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13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584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八佛 白佛 拜佛 谤佛 报佛 本佛 称佛 成佛 大佛 法佛 佛嶴 佛宝 佛钵 佛部 佛藏 佛剎 佛乘 佛道 佛德 佛地 佛殿 佛顶 佛发 佛罚 佛法 佛佛 佛阁 佛供 佛骨 佛光 佛国 佛果 佛海 佛号 佛吼 佛护 佛华 佛化 佛画 佛会 佛慧 佛迹 佛记 佛家 佛见 佛教 佛戒 佛界 佛经 佛境 佛具 佛龛 佛口 佛力 佛陇 佛门 佛灭 佛鸣 佛魔 佛母 佛奴 佛七 佛器 佛钱 佛曲 佛日 佛刹 佛山 佛舍 佛身 佛师 佛使 佛世 佛事 佛室 佛寿 佛授 佛书 佛树 佛说 佛塔 佛坛 佛檀 佛堂 佛天 佛田 佛图 佛土 佛陀 佛位 佛物 佛现 佛像 佛心 佛星 佛性 佛学 佛牙 佛眼 佛因 佛音 佛印 佛莹 佛语 佛缘 佛愿 佛月 佛赞 佛葬 佛哲 佛智 佛种 佛子 佛宗 佛祖 供佛 古佛 骨佛 观佛 灌佛 号佛 后佛 化佛 活佛 迹佛 见佛 金佛 净佛 腊佛 理佛 秘佛 魔佛 木佛 内佛 念佛 七佛 千佛 前佛 绕佛 濡佛 入佛 三佛 生佛 诗佛 十佛 石佛 四佛 叹佛 五佛 洗佛 笑佛 心佛 信佛 行佛 性佛 绣佛 选佛 一佛 因佛 印佛 应佛 玉佛 浴佛 圆佛 缘佛 愿佛 赞佛 折佛 真佛 支佛 值佛 诸佛 砖佛 作佛 阿■佛 八佛顶 谤佛经 宝积佛 宝髻佛 宝生佛 抱佛脚 本初佛 本性佛 辟支佛 鞞佛略 别念佛 不动佛 常念佛 陈佛子 成佛寺 成佛塔 持佛堂 大禅佛 大佛顶 大佛寺 大念佛 大势佛 诞生佛 灯明佛 底沙佛 地念佛 定光佛 多宝佛 二佛身 二佛土 二佛性 法界佛 法身佛 分证佛 佛钵印 佛布施 佛部主 佛藏经 佛乘戒 佛出世 佛大先 佛诞日 佛地经 佛地罗 佛弟子 佛顶面 佛顶坛 佛顶业 佛顶印 佛顶咒 佛顶尊 佛法藏 佛法僧 佛宫寺 佛骨宗 佛光寺 佛国记 佛国寺 佛话经 佛窟寺 佛腊日 佛灭度 佛灭日 佛名会 佛名经 佛母经 佛母院 佛三密 佛三语 佛桑花 佛丧花 佛舍利 佛身力 佛神通 佛生国 佛生会 佛生日 佛世界 佛世尊 佛事门 佛手岩 佛树王 佛树牙 佛四德 佛随念 佛图澄 佛图户 佛图寺 佛驮什 佛驮耶 佛陀里 佛陀什 佛围陀 佛五姓 佛香阁 佛心印 佛心宗 佛性戒 佛性论 佛学院 佛牙节 佛牙史 佛牙寺 佛言量 佛岩山 佛眼法 佛眼供 佛眼派 佛眼印 佛眼咒 佛眼尊 佛医经 佛影窟 佛语经 佛语心 佛磔手 佛证净 佛知见 佛种姓 佛种性 佛种族 佛足石 佛祖会 弗沙佛 高佛顶 高念佛 歌念佛 挂大佛 观佛经 观行佛 灌佛会 灌佛偈 灌佛经 灌佛斋 广赞佛 归依佛 果头佛 过去佛 欢喜佛 