妙之法悉度之也,行者,为此修四弘度之行也。二胜义菩提心,止息劣法,观显胜义,故云胜义,此有教观之二门,凡观夫外道二乘法相三论天台华严之九种住心,次第舍劣取胜,终安住于究竟之秘密庄严心,是教门之胜义也。又观诸法觉悟其无自性,则止除一切之妄惑自真起用,万德斯具,是观门之胜义也。如是一就所住之教而云胜义,一就所显之理而云胜义也。三三摩地菩提心,三摩地又云三昧耶,三摩译为等至,新译曰等念,三摩耶于金刚顶义诀译为等持,是行者入于信解地而修三密相应之五部秘观,等持诸佛自行化他之万德,故名等持,遍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故名等念,无所不至故曰等至。前二者通于显,后一者,则唯密也,此三者即大定(三摩地)、大智(胜义)、大悲(行愿)之三德,又胎藏界之佛(大定)、莲(行愿)、金(胜义)之三部,又观音(行愿)、文殊(胜义)、普贤(三摩地)三尊之三摩地,又表德(行愿)、遮情(胜义)、不二(三摩地)也。菩提心论曰:“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既发如是菩提心已,须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门分别,诸佛菩萨,昔在因位发是心已,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妄。”菩提心义八曰:“藏通别之人,不知此法,唯圆教初住已上,真言凡夫已上,修此三摩地。”

佛学次第统编 【201】三种菩提

  三种菩提心者,胜义菩提心,行愿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也。
  一、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者,真言行人经三劫十地之次第,舍前前之劣,进后后之胜,取道理与境界,而期成佛之心也。故为上转进趣自利之心,胜义之义,有道理与境界之二义,即取胜义之心也。
  二、行愿菩提心  行愿菩提心者,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福智无边誓愿集,法门无边誓愿觉,如来无边誓愿事,菩提无上誓愿证之五大愿,实行之,而期救度无尽无余一切众生界之心也。故为化他大悲之心,即行愿之心也。
  三、三摩地菩提心  三摩地菩提心者,修五相三密等秘密观行,即父母所生之身,开显心内曼荼罗而成佛之心也。何所修?修大日如来普门或一门之三摩地,即本有及修生之菩提心,而此心即所求之菩提也。故就机言,虽曰求菩提之心,按实而论,则菩提所在,本非自心之外,故菩提即心也。
  三摩地之心者体也,胜义行愿为自证化他之二用,又胜义之心金刚部,行愿之心莲华部,三摩地之心佛部也。 - 明·杨卓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02】胜义菩提

  (术语)密教三种菩提心之第二。见菩提心条。

佛学大词典 【203】退菩提声闻

  四种声闻之一。求佛道之中途,退大乘而取小果,然犹发大菩提心,如舍利弗等不定种性之类。相当于法华文句卷四所说之退大声闻。出于天亲之法华论卷下。[法华玄赞卷一、卷五](参阅“四种声闻”1823)

佛学大词典 【204】五法退菩提

  据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八载,退失菩提心之法有五,即:(一)乐在外道出家,谓人之出家,当从正法,若从外道,则增诸邪见,作不善业,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二)不修大慈之心,谓修菩萨行者,当以平等大慈之心爱念一切众生,与其清净法乐,然后得成菩提之果;若非此行,则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三)好求法师过罪,谓修菩萨行者,奉承师长如事父母,听受其教,则菩提之果可成;若窥伺以求其过,则不唯无听受之诚,且亏事师之道,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四)常乐处在生死,谓修菩萨行者,当勤精进以求出离,若耽着五欲,造诸恶业,于诸生死心无厌离,则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五)不喜读诵经典,谓修菩萨行者,当信受如来所说经典,诚心读诵,求其妙义,依解进修,成菩提果;若不喜乐受持读诵,则所修之行无所依据,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

三藏法数 【205】五法退菩提

  [出涅槃经]  一乐在外道出家谓人之出家。当从正法。修习善业。成菩提果。若从外道。则增诸邪见。作不善业。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梵语菩提。华言道。)二不修大慈之心谓修菩萨行者。当以平等大慈之心。爱念一切众生。与其清净法乐。然后得成菩提之果。若非此行。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三好求法师过罪谓修菩萨行者。奉承师长。如事父母。听受其教。则菩提之果可成。若窥伺以求其过。则不惟无听受之诚。且亏事师之道。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四常乐处在生死 - 明·一如等 撰

