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9本字典中找到 229 条与“和尚”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13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216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和尚 大和尚 戒和尚 白足和尚 百灵和尚 宝寿和尚 本溪和尚 布袋和尚 草堂和尚 长耳和尚 船子和尚 打地和尚 大和尚山 大通和尚 大阳和尚 大珠和尚 洞安和尚 兜率和尚 法华和尚 佛澳和尚 浮杯和尚 福溪和尚 付衣和尚 公期和尚 古寺和尚 过海和尚 黑涧和尚 黑眼和尚 红螺和尚 金牛和尚 金沙和尚 利山和尚 岭珏和尚 龙山和尚 楼子和尚 蒙溪和尚 米仓和尚 米岭和尚 椑树和尚 破灶和尚 齐峰和尚 清田和尚 鹊巢和尚 日子和尚 乳源和尚 石臼和尚 石林和尚 石梯和尚 水空和尚 水潦和尚 水塘和尚 松山和尚 堂头和尚 天王和尚 乌臼和尚 逍遥和尚 兴平和尚 秀溪和尚 雪庵和尚 一休和尚 幽溪和尚 元康和尚 云山和尚 则川和尚 止观和尚 猪头和尚 紫桐和尚 宝盖山和尚 布水岩和尚 长平山和尚 大乘山和尚 大天寿和尚 后白云和尚 后招庆和尚 龙穴山和尚 憩鹤山和尚 日容远和尚 睡龙山和尚 天柱山和尚 延长山和尚 赵横山和尚 智异山和尚 竹园山和尚 百丈涅槃和尚 沧州米仓和尚 彻翁和尚语录 陈州石镜和尚 鼎州德山和尚 鄂州茱萸和尚 福州永泰和尚 抚州覆船和尚 关南道吾和尚 灌州灵岩和尚 灌州罗汉和尚 汉南高亭和尚 杭州多福和尚 杭州天龙和尚 和尚在钵盂在 洪州东禅和尚 洪州米岭和尚 湖南祇林和尚 华亭观音和尚 吉州福寿和尚 吉州禾山和尚 吉州匡山和尚 吉州止观和尚 嘉州东汀和尚 嘉州黑水和尚 建州梦笔和尚 金华俱胝和尚 金陵天宝和尚 晋州大梵和尚 晋州霍山和尚 京兆府米和尚 京兆公畿和尚 京兆三相和尚 京兆蚬子和尚 京兆香城和尚 荆门上泉和尚 景川和尚语录 绝海和尚语录 朗州古堤和尚 连州宝华和尚 庐山护国和尚 庐山庆云和尚 庐州大觉和尚 潞州渌水和尚 洛京柏谷和尚 洛京南院和尚 洛京嵩山和尚 密庵和尚语录 明州布袋和尚 南雄地藏和尚 南岳横龙和尚 南岳金轮和尚 南岳南台和尚 千岁宝掌和尚 泉州东禅和尚 泉州瓦棺和尚 饶州峣山和尚 如净和尚语录 韶州大历和尚 韶州华严和尚 韶州林泉和尚 韶州灵瑞和尚 神会和尚遗集 蜀川西禅和尚 水西南台和尚 苏州西禅和尚 台州浮江和尚 台州胜光和尚 潭州谷山和尚 潭州灵泉和尚 潭州鹿苑和尚 潭州岳麓和尚 魏府大觉和尚 婺州苏溪和尚 襄州历村和尚 新罗大茅和尚 新罗龟山和尚 新罗云住和尚 兴元大浪和尚 虚堂和尚语录 玄泉二世和尚 雪江和尚语录 杨州丰化和尚 仰山东塔和尚 义堂和尚语录 义云和尚语录 益州西睦和尚 益州应天和尚 英州观音和尚 郢州芭蕉和尚 幽州谭空和尚 袁州仰山和尚 月舟和尚遗录 越州干峰和尚 枣树二世和尚 漳州浮石和尚 漳州罗汉和尚 镇州大悲和尚 镇州普化和尚 镇州谈空和尚 镇州万寿和尚 镇州万岁和尚 中峰和尚广录 竺仙和尚语录 涿州纸衣和尚 淄州水陆和尚 梓州龙泉和尚 佛照光和尚语要 苦瓜和尚画语录 清拙和尚禅居集 嵩岳破灶堕和尚 五台秘魔岩和尚 新来和尚好撞钟 永平元和尚颂古 终南山丰德和尚 琅琊山觉和尚语录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西源特芳和尚语录 盐山拔队和尚语录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永源寂室和尚语录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大乘和尚(约8世纪) 虚堂和尚颂古评唱折中录 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 华严和尚〔《神僧传》卷第六〕 蚬子和尚〔《神僧传》卷第九〕 华严和尚(唐幽州)[《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金和尚(唐河东悬瓮寺)[《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狂僧(曹和尚)(汉洛阳告成县)[《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隐峰(亡名雉鸠和尚)(唐代州北台山)[《宋高僧传》卷第二] 自在(一钵和尚南印)(唐洛京伏牛山)[《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 收起
佛学大词典 【217】永源寂室和尚语录