绘佛师 迦叶佛 甲念佛 见在佛 金铜佛 究竟佛 九佛事 觉卧佛 空王佛 理佛性 理即佛 六即佛 楼至佛 略赞佛 满成佛 明佛论 南无佛 念持佛 念佛禅 念佛观 念佛镜 念佛门 念佛者 念佛宗 涅槃佛 暖佛节 裴佛略 毗佛略 七佛经 千佛洞 千佛山 千佛岩 千尊佛 然灯佛 燃灯佛 饶王佛 如如佛 如意佛 入定佛 三佛顶 三佛身 三佛土 三佛陀 三佛性 三佛语 三佛子 三昧佛 三千佛 三十佛 三世佛 三尊佛 善寂佛 身泥佛 声佛事 胜佛顶 胜观佛 尸弃佛 十二佛 十佛名 十三佛 十斋佛 十种佛 四佛土 四种佛 胎内佛 叹佛偈 啼哭佛 天真佛 通佛教 通念佛 万佛寺 万佛堂 维卫佛 卧佛寺 无称佛 无动佛 无光佛 无相佛 无缘佛 五佛顶 五佛色 五佛性 五佛子 五佛座 香积佛 行佛性 选佛场 选佛图 严佛调 盐水佛 药师佛 一佛乘 一佛土 一日佛 因地佛 隐念佛 踊念佛 玉佛寺 浴佛会 浴佛偈 御佛名 圆佛教 月面佛 赞佛乘 赞佛偈 真佛颂 真佛土 真佛子 支佛地 值佛难 诸佛顶 诸佛家 诸佛经 竺佛调 竺佛念 竺佛朔 住持佛 自心佛 作佛事 阿閦鞞佛 阿閦佛法 阿閦佛经 阿閦婆佛 阿弥陀佛 阿提佛陀 阿惟三佛 闇室念佛 八大佛顶 八恒值佛 八十八佛 巴利佛教 把土坌佛 白伞佛顶 百佛名经 百心成佛 百丈佛图 拜佛修斋 般若佛母 北传佛教 北方佛教 本来成佛 辟支佛乘 辟支迦佛 别时念佛 不丹佛教 不断光佛 不共佛法 不了佛智 部派佛教 藏师七佛 草木成佛 阐提成佛 常随佛学 超佛越祖 称名念佛 称檀德佛 成佛得道 成佛得脱 成佛时期 成正觉佛 出佛身血 除障佛顶 摧碎佛顶 嵯峨念佛 大乘佛教 大方广佛 大佛禅寺 大佛顶法 大佛顶经 大佛顶咒 大谷石佛 大光明佛 大力广佛 大念佛寺 丹霞烧佛 得佛法分 灯节佛供 顶光化佛 定光佛手 定心念佛 多罗佛钵 二乘成佛 二乘作佛 二佛并坐 二佛中间 二种佛境 二种佛土 发生佛顶 法佛无二 非情成佛 非心非佛 废佛毁释 佛澳和尚 佛般涅盘 佛棒之争 佛本行经 佛本之争 佛部定印 佛部真言 佛成道日 佛传典籍 佛慈护印 佛诞生会 佛道声闻 佛道之争 佛的称号 佛地经论 佛典释例 佛法六名 佛法寿命 佛法死人 佛法无边 佛法真如 佛凡一体 佛佛授手 佛缚法缚 佛光精舍 佛光山寺 佛光王子 佛后普贤 佛化身三 佛欢喜日 佛慧初心 佛降生像 佛教壁画 佛教辞典 佛教大系 佛教大学 佛教梵语 佛教改革 佛教教典 佛教教理 佛教教旗 佛教教制 佛教刊物 佛教历法 佛教入传 佛教诗歌 佛教诗人 佛教史书 佛教文库 佛教文学 佛教舞蹈 佛教医术 佛教仪礼 佛教遗迹 佛教艺术 佛教音乐 佛教音义 佛具九恼 佛具十身 佛觉三昧 佛口蛇心 佛篱祖室 佛立三昧 佛灭年代 佛魔一如 佛母加持 佛母明王 佛母准提 佛涅槃忌 佛菩萨位 佛日茶篮 佛日豆爆 佛三不能 佛三身赞 佛十地经 佛十力经 佛十宿缘 ▲ 收起
佛识慧集 【217】

