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名)金剛界,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豬頭人身,持劍。謂人出胎至盛年生長皆此尊之德。見胎藏曼陀羅鈔二。
(術語)與金剛喻定,金剛叁昧同。言菩薩最後之禅定,堅利如金剛,能伏滅微細之煩惱也。仁王經上曰:“四辨四攝,金剛滅定,一切功德皆成就。”天臺疏上曰:“金剛滅定者,十地上忍定。如金剛碎煩惱山,自不傾動,亦名首楞嚴定。”
與金剛叁昧同義。 - 陳義孝編
(術語)入密門登壇灌頂,即受金剛乘之名號。秘藏記鈔五謂諸教皆談假人實法,故于隨他門報化二身現人體,若于法身自證之境界廢色相,絕言語,非僅談法之本旨,人亦本有。故于支部諸尊各立金剛號(臺宗所謂俱體俱用叁身是也)。大日之金剛號,在兩部各別之時,金剛界爲無障金剛,胎藏界爲遍照金剛,若據通行者,則兩部皆爲遍照金剛。
(術語)四種念誦之一。閉口而默誦也。見略出經四。
(雜語)薛道衡遊鍾山開善寺。謂小僧曰:金剛何爲怒目?菩薩何爲低眉?答曰: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形容面目威嚴,令人生畏。如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不料他竟一點不窘,立刻用“金剛怒目”式,向我大喝一聲。”金剛是佛寺山門的守護神,左右各一。金剛頭戴寶冠,裸上身,作憤怒相。左金剛張口,高舉金剛杵;右金剛閉口,平托金剛杵。金剛又稱“密迹金剛”。相傳密迹金剛原爲勇郡王的法意太子,後歸屬托塔天王之下,成爲護法神。(見《大寶積經》卷八。)關于金剛怒目的意義,見宋·龐世英《談薮·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嘗遊鍾山開善寺,謂小僧曰:“金剛何爲努(怒)目?菩薩何爲低眉?”小僧答曰:“金剛努(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對。”(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全一卷。又稱金剛錍、金錍論。唐代僧荊溪湛然(711~782)著。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金剛錍系治療盲人眼膜之器具,引申爲開啓衆生迷惑之心眼。此論以法華經的一切有情、無情皆成佛之思想與大乘起信論之唯識思想爲根本,而主張一切草木皆可成佛,並以涅槃經“佛性如空”之立場,對“瓦石非佛性”之說加以反駁。又依據天臺之教理,謂法、報、應叁身皆具足佛性。本論論及佛性之真義,謂不但一切有情具有佛性,即連草木亦有佛性。此種“非情佛性說”不見于智顗之著述,可知此系湛然別創之思想,其後且成爲宋代天臺教義之特色。
密教印明之一。又作覺起印、起印、驚覺佛印、驚覺印、驚覺一切如來印、發悟契、發悟一切佛大契、普請驚覺一切聖衆印。印,印相;明,真言。即以智金剛之加持力,驚覺入于金剛定之一切聖衆,奉請彼等至道場護念行者之印明。爲行者于修法之際,觀想諸佛之後所結誦之印明。結印之時,二手作金剛拳,鈎結二小指,豎二食指,指頭相拄,並舉叁次。其中,鈎結二小指,表“理左智右”、法身無礙涉入之義;叁度舉動食指,表驚覺入定諸佛,令彼出定之義,即先驚覺道場內之聖衆,次驚覺叁千大千世界之聖衆,後驚覺十方不可說界極微數之聖衆。結此印時,所念誦之真言爲“唵縛日啰底瑟吒”。另據略出經卷一之說,則謂此印明乃行者由臥寢起身時所結誦之印明,即行者常觀想自身爲普賢金剛身,故于寢息時,應觀想入于金剛叁昧;于起身時,應觀想自金剛叁昧起,即于此時結誦金剛起印。[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上、教王經卷上、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金剛王菩薩秘密念誦儀軌、金剛頂多羅菩薩念誦法、金剛頂義訣卷上]
(印相)又曰覺起印,驚覺一切如來印。驚覺入定諸佛令護念行者之契印也。見覺起印條。
(印相)以左右手作拳而置于心上者。見大日經密印品。
梵名Vajra -sattva 。其梵名前半 vajra ,音譯縛日啰,即金剛之義;梵名後半 sattva ,音譯薩埵,爲勇猛、有情等義。故“金剛薩埵”爲梵名前半之意譯與後半之音譯所並成。西藏名Rdo-rje sems-dpah! ,義爲金剛勇猛心。又稱爲金剛手、金剛手秘密主、執金剛秘密主、持金剛具慧者、金剛上首、大樂金剛、蘇羅多金剛、一切如來普賢、普賢薩埵、普賢金剛薩埵、金剛勝薩埵、金剛藏、執金剛、秘密主、金薩。