  凡二卷。又作寂室录、圆应禅师语录、圆应录。日本临济宗僧寂室元光(1290~1367)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辑录偈颂、佛祖赞、小佛事、说  、书简、法语、遗诫、遗偈、江州永源寺开山圆应禅师行状等。

俗语佛源 【218】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丈二和尚”指寺庙中比较高大的诸天、罗汉等塑像。俗用“和尚”来称呼罗汉等,也是可以的。例如,佛经上常有这一类话:“(佛)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就是大和尚,其中包括罗汉等佛弟子。显然,人们无法用手触摸到高大的塑像,因而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比喻弄不明情况,搞不清底细。如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二八:“丈二长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俗语佛源 【219】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寺院中一般有大钟、堂钟和殿钟。按寺院的制度,凡遇法会、集众、食时、寝前及僧人寂灭等,都要撞钟。撞钟有一定的规则与技巧,其作用大致有三个:警觉、号令和报时。《敕修百丈清规·法器章》指出:“大钟,丛林召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可见撞钟的重要作用是警觉僧众,消除昏惰,精进修持。就其原义来说,“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意为要做好一日和尚,就有撞好一日钟,暗含每日精进之意。世人一般把和尚看作消极遁世的人,又把和尚同寺院的钟声联系在一起。俗语“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比喻消极应付工作,得过且过地混日子。如《西游记》第十六回:“那道人道:“拜已毕了,还撞钟怎么?”行者方丢了钟杵,笑道:“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又如茅盾《子夜》十五:“我早就辞过职了,吴老板还没答应,我只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中国百科全书 【220】大乘和尚(约8世纪)

  Dacheng  Heshang

  中国汉地佛教禅宗在吐蕃的代表人物。一作摩诃衍那。早年在长安学习佛教禅宗。唐建中二年(781),吐蕃据沙州(今甘肃敦煌)后,奉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命赴吐蕃,在拉萨及札玛(今札囊县桑耶寺附近)等地传教,赤松德赞妃没庐氏及贵族妇女30余人曾从他受戒,出家为尼。他倡顿悟说,著有阐明顿悟的著作。约于贞元八至十年(792-794),由赤松德赞主持,大乘和尚代表汉地佛教与以莲花戒为代表的印度佛教展开辩论,先胜后败,被迫返回沙州继续传教,备受当地人民尊崇,称之为“国德”、“大德”、“蕃大德”。但汉地佛教在吐蕃影响从此逐渐减弱。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21】虚堂和尚颂古评唱折中录

  (书名)二卷,日本僧含虚叟编。对于虚堂智愚之颂古,折衷诸家之评唱,以资禅学士之参考者。

阅藏知津 【222】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

元至治门人慈寂集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历代名僧辞典 【223】华严和尚〔《神僧传》卷第六〕