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一切众生皆有不变不改的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 梵心居士编

佛学大词典 【218】

  即佛法之学。自其探讨方向而言,通常侧重于思想体系、源流、发展之阐述等;自其内容范围而言,除佛陀所宣说之教法外,亦包括其以后之弟子、后世宗师、历代学者,以佛陀之教法为依据,加以解说、抉择、阐论之佛教各种宗要学说。又若就教法内容之类别而言,佛学统括理论与实践二方面,包摄教、理、行、证四法。至于现代所称之佛学,则是为将佛法流行人间,化度新学根器众生,或为因应时代学术潮流,而强调以新方法加以整理,并作有条理、有系统之说明,而使之学术化者。

  佛陀将教法授予弟子,弟子们辗转传至后世,所结集之经、律、论三藏内容,不外剖释宇宙现象、人生真相,示导如何解脱以达究竟安乐之法门。故佛学所探讨之主题,系以人生解脱为中心,兼论及宇宙之问题二大部分。

  印度佛学体系之发展,按印顺法师历史法则之进展而分,可分为五期:  

  (一)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期:从佛陀立教至佛陀入灭之期间,此系佛陀住世说法时期,此期教法之重点,以宣示个人解脱为主。(1)缘起观,此乃佛教之根本立场,亦为佛陀正觉之内容。即以十二因缘为具体形式,来超脱决断一切苦恼。(2)八正道,此乃远离快乐与苦行两边之中道思想。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3)四圣谛,此乃有关社会人生之四项真理。即:苦谛(说明社会人生生活之真相是充满苦恼不安)、集谛(说明引起苦之理由与烦恼根源和渴爱之真相)、灭谛(说明灭却烦恼去除苦恼不安,方能达于绝对安稳涅槃境地之真相)、道谛(说明有关到达涅槃之方法)。

  (二)倾向菩萨之声闻分流期:从上座、大众两大根本部派之分裂开始,至初期大乘佛教之兴起,亦即佛陀入灭后至四百年(约当西元前四世纪至前一世纪),此期相当于部派佛教时期。自两大部派之根本思想与根本精神观之,此期呈现实行主义(保守派)和理想主义(理想派)对立之状态。佛陀入灭百年顷,其所说之法已集成杂(相应)、中、长、增一(增支)等四阿含经(于南传,另加杂部而为五部)。约于西元前一百年,根本二部已分裂成二十部派,亦即小乘二十部。各部派为强调、证明自派之权威、正统,乃由各种立场重新编纂圣典,由是而逐渐成立经藏与律藏。由于各部派所传承、整编的经典内容之出入,致使彼此间生起争执,部分有心学僧乃致力于教法之说明注释,整理分类,而出现许多论书(梵abhidharm  a  ,巴abhidhamma  ,音译阿毗达磨)。于二十部派中,上座部系统以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犊子部等较为重要。其中,说一切有部主张一切法为实有(梵dravyatah!sat  ),都在“自相上存在”(梵svalaks!an!ata^  ),诸法可不依存任何事物而独立存在,众生依有执受之蕴、处、界和合相续,施设有情,以之建立业果前后之移转,此称“法体恒有”或“三世实有”,认为自然界系由原子(极微)所构成。经量部则认为色法仅有四大和心之实有,同时主张“现在实有”、“过未无体”,否认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以及无为法之实有,  虽不承认人格主体补特伽罗(梵pudgala  )之实在性,却设定五蕴为轮回之假有主体。犊子部以补特伽罗为轮回之主体,与五蕴不一不异。另于大众部系统,一方面强调佛之超越性、绝对性以及菩萨之美德,认为“菩萨为了饶益有情,志愿往生恶趣”,又主张“心性本净”、“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是有”、“十二处非实”等思想。

  (三)菩萨为本之大小兼畅期:此乃大乘佛教开始公开流行之时期。时在佛历四百年至七百年间(约当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三世纪),此时期之佛法虽以菩萨思想为主流,然并未轻视小乘,或否定小乘。此期之代表人物为龙树,于其所揭示“中论”思想中,一一批判所有设定实体法有之哲学思想,而认为现实经验世界皆有生灭去来之变化,故强调诸法应非实有,而是空、无自性。观诸法本性为空之绝对立场,称为“真谛”;承认世人所执着之相对立场,称为“俗谛”。此种空之理法,即为“缘起”;不执于任何一端之概念,故称中道。其佛身论乃“以观缘起即观法,观法则见如来”之大乘实相妙谛、缘起妙有之学说。