“金剛薩埵”一語,象征“堅固不壞之菩提心”與“煩惱即菩提之妙理”。此名稱于密教中,所指有四:(一)指密教傳法之第二祖。密教系由大日如來傳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原爲大日如來內眷屬中諸執金剛之上首,乃大日經之對告衆,于大日經中多稱金剛手或秘密主,居于金剛法界宮。親蒙大日如來之教敕後,結誦傳持密乘,成爲付授密法第二祖。釋尊入滅後七、八百年間,龍猛(龍樹)菩薩開南天鐵塔面受密乘,而得傳至人間。
(二)爲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部院叁十七尊之一。位于東方月輪中阿■如來之前方,主東方“發菩提心”之德,乃阿■如來四親近之一。具普賢行以滿足一切衆生,令一切菩薩受用叁摩地智。又此菩薩表示衆生本有之淨菩提心,與普賢菩薩同體異名。密號爲真如金剛、大勇金剛、勇進執金剛。其種子、叁昧耶形、尊形,在成身會、叁昧耶會、微細會、供養會等各會中互不相同。于成身會中,其叁昧
耶形爲五股杵。形像爲身呈肉色,菩薩形,右手執五股杵,表示能摧毀十種煩惱,滿足十波羅蜜,或表示五佛之叁昧;左手持金剛鈴,以驚動一切衆生之無明。
(叁)爲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中,十七尊中之主尊。位于曼荼羅之中央,爲阿■如來之正法輪身。以欲、觸、愛、慢等四煩惱之妄體爲別德,以示煩惱即淨菩提心之妙趣,故與金剛欲、金剛觸、金剛愛、金剛慢等四菩薩同時顯現五秘密金剛之相。種子爲蠱(om!)或傆(hu^m!),叁昧耶形爲五股杵。其形像,全身呈白色,戴五智寶冠,左手持鈴,置于左腰上,表示適悅的“大我慢”之義;右手執五股杵,表示開啓衆生本有的五智菩提之芽。通常密教修普賢法、五秘密法、普賢延命法等,皆以此尊爲本尊。
(四)爲胎藏界曼荼羅金剛部院“大智金剛部”之主尊。主“折伏門”之德,以摧破惡障爲本誓。種子爲釯(va)或傆(hu^m!)。其形像,全身呈肉色,頭部略傾向右側,右手臂彎曲,稍舉向上,掌面向上,五指微曲,掌中橫置叁股杵;左手臂亦彎曲,略舉向上,握拳置胸前,掌背對右手。
此外,據大教王經卷八載,于降叁世羯磨會中之金剛薩埵,顯現叁面八臂的降叁世明王之形相,爲阿■如來之教令輪身。蓋此尊系奉如來之教敕,欲降伏剛強難化之大自在天衆,遂現明王之相。
雖有上記各種之金剛薩埵,然于密教中,常以金剛薩埵作爲菩提心,或經由菩提心而上求佛果者之總代表。又大日如來爲覺者之總體,金剛薩埵爲迷者之總體,故于密教修法中,若將大日與金剛薩埵二尊之種子交互而用時,即表示融會二尊之本譬,及“生佛不二”之義。
于西藏喇嘛教,通常將金剛薩埵視爲阿提佛陀(即本初佛)而崇拜之。亦有視之爲五智如來中的阿■如來之化身,謂其住于白蓮臺上,主東方之淨土。于各種圖像、造像中,有往往妃(藏Yum )爲伴之圖像造型頗爲奇特。[大日經卷一具緣品、卷七增益守護清淨行品、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卷四、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中、理趣釋卷上、大日經疏卷五、E. Schlagintweit: Buddhism inTibet]
(菩薩)Vajrasattva,又雲金剛手,秘密主。又雲普賢。是真言宗八祖中之第二祖。大日如來爲第一,此薩埵爲第二。梵名縛曰啰薩怛縛摩诃薩怛縛。譯名執金剛,持金剛,金剛手,金剛手秘密王,金剛薩埵,金剛手菩薩摩诃薩,金剛手薩埵摩诃薩埵等。薩埵者有情之義,勇猛之義,總言勇猛之大士。此薩埵與普賢菩薩同體異名。普賢從大日如來受灌頂,于二手與以五智之金剛杵,故雲金剛手。但金剛薩埵有通別之二名。通名者,以名一切之執金剛神。以此皆爲開東方金剛薩埵之一德者也。又無論何人,五相成就,從一切如來受授職灌頂時稱爲金剛薩埵。如金剛頂經一切義成就菩薩(即悉多太子),之受授職灌頂時,稱爲普賢大菩薩(即金剛薩埵)是也。又在顯教,普賢菩薩爲一切諸佛長子之總名,如華嚴經所說。即無論何人,成就十大願者,爲諸佛之長子,稱爲普賢也。四十華嚴經四十頌曰:“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其別名即今所言之金剛薩埵,金剛界東方月輪中之金剛薩埵是也。