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名)金刚界,外金刚部二十天之一。猪头人身,持剑。谓人出胎至盛年生长皆此尊之德。见胎藏曼陀罗钞二。
(术语)与金刚喻定,金刚三昧同。言菩萨最后之禅定,坚利如金刚,能伏灭微细之烦恼也。仁王经上曰:“四辨四摄,金刚灭定,一切功德皆成就。”天台疏上曰:“金刚灭定者,十地上忍定。如金刚碎烦恼山,自不倾动,亦名首楞严定。”
与金刚三昧同义。 - 陈义孝编
(术语)入密门登坛灌顶,即受金刚乘之名号。秘藏记钞五谓诸教皆谈假人实法,故于随他门报化二身现人体,若于法身自证之境界废色相,绝言语,非仅谈法之本旨,人亦本有。故于支部诸尊各立金刚号(台宗所谓俱体俱用三身是也)。大日之金刚号,在两部各别之时,金刚界为无障金刚,胎藏界为遍照金刚,若据通行者,则两部皆为遍照金刚。
(术语)四种念诵之一。闭口而默诵也。见略出经四。
(杂语)薛道衡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怒目?菩萨何为低眉?答曰: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形容面目威严,令人生畏。如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不料他竟一点不窘,立刻用“金刚怒目”式,向我大喝一声。”金刚是佛寺山门的守护神,左右各一。金刚头戴宝冠,裸上身,作愤怒相。左金刚张口,高举金刚杵;右金刚闭口,平托金刚杵。金刚又称“密迹金刚”。相传密迹金刚原为勇郡王的法意太子,后归属托塔天王之下,成为护法神。(见《大宝积经》卷八。)关于金刚怒目的意义,见宋·庞世英《谈薮·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怒)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对。”(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全一卷。又称金刚錍、金錍论。唐代僧荆溪湛然(711~782)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金刚錍系治疗盲人眼膜之器具,引申为开启众生迷惑之心眼。此论以法华经的一切有情、无情皆成佛之思想与大乘起信论之唯识思想为根本,而主张一切草木皆可成佛,并以涅槃经“佛性如空”之立场,对“瓦石非佛性”之说加以反驳。又依据天台之教理,谓法、报、应三身皆具足佛性。本论论及佛性之真义,谓不但一切有情具有佛性,即连草木亦有佛性。此种“非情佛性说”不见于智顗之著述,可知此系湛然别创之思想,其后且成为宋代天台教义之特色。
密教印明之一。又作觉起印、起印、惊觉佛印、惊觉印、惊觉一切如来印、发悟契、发悟一切佛大契、普请惊觉一切圣众印。印,印相;明,真言。即以智金刚之加持力,惊觉入于金刚定之一切圣众,奉请彼等至道场护念行者之印明。为行者于修法之际,观想诸佛之后所结诵之印明。结印之时,二手作金刚拳,钩结二小指,竖二食指,指头相拄,并举三次。其中,钩结二小指,表“理左智右”、法身无碍涉入之义;三度举动食指,表惊觉入定诸佛,令彼出定之义,即先惊觉道场内之圣众,次惊觉三千大千世界之圣众,后惊觉十方不可说界极微数之圣众。结此印时,所念诵之真言为“唵缚日啰底瑟吒”。另据略出经卷一之说,则谓此印明乃行者由卧寝起身时所结诵之印明,即行者常观想自身为普贤金刚身,故于寝息时,应观想入于金刚三昧;于起身时,应观想自金刚三昧起,即于此时结诵金刚起印。[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上、教王经卷上、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金刚王菩萨秘密念诵仪轨、金刚顶多罗菩萨念诵法、金刚顶义诀卷上]
(印相)又曰觉起印,惊觉一切如来印。惊觉入定诸佛令护念行者之契印也。见觉起印条。
(印相)以左右手作拳而置于心上者。见大日经密印品。
梵名Vajra -sattva 。其梵名前半 vajra ,音译缚日啰,即金刚之义;梵名后半 sattva ,音译萨埵,为勇猛、有情等义。故“金刚萨埵”为梵名前半之意译与后半之音译所并成。西藏名Rdo-rje sems-dpah! ,义为金刚勇猛心。又称为金刚手、金刚手秘密主、执金刚秘密主、持金刚具慧者、金刚上首、大乐金刚、苏罗多金刚、一切如来普贤、普贤萨埵、普贤金刚萨埵、金刚胜萨埵、金刚藏、执金刚、秘密主、金萨。