  (四)倾向如来之菩萨分流期:时在佛陀入灭七百年至一千年间(约当西元三世纪至六世纪),此为大乘佛教分裂并行之时期。此时期对“成佛问题”分衍为二说:(1)佛种从缘起,系于无漏闻薰中逐渐薰习而成者。(2)佛性本有,即一切众生本具如来德性,故人人皆可成佛。佛陀入灭后八百年左右,印度佛教出现两大思想家,即无着和世亲兄弟二人,反对前期龙树中观派对于“空”之观点,依唯识说而构成现实人间之一切存在并非实有之观念论,立幻想虚妄之“遍计所执性”、相对真实之“依他起性”,和绝对真实之“圆成实性”三种,主张万有皆由吾人之识体所显现。此种识体之转变有三种:即阿赖耶识、末那识、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五)如来为本之梵佛一体期:此一时期亦为佛教渐趋灭亡之时期。倾向如来本具之学者由于融摄世俗之神秘咒术,思想渐与婆罗门教之梵我论相结合,遂进入“如来为本,梵佛一体”之时代。复因大乘佛教之兴盛,仰望圣者功德之崇高,及佛力无量、菩萨愿大、他力加持等各种思想勃兴,导致大乘佛教演化为密教。此期学者偏重追求即心即身成佛,偏失于大乘之利他精神。佛历八世纪以来之佛教,外以婆罗门教之复兴,内以唯心、真常、圆融、他力、神秘、欲乐、顿证等思想之泛滥,日与梵神同化,至佛历十六世纪,佛教终灭迹于印度。

  佛学自汉朝传入中国,即有许多不同之派别,不一致之说法,为了消弭冲突、避免矛盾,中国佛学家即以判教方式,将各种说法融合消化。中国之派别有八宗、十宗、十三宗之说,若依大乘旧传八宗之说而言,其中禅、净、律、密属于行持,三论、天台、华严、唯识则以义学见长,此四宗学说略述如下:

  (一)三论宗:三论原属印度大乘佛学之中观一系,北齐(550~577)末年,由辽东僧朗传入江南,至唐初嘉祥吉藏集其大成。此宗所依之基本典籍为:(1)中论,驳斥婆罗门教、小乘佛教,和其他大乘诸宗派之错误见解,而皈依中道教义。(2)十二门论,矫正大乘佛教徒自身之错误见解。(3)百论,驳斥婆罗门教之外道思想。其学说主要有三方面:(1)破邪显正。即总破一切有所得、有所见:破斥外道对于“实我”之邪见、遮遣毗昙宗“实有”之执见、驳斥成实宗“偏空”之情见、摧破大乘之一切有所得、有所见。如是内外尽破,大小遍斥,而以“都无所得”为旨归。(2)真谛和俗谛之差别,即以俗谛之故,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以真谛之故,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故依此二谛之说,有是空之有,空是有之空,由是乃显无得之正观。(3)八不中道,即揭示诸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之理,来破除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四双八计”之偏颇,而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皆无固定不变之自性。要之,此宗以“破而不立”来遣除一切偏执情见;以“无所得”为本旨,认为一切诸法本来无相,本自寂灭;故所谓之迷悟及成佛不成佛皆为假名,惟以“觉”为本体,染净诸法本来寂灭,而以“无得正观”为至极妙道。

  (二)天台宗:陈宣帝建德七年(575),智顗大师入天台山而初创此宗。追溯传承,上承龙树,经过北齐慧文禅师之阅读中论、大智度论,得一心三观之妙旨后,传南岳慧思禅师因悟证法华三昧,著述大乘止观,再授智顗大师而修得法华三昧前方便,盛弘教观,并依法华经融摄性空论义,而大成天台宗学。其著作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此宗之教义说一心具十法界,静观此心,可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道理。其纲义要旨有三:即一念三千之世界观、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之哲理。指出诸法之相互融摄,整个宇宙之究竟合一,每一现象(物或心)所表现之原理是圆融三谛(空、假、中),意指事物或生命本身即是实相,即是如如;主张一切法平等,此乃天台止观之中心思想。要之,天台一宗以法华经为典据,直显诸法实相之哲理,自“理”方面而言,以即空、即假、即中之圆融三谛彰显诸法之当体;自“事”方面言之,则揭示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之“性具”思想(性德本具);而所谓理事之互相融即,即是诸法之实相、法界之本然(法尔自然)。