法相辞典 【206】五种大菩提

显扬八卷一页云:大菩提多种者:谓五种大菩提。一、自性。二、功用。三、方便。四、转。五、灭。自性者:谓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所得转依;此有四种,应知。一、生起依止。二、不生依止。三、善观察所知果。四、法界净相。生起依止者:谓佛相续出世间道,依此转依,方得生起;非不生起。若离此转依,亦生起者;未转依前,应已生起。不生依止者:谓一切烦恼及彼习气,依此转依,不复生起。若不尔者;未转依前,众缘和合一切烦恼及彼习气,永更不生,已应可得。善观察所知果者:谓此转依,是善通达所知实际所知真如果,若不尔者;诸佛自体,应更了知,应更断灭。法界净相者:谓此转依,无众相故;极善清净法界所显。若不尔者;应是无常,可思议法。然此转依,是常住相,不可思议无二所显。此不可思议性,复有五种应知。一、自性。二、处所。三、住。四、一性异性。五、成立所作。自性者:此转依性,卽色离色,不可思议。如是卽受想行识,离受想行识,不可思议。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若卽若离,不可思议。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等,若卽若离,不可思议。若有若无等,不可思议。处所者:此转依性,若在欲界,若离欲界,不可思议。若在色无色界,若离色无色界,不可思议。人间天上,若在若离,不可思议。十方世界,若在若离,不可思议。住者:谓此转依,住如是如是状貌安乐住,不可思议。住如是如是状貌奢摩他住,不可思议。住有心住,不可思议。住无心住,不可思议。住如是如是状貌圣住,不可思议。住如是如是状貌天住梵住,不可思议。一性异性者:一切诸佛,同处一无漏界中,一性异性,不可思议。成立所作者:谓诸佛如来,其性平等,智能势力威德平等,住无漏界,依止转依,为利一切诸有情故;成立如是如是利有情事,不可思议。此复二因缘故不可思议,应知。一、以离言说义,过言语道故;不可思议。二、以出世间义,世无比故;不可思议。功用者:略而言之,十种自在,名为功用。何者为十?一、寿自在。二、心自在。三、众具自在。四、业自在。五、生自在。六、愿自在。七、胜解自在。八、神变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方便者:略而言之,四种变化,名为方便。一、未成熟者,令成熟故;现诸菩萨所行行变化。二、已成熟者,令解脱故;于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赡部洲,同时显现如来变化。三、方便摄受声闻变化。四、为彼所调伏有情,显现一切独觉变化。佛薄伽梵,于此四种变化法中,十方世界,无碍作用,应知。转者:有二种,应知。一、暂时转。二、究竟转。暂时转者:谓乃至有情未成熟未解脱,诸佛如来,化转不息。究竟转者:如无尽不可思议,诸佛威德明转。为诸有情,作利益事,流转不息故。灭者:有二种,应知。一、暂时灭。二、究竟灭。暂时灭者:于已成熟已解脱有情,诸佛如来,暂时示现入般涅盘。非是究竟。究竟灭者:谓一切烦恼、及彼习气、及所依苦、究竟永尽;应知。 - 朱芾煌

五灯会元 【207】菩提尊者

  须菩提尊者在岩中宴坐,诸天雨花赞叹。者曰:「空中雨花赞叹,复是何人?云何赞叹?」天曰:「我是梵天,敬重尊者善说般若。」者曰:「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汝云何赞叹?」天曰:「如是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说般若。」尊者一日说法次,帝释雨花。者乃问:「此花从天得邪?从地得邪?从人得邪?」释曰:「弗也。」者曰:「从何得邪?」释乃举手。者曰:「如是,如是!」 - 宋·普济

佛学大词典 【208】应化佛菩提

  又称方便菩提。就佛三身而言,可分为三种菩提,应化佛菩提为其中之一。谓于应当示现化导之处所,随即示现。如释尊出宫至伽耶城,坐于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玄义卷五下、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一、金光明玄义卷上](参阅“三菩提”631)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09】应化佛菩提

  (术语)三佛菩提之一。见菩提条附录。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10】缘理菩提

  (术语)见菩提心条附录。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11】缘事菩提

  (术语)见菩提心条附录。

佛学大词典 【212】真净菩提

  谓众生本有之菩提心,其本性清净而真实,故称之。大日经疏卷一(大三九·五八九下):“正观自心,无有生处,得入真净菩提心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13】出生菩提心经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说发菩提心之功德,四摄法及天行梵行圣行。后说破魔众会陀罗尼。

阅藏知津 【214】出生菩提心经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
  佛在竹林精舍。迦叶大婆罗门,梦大莲华中有月轮,又见丈夫放光普照。次日问佛,佛为说一切智利,及说偈劝发菩提心。次分别三种菩提,次示四摄法,次示天行,梵行,圣行,次说破魔众会陀罗尼。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15】广释菩提心论

  (书名)四卷,宋施护译。引诸经明大悲为本,又明闻思修之三慧。

法相辞典 【216】回向菩提声闻

  瑜伽七十六卷十一页云:若回向菩提声闻种姓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萨。何以故?彼既解脱烦恼障已;若蒙诸佛等觉悟时;于所知障、其心亦可当得解脱。由彼最初、为自利益,修行加行,脱烦恼障;是故如来施设彼为声闻种姓。
  二解  如四种声闻中说。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