“金刚萨埵”一语,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与“烦恼即菩提之妙理”。此名称于密教中,所指有四:(一)指密教传法之第二祖。密教系由大日如来传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原为大日如来内眷属中诸执金刚之上首,乃大日经之对告众,于大日经中多称金刚手或秘密主,居于金刚法界宫。亲蒙大日如来之教敕后,结诵传持密乘,成为付授密法第二祖。释尊入灭后七、八百年间,龙猛(龙树)菩萨开南天铁塔面受密乘,而得传至人间。
(二)为金刚界曼荼罗中,金刚部院三十七尊之一。位于东方月轮中阿■如来之前方,主东方“发菩提心”之德,乃阿■如来四亲近之一。具普贤行以满足一切众生,令一切菩萨受用三摩地智。又此菩萨表示众生本有之净菩提心,与普贤菩萨同体异名。密号为真如金刚、大勇金刚、勇进执金刚。其种子、三昧耶形、尊形,在成身会、三昧耶会、微细会、供养会等各会中互不相同。于成身会中,其三昧
耶形为五股杵。形像为身呈肉色,菩萨形,右手执五股杵,表示能摧毁十种烦恼,满足十波罗蜜,或表示五佛之三昧;左手持金刚铃,以惊动一切众生之无明。
(三)为金刚界曼荼罗理趣会中,十七尊中之主尊。位于曼荼罗之中央,为阿■如来之正法轮身。以欲、触、爱、慢等四烦恼之妄体为别德,以示烦恼即净菩提心之妙趣,故与金刚欲、金刚触、金刚爱、金刚慢等四菩萨同时显现五秘密金刚之相。种子为蛊(om!)或傆(hu^m!),三昧耶形为五股杵。其形像,全身呈白色,戴五智宝冠,左手持铃,置于左腰上,表示适悦的“大我慢”之义;右手执五股杵,表示开启众生本有的五智菩提之芽。通常密教修普贤法、五秘密法、普贤延命法等,皆以此尊为本尊。
(四)为胎藏界曼荼罗金刚部院“大智金刚部”之主尊。主“折伏门”之德,以摧破恶障为本誓。种子为釯(va)或傆(hu^m!)。其形像,全身呈肉色,头部略倾向右侧,右手臂弯曲,稍举向上,掌面向上,五指微曲,掌中横置三股杵;左手臂亦弯曲,略举向上,握拳置胸前,掌背对右手。
此外,据大教王经卷八载,于降三世羯磨会中之金刚萨埵,显现三面八臂的降三世明王之形相,为阿■如来之教令轮身。盖此尊系奉如来之教敕,欲降伏刚强难化之大自在天众,遂现明王之相。
虽有上记各种之金刚萨埵,然于密教中,常以金刚萨埵作为菩提心,或经由菩提心而上求佛果者之总代表。又大日如来为觉者之总体,金刚萨埵为迷者之总体,故于密教修法中,若将大日与金刚萨埵二尊之种子交互而用时,即表示融会二尊之本譬,及“生佛不二”之义。
于西藏喇嘛教,通常将金刚萨埵视为阿提佛陀(即本初佛)而崇拜之。亦有视之为五智如来中的阿■如来之化身,谓其住于白莲台上,主东方之净土。于各种图像、造像中,有往往妃(藏Yum )为伴之图像造型颇为奇特。[大日经卷一具缘品、卷七增益守护清净行品、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一、卷四、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中、理趣释卷上、大日经疏卷五、E. Schlagintweit: Buddhism inTibet]
(菩萨)Vajrasattva,又云金刚手,秘密主。又云普贤。是真言宗八祖中之第二祖。大日如来为第一,此萨埵为第二。梵名缚曰啰萨怛缚摩诃萨怛缚。译名执金刚,持金刚,金刚手,金刚手秘密王,金刚萨埵,金刚手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萨埵摩诃萨埵等。萨埵者有情之义,勇猛之义,总言勇猛之大士。此萨埵与普贤菩萨同体异名。普贤从大日如来受灌顶,于二手与以五智之金刚杵,故云金刚手。但金刚萨埵有通别之二名。通名者,以名一切之执金刚神。以此皆为开东方金刚萨埵之一德者也。又无论何人,五相成就,从一切如来受授职灌顶时称为金刚萨埵。如金刚顶经一切义成就菩萨(即悉多太子),之受授职灌顶时,称为普贤大菩萨(即金刚萨埵)是也。又在显教,普贤菩萨为一切诸佛长子之总名,如华严经所说。即无论何人,成就十大愿者,为诸佛之长子,称为普贤也。四十华严经四十颂曰:“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其别名即今所言之金刚萨埵,金刚界东方月轮中之金刚萨埵是也。大日经谓为金刚千手秘密主。即大日内眷属之萨埵,为本宗第二祖。是总即别名也。