  (三)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依华严经而得名。杜顺(557~640)为华严宗之开祖。此宗创始之前,中国已有地论宗,地论宗奠基于世亲之“十地经论”,华严宗一方面吸收地论宗之教义,而进入中国佛教之繁盛期;另一方面则统一当时各宗派新旧异说,立足于唯识缘起之理论基础。而在构成判教、观行理论方面,表面上虽批评天台、唯识之学说,实际又撷取两家之说。然大抵而言,华严宗依照华严经建立宗义,其无碍缘起之义理,乃从“般若”思想展开来,根据“般若”之“法性本空”,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由于“性空”而形成平等,乃至等同一体,而得入于一与多“相即相入”之无尽无碍概念,此即所谓“法界之普遍缘起”。此宗重要教义另有:因门六义、六相、十玄门等,以显示其圆融无碍之法界缘起思想。

  (四)唯识宗:此宗远尊印度弥勒菩萨为宗主,弥勒出世说瑜伽师地论,无着禀承教法而着庄严论、摄大乘论。世亲继而着唯识二十论、三十论颂等。玄奘于唐贞观年间,至印度求法,从戒贤、智光诸论师习受瑜伽、唯识等论。归国后其弟子窥基依玄奘大师口述,撰成唯识论述记,发畅奥义,又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以释之,而蔚成唯识宗学。此宗之名相繁众,义理深邃,侧重分析,立有五位百法(八心法、五十一心所法、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六无为法)、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五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不定种性、无性有情)。以“阿赖耶识”为基础,阐明“万法唯识、识外无物”之理。其根源是在于阿赖耶识有含藏种子。种子又称“习气”,分为名言种子与业种子二种。在实证上以识为中心,转变有漏之心识,而成为无漏之实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最后将能观之识亦归诸于空,证入“能所一体”之世界。

  佛学研究之分类,可由几个不同角度加以观察。从历史之观点看,可分原始佛教和发展佛教之佛教思想;从地理之观点看,分为南传和北传佛教思想两系;从教义之内容看,则有大小二乘、权实二教、圣净二门、显密二教、教禅二宗等各种之二分法。而于现代之佛学发展,中外学者亦皆致力于佛学之重新分类,作为新研究之先决条件,成为一股现代佛教学术思潮。例如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所归纳之研究体系为:(一)研究之佛教,如俱舍、成实、唯识等各宗之教义。(二)思索之佛教,如般若、华严、天台等宗之教义。(三)观想之佛教,如禅宗、真言宗之教义。(四)信念之佛教,如净土宗之教义。(五)实行之佛教,如律宗之教义。美国学者迈格文博士(Megovorn)则把佛学分为超越哲学(本体论)与相对哲学(宇宙论)二门。

  近代学者多把全部佛学分为以说明万法真相为目的,以理论为中心之“宇宙论”,与诠示解脱之真义、方法,以实践为旨趣之“解脱论”二大门。佛学之宇宙论包容广阔,有就现象事物之因果连续来说明万有由多元生起之学派;有主张物质现象为精神原理所开展之唯心一元论之学派;有肯定超越现象之实在本体论之学派;有不辨本体与现象,以现象归于本体活动,提倡现象即本体之学派。

  概括而言,宇宙论可分为二大系统,即缘起论和实相论。(一)缘起论乃解释宇宙万法之生起,根据万法自身间之因果律,及各学派考察和说明之不同,遂产生种种之缘起说:(1)把万法生起之因由归诸于吾人之作业力,称为业感缘起论(俱舍学说)。(2)从主观方面考察,认为一切万有皆由吾人之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现,称为赖耶缘起论(唯识学说)。(3)建立实在之本体,以之说明一切现象由此显现,称为真如缘起论(真常学说)。(4)从本体即现象,现象即本体之理论出发,称为法界缘起论(华严学说)。  (5)举出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以宇宙万法为一大日法身之灵动,称为六大缘起论(真言学说)。缘起论系从纵之时间方面,说明万法之生灭变化情形,是为“宇宙现象论”;实相论则从横之空间方面,来说明万法本身之究极真理,是为“宇宙本体论”。(二)实相论,在佛教各学派中,亦有多种实相论之教系学说:(1)否定主观我体之存在,但对于现象诸法却肯定其法体实有者,称为法有论。(2)倡说我体、法体俱空者,称为法空论(小乘二十部及成实学说)。(3)基于实体之见地,主张现象属空或假有,但实体是真有者,称为有空中道论(唯识学说)。(4)否斥相对的有空之考察,以绝对不可得为究竟理想者,称为无相皆空论(中观学说)。(5)积极之写象实体,观作为本体即现象,举宇宙万有为一如之实在者,称为诸法实相论(天台学说)。