华严和尚。学于神秀。禅宗谓之北祖。尝在洛都天官寺。弟子三百余人。每日堂食和尚严整瓶钵必须齐集。有弟子夏腊道业高出流辈。而性烦褊躁。时因卧疾不随众赴会。一沙弥瓶钵未足。来诣此僧顶礼云。欲上堂无钵。如可暂借明日当自置之。僧不与曰。吾钵受持已数十年。借汝必恐损之。沙弥恳告曰。上堂食顷而归。岂便毁损。至于再三。僧乃借之。曰吾爱钵如命。必若有损同杀我也。沙弥得钵捧持兢惧。食毕将归。僧已催之。沙弥持钵下堂。不意砖破蹴倒遂碎之。少顷僧又催之。既惧遂至僧所作礼承过且千百拜。僧大叫曰。汝杀我也。怒骂至甚。因之病亟一夕而卒。尔后经时。和尚于嵩山岳寺。与弟子百余人方讲华严经。沙弥亦在听位。忽闻寺外山谷中若风雨声。和尚遂招此沙弥。令于己背后立。须臾见一大蛇长七八丈。大四五围。直入寺来努目张口。左右皆欲奔走。和尚戒之不令动。蛇渐至讲堂升阶睥睨若有所求。和尚以锡杖止之云住。蛇欲至座遂俯首闭目。和尚戒之。以锡杖扣其首曰。既明所业。今当回向三宝。令诸僧齐声为之念佛。与受三归五戒。此蛇宛转而去。时亡僧弟子已有登会者。和尚召谓曰。此蛇汝之师也。修行累年合证果位。为临终之时惜一钵故怒此沙弥。遂作一蟒蛇。适此来者欲杀此沙弥。更若杀之当堕大地狱无出期也。赖吾止之与受禁戒。今当舍此身矣。汝往寻之。弟子受命而出。蛇行所过草木开靡如车路焉。行十四五里至深谷间。此蛇自以其首叩石而死矣。归白和尚。和尚曰。此蛇今已受生在裴郎中宅作女。亦甚聪慧。年十八当亡。即却为男。然后出家修道。裴郎中即我门徒。汝可入城为吾省问之。其女今已欲生而甚艰难。汝便可救之。时裴宽为兵部郎中。即和尚门人也。弟子受命入城。遥指裴家。遇裴请假在宅。遂令报云。华严和尚传语。郎中出见神色甚忧。僧问其故。云妻欲产已六七日。烛灯相守甚危困矣僧曰。某能救之。遂令于堂门外净床席。僧人焚香击磬呼和尚者三。夫人安然而产一女。后果十八年而卒。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24】蚬子和尚〔《神僧传》卷第九〕