大日經謂爲金剛千手秘密主。即大日內眷屬之薩埵,爲本宗第二祖。是總即別名也。是既得金剛之實智而稱爲金剛薩埵,尚依本名而稱爲普賢菩薩也。求之于金胎兩界,則金剛界十六菩薩之金剛薩埵與胎藏界中臺八葉院中之普賢,第一重金剛手院之中尊金剛薩埵,皆同體異名,皆爲內眷屬。而此外大日之大眷屬中,亦有普賢菩薩。金剛界賢劫十六尊中之第十六尊,胎藏界第二重文殊院中之普賢,是與顯教所說之普賢同體同名,與得金剛之稱之內眷屬金剛薩埵,異體異名。再就同體異名言之,金剛薩埵之名,約于胎藏界,標本有之菩提心,普賢菩薩之名,約于金剛界標始成之大圓鏡智,又標菩提心所生之萬行也。理趣釋上曰:“金剛手菩薩摩诃薩者,此菩薩者,此菩薩本是普賢。從毗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名之爲金剛手。”仁王經念誦儀軌上曰:“此金剛手即普賢菩薩也。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能斷我法微細障故。”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曰:“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即從如來得持金剛杵,其金剛杵五智所成,故名金剛手。”金剛智之五秘藏訣曰:“金剛薩埵者,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亦名一切如來長子,亦名大阿阇梨。”又,此薩埵爲一切衆生菩提心之本體,其性堅固如金剛,故名金剛,一切衆生由此薩埵之加持力而發心也。理趣釋上曰:“金剛手菩薩者,在毗盧遮那前月輪中,表一切如來菩提心,初發菩提心由金剛薩埵加持。”又,金剛藏王爲此薩埵之別號(見金剛藏王條),其曼陀羅所在,在金剛界爲根本成身會中十六菩薩之上首,即阿閦如來四親近菩薩之第一,于理趣會爲中臺之本尊,在胎藏界爲金剛手院叁十叁尊之中尊。于兩部大日如來爲兩會,而金剛薩埵則爲一人,一人傳受兩部,是表兩部不二也。
菩薩名,因執持金剛杵,故又名金剛手菩薩,密宗以大日如來爲初祖,此金剛薩埵爲第二祖。 - 陳義孝編
(一)爲能通達一切諸法之叁昧(即定)。因其堅固能斷破一切煩惱,猶如金剛堅固能摧破他物,故稱金剛叁昧。涅槃經卷二十四(大一二·五○九中):“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得金剛叁昧,安住是中,悉能破散一切諸法。”[楞嚴經卷六、大日經疏卷五、大智度論卷四十七]
(二)日本遊方僧。曾入唐。籍貫不詳。又稱叁昧。根據唐代段成式撰之酉陽雜俎卷叁及續酉陽雜俎卷二所載,師來唐後,轉赴中印度,見諸寺多畫玄奘之麻屩及匙箸,每齋日膜拜。並遊那爛陀寺。歸唐後,元和十叁年(818),與蜀僧廣升詣峨眉山。其他事迹及寂年世壽均不詳。爲日本文獻上所記錄最初之入竺者。或謂師別號爲法道。[入竺日本僧金剛叁昧傳考]
(人名)日本僧,爲始入印度之人。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叁曰:“國初僧玄奘,住五印取經,西域敬之。成式見倭國僧金剛叁昧,言嘗至中天,寺中多畫玄奘屩及匙筋,以彩雲乘之。蓋西域所無者,每至齋日辄膜拜焉。”同續二有元和十叁年金剛叁昧遊蜀之記事。[囗@又](術語)如金剛能一切無礙,能通達一切諸法之叁昧,名金剛叁昧。涅槃經二十四曰:“菩薩摩诃薩修大涅盤得金剛叁昧,安住此中悉能破散一切諸法。”智度論四十七曰:“金剛叁昧者,譬如金剛無物不陷,此叁昧亦複如是。于諸法無不通達,令諸叁昧各得其用,如砗磲碼瑙琉璃唯金剛能穿。”楞嚴經六曰:“是諸大衆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叁昧。”[囗@又]叁乘行人最後斷一切煩惱,各得究竟之果之叁昧也。又曰:如金剛叁昧,金剛喻定,金剛定。智度論四十七曰:“如金剛叁昧者,能破一切諸煩惱結使,無有遺余。譬如釋提桓因手執金剛破阿修羅軍,即是學人末後心,從是心次第叁種菩提:聲聞菩提,辟支佛菩提,佛無上菩提。”新譯仁王經上曰:“十力妙智,雷震法音,近無等等金剛叁昧。”良贲疏上二曰:“金剛叁昧者最後勝定,勝用堅固名金剛定。”
又名金剛定。見金剛定條。 - 陳義孝編
(名數)金剛頂經疏一曰:“世間金剛有叁種義:一不可破壞,二寶中之寶,叁戰具中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