  解脱论乃是将解脱之原理应用于实践上,循向上之路径,以达究竟之目的。此解脱部门可分为解脱实质论、解脱形式论和解脱次第论三大系统。(一)解脱实质论,即解脱之真境,故涅槃、如来、佛土、佛身,皆为解脱实质之表明。(二)解脱形式论,系为开显实质之各类实践,如律宗之持戒求解脱(戒律论)、各宗之修观求解脱(修观论)、各宗之断惑求解脱(断惑论)、净土宗之往生求解脱(往生论),皆属解脱之形式。(三)解脱次第论,凡夫欲藉修行功力,自凡至圣,达至理想之彼岸,其修行因功力深浅,而有逐渐进升之次第,乃至究竟成佛;此类修行证果之次第论(行位论)、一切众生是否平等、超凡入圣之成佛可能性之解脱问题(种姓论)等,皆属解脱次第论。  

佛学大词典 【219】

  即释迦牟尼佛之牙齿。据传,世尊荼毗后,全身悉化为细粒之舍利,唯其部分牙齿未损,称为佛牙舍利(梵Dantadha^tu  ,巴同)。据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下所载,世尊荼毗之时,以大悲力之故,碎金刚体为细末舍利,唯留四牙不沮坏。帝释天于佛口上颔取牙舍利,即还天上,起塔供养。另据观虚空藏菩萨经所载,忉利天城之北驾御园中有佛牙塔。高僧法显传师子国(锡兰,今斯里兰卡)条亦载,王城中有佛牙精舍。此外,另有一枚佛牙传至乌缠国(即乌苌国,位于今印度北部)。据梁高僧传卷十三、法苑珠林卷十二等载,南朝僧法献于刘宋元徽三年(475)往西域取经,至于阗,得乌缠国所传来之佛牙一枚及舍利十五粒。回国后住于南齐王都建业(南京),乃密藏佛牙,自行供养礼拜。永明七年(489),文宣王因感梦,始将此事传诸道俗。其后佛牙供奉于上定林寺。梁武帝普通三年(522),佛牙一度遭窃,下落不明。

  至隋代,佛牙出现,供奉于大兴(陕西长安)。唐末五代时,战乱频仍,遂将佛牙辗转送至北方辽之燕京(北京)。据辽史道宗纪所载,道宗咸雍七年(1071,即北宋神宗熙宁四年),将佛牙安奉于灵光寺招仙塔。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寺、塔毁于战火。后经僧众发掘清理、在塔基中寻获藏有佛牙之石函,函内复有一沉香木盒,盒上刻有“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天会七年四月二十二日记,善慧书”等字。“天会”系五代十国北汉(951~979)之年号。西元一九六四年,当地佛教团体于寺塔旧址重建佛牙舍利塔,以供奉佛牙。

  另于宋高僧传亦载有道宣感得佛牙舍利之经过,宋高僧传卷十四(大五○·七九一上):“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熟顾视之,乃少年也,宣遽问:“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久矣!”宣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敢不奉献?”俄授于宣。”

  道宣所感得之佛牙,与上记所说之佛牙,两者是否同一,或具有何等关系,资料所示不详。此枚佛牙其后奉置于河南开封之相国寺灌顶院,宋太宗尝幸临礼拜,并以烈火煆试之,光彩益显,太宗乃制佛牙赞,并改灌顶院为法华院。其后宋真宗将此佛牙舍利迎至开宝寺塔下供养,亦制一佛牙赞。治平二年(1065),英宗造立佛牙赞碑。崇宁三年(1104),徽宗迎佛牙至宫中供养,亦复制赞,此后亦为历朝所崇信。

  此外,锡兰坎底市(Kandy)之马拉葛瓦寺(Malagawa)所珍藏之佛牙舍利,被视为锡兰之国宝,故该寺又称佛牙寺。锡兰佛教界每年八月一日举行历时十二天之佛牙节,于每日晚间八时至十一时举办场面盛大的佛牙游行。据佛牙史(巴Da^t!ha^vam!sa  )载,此枚佛牙系于四世纪顷,由印度羯陵伽国(巴Kalin%ga  )传入锡兰,并受到最高之礼敬。十四世纪初,南印度塔米尔人(Tamils)入侵,并劫取佛牙。波洛卡摩婆诃王三世(巴Parakkamaba^hu  Ⅲ,  1302~1310  在位)时,以和平方式迎回佛牙。其后,锡兰仍战乱不止,佛牙亦随之不断迁地密藏。