京兆蚬子和尚。事迹颇异居无定所。自印心于洞山。混俗闽川。不畜道具。不循律仪。冬夏一纳。逐日沿江岸。采掇虾蚬以充其腹。暮即宿东山白马庙纸钱中。居民自为蚬子和尚。华严静禅师闻之欲决真假。先潜入纸钱中。深夜师归。严把住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遽答曰。神前酒台盘。严放手曰。不虚与我同根生。严后赴庄宗诏入长安。师已先至。每日歌唱自拍。或乃佯狂。泥雪去来俱无踪迹。厥后不知所终。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25】华严和尚(唐幽州)[《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释华严和尚。不知名氏。居在幽州城北。恒持华严经以为净业。时号之全取经题呼召耳。其所诵时一城皆闻之。如在庭庑之下。万岁通天年中韩国公张仁愿之为幽州都督也。夜闻经声品次历历然。及尔晨兴谓夫人曰。昨宵城北道人讽诵。若在衙署前也。还闻已否。夫人曰。是何地远可得闻乎。张君曰。如其不信可各遣小竖走马往覆之。果无差谬。张君请召入城。及相见谓张君曰。有愿胡不报乎。答曰。现造袈裟五百缘布施罗汉去。华严曰。勿去余处。但送往州西马鞍山竹林寺内施僧。及遣使赍香衣物登佛龛山。已去觅竹林寺且无踪迹。如是深入陟高山见一翁。问之曰。旦随吾来。倏睹云开寺现。景物非凡世所有。入寺散袈裟。毕而少二人。彼老宿曰。可赍还二分一与张仁愿一与华严和尚。自此方知华严和尚是竹林圣寺中来使留一宿。出已经年。行化既久。及终坐亡。肉身不萎败。范阳之人多往乞愿。时有征应。塔近因兵革而废矣。
〔赞宁〕系曰。一口宣诵何能入远近人人耳耶。通曰。近则若愿持经善法力故。远则一音演说随类闻解。其人是圣寺员位。断可知矣。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26】和尚(唐河东悬瓮寺)[《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释金和尚者。姓王氏。西河平遥人也。所生之地猪坑村。幼而魁岸为人鲁质。所作诡异与平人不类。于嵩岩山出家。其后身裁一丈腰阔一围。言事多奇差。终后如在。乡人供祭之乞愿。皆遂人意。西河至稽胡皆郑重焉。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27】狂僧(曹和尚)(汉洛阳告成县)[《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释狂僧者。晋开运中遍于邑下乞石矿灰。日夜驱荷入大小留二山中。谓行人乡叟曰。要造宫阙。然莫之测也。皆谓为风狂。有何准据。如是运至数千石封闭甚固。其后乡人不意。此僧绝乎踪迹。属干佑初汉祖既入今东京即位。不逾年而崩。当是时也诏卜睿陵于大留山下。计虑者云。砖瓦数百万。此山之内可陶而烧。其如矿灰乌可得乎。俄有里胥曰。此地元有僧积藏灰可数千石。准用应足。按行使山陵毕用无孑遗。其僧也非狂由此方证之矣。又镇州释曹和尚者。恒阳人也。不常居处言语紏纷。败襦穿屦垢面黯肤。号风狂散逸之伦也。齐赵人皆不测而多重旃。或召食。食毕默然而去。其状犹不醉而怒欤。府帅安重荣作镇数年。讽军吏州民例请朝廷立德政碑。碑石将树之日。其状屹然。曹和尚指之大笑曰。立不得立不得。人皆相目失色。主者驱逐。曹犹口不绝声焉。至重荣潜萌不轨秣马利兵垂将作逆。朝廷讨灭。碑寻毁之。凡所指斥犹响答声也。后不测所终。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28】隐峰(亡名雉鸠和尚)(唐代州北台山)[《宋高僧传》卷第二]