是既得金刚之实智而称为金刚萨埵,尚依本名而称为普贤菩萨也。求之于金胎两界,则金刚界十六菩萨之金刚萨埵与胎藏界中台八叶院中之普贤,第一重金刚手院之中尊金刚萨埵,皆同体异名,皆为内眷属。而此外大日之大眷属中,亦有普贤菩萨。金刚界贤劫十六尊中之第十六尊,胎藏界第二重文殊院中之普贤,是与显教所说之普贤同体同名,与得金刚之称之内眷属金刚萨埵,异体异名。再就同体异名言之,金刚萨埵之名,约于胎藏界,标本有之菩提心,普贤菩萨之名,约于金刚界标始成之大圆镜智,又标菩提心所生之万行也。理趣释上曰:“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者,此菩萨者,此菩萨本是普贤。从毗卢遮那佛,二手掌亲受五智金刚杵,即与灌顶,名之为金刚手。”仁王经念诵仪轨上曰:“此金刚手即普贤菩萨也。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能断我法微细障故。”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曰:“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即从如来得持金刚杵,其金刚杵五智所成,故名金刚手。”金刚智之五秘藏诀曰:“金刚萨埵者,即是普贤大菩萨异名也。亦名一切如来长子,亦名大阿阇梨。”又,此萨埵为一切众生菩提心之本体,其性坚固如金刚,故名金刚,一切众生由此萨埵之加持力而发心也。理趣释上曰:“金刚手菩萨者,在毗卢遮那前月轮中,表一切如来菩提心,初发菩提心由金刚萨埵加持。”又,金刚藏王为此萨埵之别号(见金刚藏王条),其曼陀罗所在,在金刚界为根本成身会中十六菩萨之上首,即阿閦如来四亲近菩萨之第一,于理趣会为中台之本尊,在胎藏界为金刚手院三十三尊之中尊。于两部大日如来为两会,而金刚萨埵则为一人,一人传受两部,是表两部不二也。
菩萨名,因执持金刚杵,故又名金刚手菩萨,密宗以大日如来为初祖,此金刚萨埵为第二祖。 - 陈义孝编
(一)为能通达一切诸法之三昧(即定)。因其坚固能断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坚固能摧破他物,故称金刚三昧。涅槃经卷二十四(大一二·五○九中):“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得金刚三昧,安住是中,悉能破散一切诸法。”[楞严经卷六、大日经疏卷五、大智度论卷四十七]
(二)日本游方僧。曾入唐。籍贯不详。又称三昧。根据唐代段成式撰之酉阳杂俎卷三及续酉阳杂俎卷二所载,师来唐后,转赴中印度,见诸寺多画玄奘之麻屩及匙箸,每斋日膜拜。并游那烂陀寺。归唐后,元和十三年(818),与蜀僧广升诣峨眉山。其他事迹及寂年世寿均不详。为日本文献上所记录最初之入竺者。或谓师别号为法道。[入竺日本僧金刚三昧传考]
(人名)日本僧,为始入印度之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三曰:“国初僧玄奘,住五印取经,西域敬之。成式见倭国僧金刚三昧,言尝至中天,寺中多画玄奘屩及匙筋,以彩云乘之。盖西域所无者,每至斋日辄膜拜焉。”同续二有元和十三年金刚三昧游蜀之记事。[囗@又](术语)如金刚能一切无碍,能通达一切诸法之三昧,名金刚三昧。涅槃经二十四曰:“菩萨摩诃萨修大涅盘得金刚三昧,安住此中悉能破散一切诸法。”智度论四十七曰:“金刚三昧者,譬如金刚无物不陷,此三昧亦复如是。于诸法无不通达,令诸三昧各得其用,如砗磲码瑙琉璃唯金刚能穿。”楞严经六曰:“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囗@又]三乘行人最后断一切烦恼,各得究竟之果之三昧也。又曰:如金刚三昧,金刚喻定,金刚定。智度论四十七曰:“如金刚三昧者,能破一切诸烦恼结使,无有遗余。譬如释提桓因手执金刚破阿修罗军,即是学人末后心,从是心次第三种菩提: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佛无上菩提。”新译仁王经上曰:“十力妙智,雷震法音,近无等等金刚三昧。”良贲疏上二曰:“金刚三昧者最后胜定,胜用坚固名金刚定。”
又名金刚定。见金刚定条。 - 陈义孝编
(名数)金刚顶经疏一曰:“世间金刚有三种义:一不可破坏,二宝中之宝,三战具中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