  一五○五年,葡萄牙人登陆,极力迫害佛教信仰,王都又辗转迁至坎底市,于此建佛牙寺以供奉佛牙。一五六○年,葡人将佛牙送至印度果阿地方(Goa)烧毁,然数年之后佛牙再度出现,或谓烧毁之佛牙乃系膺品。

  据义净之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载,明远法师尝至师子洲(锡兰),欲密携佛牙归国,终为锡兰人发觉,致遭凌辱,锡兰人对佛牙之防守益加严密。又据明本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附记及锡兰佛教史(C.  Dipayaksorn  之泰文著作)等所载,明使郑和尝至锡兰取得佛牙。又古代锡兰人称佛牙为Da^t!ha^-dha^tu,现今则称为  Dalada。[出三藏记集卷二、卷三、法苑杂录原始集目录卷九](参阅“佛牙史”2616、“佛牙节”2617)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20】

  (杂语)荼毗佛身时,全身悉为细粒之舍利,其一分之牙不损,现形在灰烬中,是云佛牙舍利。时有捷疾鬼盗佛牙去,其后毗沙门天之那吒太子以其佛牙授南山道宣律师云。后分涅槃经曰:“帝释于佛口中右畔上颔,取牙舍利,即还天上起塔供养。尔时有二捷疾罗刹隐身随帝释后,众皆不见,盗取一双佛牙舍利。”宋高僧传记道宣律师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顾礼之,乃少年。宣问何人,少年曰:某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为护法故,拥护和尚已久。又曰:某有佛牙,宝掌久矣,头目犹可舍,敢不奉献。俄乃授宣。释门正统曰:“唐宣律师,天神密授释迦文佛灵牙,随身供养。”宋朝类苑曰:“熙宁中余察访过咸平,是时刘定子先知县事,同过一佛寺。子先谓余曰:此有一佛牙,甚异。予乃斋洁取视之,其牙忽生舍利,如人身之汗,飒然涌出,莫知其数。或飞空中,或堕地,人以手承之,即透过,着床榻,摘然有声,复透下,光明莹彻,烂然满目。予到京师,盛传于公卿间,后有人迎至京师,执政官取入东府,以次流布士大夫之家,神异之迹,不可悉数。有诏留大相国寺,创造木浮图以藏之。今相国寺西塔是也。”

佛学大词典 【221】

  梵语buddha-caks!us。指诸佛照破诸法实相,而慈心观众生之眼。系五眼之一。谓诸佛具有肉、天、慧、法四眼之用,乃至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上):“佛眼具足,觉了法性。”法华文句卷四下(大三四·六○上):“佛眼圆通,举胜兼劣;又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九中):“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四、瑜伽师地论卷十四、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大乘义章卷二十末、无量寿经钞卷六]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22】

  (术语)五眼之一。佛名觉者,觉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诸法实相之眼也。又别于前之四眼,四眼至佛则总名为佛眼。无量寿经下曰:“佛眼具足觉了法性。”同慧远疏曰:“前四是别,佛眼是总。”法华文句四曰:“佛眼圆通,本胜兼劣,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毗尼止持音义曰:“谓具肉天慧法四眼之用,无不见知。如人见极远处,佛见则为至近。人见幽暗处,佛见则为明显。乃至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也。”

佛学常见辞汇 【223】

  五眼之一,即佛陀之眼,能够见到一切法非空非有不可思议的道理。 - 陈义孝编

阿含辞典 【224】

即「佛陀之眼」,指「佛陀观察众生根性熟度与烦恼趋势的眼力」。 - 庄春江居士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25】

  (术语)得佛果之因。一切之善根功德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226】

  成佛之因,即一切善根功德是。 - 陈义孝编

佛识慧集 【227】

成佛之因,即一切善根功德。

- 梵心居士编

佛学大词典 【228】

  梵名Buddhaghos!a  ,巴利名Buddhaghosa  。又作佛鸣、觉音、佛陀瞿沙。五世纪中印度摩揭陀国佛陀伽耶人。出身婆罗门家庭,初学吠陀,精通瑜伽、数论等。其后皈依佛教,精通诸经典,为传弘佛教作狮子吼,撰著发智论(巴N~a^n!odaya  )、殊胜义论(巴Atthasa^lini^  ,法聚论之注)。