十一释隐峰。俗姓邓氏。建州邵武人也。稚岁憨狂不侚父母之命。出家纳法后往观方。见池阳南泉禅师令取澡罐。提举相应为愿公所许焉。终认嗣马禅师耳。峰元和中言游五台山。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峰曰。我去解其杀戮。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介两军阵过。战士各观僧飞腾。不觉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灵迹。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动。远近瞻睹惊叹希奇。峰有妹为尼。入五台瞋目咄之曰。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死且荧惑于人。时众已知。妹虽骨肉岂敢携贰。请从恒度。以手轻攘偾然而仆。遂荼毘之收舍利入塔。号邓隐峰。遗一颂云。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赞宁〕系曰。僵尸累足于事一同。立逝坐亡为修三昧。此者头搘厚载履蹈青冥。逆恒理以难知谅。是人而不测若斯倒置。振古一人。其妹尼之攘也若屈平为女[彰-章/女*页]之骂焉。如幻之功善权大矣。或曰。淮西之役唐书胡弗载隐峰飞锡解阵邪。通曰。小说所传或得其实。是故春秋一经。五家作传可得同乎又汉州开化寺释亡名。先因入寺见瑞应交现。遂誓舍身克苦为期。忽于殿中焚香次。俄睹地屋皆为琉璃色。有菩萨乘五色云。下庭中曰。汝极坚至必当得道。吾求证汝。亡名叩头礼拜。斯须不见。寺僧至云。学院内皆变琉璃色。叹嗟不已。其僧复勤节行焉又邓州有僧亡名。年且衰朽游行穰邓州间。日食二雉鸠。僧俗共非之。老僧终无避回。尝馔羞之次有贫士求餐。分其二足与之食。食讫老僧盥漱双鸠从口而出。一则能行。一则匍匐在地贫士惊怪亦吐其饭其鸠二足复全。其僧实不食此禽。自尔众人崇重号曰南阳鴙鸠和尚也。有叹之曰。昔青城山香阇黎饮酒啖肴。然后吐出鸡羊肉。皆化作本形。飞鸣而入坑穴中同也。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229】自在(一钵和尚南印)(唐洛京伏牛山)[《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释自在。俗姓李。吴兴人也。生有奇瑞。稍长坐则加趺。亲党异之辞所爱投径山出家。于新定登戒。及诸方参学。从南康道一禅师法席。悬解真宗。逸踪流辈道誉孔昭。行止优游多隐山谷。四方禅侣丛萃其门。元和中居洛下香山。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之交。所游必好古。思得前贤遗迹以快逸观。龙门山得后魏三藏翻经处。王屋山得稠禅师解虎斗处。此山饮甘泉。改为甘泉寺。嵩山得梵法师马跑泉。居无恋着。所着三伤歌辞理俱美。警发迷蒙有益于代前。蜀王氏伪干德初。有小军使陈公。娶高中令骈诸孙女若人持不杀二十余年。后在蜀为男婚娶。礼须屠宰。高初不欲。亲戚言。自己持戒行礼酒筵。将何以娱宾也。依违之际遂多庖割。俄未浃旬得疾颇异。口但慌言。已而三宿。还苏述冥间之事。初被黑衣使者追摄入岐府城隍庙。庙神峨冠大袖与一金甲武士唔坐。使者领高见神。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仍扼腕骂曰。吾护戒神将也。为汝二十年。食寝不遑。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命虽未尽罪亦颇深。须送冥司惩其故犯。城隍神问高曰。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高常诵持上生经。其数已多。于时懵然都无记忆恐惧之间白曰。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听。颜色渐怡。及卒章神皆涕泪。乃谓高曰。且归人间宜切营善。拜辞未毕飒然起坐备陈厥事。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人皆传写讽诵焉。一钵和尚者。歌词协理激劝忧思之深。然文体涉里巷。岂加三伤之典雅乎。在遣弟子去江南选山水之最者。吾愿往中终老。到江州都昌县有好林泉回报。在行至叶县。道俗所留往隋州开元寺示灭。年八十一。则长庆元年也。
〔赞宁〕系曰。稽诸律藏。出家者犯戒则招二罪。一违制。二业道也。高氏在家素不受戒。无违制愆。俗容有业道罪。宁得有护戒神邪。况高氏既持不杀。则冥然感止持无作之善生焉。因鲜克有终致遭幽责。告诸五众当畏护戒之神夫如是。明则有戒法。幽则有鬼神欤次成都府元和圣寿寺释南印。姓张氏。明寤之性受益无厌。得曹溪深旨无以为证。见净众寺会师。所谓落机之锦濯以增研。衔烛之龙行而破暗。印自江陵入蜀。于蜀江之南壖剃草结茆。众皆归仰渐成佛宇。贞元初年也。高司空崇文平刘辟之后。改此寺为元和圣寿。初名宝应也。印化缘将毕。于长庆初示疾入灭。营塔葬于寺中。会昌中毁塔。大中复于江北宝应旧基上创此寺。还名圣寿。印弟子传嗣有义俯复兴禅法焉。 - 顾伟康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