  西元四三二年,渡海至锡兰,住于大寺(巴Maha^viha^ra  ),从僧伽波罗长老(巴San%ghapa^la  Thera  )研究该寺所藏之圣典与教义,将之译为巴利语,撰著清净道论(巴Visuddhi-magga  )、善见律注序(巴Samantapa^sa^dika^  ,律藏之注)等,将上座部佛教教义作较系统之阐述;其中,清净道论可谓包括三藏经典及论疏之纲要著作。后在阿努拉达普拉(Anura^dhapura)之犍陀罗寺(Granthakara  parivena),将四阿含经、论藏译为巴利语,并撰注疏;其解释长部经者为吉祥悦意论(巴Suman%galavila^sini^  ),解释中部经者为破除疑障论(巴Papan~casu^dani^  ),解释相应部经者为显扬心义论(巴Sa^ratthappaka^sini^  ),解释增支部经者为满足希求论(巴Manorathapu^ran!i^  )。至是,巴利三藏始臻于完备。

  所作注释不仅限于本文之语义,实包括历史、地理、天文、音乐、动植物等各类解说,特别对印度古代之风俗习惯等加以记述,系有关印度研究之重要文献。锡兰人赞其学德,崇为弥勒菩萨再来。晚年归故国终老。然于缅甸佛传中,谓师乃缅甸人,西元四○○年由金地国入锡兰,三年后赍还经典,复兴缅甸佛教。[根本佛典の研究、巴利文  Maha^vam!sa,  xxxvii、巴利文  Buddhaghosuppatti;P.  Biga-ndet:  The  Life  or  Legendof  Gaudama;  B.C.  Law:  TheLife  and  Work  of  Buddhaghosa  ]

佛学大词典 【229】

  (一)佛之印契。

  (二)雕小形之佛像,而印于纸上,称为佛印。一般印一寺之本尊于纸片上,分赠参拜者,或印于祈祷文及纳经帐上。又古写之佛名经,于佛名下均加佛印。[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法苑珠林卷三十九]

  (三)(1032~1098)宋代僧。江西浮梁人,俗姓林。法名了元。宋神宗钦仰其道风,赠号“佛印禅师”。(参阅“了元”163)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30】

  (术语)印者决定不变之义,诸法实相为诸佛之大道,决定不变,故名佛印。止观二曰:“有解此者成大道,是名佛印。”同辅行曰:“既是实相故名佛印。”又佛心印之略,[囗@又]佛之印相也,凡佛界相好无异,面貌齐同。故但以两手之印相差别之,为法,然密教中之印相极其精细不可以一概论之。[囗@又](人名)佛印禅师,名了元,字觉老,嗣于开先善暹,住云居四十余年,德洽缁素。翰林苏轼谪黄州,师住庐山,相与酬作章句。哲宗元符元年寂,寿六十七。见续传灯录。

佛学常见辞汇 【231】

  1.诸佛的印契,诸法实相就是诸佛决定不变的印契。2.佛心印的简称。3.指宋金山寺僧,名了元,有辩才,苏东坡常向他请教。 - 陈义孝编

佛识慧集 【232】

诸佛的印契。诸法实相就是诸佛决定不变的印契。

- 梵心居士编

佛学大词典 【233】

  (1908~1970)广东惠阳人,俗姓梁。家族显贵,书香门第,获医科大学药物细菌检验学士位。初服务医界数载,常为慈善机构义诊。因读华严、大宝积等经而决心披剃,遂礼虚云和尚受具足戒于广东韶州南华寺。先后住南华寺、无尽庵、云门寺等处。大陆沦陷后赴港,栖止幻迹山林佛堂。除自精修外,兼为四众义诊。施僧济贫,受惠者良多。著有毗尼日用要解、四分比丘尼戒本注解、八识规矩颂注解、素食营养之研究等书。其中四分比丘尼戒本注解一书,注解详备,至便初学。

佛学大词典 【234】

  佛之言说。与佛说、金口等同义。依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五载,佛之所说有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之三语。佛语法门经以无身无身行、无口无口行、无意无意行、非行非非行、非谤非不谤、不生不起、无想无处、无往无没、非寂非行等为佛语。又佛教之专门语,亦称为佛语。[长阿含卷十二清净经、观经疏散善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